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科课程培训范文

学科课程培训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学科课程培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学科课程培训

探索期教师培训课程设计

[摘要]探索期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关键是对“学科课程”的深度认知,课程目标指向课程学习力、教学改进力、课题研究力和职业实现力。课程依据纵向的“学科课程”的课程要素和横向的能力指向而设计,“纵横向课程”真正地将理论以某一种方法按某一种途径具体实践,实现自我发展和教育变革。整个培训课程体系的实施就是“学教研业”一体化,具体实施途径可以通过样例学习、课例研修、仪式课程来实现。探索期教师培训评价应与课程实施同步推进。

[关键词]探索期教师;学科课程;“纵横向”培训课程;“学教研业”一体化;教师培训

一、探索期教师的特点与困境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发展阶段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或模型(福勒、伯林纳、利思伍德、休伯曼、邵宝祥、钟祖荣与李晶、卢真金等),本文的探索期教师主要是采用教师专业发展的5阶段理论,指工作第10年左右的教师,其他4个阶段分别是初步适应期(工作的第1年)、适应和熟练期(工作的3-5年)、教学成熟期(工作第15年左右)和专家期(工作第20年左右)。[1]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专业需求和任务。就探索期的教师而言,他们的特点与困境在哪里?我们选取了北京地区两届探索期的中学语文教师,从基本信息看:地区上,来自北京的16个区,城区(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的人数和远郊区县的比例是1:1;性别上,男女比例是1:9;年龄上,30—40(含)和40岁以上的比例是8.5:1.5;学历上,本科和硕士的比例是6:4;职称上,中一级、中二级、高级的比例是6:2:2;荣誉和职位上,多数是区级骨干、年级的备课组长,甚至有少数教研组长和区级教研员(在培训阶段转为教研员)。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也备受关注。2015年,未来职业组织与美国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联合的《教师素养:面向个性化、学生中心的教学》提出4项素养:认知素养、内省素养、人际交往素养、教学素养[2]。欧盟的《欧洲教师素养及资格的共同标准》提出了教师的3大素养:与他人合作,充分运用知识、技能和信息,紧密联系社会[3]。钟祖荣教授具体到8种关键能力:社会了解力、本体性知识、本体性能力、动机激发力、学习指导力、能力培养力、社会联通力、诊断评价力[4]。这些教师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身上具有不同的体现。我们通过申请表、心理绘画测试、素养面试、专业面试四个环节进行探索期教师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调研,按3类素养和9个能力点——职业素养(职业理想、团队合作力、职业规划力)、学习素养(学生教育力、寻求支持力、学习能力)、学科素养(学科教学含学科知识、教育改革力、科研能力),得出两届学员平均能力分值(略)。从学员各类素养和各个能力的得分看,探索期教师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职业素养高。热爱语文教育事业,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并能够制定团队目标和工作计划,组织或领导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区域教研等活动。第二,学习素养高。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挑战,对于新的教育改革带来的新的教育理念,他们第一时间去了解和学习,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帮助,学习自主力很强。第三,学科素养低。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教育机械化。虽然近一半是研究生学历,接受过科研的规范训练,但在10年的教学生涯中,教师科研能力退化,发表的多为教学设计、教学总结,多是经验描述捕捉到的教学中关键事件,很少能根据设计反思解释教学规律,论文也没有理论高度。这三类素养也形成两大反差:高职业低学科,高学习低学科。探索期教师的困难就来自这两大反差:1.不能把职业和学科结合起来,即在职业中没有体现出学科价值。学科价值其实是教师在个人层面上对自身学科的深刻理解与体认,并在此基础上激发起对自身学科的纯然喜爱。探索期的教师只有果没有因,即有热爱,但没有个人的学科体悟: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进行着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可是很多人都在不假反思地重复着机械的劳作,而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和学科价值缺乏真正的理解。教学在应对教育评价之外还有什么目标?所从事的学科究竟具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是否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自我价值是否得到了体现?这些问题都深深困扰着探索期的教师。2.不能把学习和学科结合起来,即难以把学习成果贯穿到学科教学实施中。探索期的教师虽然学习新的教育变革、教育理念,但只把教育变革、教育理念作为一种“信息”进行处理,“信息”处理的一般步骤是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评价信息,没有任何对“信息”的学科实践和加工。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强调,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探索期的教师对这些名词概念都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在其他人的案例上形成一定的解释和评价,但对于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综合性和实践性,如何设计和实施学习任务群,只有把理论实践化,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突破、育人突破、科研突破。

