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校园法治教育范文

校园法治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校园法治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校园法治教育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教育实践

[摘要]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法治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教育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更能够坚定法治社会的根基。但是目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理念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高校法治教育实践相关措施。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文化;法治教育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学校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及自由,并为师生的发展构建理性、规范化的教育氛围。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实现高校法治文化也被提上日程。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无论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还是对于学校的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其法治素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法律意识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其未来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认识法律、维护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高校是大学生从校园生活走入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其校园文化内涵对大学生思想价值体系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从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调查问卷结果来看,许多学生的法律概念比较模糊,对于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缺乏足够认识。针对此,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法治概念,则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法律学习途径,让大学生能够逐渐理解法治社会的契约精神,并主动参与到学法、用法活动中来,为未来参与建设法治社会奠定思想基础。其次,有利于推动高校的规范化管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依法治校逐渐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传统高校教学管理中行政化命令占据着重要位置,而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升,这种缺乏民主性的管理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因此,如何实现“去行政化”,推动依法治校管理模式的构建则成为新时期高校改革工作的重点。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能够为高校管理层实现行政化到法治化的合理过渡构建良好的环境,并利用民主化手段不断创新学校管理制度。此外,校园文化是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体现,而实现法治理念的渗透则能够推动校园文化逐渐融入到社会文化氛围中来,并把握时展脉搏,推动校园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后,有利于法治化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战略,报告中则进一步阐述依法治国理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可见,依法治国不仅成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成为时展特征。而高校作为社会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能够让师生形成“法治自觉”,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并亲近法、依靠法、运用法,为高校的依法管理提供持久动力和根本保障,进而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法治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中法治概念的渗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与法治相关的社团相继成立,普法活动在校园内不断推广,线上法治咨询途径逐渐打通等。这些措施无疑为法治文化的建设与法治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从法治文化建设成果来看,其在法治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究的。具体来讲:第一,法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性不足,更多的法治教育宣传工作局限在传统模式中,缺乏实际的教育效果。例如学校在法治教育中,缺乏对学生主体的调查与分析,缺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使得一些缺乏自我约束意识的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中失去了方向,陷入了茫然、焦虑等心理误区;再如在法治教育考核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中,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难以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持续教育效果。第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法治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主要渗透于德育教育之中,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灌输讲解的单一方式依然占据主导,使得学生对于法治化内容的接受程度不足,失去了参与法治内容学习,以及建设校园法治文化的兴趣,例如德育教师的法治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解,专业而枯燥的法律条文,缺乏系统充实的案例支持,也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得法治理论课程讲解长期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第三,教育考评机制缺乏效率,目前多数高校在法治教育考核中,依然习惯于采取单一的笔试模式,利用试卷考核检验学生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一方面由于考核内容与学生的期末总体评价相脱节,另一方面考试方式比较单一,学生更多的是在考试时候“临时抱佛脚”,而没有真正参与到法治教育中来,对于法治文化的理解也片面、肤浅,严重限制了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效果。

三、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实践的相关措施

点击查看全文

依法治教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思考

【摘要】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教的目标,教育治理法治化是时代所需。高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必然要求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工作力度。围绕现有的研究视角,结合依法治教的大背景,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进行思考,探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化有效耦合的践行机制、健全社会支撑体系等,以期共同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建设。

【关键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

2019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推动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加强普法教育”的年度工作任务。在贯彻全面依法治教的时代背景下,将法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的结合在学界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准确把握,明晰思想政治

教育法治化的研究重点以中国知网文库为参考,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专题研究的学术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分析型文章,该类文章主要是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作为主线,围绕主线从成因、历史背景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论述。分析型文章如韦洪发、张然(2017)注重理论分析与原理剖析,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释明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的关系。二是方法型文章,重点放在问题的改善方法与措施等方面,明显侧重于构建解决方法体系。方法型文章如秦承宽(2018)、顾丹颖(2014)、彭雪华与冯雯(2017)都力图通过要素结合的方法,构建一套方法体系。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定义,学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化,重点要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强调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环节,突出工作的法治化特征,即程序性、实体性的两大表征。认识到“法治化”是一种过程,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注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结构要素的运行过程,从而使教育活动处于依法治理的良好状态。

