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

新课标课程设计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新课标课程设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新课标课程设计

新课程下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浅析

摘要:文章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课程目标为切入点,指出了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了创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框架的思考,并就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体育;教学评价

随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坚持在全国中小学深入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并与国家体育总局一起制定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必修课,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年轻一代的重要途径。随着全国教育工作者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在体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大量研究实践。在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和实践活动中,体育教学的体系框架正逐渐成熟,而教学评价,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创新变革,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及内涵

传统的小学阶段体育课程以增进儿童健康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强调对儿童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而新体育课程标准中,从体育课程对增进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增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帮助儿童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及技能等四个方面对体育课程的价值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提出了更广泛意义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小学体育新课标中提出了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合作精神,提高个人健康意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多维度的课程目标,在传统体育课采用运动项目提高儿童体能的基本课程要求基础上,更强调培养儿童社会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启蒙儿童的社会协同意识,帮助儿童养成伴随终身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自觉。从新课程目标的解读不难看出,传统的单一强调体育锻炼目的的体育教学体系,从教学的内容、形式到学生评价体系,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体育教学创新和适应新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是当前中小学校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的重要工作责任。

二、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育以身体运动为主线,在课标改革后,新的教学领域逐渐增强,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点击查看全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一对活动指导纲要和高中新课标的再认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是活动实施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实践探究的重要内容。活动指导纲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强调跨学科的物化应用和技能培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创意、设计、制作、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上,以“创意物化”为主要形式,通过文字处理、报刊创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培养学生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同时加入一些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高中新课标则兼重理论性和实践性,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凝练出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将理论学习、知识积累、思维发展与技能培养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思想与方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上,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以主题为引领进行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学习、思维发展和技能运用,建立起完整而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并予以实践。可见,同样是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以作品质量和操作水平为主要评价标准,突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而高中信息技术则强调学科的科学性、知识性和严谨性,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应用,以具体的学业要求控制教学质量,形成完整、稳定的专业课程体系。虽然两者有所不同,但其思想和目标却是一致的,即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学习与生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蕴含丰富的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和理论知识,学生在不具备正确思维方式和基础知识的状态下,仅凭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技能,无法达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除了作品制作以外,还应该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有关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培养、知识讲授和方法指导。

1.课程目标的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思想,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理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以及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等,并能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设计、制作作品并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负责、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2.课程内容的设计

点击查看全文

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

【摘要】在国家新课标体系下,加强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有利于丰富设计类教学内容,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促进全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养成。本文立足于新课标改革,分析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探讨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实践路径,以期提高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优化原有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达成全面素质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新课标;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职业素养

大力实施课程思政是当前国家新课标的教育指导方针,受到教育各个阶段的充分重视。而高校设计类专业具备鲜明的教学特色,拥有良好的课程思政优势,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影响,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设计类专业教学的自始而终,助力高校实现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并拓宽了设计类专业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

(一)以立德树人指引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在新课标体系下,大力推行各专业学科与思政教育相适应,是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需求,也是实现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而设计类专业范围广包括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饰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建筑装修设计等多门课程,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思政文化元素,完全契合课程思政的建设需求。尤其是设计概论该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囊括了设计发展史、设计内涵及类型、思维、趋势等多方面的设计知识,这些都可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为设计类专业的其他课程做铺垫,为实现专业教学立德树人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1]。

(二)有利于丰富设计类专业教学的课程建设

点击查看全文

新课标下国际教育学生文化自信探究

[摘要]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怀的重要时期,面向高中阶段选择国际教育的学生开展文化自信培养意义重大。文章对高中国际教育中出现的教育主导权、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新课标下高中国际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从课程内容设置、主题教育、拓展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国际教育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阶段;国际教育;文化自信

自我国在高中阶段开展国际教育以来,至今已二十余年。新课标的推行使高中教学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针对高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需求,基于新课标开展高中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完整、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策略,深化高中国际教育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改革。这有助于引导学生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国际教育主导权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国际教育有两种办学模式,一种是外方直接投资,学习课程由外方安排;一种是中外联合办学。在我国普通高中兴办的国际教育主要采用第二种模式,它是以普通高中为依托的国际教育,具体表现为以国际班或国际部的形式进行办学。在这种模式中,中方开设普通高中的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能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通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获得普通高中毕业文凭。外方则承担国外高中教育课程,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课程学习来获得外方高中文凭。与此同时,高中阶段的国际教育还会设置外国语言习得课程及IP、IB课程,以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课程分数,为其申请就读国外大学做准备。高中阶段国际教育办学模式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教育主导权”问题。上述第一种办学模式用于外方直接投资兴办的国际学校中,教育主导权由外方掌握,学生接受的基本是纯粹的国外课程设置下的教育。第二种办学模式依托于普通高中,虽然形式上要求选择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出国留学,其在国内参加高考的概率近乎为零。实际情况是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外国语言文化习得,外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几乎花掉了整个高中阶段全部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中方的教育主导权也在无形中被忽视。新课标的出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教师要明确教育“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中国际教育必须是中国的教育。教育国际化绝非要将国内学生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纳入西方轨道,也非崇洋媚外,排斥本国传统文化的偏颇、功利的不理性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主导权由谁直接掌握意义重大。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育主权的维护,重视高中国际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这样才能正确把握高中国际教育的办学方向。

2.高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的重心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难于适应教学目标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有效进行教学改革。为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矛盾,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应结合新课标下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现代汉语新实际和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始终把培养符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需要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

关键词:小学教育;现代汉语;教学内容

一、新课标下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要求

新课标在导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中均强调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标亦提出汉字教育的新理念:借助汉字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新课标背景下,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语言素养和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的一些素养,如熟知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政策,具有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为培养适应新课标的新型语文老师,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应达到如下要求:一是教学对象掌握扎实的现代汉语知识,具有运用理论分析汉语语言现象和指导语言实践的能力;二是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教育,多措并举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三是发挥现代汉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四是宣传和践行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政策。

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足

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教学对象获得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语言素养和教学技能。而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小教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应以培养胜任小学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为中心。但是,目前小教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所通用的却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教材内容注重汉语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对小教专业教学对象的需求考虑不多,没能体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没有切实发挥提高小教专业教学对象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的作用。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中,“其拼音教学本质上还是传统的语文学,采用依托汉字的整体认读法,重视对字词句的掌握。而现行的大学现代汉语教材没有体现这种特点。”[1]再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2]可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教学内容难于适应教学目标,不足于培养教学对象的职业能力,不足于满足培养新型语文老师的需要,就业时更不能满足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现行主要教学内容最大的不足是很少考虑教学对象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需要,即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如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势必造成现代汉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脱节的情形。因此,小教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进而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汉语,发挥现代汉语基础课程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