二、探索期教师的专业需求:学科课程

根据探索期教师的困难,两个不能结合的重点都在于“学科”,不是“学科”的“教学”能力低下,而是“学科”的“课程”观没有形成,“学科课程”的本质结构认知不深刻,如中学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结构从听说读写能力到学习任务群的重组,这些认知都浮于表面,认为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殊不知语文的单篇教学也应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认为把任务叠加起来就是任务群,殊不知任务群还有“学习”两字来限定。这只是应付形式的变化,核心的要素没有掌握。探索期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系统深刻地理解“课程”:只有深入学习“课程”“学科课程”,才能真正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质量,从提升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实现教学教育变革乃至真正的社会变革。所以,以“语文学科”为例,从“课程”出发,按实现的路径,探索期教师要依次培养以下四个关键能力:第一,课程学习力。(1)能从育人的角度理解学科课程:理解课程的一般结构和要素,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了解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理解语文课程的本质和结构;(2)能整合课程和开发课程:掌握课程整合、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结合各种资源整合和开发语文相关的校本课程,如书册阅读课程、专题阅读课程、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等。第二,教学改进力。教学改进力主要根据“学科课程”进行的教学改进,包括:(1)能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学科核心素养;(2)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3)能用作业、活动任务、评价测量表、考试、学业质量水平等评价手段促进教学改进。第三,课题研究力。这一能力可以归入教学改进力,之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调研中这一得分最低。它是教学改进的一种途径,指能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转化为研究课题,基于研究问题使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探索期教师的课题研究力着重于规范和操作,成熟专家教师的课题研究着重于创新和理论。探索期教师的课题研究不以理论建构为主,而是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主。第四,职业实现力。(1)能自我反思总结出“学科课程观”前后的教学变化;(2)能在区级以上进行教学改进公开课并获得奖励;(3)能在校级或区级以上教育教学课题中立项,并完成课题研究。在学科课程促进教学改进、课题研究中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个人学科价值,并把教学教育改革落实到底,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5]

三、探索期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纵横向课程

点击查看全文

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

统一战线学科建设的支撑体系是以服务统一战线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为统一战线学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学科规划、人才支持、资源共享、科学评价体系与成果运用体系为目标的,贯穿贯彻于统一战线学科建设全过程的,引导、规范、支撑统一战线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归类、整理、优化工作的总和。统一战线学学科支撑体系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遵循学科建设基本规律,围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培育具有统一战线特色的优势学科的意见》,立足统一战线学科建设实际,统筹兼顾统一战线学科建设内部多个专业之间、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出、适当交叉”的原则,凝炼学科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汇聚学科队伍,构筑社会主义学院与高校的统一战线学科建设合作平台,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最优化;三是建构既促进统一战线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又符合统一战线学科建设实际的具有较强针对性、操作性的统一战线学科系统,争取在统一战线学科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有所进展,切实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个人认为,一个完备的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支撑体系离不开以下几个系统有强有力支持:

一、政策支持系统

政策支持系统是支持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政策、规章及制度的有机结合,其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政策扶持系统及教学科研导向系统等方面。其中信息共享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其主要任务是要根据统一战线学科建设主体系统的需要,提供准确、全面、快速、可靠的政策信息,以实现决策与导向的科学化。其基本功能是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的加工与储存及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政策支持系统是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思想库”、“智囊库”或“外脑系统”,通常由各种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以及具体的咨询活动构成,其基本功能是政策问题的发现和诊断,政策预测研究及政策方案的设计与评估。教学科研导向系统是由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主体中从事统一战线学教学与科研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其主要任务是保证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良性运行与建设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以保证统一战线学建设成果与教学科研成果的高度结合的有机转化。

二、课程规划系统

课程规划系统以模块化思想进行设计,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科学安排,充分体现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统一战线学科课程规划体系是由共识教育课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课程、四种能力课程等三大模块构成一体的新的课程体系。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将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理念贯穿于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共识课程主要由基础理论课程、时事政治课程两大块组成,统战理论与政策系列课程主要包括:

(1)统战基本原理、统战史(含中国共产党统战史、多党合作史、派史)、统战方法论、统战思想史,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和中共的;

(2)政党统战学,其中又包括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其理论、人民政协理论、参政党建设理论;

点击查看全文

学科竞赛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是集科学、艺术和媒体相互交叉融合的新型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采用基于学科竞赛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竞赛的现状与问题,应从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大竞赛宣传力度、拓展学科竞赛内容、组建优秀指导团队、健全竞赛激励机制等方面采集积极措施。

