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校园建设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我国在学生资助管理方面相对薄弱,到目前为止还有将近10%的行政县(区)没有相关的资助机构,无法开展有效的资助工作,更无法做到精准资助。而在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方面,系统应用覆盖面仍然很低,学生有效信息少、质量低。为有效解决学生资助问题,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学生档案信息为基础,实现户籍、低保、扶贫等信息的管理及共享,为学校确认学生信息、家庭经济情况、资助级别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计划中提出了全面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强调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学生管理服务过程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和国家大政策背景,笔者按照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框架,结合校园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设计一套基于智慧校园总体框架下的学生自主管理系统,就学生资助系统与智慧校园建设的融合进行分析和研究。智慧校园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入,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校园管理中,而面向困难学生的资助及管理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而学生作为智慧校园建设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参与者,亟需将资助系统融入智慧校园建设中,为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提供服务。本文结合智慧校园的总体框架,着重论述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建设模式并融入到整个智慧校园建设中作为有机的一部分。通过资助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学生信息的高质量管理,提高学生资助数据质量,通过系统的大数据分析能快速识别困难学生,为学校推动精准资助提供数据支撑。
一、资助管理系统要求
1标准要求
2018年国家出台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的技术标准规范,明确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内容,其中包括智慧校园管理和校园服务两大块。智慧校园管理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可在总体架构中统一建设,也可以单独建设。智慧校园服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为教学、提供智慧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可以在总体框架中统一建设,也可以单独建设。
2学生资助管理要求
学生资助管理信息涉及学生户籍、特殊困难情况、扶贫信息等内容,采用人工信息录入工作量太大,同时,除了户籍信息变更不大外,其余信息的变更时间、频率、内容等均属于动态变更信息,存在不确定性,给学生信息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学生自主管理系统的建设中,要考虑学生基础信息的收集、管理、变更和审核等功能,满足管理人员的使用要求。
二、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建设思路
摘要:随着我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步伐迈进,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将迎来新的时代变革需求。为适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推动高职教育体制现代化发展进程,针对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以“立德树人”“以德为本”“三元共治”为基本原则,以“健全反馈机制”“增强管理服务意识”“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自治”“搭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等为路径,重新规划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案。
关键词:三元管理体制;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校园制度文化是日常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形成并运行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及规范体系,包括校规、班规、道德行为规范等,体现了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1]。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体系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营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包括校规校训、组织管理和各项制度。目前,我国高职校园文化体制建设在管理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责权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制度决策主体偏失、决策定位不准
校园规章制度设计主要由各个主管部门负责,各管理组织部门之间缺乏交流与理解,主要是部门内部基于管理权威的利益选择,难以体现出其他主体或“被管理者”利益诉求,容易导致决策定位偏差,从而使得制定出的制度没有关照广大师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和核心利益。一些工作安排带有领导个体的认知偏向或管理倾向,容易出现“拍脑袋”的现象,同时,随着岗位、人员变动,工作思路难以衔接,导致校园文化建设随意性大、层次不高、整体规划意识不强,有时还会游离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之外,难以实现校园文化的品牌化建设[2]。另外,高职院校的内部督导体制多重点落足于对广大教职工群体的考查,对校领导和管理干部的审查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往往形同虚设。
(二)规章制度细化不足,管理操作不够人性化
摘要:高校的办学水平,始终与其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息息相关。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相同,相因相生,但各有侧重。应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大学文化,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来营造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着力培育人才队伍,来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从而促进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来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管理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高水平的管理密不可分,而高水平的管理,得益于底蕴深厚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则能有效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高校管理文化的内涵
在高校管理中融入文化,是有效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高校管理理念发展的内在要求。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现代管理中的管理文化,是指组织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及价值观,是管理思想中最核心的成分。高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才。高校管理需要与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等学校深层次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一定精神旨向和办学特色的高校管理文化。高校管理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且共有的价值准则、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体现在价值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方面。其中,价值文化是高校管理文化的核心。高校价值文化是一所高校所具有的基础性的、有引导意义的价值,如办学理念、校训等。高校价值文化一经确立,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呈现,制度文化是高校管理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用以规范和约束高校师生的言行举止。高校行为文化是高校管理文化得以落实的重要因素,在高校确立核心价值并用规章制度予以呈现后,就需要全体师生的具体执行,而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就转化为高校管理人员的日常行为。高校管理文化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形成的,会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贯穿于高校发展之中,影响着高校教职工和学生的言行举止。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性、学术性、创新性是大学的重要属性,没有文化的大学就没有生命力和精气神。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指出,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大学文化是在大学若干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融于一体的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一所大学办学精神与校园氛围的集中展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便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其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目的是构建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大学校园,可以让广大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这些物质基础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指的是学校办学理念、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具体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最为集中且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一个学校精神的集中反映。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指的是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设立与完善,可以从制度、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与保障系统,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积淀的历史结果,是大学的理念、制度、行为与物质的统一体。大学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无形的熏陶作用,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创新大学精神,是贯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内在要求。
摘要: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与高校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分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能够化解招生数量和师资数量之间的矛盾,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满足师生对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数字化校园建设对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利用网络平台开发了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等。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后勤管理、日常事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等,需将其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结合。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高等院校管理的有效策略,如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构建长效校园管理机制,丰富资源库内容。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更好地协调学校管理阶层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最高管理人员做出的决策可以通过校园网直接下发到基层,管理工作的效果与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高校;管理工作
1数字化校园建设与高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1化解招生数量和师资数量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师资力量却比较有限,致使高等院校出现了招生数量和师资数量之间的矛盾。而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实施,可以化解招生数量和师资数量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2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庞大的信息资源可以为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提供很大帮助。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对相关数字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为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师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等院校的运营成本费用。1.3满足师生对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从现阶段高等院校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校园网络的建设仅仅是为了师生的科研和生活等方面提供帮助,但目前网络建设还不够完善,很难满足师生需求。而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实施可以实现高效的学生信息管理和排课管理。但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具有较大难度的工作,消耗周期相对较长,投入资金较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建设完成。高等院校各部门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合理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步骤,不断增强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对大学生党员档案进行规范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建设校园文化主力军的需要,同时也是引领校园校风、学风建设的关键。因此,利用现代媒体对大学生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与充分开发能够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校园新文化,发掘人才,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新风尚,提升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整个社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档案管理;校园文化
党的十八大强调,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是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的素质决定着文化软实力发展。提高人的素质,造就人才,关系着文化软实力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人才之源,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有利于培育人才、发掘人才。激发大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引领校风、学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一、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学生党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代表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也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大学生党员档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
“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人类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联系,大学生党员档案亦具备文化属性。首先属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等。大学生党员档案是大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取向共产主义信仰,承认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合理性,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指向的反映存照,档案记载着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态度、对党的认知,以及对党的情感。其次属于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文化。大学生党员在成长过程中,听党课,接受党的教育,增强了党性认识,阶段性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思想上不断成熟,接受群众监督、组织审查,坚守党的纲领,执行党的决议,形成了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建设富强、民主、自由、和谐国家而奋斗的价值观。同时,大学生是知识的掌握者,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大学生党员档案记录了他们思想成长的历程和对共产主义信念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