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校园文化理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微时代在信息传递即时性、流动性以及互动性的特点,给校园文化传播带来积极影响。但是微时代下校园文化传播也存在微时代校园文化传播环境的复杂化、传播者面临的窘境和受众的复杂性等问题。针对微时代校园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首先,净化微时代校园文化的传播环境;其次,培养适应微时代校园文化传者的高素质人才;再次,对微时代校园文化受众进行分层教育;最后,建立校园文化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
关键词:微时代;校园文化;传播;策略
一、净化微时代校园文化的传播环境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也俨然成为了学生阐述自身想法和意见的关键渠道”[1],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对校园文化的信仰受到网络负面舆论的影响,校园文化传播的环境趋于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运用法律、网络技术等手段,净化校园文化的传播环境,肃清网络负面舆论的不良影响,从而驾驭微博微信等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
1.完善微时代新媒体立法,为校园文化护航
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加之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处于新生阶段,我国已制定互联网的一些法律法规,但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传媒载体的飞速发展,相关法律没有跟进新的形势,所以完善微时代有关新媒体网络传播信息的立法至关重要。首先,建立有关新媒体立法的大概框架和主体结构,先从宏观出手,制定出具体的立法覆盖时间表;其次,牢抓网络准入制度。微博微信的用户,不仅要进行实名认证,而且保证出现问题之后能够找到具体的责任人。对微博微信运营商而言,要加强后台信息审核准入,要严格把好公众运行平台审核关口,完善对新媒体的立法,净化校园文化的传播环境,为校园文化保驾护航,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稳步实现。
2.提高微时代网络防范技术,为校园文化清障
摘要: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影响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因素之一,它能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学生对个人及社会的认知。高职院校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求学热情,陶冶学生的职业道德操守,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若能形成高品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还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本文从校园文化内涵、中外理论发展历程、高职院校怎样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入手,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实践方略。
关键词:校园;文化;理论;实践
一、校园文化内涵
“文化”二字,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人文化成”一词,指对不懂事的人施以适当的文治和教化后,使之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后来经过简化,形成“文化”一词。现代人对于文化的理解,更多接受《辞海》的定义:“文化从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由此可见,文化发展从古至今,它都是要借助于人的群体,因群体而产生,同时又具有对群体的意识指导作用,最终作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形成文化圈。校园文化必然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形成,是学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在所教育和管理的师生群体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它强烈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训建设、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以及学习风气,它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合成体,是广大师生在教学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总和。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外理论分析
(一)国外校园文化理论思潮
由于人种、地域、文化、发展不同,西方在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上与东方存在这一定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性造就了他们对待校园文化的态度,总的说来包含以下四种教育理论。1.人本主义教育文化。人本主义教育将人的个性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最高级指南,推崇教育的生活属性,认为人之所以学习是为了适应生活,而非仅仅为了谋求职业,这种思想主要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以及具有独立生存能力。2.学术自由教育文化。学术自由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学术自由、自治与独立,它强调大学应该研究学术,发展科学,并且学术应该自治,不受政府或者其他外部势力的干预。3.实用主义文化。实用主义以务实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凡是能够服务于人和社会的知识都是真的知识,没有高雅与庸俗之分,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校园文化就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提倡将教育和各个民族学生的特性结合起来,以批判性地审视本国与其他国家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避免教学中出现文化霸权。[2](二)我国校园文化理论分析以上四类教育文化是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推进西方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文化理论需要纵览历史长河,在历史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文化理论基调。从奴隶社会开始,当时的教育权利是属于奴隶主,奴隶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学校官办,权力垄断在奴隶主手里,教育主要是培养新生奴隶主贵族。到了封建社会,私塾兴起,校园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孔孟之道逐渐成为主要的教材,其教育理念对两千多年封建体制下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极其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封建社会过程中,从隋朝开始中国出现了科举制度,然而科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人才需求,但是却禁锢了学子真正对真理的探求,形成一味地为科举读书之风气,埋首研究八股文,没有创新和自由,在清末这张现象更是严重,舞弊、弄虚作假、贿赂成风,间接导致中国的科技文化落寞,以至于招致后来被动挨打的局面。19世纪后期中国形成现代意义的大学,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之后,有很多中国人开始了反思,开始睁眼望世界,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在这一时期,也将西方的办学理念引入了中国。1895年设立的北洋大学堂,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就是我国大学的先驱,由于处于国难当头的时期,那时形成的校园文化主要以爱国、图强为主。大学的形成,让越来越多的学子看到了世界,学到了先进科学与文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尤其是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让大学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通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学生知道了共产主义,也从那时起,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大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得高校文化也开始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趋于一致,但是在校园文化中也还有它们自己的文化缩影,一个高校要形成充满魅力的校园文化,远非这么简单。通过对国外校园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选择借鉴其中一些好的方面,但是不能够全盘套用,因为西方校园文化的形成也有它们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西方在探索校园文化过程中也吸取了许多失败的经验,而我们如果盲目套用,只会重蹈覆辙,甚至更重。例如有的大学校园文化过度商业化,影响学生学术至上的观念;有的大学过度放任文化多元,又没有得力的管理制度,导致校园混乱;过度弘扬个人主义价值观,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主义意识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看到其中好的方面,而不能够一票否决。例如我国弘扬的道德观念、民族危亡燃起的爱国情怀、斗争精神等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校园文化也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养成,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摘要:理工科高校不仅为我国制造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也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工业文化内容,传承工业文化,以工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从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开展等方面,将工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关键词:工业文化;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
