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心理素质评估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无标准答案的主观评价题由同一班次的其它所有同学实施评价,分别编制《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问卷(辅导员)》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问卷(大学生)》,同时发放辅导员和大学生进行调查。
1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单组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首先需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对称(Sphericity),如果不满足“球对称”假设,需用“球对称”系数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对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结果V2=3.181,P=0.204,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不需要再校正自由度。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综合素质是不同的(F=190.201,P<0.001)。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综合素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
本研究中,综合素质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6个分项素质组成。各分项素质中,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1.126,P=0.570,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类似的,不同时间点的专业素质是不同的(F=110.592,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专业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F=21.013,P<0.001),结合具体均值,心理素质水平呈先上后下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F=40.353,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身体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基本能力素质是不同的(F=539.046,P=0.000)。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讨论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护生心理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实践有利于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完善角色意识、提高协作精神、提升情绪素质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社会实践;护生;心理素质
一、社会实践与护生心理素质的关系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项贯彻教育方针,是全面推进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护理专业大学生,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胜任护理工作,进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是指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时心理能力的综合及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护士的认知能力、情绪素质、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角色意识、协作能力等。在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人的心理是按照知、情、意的过程发展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是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端,而社会实践则是把大学生对心理素质的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部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今后本科生毕业之前,须累计参加至少4周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全面审视并科学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护生心理发展,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实践对于培养护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认知能力
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通过对病人各项生理指标、临床症状及指征、行为反应等的观察,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及变化。这种能力的提高,必须在实践中获得。通过社会实践,让护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从专业角度和实际生活出发,观察社会、去分析、去思考,去判断真与假、好与坏、正确地认识他人、分析社会的各种关系。从而能够提高认知能力,进而将这种能力运用在工作中,去随时观察病人的表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洞悉病人的需求。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评估的内容
1.主客体评估指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评估指标包含主体评估指标和客体评估指标,分值25分。主体评估指标包括主体构成评估指标体系和主体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客体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
(1)主体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主体构成和主体素质两个指标。主体构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情况,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是执行者。包含四个方面,其一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否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设置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设置的比例是否按照1:3000来执行,评估的组织人员是否满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需要。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队伍建设,考察的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的职称、年龄、师生比例等内容。其三,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的建设,指学校时候成立了心理社团,学生社团机构是否健全,社团时候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其四专兼职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考察的是心理咨询人员是否接受持续的接受相关的培训,加强再教育。主体素质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功能。主要是指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指授课教师和咨询工作队伍。考察的素质包含政治素质、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必须爱国爱校,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学生的心理素质评价指标
主要考察学生心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校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层面的工作。考察的主要方式可以借助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来进行,考察过程中注意随机性。
2.环境评估指标。
1.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认识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分析现状、总结原因,然后切实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品质,为打造高素质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不单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早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1影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因素
相对于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知名度较高的高校,独立学院起步晚,自身品牌尚未确立,专业和课程设置及就业指导工作等还不完善,加上其社会力量办学的性质等因素,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及其毕业生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独立学院毕业生由此滋生的消极心理成为其就业中的制约因素。
1.1自卑情结
自卑是指自我认同感不强、缺乏自信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使人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独立学院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内、外两方面:从内部来看,很多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发挥失常,因高考分数较低进入了列为“三本”学校的独立学院,相对于公办的“一本”或“二本”高校而言,这部分学生本来就自信心不足,过分看重自己的劣势。从外部来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和独立学院学生的认可度不高,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如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对他们的素质与能力持保留或怀疑态度,这无形中严重强化独立学院学生的消极自我评价,并逐步固化了自卑情绪和情结。久而久之,他们也会认为自己不如“一本”、“二本”的学生,削弱其自我实现的动力。
1.2焦虑情绪
就业对于毕业生个人及其家庭来说,是关乎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在较多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投入之后,每位高校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里,这一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俯拾即是、信手拈来的。严峻的社会现实对任何毕业生来说都是无形的压力,独立学院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焦虑心理、情绪非常容易产生。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普遍存在心情烦躁、不安、恐慌,有的同学甚至出现了忧郁、自闭等症状。很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显得急切、盲目,有的甚至出现失眠、神经衰弱、饮食障碍等生理症状。焦虑发展到一定程度,学生可能产生就业恐惧,一提起就业就紧张,对前途失去信心,有的更为严重的甚至从大一、大二就开始担心以后的就业问题。
1.3抗挫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