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信用监管案例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某校大学生对“校园网贷”的情况,提出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的措施。其中在借贷平台程序规范方面,提出以法律规范借贷平台放贷程序,如关联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科学评估后确定放贷金额等作为必备程序。组织大学生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来控制风险,对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大学生未来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高社会信用状况。
关键词校园网贷大学生风险防范
随着国家“普惠金融”政策的推行,网络借贷平台日益活跃,不少大学生使用“校园网贷”借款,但由于鱼龙混杂的借贷平台存在信息审核监管不严、夸大误导性宣传、高利贷等问题,造成不少大学生借贷中出现逾期纠纷、暴力逼债甚至背负高额欠款跳楼自杀的社会悲剧,严重后果给大学生身心带来伤害,给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也给高校安全稳定及社会治安带来隐患。与此同时,银监会、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治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围绕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的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基于对大学生进行“校园网贷”调查问卷,通过数据分析校园网贷在大学生中的情况,提出建议为学生提供更为理性的消费方法和金融风险防范知识,提高诚信意识,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规范网络放贷程序,控制风险、提高社会的信用状况。
一、调查问卷情况
此次调查以某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为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共计456人参与了调查。调查人员为项目研究人员和班级辅导员,主要数据采用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日常辅导员工作中的案例,进行调查问卷收集、案例分析等情况反馈等信息,对456份学生提交的问卷进行汇总分析。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了在校生生活消费情况、对校园网贷的认识以及对风险防范的意识等方面的内容,案例主要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和了解到的使用网络贷款学生的情况。调查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学生访谈等方法,调查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问题,完成数据汇总。本次调查共计456名同学参与答卷,收回有效问卷456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果分析
参与本次调查的456名同学中,其中男生161人,女生295人。大学一年级学生241人,二年级202人,三年级13人。每月生活费1000元以内的215人,1000~1500的208人,1500~2000的26人,2000元以上的7人。生活费由父母给予的431人,每月支出大于收入的同学182人。曾有过消费借贷的学生有72人,周围同学借贷消费的有106人,曾使用校园网贷的有31人。大学生的消费和借贷情况在学生中存在且有一定比例,在调查中也显示出一定比例的同学曾尝试使用网络贷款,对网络借贷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具体调查结果情况如下:
内容提要: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基本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水准。但在市场发展进程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跟不上商业模式的进化;同时,商业银行自身存在激进的战略和高度依赖于数学模型、忽视非财务因素的作用等问题,使得信用风险管理面临失控的窘境。本文试图就商业银行自身应对宏观政策变化、契合市场趋势等方面,通过改进风险管理工具、强化非财务因素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阐述商业银行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非财务因素;巴塞尔协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回顾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跟随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发展而来。二十年时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演进大体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步,1998年推行信贷五级分类法,将信贷资产按照风险大小划分成五类,其中正常类和关注类作为正常资产,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作为问题资产。这种主要以资产质量评价和期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改变了单纯的期限分类法。同时在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上,推出前中后台三分离,搭建前台营销部门,中台授信审查审批部门和后台风险管理及问题资产处置部门。第二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了更好地学习吸收外国银行业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先后走上了引进外资(外智)和上市之路。从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强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在体制机制上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引进国外投资者,把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应用到经营管理实际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很短的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在体制机制、工具方法等方面都接近国际同业的硬件水平。第三步,2007年开始,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围绕满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启动了建设符合国情和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内部评级法项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由三大支柱构成,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其中,最低资本要求是延续旧资本协议中关于资本的定义和比例,但也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增加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两个支柱中,监督检查体现的是银行自身要有足够的能力评估风险和足够的能力补充资本,以达到监管对资本的最低要求,监管当局也应具有足够的能力监督银行风险管理和资本约束;市场纪律则是要求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准确透明,满足市场监管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对于风险计量和评价的内部评级方法都已经实现,并且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部分银行已经切换成内部风险计量评级方法。与此同时,监管当局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建立符合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指标体系。就此,形成了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银行内部管理体系。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框架和工具建设取得了飞速进步,尤其是在信用风险识别和计量等方面,运用了当时最新数理方法和技术工具,在硬件建设上走到了商业银行业的前列。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金融风险频出,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以致于中央把防控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在众多金融风险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总结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案例,具有如下特点。