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校园文化推广范文

校园文化推广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校园文化推广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校园文化推广

图书馆阅读推广与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阅读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电脑、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必备的日常工具,给人们带来生活出行方便的同时,也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人们学习与生活。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对积极推动经典作品的阅读,提升文化品德、审美修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文化建设

什么是阅读推广?王辛培在《阅读推广活动机制创新研究》中认为,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出版机构、媒体、网络、政府及相关部门等为培养读者阅读习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提升读者阅读水平、促进全民阅读所开展的有关活动和工作。全民阅读连续多年出现在政府工作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当前文化知识的碎片化,从侧面影响着人们对社科文献、自然科学等精品文化的阅读方式,个人的道德品位、爱国情怀、文化修养等的缺失,所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

1图书馆科学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1.1硬件发展,软件提升

第一,大学图书馆,它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产生而迅速的产生。现在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的建筑物及设备方面的“硬件”、馆藏与服务水平方面的“软件”面临着不断发展和提高等非常现实的问题。做好图书馆建设发展,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刻不容缓。第二,“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是图书馆学的基本服务理念,而阅读推广则是推进实现图书与读者产生联系的最好桥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壮大,读者获取文献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

1.2读者第一,服务育人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塑造问题及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具有高校特色的一种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的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精神氛围。作为大学的一种精神力量、作为一种无形的育人力量,校园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人才培养和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而校园文化品牌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一所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的标识。优良的校园文化品牌一种无形的资产,也是大学竞争力的一种标志。《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新常态下,积极打造优秀、卓越的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

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术语、标记、符号或者是图案,或是这些的集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将它们与竞争对手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区分开来。[1]我国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品牌,并从开始的经济领域、营销领域逐渐转到教育领域。塑造校园文化品牌正是品牌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实际运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就是将校园文化进行提炼、浓缩,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与时代特色、具有较高区分度、知名度与美誉度的高品质校园文化的过程,也是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转变为品牌建设的有形[2]。校园文化品牌反映出学校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又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特色、发展目标和文化氛围,以此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文化精髓的传承,从而达到学校持续发展、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上升等目标。因此,学校要不断发展,必须有一种凝聚人心而又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校园文化品牌塑造的意义

品牌在经济领域备受关注,被誉为保证企业跻身一流而且持续发展的王牌法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竞争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分层发展的背景下,一所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持续发展并最终脱颖而出,势必要有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品牌来支撑。

(一)有利于弘扬校园精神文化

入读不同大学的学生,经过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具有了不同的精神气质。正如“清华之严谨,北大之创新,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就是公众对这些著名学府在精神文化上的概括,也显示了不同大学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文化。[4]校园文化品牌对于公众来说,不是一所高校的宣传口号或者标志性建筑,而是符号或者标志背后学校的精神文化。品牌的成长是跟它本身的文化相关联的,品牌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文化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品牌与文化相辅相成,一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体现、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供动力支持,即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孕育了独特的品牌。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品牌是大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凝聚和积淀而获得的公众认可,是一所高校的全体师生在信念、理想、目标和品质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品牌就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品牌价值的增加也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的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探析(4篇)

第一篇: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途径

摘要:红色文化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开拓了空间,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只有把红色文化纳入校园文化整体布局,红色文化才能与当今的主流文化有机结合,红色资源也才能有效地进校园、进课堂,凸显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整体提升校园文化和课堂文化品质的同时,实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校园文化与课堂文化有机融合并协调发展,提升文化教育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职;校园文化;融入途径

红色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不竭精神动力,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作用,传承和发扬革命红色文化对培养高职大学生肩负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忽视红色文化的教育和传播,甚至有人认为红色文化过时,失去当代价值。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1红色文化的导向功能

1.1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红色文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艰辛探索,结束了“三座大山”奴役中国劳动人民的历史文化,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开辟了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为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明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共产党带领群众不断艰苦奋斗、向前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使祖国走向富强繁荣和人民幸福,彰显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觉悟,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科学信仰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1.2加快中国梦步伐红色文化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一个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耐以生存和发展,主导大学生思想观念,激励大学生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下不畏困难、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成长成才,为将来踏入社会对国家和民族繁荣作出应有贡献,推进现代化建设,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步伐。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模式