二、找准定义,区分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相关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不同于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侧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全过程中的“法治化”,是将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转化到法治实践和法治状态的一种动态的外化过程,即全部环节的工作都被纳入评估范围,以体现程序性、实体性的法治特点。而法治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组成内容,注重的是大学生对于社会法律的了解。一个是动态的工作“法治化”过程,一个是被包含的教育内容。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法治教育机制

摘要:网络信贷的兴起在给大学生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在法治教育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结合大学生在法治教育方面的问题,阐述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不同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网络信贷;大学生;法治

一、网络信贷暴露出的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缺失

(一)大学生普遍缺乏金融法律知识

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在校大学生在年龄上均已成年,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与校园网贷平台之间成立的合同是否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当无力偿还欠款时,贷款学生是否需要偿还?在面对以复利方式计算的高额利息时,是否需要足额偿还?甚至在面对网络信贷市场频频爆发出的“崩盘”、“跑路”事件时,大学生能否识别出这样的“庞氏骗局”?通过调研,我们很遗憾地认识到,绝大部分大学生均无法回答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学生缺乏对于合同是否成立、是否有效的基本认知,也缺乏对于合法利息界限的基本认知,更无法掌握对于经济主体的鉴别能力。

(二)大学生无法正确预判自己行为所带来的法律后果

贷款学生与网贷平台签订合同之后,当贷款学生无力偿还欠款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这是在调研中绝大部分大学生表示超出其认知范围的问题。贷款学生一旦无力还款,一方面出现违约的事实,另一方面部分网贷平台有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催债,譬如向贷款学生的亲人和老师致电以言语相威胁,或通过社交网络对贷款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人肉搜索,甚至通过非法的“讨债公司”直接来到学校找贷款人。上述催债行为不仅会给贷款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还严重侵害了贷款学生亲友及老师的个人隐私,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妨害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与此同时,调研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家庭,所以,一旦违约,贷款学生的偿债压力自然转移到了家庭,原本仅系贷款人个人的债务会扩大成为其家庭债务,贷款学生的父母会因此而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大学生们对于上述可能出现的法律后果几乎完全没有认知能力,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点击查看全文

浅谈法治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路径

【摘要】在公民法治教育的各对象群体中,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对未来中国法治化进程将带来的重大影响,应当成为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法治教育;大学教育;路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是提高公民法治品质的重要途径,也应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治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中国法治化的进程,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受到高度重视。

一、加强法治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实践环节

(一)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介绍了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旨在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认同法律精神,使大学生真正树立“爱国守法”、“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它也介绍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内容,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理念渗入课堂,使学生懂得自身修养的重要性,获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法。作为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思修老师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作用。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动态,善于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究,学以致用。根据教学安排,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在实践中提升社会责任感。(二)培育一支文化素质高的法治教育工作队伍。法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支队伍不仅影响法治知识的传播与弘扬,更关系着法治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无形中会给学生带来影响。重视法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也是当前形势所需。这支队伍人员主要包括法治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管理与后勤人员。1、法治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传播社会主义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该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在其它政治理论课程中也闪耀着法治的光芒与智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系统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法治观念,提高其法治品质。这些教师也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队伍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着重引导,发挥合力。要努力提高法治教师队伍的理论素质,提升理论水平。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讲座,及时关注理论前沿,在讨论中思维碰撞,激发更多智慧。他们开展法治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教育的效果。2、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学生活中,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密切,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人员,涉及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尽管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并未直接明确辅导员要承担法治教育的责任,在实践中发现,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课外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对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指导,进行必要的参与。辅导员、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充分训练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3、管理与后勤人员队伍。大学里还有一支潜在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队伍,就是行政管理与后勤人员。尽管这批人员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直接的教育引导,但是他们管理、服务学生,从他们的管理理念、服务方式依然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法治态度和理念。切实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大学生的权利,在服务和管理中做到公平和公正,那么这些行为也为大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公平正义、一视同仁等理念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也有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用政策导向,引导他们自觉承担起育人责任,形成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二、创新法治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载体