隐蔽性: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出现风险,无法补救或者干预。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征兆,预示着信用风险将要发生,比如产品质量持续下降、企业投资项目失败、市场出现新的替代品等等,这些风险征兆都可以从企业报表中体现出来。而这一轮出现的信用风险大多没有这样的先兆特征,从企业财务因素方面很难捕捉,市场也没有明显信号提示,突然之间,信用风险从天而降。传染性:信用风险出现不再是单个企业或者单一风险类型,而是伴随着多个市场主体、多个行业、多个市场、多个区域、多种风险类型,期初可能表现为某一个企业一笔贷款(债券)逾期,很快影响到该企业其他经营板块,进而影响到该行业多个企业出现风险。多市场之间也会相互引发风险,2017年以来这种信用风险传染性表现得最为明显。巨量性:主要体现在风险数额巨大,风险连锁反应形成巨大冲击力,一个风险事件的形成,在直接市场、间接市场,贷款、债券、股票,租赁、信托等多个金融产品中产生强大的破坏力,造成成百上千亿风险数额已经屡见不鲜。大量的“灰犀牛”事件阻碍着实体经济的复苏,冲击着市场信心。分析产生信用风险的这些新特点,背后有着其必然的逻辑,这就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远远落后于商业模式的进化,从而造成信用风险管理巨大缺陷。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呈现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企业朝着集团化、多元化发展。企业组建集团等方式,扩大商业地盘。围绕母公司,派生子公司、孙公司,有按照产业链序列,拉长上下端,形成全产业链的企业集团,也有按照几个板块布局,在不同的产业齐头发展。二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集群,这样的集群虽然没有股权纽带作用,但存在紧密的物流和资金流的相互依存,核心企业与链属企业相互影响,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一旦有一个企业出现问题,都会牵动全部供应链集群。三是双线渗透的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经营多元化,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启了线上和线下两个市场,互联网超越时空的特点,让企业尝到了遨游时空的便利,于是,跨市场、跨行业、跨时空的企业集团应运而生。市场主体的复杂关系最终表现在内部交易繁复、没有合约约束、资金统筹划转,收益随意调配,一切按照集团或者核心企业需求任意簿记。复杂的企业内部结构和虚拟的网络经营为企业规避监管开辟了空间,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被最大程度地掩盖。使得从外部发现风险的可能降到最低。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改变了传统产业进、产、销或者购、销、存的方式,使得企业内部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不再同向流动,也不再一一匹配,既往的风险管理工具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和商业模式的演进,同步提升风险管理工具和管理水平,才能够把握新的风险特征,实施精准的风险管理。与此同时,社会管理和外部事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引爆信用风险的导火索,这些因素都不是内评法所能捕捉到的。
三、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
摘要:随着社会对安全稳定、诚实信用等问题的日益重视,近几年黑名单制度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运输、医疗、食品、银行信贷等多个领域。由于我国黑名单制度总体还处在起步阶段,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撑,黑名单制度的性质与设立标准、依据等基础问题并没有达成共识。例如缺少社会信用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故明确黑名单对相对人权益限制范围以及处分力度有利于营造优良的信用环境。虽然黑名单制度是以保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为初衷而设立,但是要警惕以“否定自由”名义侵害“肯定自由”的风险,即黑名单制度存在公众利益与黑名单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矛盾。
关键词:黑名单制度;黑名单相对人;利益冲突
一、黑名单制度概述
顺应我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要求,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黑名单制度应运而生。黑名单制度有利有弊,一方面黑名单对于失信人能够起到一定的惩戒与监督功能,通过权利清单的方式予以法定约束,充分利用黑名单制度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另一方面,黑名单制度有可能对黑名单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程度的侵害。
(一)黑名单制度简介
第一,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黑名单的种类便不相同,若按黑名单的制定者为标准,黑名单分为“行政黑名单”和“普通黑名单”;按黑名单是否公开为标准,黑名单分为“公开型黑名单”和“备案型黑名单”;按黑名单是否限权为标准,黑名单分为“限权黑名单”和“不限权黑名单”。虽然黑名单种类纷杂,但却体现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第二,黑名单是针对失信行为的一种惩罚方式,其意在约束和监督失信人,而达到一种信用治理,修复已经被破坏的社会秩序。黑名单制度增加了失信人的信用成本,以求市场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以及激励市场主体守法守信的效果。
(二)黑名单制度的社会功能
摘要:本轮债券违约浪潮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环境方面,去杠杆导致货币和信用紧缩,融资环境全面收紧;微观基础方面,出现债券违约的企业均存在主业不强、盈利微薄或亏损等问题。本轮违约浪潮已对债券市场产生了较大冲击,如果未来违约事件持续发生,将可能拖累刚刚有所好转的民间投资。对此必须加强预警和政策准备,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增强债券基金的风险控制力度、加强市场化的债券市场违约处置,防止局部信用风险演化为流动性风险和全面的信用风险。
关键词:债券违约;去杠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
2018年以来,债券违约事件频频爆发,已对债券市场产生了较大冲击,债券融资规模明显减少,金融机构对低等级债券的认可度处于五年来的低谷。宏观环境较紧和企业盈利较弱是本轮信用风险集中爆发的主要原因。对此必须加强预警和政策准备,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增强债券基金的风险控制力度、加强市场化的债券市场违约处置,防止局部信用风险演化为流动性风险和全面的信用风险。
一、近期债券违约事件激增
2018以来,债券违约事件频发,信用风险再次升温。仅5月以来,就有中安消、盛运环保、神雾环保、凯迪生态等多家上市公司出现债务违约,盾安环境和江南化工的控股股东盾安集团被爆450亿元债务危机,城投也爆发兑付危机。具体来看,这轮违约浪潮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违约债券的规模和个数均同比大幅增加
截至5月15日,2018年共有17只债券发生违约,合计违约规模为145.7亿元;而2017年同期仅有9只债券发生违约,合计违约规模为72亿元。2015年以来,违约金额越来越大。从新增违约主体数量来看,2018年年初至5月15日新增违约主体为6家,而2017年上半年仅有2家,全年也只有8家。从债券评级调低的次数来看,从2018年年初至5月15日已达到99次,2017年、2016年和2015年全年分别是139次、257次和142次,从被调低评级的债券个数来看,2018年年初至5月15日有71只,2017、2016和2015年全年分别是102只、185只和102只。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国有金融企业,在一定的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仍旧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本文立足于现实,对农村信用社的概念进行分析、存有意义进行解读,点明内控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并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一定的建议,供相关人士交流了解。
关键词:内控制度;问题;建议
内控制度的建立对于地方性国有金融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内控制度能推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于信用社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内控制度的概念
内控制度,衡量着一个金融企业是否发展得健康,这样的一个标准的确立有利于一个金融企业增强和改良内部控制。而相关标准的建立还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这一类的金融企业减小遭遇风险的概率、最大化企业的效益、精进运行质量,对于金融企业的发展有着保驾护航的作用[1]。
二、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中现存的问题
(一)职责范围划分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