关键词:学科竞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是集科学、艺术和媒体相互交叉融合的新型应用学科,涉及多媒体网页设计、摄影与摄像、FLAH动画设计、数字音视频制作、数字媒体网络传输等多个实践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技能竞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1],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彰显学院的办学实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作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除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操作技能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笔者认为,为了增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把学科竞赛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各类学科竞赛。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竞赛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高校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该专业教学实践中,很多高校积极探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高度重视教学竞赛实践环节,从2008年开始投入了大量教学仪器设备专项经费,用于购置各类数字媒体软件、硬件设备,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基地以满足竞赛需求,学院连续三年主办了“卓立杯”校园原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又如,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与动画专业,在随境游戏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Nokia诺基亚移动创新大赛,带领学生以团队为单位组织参赛,在课程结束前将优秀作品选送参赛,获奖作品进行宣传并奖励,调动了学生的参赛激情,学生通过参赛也提高了实践能力。但是调研中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科技能竞赛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这一面向应用的交叉学科专业的特性,未将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对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离。主要表现在:第一,课程设置未将赛学教有机结合。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等艺术领域中的知识、技能和具体运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例如:手机动漫制作课程,部分高校在教学上侧重于讲授手机游戏策划、创意,而忽视了手机动漫、游戏等的创作实践。二是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往往因老师的专业特长设课。由于数字媒体专业是新设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更少,有的专业课程往往采取老师能胜任的就开,不能胜任的而特别需要学生掌握的软件实践操作的课程因为缺乏教师就不开设,导致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弱,这种现象也影响学生的参赛热情。三是课程设置未将学科竞赛有机地结合。由于大一学生主要是打基础阶段,缺乏操作能力而没参赛,大四学生往往忙于离校找工作也没时间和心情参赛,所以真正参加学科竞赛的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但是课程设置往往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没有将课程设置与各类赛事结合起来。第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效果不佳。一是没有营造参赛氛围。不能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参赛积极性。二是未能有效重视赛前培训。赛前培训对技能竞赛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赛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又严重影响了技能竞赛水平的提升[3]。目前主要存在赛前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不够、忽视学生专业职业精神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等问题。三是赛事安排不够科学。由于缺乏有效组织和协调,教师各自为政,甚至同一班级不同的课程都被教师安排参加同一赛事,让学生疲于应付,影响了参赛质量。第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有的学院缺少对组织参赛的教师和竞赛获奖学生的激励措施,没有制订出一系列的竞赛获奖的扶持政策。就教师而言,由于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都较大,而且要经常牺牲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进行辅导,一旦竞赛成绩不理想,教师要承担很多无形和有形压力。加之学生参赛获奖与否对评职称影响不大,指导学生获奖所得奖金也较低,降低了教师组织学生参赛的热情。就学生而言,由于参赛没有与考试成绩挂钩,也没有把参赛获奖作为每年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等诸多评选的必要条件,更与未来的升学、就业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不愿意耗费较多的时间参赛。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组织学科竞赛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要让学生成为本行业领域具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建立竞赛实践教学模式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第一,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赛学教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参考大广赛、互联网+、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赛时间和大赛项目内容及时进行调整。这些比赛往往有其周期性,如互联网+比赛的开赛时间为三月底或四月初,初赛截稿时间为六月底。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等理论课程设置应在大一上学期,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相关课程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在教学活动中,应将竞赛与教学相结合,将学、练、赛与教融为一体,以各类竞赛为平台,实现一面教、一面学、一面赛,在赛中教、在赛中学、在学中赛,将“学与赛、赛与教”密切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第二,加大竞赛宣传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加强竞赛宣传是提高竞赛认识度、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渠道。院系和专业教师应高度重视竞赛宣传。一是做好新生入学竞赛宣传。从新生入学开始,学院就要介绍各种设计赛事活动,展示学校学生以往参赛取得的优异成绩。二是举办参赛获奖者经验交流会。让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介绍参赛的经验与收获。三是积极营造竞赛氛围。通过校内海报、学院官网及微信群、QQ群等多种形式,宣传学科竞赛信息,形成较强的竞赛氛围。四是做好赛前培训。对重点竞赛、常规竞赛,通过召开参赛动员大会,介绍比赛详情,指导学生选题、制作,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精神、心理素质的培养。五是注重竞赛表彰,对获奖者通过颁奖大会表彰、宣传栏介绍、学院网页宣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赛激情。例如湘潭大学专门设有学科竞赛网页,每年公布各类获奖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第三,拓展学科竞赛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参赛。一是把课堂教学与设计竞赛有效结合。教师应密切关注各类赛事信息,并将教学内容与赛事有机结合。根据竞赛内容和时间,适当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和机房实作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竞赛题目,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团队组合按照比赛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将学生参赛作品作为作业完成的方式之一。二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赛。由于各类设计比赛举办时间并非完全与课程教学进程相符,课程教学内容也不一定与赛事完全吻合,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比赛,建议各系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赛事。在扩大学科竞赛受益面和影响面的基础上,认真筛选质量高、影响大的学科竞赛,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优势项目上。三是把毕业设计和设计竞赛结合起来。教师及时推荐当年的设计竞赛信息,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与设计竞赛结合起来。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优秀指导团队。指导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科技能竞赛参赛选手的水平。设计竞赛具有知识面宽、涉及学科多、选题范围广等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又是知识更新很快的专业,对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与实际设计经验的要求更高,要指导学生竞赛获奖,一是学院应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和学术会议。例如,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组织教师参加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四川绵阳知觉科技有限公司等各类专业培训,派遣教师参加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单位主办的各类相关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二是每年定期召开师资队伍建设专题研讨会,找出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三是挑选敬业精神、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组成竞赛指导队伍。第五,健全竞赛激励措施,建立竞赛保障机制。健全的制度保障是学科竞赛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学院应设立专门的竞赛组织机构,负责学科竞赛的宣传组织、成果认定、成果奖励等工作,对组织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和获奖的学生都要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是质量与效果的保证。学院应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认定、年终考核等方面倾斜,并根据学生获奖情况给予不同的物质奖励。对参赛获奖的学生,除物质激励、期终考核加分、综合测评加分、计入学分外,还可以作为年度奖学金评选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等重要条件。