(一)改革法治教育课程。单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必修课,试图使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获得法治思维显然是不现实的。应结合师资力量、学生兴趣开设多门法治教育选修课,丰富课程的形式和课程内容,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有针对性的选择,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提高任课教师的法律素养,在课堂教育时,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探索活泼多样的教学策略,注重法治精神的传递。(二)丰富法治教育活动。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承载着多种功能,学习拓展、深入研究、娱乐休闲、交流成长等。要充分重视大学生课外活动,充分发挥这一阵地,丰富法治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外法治教育活动,比如成立社团、兴趣小组、模拟法庭等,使大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接受法治知识的教育,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传递。借鉴国外法治教育经验,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显然不足,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考察先进的实践模式,结合我国高校课外实践的现状,找到符合中国大学生的活动模式,增强法治力量。(三)完善法治教育阵地。在法治教育中,还要与时俱进,及时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有效结合,扩展法治教育的阵地和辐射范围。传统的班级板报、学院院刊、校园广播等都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校园网络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出富有新意的法治宣传模块。理论与生活紧密结合,以各种专题形式、生活法治小常识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法治时刻就在身边。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及时让学生参与互动,听取学生的建议,了解学生的心声。同时特别要注意建设运用好网络教育阵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中,网络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提高大学生网上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使用网络。

点击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程中融合法治教育探析

摘要:新教育背景下政治课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现在的青少年,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更要有懂法、遵法、守法、维法和护法等意识与能力,简言之,就是要拥有法治意识。基于此,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方向论述如何在高中政治课程中融合法治教育,希望可以还广大青少年一片自由、绿色和健康生活的蓝天。

关键词:政治课程;高中阶段;法治教育;教学策略

高中生作为国家繁荣复兴和民族昌盛重要的后备力量,将直接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关联,因此,想要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综合健康发展,想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就一定要从各个环节抓好法治建设。校园,则是法治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为实施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高中政治课教师,当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相应的法治教育实施方法,以下就是笔者的一番个人经验分析。

1.高中政治课程中融合法治教育遇到的问题

虽然在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提出来之后,有很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开始集中反思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一些一线的教师也开始尝试更多教学内容的拓展。但我们在庆幸这些可喜的教育转变同时,也应该看到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遇到的问题:

(1)教学引导方法僵化、单一和枯燥。教学启发和引导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一节课教学成果最终决定的关键,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比如设计悬念、生活情境导入或者是游戏模式导入等,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体现在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如此。而相比之下,传统的单一、枯燥理论说教式教学方法,则显得势单力薄。这便是一个教学好方法起到的关键作用所在。而如今的高中政治课,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一些法治意识、法律规则和治国政策等内容时,多采用“教条式”方法,且要求学生整段的背诵,这就极易引发青少年青春期叛逆心理,之后随之而来的上课呼呼大睡,同学之间交头接耳的问题,也就更在教师的意料之中。

(2)高中政治课程中教材设计方面对法治教育的内容安排较少。通过对现有的六本思想政治教材进行研习和整理,我们发现,教材比较重视德育方面的内容,即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而在几十个单元章节之中,只有几个单元涉及法治教育的知识,并且有很大一部分的法治教育内容是“隐藏”在教材中的,这些隐藏的法治教育内容,需要教师认真去寻找,挖掘,再对其进行整合,方能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以高中政治《征税和纳税》为例,这其中就隐含了我国一个方面的法律制度——税法,强调了公民需要依法纳税的责任和意识,并且该部分内容中,还对一些在缴税方面存在的违法现象进行了明确,也指出了这些违法现象发生后应该受到的法律处罚。所以说,法治教育内容少,以及存在于教材中的隐晦性,这一问题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