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作为培养新型工业化生力军的理工科高校,不仅为我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贡献着重要的价值,也应在弘扬工业文化精神,丰富工业文化价值,全面提升学生工业文化素养上做出努力。
一 工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价值
中国的工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此后,中国人在效仿与摸索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中国人在民族富强的道路上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工业化道路。2014年6月,“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在北京获批成立,这是我国深入研究工业文化的一个重要信号。
(一) 工业文化的内涵
人类进行工业化活动,不仅改变着物质世界,也在产品中物化自己,将人类的文明融入到了工业发展的进程之中。工业文化体现在物质、行动、制度和精神之中,这些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工业文化展现、表达、传递、影响和接受的基础。工业文化是人类工业生产活动过程中衍生或创造出来的,通过工业生产活动反映出来的工业文化是人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实现自身发展与完善的动力。工业文化是人类工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性产物,社会全体成员应当共同接受和遵守[1]。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阐释
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Waller.W)和中国台北的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美国利物浦大学Liver-poolUniversity哲学博士)提出的。而在中国大陆地区,校园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认则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以及1986年5月,由上海团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尔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也随之逐渐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并且开始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发展。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氛围,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绿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属于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者提出,后引入我国。经过二十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革发展,“企业文化”逐渐被我国的企业界接受,成为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脊梁支柱,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两类文化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两类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倡导的是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学术氛围和精神环境。而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重结果,它倡导的是竞争、业绩、服务,更强调规范和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有形价值。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服务,所以校园文化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前提基础、使命和需求,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就大大缩短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时所需的适应期。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指导下,除了传授予学生知识、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还应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输送应用型高技人才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到企业去发挥作用。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多渠道、多层面接触企业,可以使其能更好地明确学习目的,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的要求和自己应具备的素质,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也可以使其更深地去感受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更好地加强其生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使他们更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更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使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企业员工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坚决执行、严守纪律的工作习惯,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精神的成分,只有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同熏陶下,高职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高职生实现顺利就业、创业的需要
摘要:组织文化对于组织内成员的团队意识、成员间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内的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重个体轻整体、重网络轻现实和重物质轻精神特征等问题,高校思政课可以组织文化理论为指导,通过创新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党员干部群体等方式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组织文化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路径
1组织文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依据
组织行为学认为,组织文化是决定组织行为方式的组织内各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潜移默化地指导组织内各成员的行为。其共同价值体系……不仅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群体的凝聚力和对价值观念的认同感,而且可以利用群体内部的作用力来巩固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1]成员在融入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组织文化,并可能对组织文化产生影响。教育在组织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一组织文化一经形成,总会表现出相对稳定性。但组织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当组织外部或者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成员的应对方式不但能够强化当前的组织文化,而且也可能引入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组织文化产生影响。
从组织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入手分析组织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这是组织文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启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主流文化,稳定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丰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2]。
1.1组织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整体意识,提高团队精神.
塑造共同价值观念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目标,通过对组织内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的订立,共同认可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对整个组织内各成员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不仅表现为组织文化对成员思想意识的影响,对各成员言行举止的引导和约束,而且表现为各成员对集体的归属感的建立。这种对集体的归属感对提升团队精神,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很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