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前班教育范文

学前班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学前班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学前班教育

乡村幼儿小学化教育研究

一、农村幼儿教育倾向“小学化”

笔者就某县农村幼儿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农村小学的幼儿班可称“学前班”,学前班的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基本属于小学预科班的教学,一日活动与小学生的学习如出一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课程设置“小学化”。开设了语文(识字、拼音),算术(20以内的加减法)、画画等课“,读”、“写”“、算”成为幼儿一日读书的“三步曲”。课时安排“小学化”。农村学前班一般附设在小学,为了统一步调,每日进校早自习,每节课安排40分钟,按照小学生的铃声上下课,真可谓“紧张有序”。作业布置“小学化”。学前班老师的办公室里只有幼儿的拼音抄写本、生字抄写本、算术本、图画本……幼儿老师也像全日制学校老师一样,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幼儿得到“红勾勾”、“红叉叉”的评价,及格与不及格的褒贬,甚至还有家庭作业。质量评估“小学化”。农村学校多以村校为主,一年级招生生源不足,平均每两年或三年招收一个班,家长急于把未达年龄的孩子送入一年级学习,学校只好搞入学考试,由此导致学前班也要考语文、计算。教学方法“小学化”。老师采取在教室集中授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注入式”方法教学。老师讲孩子听、老师带读孩子跟读、老师做孩子看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学前班的这种教育对幼儿要求过高,导致家长每天晚上要陪着孩子写拼音、练生字、做计算题,看到孩子写得不好或记不住时,家长会不耐烦地予以批评训斥,甚至动手打骂孩子。

笔者亲眼看到一学前班幼儿在家计算一道加法题,因不会算,去问其爸爸,该爸爸用成人的要求进行了辅导,幼儿还是不懂,其爸爸就说:“你真是个蠢猪,上课肯定不认真,再做不出就不准睡觉”。结果逼得那个小朋友尿湿了裤子。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要求”,对幼儿简直是一种摧残。这种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过早地进入了正规性学习,使他们过早地品尝了失败,严重地破坏了孩子的“生物钟”,如果这种情感不断强化,将会影响到儿童一生的人格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来看“,小学化”倾向使幼儿产生学习困难,使他们惧学、厌学。对此,笔者也走访了一些小学教师,他们反映学前班“小学化”教育出现了种种弊端:一是农村幼儿教师大部分为临时聘用老师,专业素质不强,未接受过幼教培训,不懂得如何抓住幼儿心理特点,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二是活动常规差,幼儿时时出入教室,看、坐、画的姿势不规范,影响其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三是学前班学习了一年级的部分拼音、算术知识,幼儿对一年级所学知识不感兴趣,但又似懂非懂,很难启发兴趣,导致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可见,农村学前班的“超前”教育和“超分”现象极其严重地损害了幼儿生活的丰富多彩性,本来应该由幼儿自己支配的时间都被家长和教师的各种安排抢占了,这使得幼儿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群体性”变成了“孤独性”,由“自发”变成了“被动”,一遇到不顺的事,最后可能出现两种可怕的排解方式:一是发泄到别人身上,伤害别人、打人、骂人、抢别人东西;二是发泄到自己身上,自暴自弃。这样的教育约束了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奏响农村幼教的课改乐章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领会《纲要》精神,正确定位农村幼儿教育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思想,主张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组织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贯彻执行《纲要》精神,抓住幼儿的身心特征,捕捉其天性,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农村学校幼儿园应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坚决摒弃书本教学,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同时,教师应在领会《纲要》精神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选择适合农村地区、适合该地区幼儿发展的适宜材料。快乐的童年生活是形成幼儿未来健全人格的基本条件,也是保护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的根本前提。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建议农村幼儿教育走“四改革,四创造”道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村幼教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

(一)四改革

1、改革教育内容,丰富幼儿生活。笔者发现农村学前班管理不善,办学效益不高,学校领导则认为学前班可有可无,学前班的工作没有规划,没有统筹安排,从而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应根据《纲要》精神,立足农村实际,发挥农村优势,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各样的主题探究活动,如家禽(鸡、鸭、鹅),家畜(猪、牛、狗),食品(瓜果、蔬菜),植物花草,手工编织(竹篮、喇叭),秘密探宝,米制品的由来等,让附属在学校的幼儿园成为孩子主动积极活动的乐园。

