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心理学辩证法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用数学历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实践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对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感人事迹。比如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不但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美国的生活也享有丰厚的待遇,但是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经过重重困难终于回到祖国。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二弹一星”,提高我国的国防能力,保卫我们国家的安全。在国外的数学家中,著名数学家欧拉从19岁就开始,他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他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在失明后的17年间,他还口述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教师通过这些数学家感人事迹的介绍,可以培养学生努力攀登,勇于探索,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将最近几年中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向学生介绍,激励同学们奋力拼搏的精神,树立学好数学、为国争光的思想。
二、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数学中到处充满着辩证的方法和思维,中学数学的教学大纲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明教学的内容,这样学生既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学生又有利于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数学的教学中可用以下几点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认识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数的扩充、代数与几何的结合,某些定理、推论的推广,发展的观点由此得到体现。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在数学当中,面可以看成点线运动的轨迹,旋转体也是平面图形运动的结果,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强调这些,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辩证法中运动的观点。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正数与负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这些不同的概念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加与减的转化,乘与除的统一,乘方与开方的互逆,在教学中强调这些数学规律,让学生从中接受到矛盾与对立统一及相互转化观点。
摘要:OBE教育理念的内容可以分为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从而构成了系统性的要求。系统性的要求必然内含辩证法的特征和方法。成果导向理念所蕴含的现实与未来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OBE教育理念施行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教与学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教育目标的引领作用,揭示了反馈机制对持续改进理念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
OBE教育理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澳大利亚。我国于2014年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具有了全球性质,同时OBE所确定的教学理念也逐渐被我国高等教育所接受,成为学科教学体系改革的风向标。OBE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从辩证法的角度来审视,能够加深对三个理念的理解,分析其蕴含的科学性的一面。同时为更好地贯彻OBE教学理念,把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一、成果导向理念是现实与未来辩证关系的表现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强调由国家、社会、市场等外部环境和高校自身定位、课程本身特征所形成的内部环境所决定的未来目标,决定现实的教学实践。OBE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实践都要围绕着所谓的“产出”来开展,而“产出”是指向未来的目标,是“应然”的状态。而实际存在的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现实之间的关系的“实然”状态又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市场状况调查我们发现,就业供给侧结构性不平衡状况非常突出。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适合需要的人才总量不足。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我国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总量大,但是毕业生市场中符合需求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充分满足这一需求。二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目前,一些高校受利益驱动盲目扩招,导致大量低成本专业上马,引起的后果是许多高校专业雷同,毕业生培养质量大打折扣,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一般性人才结构过剩、新兴产业人才不足、国际化科技人才稀缺,成为我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中突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1]这种结构性失衡,必然会导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即高等教育要坚持成果导向。高校培养毕业生质量的现实状况与社会对毕业生所希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关系,属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性表现在现实不等于未来,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统一性表现在现实中包含着未来的种子,经过人们的实践,现实可以转变为未来。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必须认识到现实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机制、资金和精力的投入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低层次培养的问题。许多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期末考试的评价结果,导致学生形成突击性记忆学习的习惯,而没有培养出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创新学习的习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学习的机器,不是充满了能动性、主体性,进而不断发现自我而不断提升自我的人。传统的高校课程体系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总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用定量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它的缺点是容易引起低分学生的自卑感和高分学生的自大感,这两者都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同学们之间的合作学习。OBE教育理念可以利用课程地图、SLOS目标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比较,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快乐,找到自我成长的快乐,为学生不断发现自我的能力提供动力。现实和未来的统一,让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相信,通过实施OBE教育理念,能够让大学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出达到或者接近社会需要水平的毕业生,能够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是教与学辩证关系的表现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一直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控制了整个课堂,强制性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丝毫不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的教育规律。OBE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教与学的中心。而学生中心论是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它对于很多国家包括我国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帮助学习者解决他们当前认为重要的问题,增强他们已有的兴趣、生活经验和动机,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随着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在西方的兴起和繁荣,“以人为中心”的课程呼声越来越高,成为课程发展的一个方向。各国教育家普遍认识到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把知识、智力与个性结合起来,使其达到和谐统一[2]46。OBE理念的提出者WilliamSpady在其著作《成效基准理念的教育》中也强调,学生学到什么和是否学习成功比什么时候学习以及怎么学习更重要。因此,OBE关注以下四个问题:(1)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2)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3)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4)如何判断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OBE理念的提出为课程改革和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注重课程资源的投入转变为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3]。这样成就了OBE教育理念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形成。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师生之间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交流就是通过这种关系来实现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实现了对象化和非对象化,也实现了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的运动过程,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教师身上具备的素质变成自身的素质的一部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通过检查自身储备的知识,通过学生对自身的反馈,其素质也得到了提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教与学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关系。