点击查看全文

独立学院管理会计课程改革问题探究

摘要:随着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和高校改革的深入,优化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模式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院校在培养目标上更倾向于实践型人才,肩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在我国实施人才培养战略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独立学院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管理会计课程的现状,分析了独立学院管理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快独立学院管理会计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改革

一、引言

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管理会计主要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持续发展需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为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高校管理会计课程也应相应改革。

二、独立学院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管理会计是一门跨学科课程,结合了会计,财务管理,管理,数学,统计学,运筹学和其他学科,结合了组织管理和相关技能。要掌握这门课程,我们需要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独立院校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办学的本科以上普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性人才。管理会计的教学对培养实践性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而言,管理会计课程在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学中仍有待改进和完善。

(一)学科定位不清晰

点击查看全文

环境设计跨学科教学与培养体系构建

环境设计专业由于其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特点,因而其学科教学也要用学科综合的视角看待,要强调各个学科交叉的科学衔接和有效融合。此外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是个较冷门专业,其专业实践同理论知识结合比较突出。同时,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是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因此,将跨学科教学模式融入专业教学之中,构建环境设计专业综合培养体系,更能够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关于我国跨学科专业培养体系的构建的相关研究正处于起始阶段,仍需要大量实践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跨学科教学培养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够起到一定参考作用。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分支,相比大多数专业而言,该专业更加强调实践性的综合性。随着我国发展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方向,环境设计的实践意义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环境设计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特性对该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将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及其培养体系构建融入环境设计专业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学生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出理论知识更丰富扎实,专业实践更可靠精通的新时代综合人才。

跨学科教学现状以及意义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针对跨学科学习模式的教育和教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究,跨学科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和重视。有关跨学科教学的模式,大致的可以分为文理科之间的交叉教学模式、理工科相结合的交叉教学模式,由多种部门教学互相交叉作用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以及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角度出发或者具有综合科研项目而构建的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四个大类别。考虑到多学科、跨专业教学的复杂性,门类较多,专业学科之间交叉连接呈现学科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形态使得跨学科教学的知识整合和梳理过程呈现复杂性、多样性。近年来,国内高校逐渐建立试点教学,注重跨学科专业或课程的重点的建设,并慢慢积累经验实现了有用的改革研究,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同时,针对跨学科学生的培养、现存的学科课程设计及管理体制等多个重点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指出了今后改革发展的方向,跨学科专业的课程设计表现出明显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很强综合性。针对学科和专业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发现,专业方面的理解得到提高,保障学生专业基础的巩固、思维的灵活,实现融会贯通。

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存在的困难

各个科目教学连续性不强、未形成系统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综合性,很多基础课程的开设不是由本专业本学院开设的,学生需要学习其他学院开设的课程。这样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各个科目的教学不够连贯,出现教学内容部分重复或脱节的情况,对于教学内容重复部分,在某一知识点上,不同学院的授课老师授课重点可能存在差异,部分观点也可能大相径庭,矛盾的观点将会导致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或是询问教师;而脱节的教学部份亦是如此,需要学生在课后自行查阅资料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习压力增加,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基础内容学习造成影响。

课程设计未跨学科安排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