点击查看全文

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权益政策

一、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问题

(一)残疾儿童教育问题的提出

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问题取向性,一项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问题研究即政策问题建构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残疾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残疾儿童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社会现象,自古有之,是客观存在的,残疾类型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6](P1)。这种缺陷使得儿童个体缺乏作为正常人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正常活动的能力[7]。据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5万,全国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童约19.9万[8]。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0-6岁残疾儿童167.8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02%[9]。数以百万计的各类残疾儿童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教育服务。

(二)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

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是泛指所有的学龄前残疾儿童,由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对其进行初步的集体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并进行针对性的缺陷补偿训练,为今后顺利接受初等特殊教育奠定基础[6](P53)。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终身发展的起始与奠基阶段,对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与价值。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和脑科学等方面研究成果共同表明,学前期是人一生中大脑形态、结构、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个体情感、行为、语言、认知等各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和敏感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许多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研究也证实,越早开始的干预便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有特殊教育专家计算出:如在早期干预中使用1元钱,那么将会在残疾儿童学龄时的教育中节省7元钱,也就是说早期教育与训练,既可减轻残疾幼儿的不良后果,又可使他们在日后的教育中减少困难和节约经费[10]。0-6岁,是特殊儿童发现、鉴别和干预的关键时期,所有儿童都有权获得人生发展最佳开端的可能。然而调查显示,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仅为43.92%,其中城市为61.48%,农村为26·41%,远低于普通幼儿园入园率(70.55%)[8]。原因在于: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机构严重匮乏,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缺少接纳残疾儿童的师资力量和相应设施。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需求与各类康复训练机构匮乏和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制约了残疾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工作的发展。学前阶段儿童所拥有教育机会的多少和教育质量的优劣,不仅决定了其学前期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着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和效果[11]。3-6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状况(尤其是农村)亟待改善。学龄前残疾幼儿处于弱势群体的底层,学前特殊教育因此成为教育公平的起点,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这种教育的公平与教育权益的保障,必须通过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切实推动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从倡导性的“积极开展”到“普惠性”

受教育权是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我国历来重视残疾人的教育问题。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残疾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增强,受教育的机会也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残疾人问题也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82年12月,第三十七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52号决议,确定1983-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制定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呼吁世界各国采取行动。对此,我国政府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和《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988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我国残疾人事业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因此,为残疾人提供教育机会成为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一个主要内容,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阶段相互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从相关政策文本的内容来看,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并不是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点。但是,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对于残疾儿童良好习惯和社会态度的养成以及缺陷补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表现为: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为残疾儿童提供平等的学前康复教育机会和更好的资源,提供更广泛的继续学习的机会,并在关心和支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完善残疾儿童学前机构、健全残疾儿童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方面呈现,提出了落实学前康复教育机构、设备、师资等三项内容为重点推进工程。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政策文本内容来探讨残疾儿童学前政策的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

学前教育泛指出生至六七岁入学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两者是学前的主要社会形式。学前教育是教育性和保育性二者的合一,这要求既要保护儿童的健康,又要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传递人类文化。

一、当今普遍存在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国家,社会等也十分强调学前教育与小学的衔接性,关注引导幼儿积累社会经验,掌握入学前必需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在现今的学前教育体制中,往往出现人们过多的、过分的强调教育的现象,使学前教育越来越小学化,据调查发现,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区小学的一年级老师普遍反映,95%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前都上过学前班或在幼儿园、社会培训机构接受过拼音、识字、数学、英语等小学一年级知识的教育,公办园最轻,小学附设幼儿园和企业办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也较严重。甚至某幼儿园在课程描述上这样说到:“我园扩班招收2.5至6岁的学龄前幼儿,开设语言、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社会、健康、英语等课程,使孩子们从小就接受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育,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

为何在人们已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及研究了许多科学的教育方法之后,还会出现这种问题呢?这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

1.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如今的社会体制中,人们、特别是许多不懂教育的人把分数和成绩看作是评价教育成功及效果性唯一的标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竞争激烈性的冲击下,许多幼儿园不得不树立教育第一位的办园理念,而只有通过小学化的教育,才能最直接最明显的使人们看到幼儿学习到了知识,才能使幼儿园在招生中更具有竞争力。正如我们常常听到的,许多家长关心的不是孩子在幼儿园过的是否开心,他们问孩子的第一句总是: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老师教了什么如果孩子能背出一首诗或写出几个字,家长会显得很开心,认为把孩子送到那所幼儿园是值得的。