对立性表现为教师的认知水平高于学生,教师拥有的知识不会自动地变成学生自身的知识;统一性表现为,通过一系列实践中介行为,教师拥有的知识又可以变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教与学的对立统一性关系表明,只有学生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教师教育这个影响的外因,通过自我教育的内因起到应有的教育影响作用,“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和内动力”[4]。通过积极思考、消化吸收这种能动性的自我教育过程,才能把教师拥有的知识转变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可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和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和教师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学生是教学关系的重点,因此,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赵炬明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以学生当前发展状态为基础,发掘学生潜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二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改革传统的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观念,把学生的学习作为所有活动的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对自己学习负责,而教师是学习活动设计者、环境营造者、过程辅导者。三是以学习效果为中心[2]48。这充分说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共识,贯彻执行这种理念也应成为下一步教学改革实践的重点。在新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要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改革教材体系。教材体系不能以学科理论体系为发展方向,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为发展方向。二是坚持启发式教学实践。启发式教学不等同于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要求在备课的过程中既备教材,把教材的知识点用逻辑形式把它们串联起来,做到对教材体系烂熟于胸,更重要的是要备好学生,要考虑到学生当下的状态和认知水平,在备好学生的基础上准备好合适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设计好具体的教学过程,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三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任何技术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包括5G时代即将来临的技术。因此,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来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需要。例如翻转校园、MOOC、在线课程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得以提升。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有区别但又紧密联系,我们有必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学习心理、情绪心理、个性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得到更好的实施,最终能够让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个性完善。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1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主要为学校心理咨询师)根据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以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3]。
1.2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主要为教师或辅导员)以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将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政治观念,逐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过程[3]。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有区别但又紧密联系,我们有必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学习心理、情绪心理、个性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得到更好的实施,最终能够让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个性完善。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1]显示,到2016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596所,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达26958433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建设。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在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校改革趋向社会化,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互相碰撞,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种困扰和疑惑[2]。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许多问题,可能不仅仅是思想政治问题或者道德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甚至家庭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情感问题以及行为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让大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实现自我成长。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1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主要为学校心理咨询师)根据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以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3]。
1.2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外国文学教学是实现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哲学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理顺了外国文学教学与西方哲学思维方法培养之间的关联性和统一关系,结合恰当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哲学思维培养一定能成为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增长点,哲学思维培养也将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新视角。
【关键词】文学教学;哲学思维;思辨方法
一、哲学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与哲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前者是艺术的、审美的,因而是具体的形象化的;而后者是思辨的、逻辑的、推理的,因而具有抽象的理论色彩。二者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在文学中,普遍是通过特殊而揭示出来的;相反,在哲学中,特殊是通过普遍而揭示出来的。我们亦承认,文学与哲学同处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两者关系是密切的。关于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关联说”认为哲学是文学的思想背景,它所建立的完整的思考体系可满足人类知识上的好奇心,同时又可使人与人之间,人与宇宙之间有所配合。因为人能知道何者为真,善,美,人就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亦就能适应人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的内在自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家在致力于反映人生,描摹人生,提出人生的理想,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显然会受到哲学的影响。第二,哲学可作为文学批判的工具。因为文学作品是诉诸语言的表达,而用语言表达的食物都有线索及理路可供探寻,有它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因此,哲学可用外在的观点,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涵义,价值(吴锡民,1994)。
二、外国文学中的哲学思维培养的范式
(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西方大部分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为一种综合思维能力,甚至上升为一种较全方位的人文精神,要求一个理性的批判思维者具备诸多人格特质,如好奇性,开放性、系统性、分析性、探理性、批判性、自信性和成熟性。它培养的是一种富于创新意识的批判精神。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联系西方文化、文学的背景,结合探索型的文学形象的评析和历代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批评,有意识的让学生意识到: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直接相关的。批判思维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质疑答问能力,更能成为一种解放力量,在不断的批判中实现不断的创新。
(二)哲学辩证思维培养。哲学辩证思维具有全面联系和系统整体的特性。对外国文学中复杂的文学现象,如何摸准其发展脉络。对前景做出准确判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我们只泛泛地讲解表现主义、心理分析主义等等,而没有对这些主义的出现做出分析,不能辩证地看这些主义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就会使这些知识单摆浮搁,不能上升到规律的层面上,也就不可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中,必须注入辩证法,用辩证法来融会贯通,对其正反两方面进行准确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