摘要:作为文化传承创新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以及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该认真思考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全媒体概念进行辨析,以校园文化品牌的理念更新、宣传推广创新、流程再造应对高校活动文化“三盲”问题,有利于形成接地气、有底气、特色鲜明和公众认知度高的校园文化品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贯彻落实文化育人。

关键词:全媒体;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品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要做到“三个率先”——率先研究、率先宣传、率先实践。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提倡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民性”,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必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师生服务,坚持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培育知荣辱、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二十一世纪,技术革命成为人类发展动力,人类的媒介形态和媒介使用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发生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由此进入“数字化媒介社会”。“全媒体”(omnimedia)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是人类技术革命,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化革命的必然结果。从广义上理解,“全媒体”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从狭义上理解,“全媒体”是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运用[1]。全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继续转型发展以外,近二十年,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新媒体社会逐渐形成。新媒体也可称为数字媒体、多媒体和互动媒体,是具有综合、互动特性运用数字信号的媒介。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个性化、分众性、融合性、便捷性、低成本等特点。在新闻生产方面,新媒体助推传统媒体从组织化的新闻生产转向社会化的新闻生产。通俗点说,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都是新闻源,都可以发现新闻线索、整合媒新闻、新闻、传播新闻,从而根本改变媒体与公众的关系[2]。随着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性、融合化、移动化、社会化的特征日益凸显:信息传播的范围不限于本校、本地、本国,传播主体之间不再是点对点的传播,而是多点对多点、点对面的传播,而传统媒体借助融媒形成新的传播平台,再加上智能终端,使受众接收信息的模式更灵活、信息接收的途径更快捷,虚拟与现实边界模糊导致受众心理和情绪更加容易波动。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3]。“文化”一词含义深广,钱穆曾说:“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4]。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活动文化,包含学校办学理念、战略目标、办学方针、办学模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育人行为规范等内容。高校长期以来被视为“象牙塔”,成为人类精神的寄托和象征。高校文化在社会主流文化形态中具有特殊性:1.创新性,校园文化的根本使命是批判与创新;2.开放性,全球化时代教育形成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学生个性及其主体性得到尊重与树立;3.高雅性,大学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地位决定其追求精神卓越与格调高雅;4.多元性,信息时代的来临使知识和人才高度流通,学术交流更加频繁,社会环境相对宽容。全媒体迅猛发展不仅推进思想宣传工作的信息化,而且引发宣传思想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作为文化传承创新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如何应对新舆论环境下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认识并承担起应有的文化责任与担当,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等问题值得深思。

二、全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理念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课堂学习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日益多元化、丰富化,另一方面,高校活动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工匠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渗透

[摘要]工匠精神的推广和渗透是广泛的,但基于校园是具有深刻内涵,新型人才的培育和大国工匠的形成具有共同的需求目标,两者的发展方向和培育目标具有共振性。高校校园文化和工匠精神都是一种文化,都有培育功能,都能渗透在民族精神之中。如何将工匠精神科学渗透进校园文化,要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高校需要全力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并实现工匠精神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渗透

中华民族有着醇厚的历史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工艺工程传统。当前,我国已经处于高速发展、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再提工匠精神意义非凡,而这种精神的发扬需要高等教育的呼应,包括思想宣传、意识形成和精神形式推广,这正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高校校园文化日益突出的人才培育功能和发展方向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功能和特征校园文化是以“师生员工为主要对象,以精神风貌、价值观念、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文化氛围以及建筑格式等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1]高校校园文化应更具有人文氛围和校园精神,是一种特殊的既有相对独立性又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的形成过程。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2]这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呈现出几个特征。一是时代性。高校的培养对象是处于时代前沿的青年学生,他们是时展的中坚力量,培育他们的校园文化就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二是导向性。高校校园文化担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三是多元性。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校园文化也是如此。同时,当代大学生逐渐被推到市场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前,这更加导致校园文化的多元性。

(二)现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21世纪以后,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高校办学特色、学校精神内涵和发展方向的主要指标。一是精神陶冶。发挥文化传递的教育本质功能,通过校园文化感染,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塑造对崇高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二是传递时代信息。每个时代都有阶段性思潮,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将国家意志、教育目标、时代精神准确传递给当代学生,让学生成为与时代同步的优秀人才,对社会对大众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创造的激情。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多重辐散意义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