2.其次,教师专业素质和传统观念,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比城市更严重。如今,我国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目前的幼儿教师多是小学转岗的教师,没有编制,年龄偏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幼儿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无法开展游戏教学,也只能以集中教育的方式,照本宣科地给幼儿灌输点小学的知识,特别在农村地区,这一倾向表现的更加明显。另外,很多教师表示,如果按照所谓的教科书教学,那么几天就可以把所有内容教完了,而且,既然家长把孩子送来了学校,那么就应该教给孩子一定的知识,老师自身也把教给孩子应试教育知识的多少看做自身工作的成就。

点击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学前教育是为幼儿步入小学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此时相较于传输有关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之情,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能够自主地参与知识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不过,目前学前教育仍凸显出较为严重的“小学化”问题,我们应结合此类问题展开讨论,为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化的应对策略,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个性发展教学氛围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表现

1.影响幼儿身心正常成长,损害幼儿大脑发育

不同的学龄段,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问题分析的能力都是循序递进的。学龄前的儿童有着自己的发育特点,此时如果不管学生的学习特征与习惯,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点,会导致学生在面对较为难懂的知识时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例如,幼儿在学前虽然背诵大量的古诗词,但他们并不理解诗词的含义,而且在书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障碍,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违背幼儿学习特点和规律,造成幼儿亚健康心理问题

学前班教学的知识应具有极大的趣味性与启发性,知识均有开放性的讨论空间,如果较为死板地传输信息,要求某个知识内容就是这样的主旨内涵,或者就是这样的流程化计算方式,那么学生就会逐渐感受到知识的枯燥与乏味,出现较为严重的厌学心理。而当学生步入小学后,他们就会更加地厌恶学习,出现严重偏科、课堂注意力不集中、逃避学习等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实践的三种困境及改善建议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为各级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来制定学前教育政策的同时,学前教育实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在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前教育的实践不以儿童成长为出发点,出现“小学化”现象,幼儿教师的待遇与教师的专业技能存在很大差异,城市学前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差异很大。笔者就针对目前这三种情况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小学化”;教师待遇;农村学前教育

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从中国第一所公共幼儿教育机构的创立作为开始的标志),并且在这一百多年间,也逐渐颁布了一些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但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政策起步比其他教育晚了许多。2010年前我国颁布了各类学前教育政策大多数是关于学前教育的内部规范,最多有一些关于学前教育相关的社会规范,但是都没有具体指明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例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最新提到的中国学前教育来自的报告,教育部长的讲话中提到有必要加强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要实现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不仅要加大对学前教育政策的研究力度,而且要加强对学前教育实践的研究。这样能使实施学前教育政策与实施学前教育高度一致,从根本上解决了学前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让学前教育实践能更好地发展。

1学前教育的实践并不是孩子成长的开始

自2010年起,学前教育政策转变主要以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轨。其中“权力本位”,是指“权力标准”是指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过程中的意识导向或价值判断。国家权力远高于公民权利。责任由需求纽带取代,作为执行者和照顾者,他擅长使用一种管理和控制。[1]所谓的“以权利为基础”需要政策指制者从儿童受教育权和保护儿童受教育权的角度出发提供更多支持。比如说,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民权利合法保护意识,对公民权利给予特别保护,这样能让公民更加拥护政府所出台的政策。[2]学前教育政策实际上是将以权力为基础的方式转变为以权利为基础的方式,这有助于实现权力和权利的平衡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长期处于一线的各种学前教育机构仍然只重视自己在机构的权力,只注重当下的竞争,出现父母只关注自己能看到的等现象,所以出现了“小学”的学前教育。

1.1产生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升学的主要标准还是以考试的形式,尤其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衡量标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难以采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这种真实的教育情况也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很多学生的家长只关注他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认出的东西,他们能背多少诗歌,以及他们做了多少数学问题。没有关注幼儿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没有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2)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希望他在学校期间能多学东西,但是家长不明白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这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家长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孩子知识掌握多少而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否健康,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不能健康成长。(3)许多民办幼儿园办园宗旨不明确,为了保持生源,盲目地满足迎合家长的需求,设置一些不科学的课程来迎合家长的那种望子成龙的期望,所以慢慢就滋生了“小学化”的问题。(4)幼儿园的教学教材完全和幼儿实际生活不沾边,幼儿园完全不按大纲的规定正常安排教学内容,任课老师看自己心情选择教学内容。(5)幼儿缺乏某些衔接机制,大部分幼儿园上完学前班后直接在本园就读小学,所以为了幼儿能更好地进入小学的学习状态,提前学习小学课程造成了“小学化”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