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大力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心理学界中更多的方法和最新的消息,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自我保护、自我教育的意识。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应该利用其灵活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大学阶段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专题和内容的专题讲座,如在学生刚入学的阶段,应该组织关于适应性和人际交往方向的讲座;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有关择业方面的专题讲座;或者是对学校中的男、女生分别进行关于性的心理教育等。通过专题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和专题心理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与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理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纯的依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课余文化活动。理工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其他类别的学校相比,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较为匮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培训,完善知识结构,领悟人文思想,丰富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视野和思想境界。通过各种类型的素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3利用校园传播媒体,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理工院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广播、院(校)刊、校园网络和橱窗等各种传播途径,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方法、技巧、常识和相关的案例及案例的处理详细过程等,营造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氛围。
4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现状
(一)心理适应障碍。部分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适应障碍,表现为上课时听讲状态不良、学习目标不明、交流存在困难等,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刚刚进入新的环境,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新的生活,在调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适应障碍[1]。当下很多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出现心理适应障碍。(二)人际关系紧张。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后,其人际关系也发生一定的改变,具体可以从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中体现出来。学生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模式和个性特点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相互之间的磨合成为一种难题。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输渠道多样,中职学生也更加适应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因此减少了实际交往的机会,导致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足,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出现抑郁、失眠等问题。部分学生不擅长倾听,无法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阻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创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教育内容。在全面掌握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青春期的心理教育,涉及青春期性心理、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青春期心理现象、心理发展特点等。目前人们对于性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为此需要强化中职学生的性法律、性道德和性知识的教育。第二是情感心理教育。中职学生正处于情感心理的重要发展期,情感情绪方面容易出现极端化、冲动性和不稳定性等问题。因此,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情感。情感心理教育需要教授学生掌握自身情绪特点,合理调节自身情绪,以及情感情绪训练等。第三是个性心理教育,包括学生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通过这项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自身个性特点,攻克心理障碍,塑造健全个性。训练学生的成就动机、独立性、自控能力、自尊心、自信心等。(二)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专题讲座、心理情景剧、游戏辅导、情境设计、问题辨析、心理训练和团体辅导等[2]。学校应该创造完善的教学条件,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通过开设热线电话、网络咨询、书信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对于那些存在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学生,学校应辅助专业机构对其进行治疗。此外,学校可以进行针对性心理分析,组织专业人员利用相关心理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自己的身心成长特点,了解问题解决方法,及时改正不良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三)利用网络新媒体扩展教育渠道。新媒体时代下,各种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新媒体拥有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征,和传统教育方式不同,能够消除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同时,因为新媒体还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能够让学生在一个不需要戒备的宽松环境下交流,将自身的困惑、苦闷和压抑释放出来,主动向教师求助一些敏感性问题。通过新媒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满足中职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线上和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衔接,改善了传统教育的缺陷,提高了心理教育成效。为此,中职学校可以利用现有新媒体资源,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和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开通网络咨询热线,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组织网络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减轻心理压力。通过平台上的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看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与联系,获得健康的交流体验,克服虚拟化网络给人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更看重人才的综合能力。中职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阶段,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点关注问题,面对中职学生容易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学生的心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邹玉玲,张锡萍.全员参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校园心理,2017(4):253.
【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此阶段若是无法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很有可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不正确的“三观”。同时,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会自愈,若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很有可能会一直影响学生,长期积压的心理问题一旦爆发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需要提高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已经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指导意见》,其中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出了要求和指导方法,足以见得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然而当前小学校园内部缺乏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师专业能力有限,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带来严重的掣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围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希望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提供有效帮助。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提升质量
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及影响范围来看,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为普适性问题和特殊心理问题。对全部学生进行统一的心理干预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这样的教育模式效果也不理想,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为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以采取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对于普适性心理问题进行集体教学。普适性的心理问题是指受当前教育形式和成长环境影响的小学生之间常常出现的,影响规模较大的心理问题,像是害羞内向、撒谎、多动、自私等问题。此类心理问题通常情况下还处于可控的范围,此时不需要进行过于严肃的处理,而是需要通过开展一些集体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小学生过度内向害羞的问题为例,小学生内向害羞是其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主要问题就在于小学生内心自卑,不够自信,对自己的行为持否定的态度,恐惧表现自己,恐惧与人交流。针对此心理问题需要给予小学生足够的自信,为此,教师可以开展一些集体性活动,像是在学校内部开展以“做最好的自己”为主题的心理教育活动,此类活动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要求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选择合适的教育活动,如让小学生畅想未来,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是什么?为了这一未来自己需要付出哪些努力?亦或直接让学生准备有关自信的节目,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想法以及节目时要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并且在言语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培养学生自信心,特别是对于那些班级中比较害羞内向的学生,更是要如此,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小学生心理自卑的问题。个别教育面对的对象则是那些具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针对于此类学生则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的学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群体,他们需要充足的关爱,除了定期对其进行心
理辅导之外,教师在管理学生时也要思考管理方法,谨慎处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前预防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让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二、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家校共育活动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依托。从实效性出发,从规划心理工作、提升师资水平、改善工作环境、打造四大体系等方面,尝试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0引言
2017年1月19日,由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1]。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再次强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文化群体中最活跃、最健康的较高层次群体之一[2]。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障碍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也不例外。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在学习心理、网络心理、人生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等文件,从政策层面进行规定与指导。许多学者开展了专题研究[3-6],从理论、学科及视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效果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除了存在“纸上谈兵”外,更重要的是未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实践性研究,未建构符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尝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1统筹规划心理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前提
成立领导小组是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担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系党总支负责人担任组员,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院整体规划。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并分别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名。学校领导通过专题会议,如学生管理工作例会、学生工作论坛等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制订相应制度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机电学院颁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进一步明确“1+4+7+X”工作网络,其中“1+4+7+X”分别代表心理中心、专职工作人员、二级心理辅导站以及心理委员,责任到人,层层包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制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章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守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值班制度》《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伦理规范》等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提升师资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保障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和转变的重要时期,在性格、心理、能力等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大学阶段,学生群体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而他们的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很多高校大学生存在着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1.1环境变化引发心理矛盾
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截然不同,学习环境也有很大差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性、自立性、自律性。但是很多大一新生刚入校就面临着生活环境难以适应的情况,依赖心理严重,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许多压力。与此同时,大学的评价标准不仅包括成绩,还包括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使得原来成绩平平但其他能力突出的学生获得认可,而许多成绩优秀学生失去了高中时期的优越感,进而产生许多不良心理。
1.2学业困难导致的紧张无助心理
现阶段对大学生的学业要求更加严格,课程相对较多,内容较难,并且评价标准多元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更加关注学生自主性、自律性,使得学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并且大学生活会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许多同学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等,在时间分配上把握不好,顾此失彼,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严重者还会受到学业警告等处分,使得学生产生紧张无助的心理。
1.3人际交往障碍带来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