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生教育范文

学生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学生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学生教育

小学特殊学生教育分析

1习惯养成不好的同学,需要班主任与家长之间、任课教师之间因材施教、齐抓共管、共促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师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有些孩子学业成绩不好,不是智力的问题,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培养最主要的方法是训练,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过“: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在训练、强化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班主任自己的努力是行不通的。这需要与家长之间,任课教师之间因材施教、齐抓共管、共促发展。

1.1家校合作,让家长成为老师的“第一助手”

我接手我们班之初,我就给每位家长发了一封家校联系信,将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养成做一详细的说明,统一思想认识,要求家长与老师共同努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之后,不断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信、电话、网络、学生日记本等,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针对不同的情况,及时修正或强化。

1.2任课教师之间通力合作,让好习惯始终如一

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所有任课老师的重要工作,需要任课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作为班主任,我时常与其他学科老师交流班上孩子上课、作业等情况,寻找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发现问题,齐抓共管,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2针对智力差异,采取分层次学习的方法进行教育

点击查看全文

学生医德教育途径浅析

一、医德教育应贯穿在校教育的全过程

1.入学教育。医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从学生刚进入大学开始,就应该为这个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医德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中,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医学生角色有一个初步认识。每年新生入学,就要进行入学教育,要求学生将专业学习同医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医者无德,不堪为医”,列举大量的医德典范和医德先进人物事迹作为事实依据,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建立正确医德观的重要性,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树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德取向,为下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校开设相关医德教育课程。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医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改革落后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使这门课程在对学生塑造人格和医德培养发挥应有作用;构建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此外,还应结合当今时展的特点,借鉴国外医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经验,将医保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保健、医院与社会、医生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加入到医学人文课程中,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调动医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对医学生系统医德教育的开展。

3.强调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是人类工程的灵魂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工作,而且也是医学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应该将医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将医学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更应将正确医德观和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医德观,并将自己的政治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等能直接影响学生医德情感的自身因素贯穿于师生交流和课堂教学等教育情境中;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作为集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医院带教老师,其医德修养、治学态度、精湛医术对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影响和感召力,这种影响来源于医学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带教老师还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对自身医德修养的提高形成自觉,从而使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将医德的培养与医术的提高同等看待,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二、通过学校的环境建设促进医德教育

1.班级建设推动医德教育。班级是团结同学、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归属感的最直接途径。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发挥集体影响的作用,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选取《医学生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词》及国内外医学名家、医德楷模的名言、事迹制成板墙报悬挂在教室墙壁上,通过清晰生动的文字语言感染学生,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的使命;在教室中设立报刊架和书架,利用班费订阅和购买相关报纸和医德教育的书籍,拓宽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班级团支部通过制作医德宣传海报来开展医德教育活动,加强同学们对医德的理解;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医德学习小组,定期写学习心得,使学生能够重视在生活中对医德的培养。这样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可以增强医学生自我培养医德素质的意识。通过主题班会集体学习和讨论医德问题,利用教室多媒体放映医德教育视频资料,如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医学大家系列和电视纪录片《名医大家》等,这些医学大家不仅有很高的医学水平,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医德修养,是将医术和医德提高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典范。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资料,能进一步认识医生的使命和责任,这对医德观正在形成中的医学生来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和范本,激发学生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意识。良好的班风不仅能加强学生提高医德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通过班级发挥集体影响效应,形成一个良好的医德舆论环境,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2.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医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拓展学生医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营造有利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氛围。学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情况,培育能体现医学精神、激人奋进的校风、校训精神,构建积极进取、恪守医德的校园人文氛围;在校园内设置校史墙、宣传窗、报刊栏以及一些内涵丰富、能展现医学人文的景点和标志;图书馆大厅中悬挂医学名家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教学楼和教室里张贴励志题名和医家名言等。通过以上这些无形教育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提高。校团委及其领导的学生会、学生社团要经常举办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榜样典型教育,邀请医疗战线的楷模来校为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重要责任;利用每年的护士节、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等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围绕医德主题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如校园艺术节,将医德教育融入各种竞赛和表演形式中。通过校园文化,使学生时刻受到医德气息的熏陶,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共识点,激发医德修养提高的积极性。

点击查看全文

职院学生文学教育研究

一、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缺失

进入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还存在着一些值得人们思考、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譬如,不少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人文教育,忽视大学语文教育,直接导致了文学教育的缺失,其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出来:学生的文学阅读不容乐观,他们不再阅读经典,只读图多字少的绘画作品,或者通俗流行、浅显易懂的大众“偶像”作品;读过古今中外50部名著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少学生连中国四大名著都没有全读过,没有读过外国名著;等等。笔者认为,造成文学教育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语尤其是英语在统一考试或者考级的推动下,成为时代的新宠,受到学校师生的青睐,而对母语的教学却日趋淡漠。其次,网络等新媒介的进入,网络聊天、博客写作、短信交流等快餐交流形式的盛行,使大学生淡化传统的汉语形态学习,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第三,现在用人单位招聘的时候,问的都是英语过了几级,考取了什么技术证书,有过什么工作经验,没有人会问你读了几本文学著作。第四,在物质的冲击下,文学在社会被边缘化,出现委靡、冷寂和低回的现象,导致学校师生对文学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文学教育自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没有了一席之地。

2.学校办学理念功利

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上重眼前就业,轻未来发展,办学理念急功近利,目光只看到现在,没有高瞻远瞩。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和岗位就业为导向,只追求经济效益和就业率,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职业技能的训练方面,投入巨大的时间、物力和人力,却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更加忽略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对培养目标缺少文学素养的要求。另外学校管理者认为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多学习专业课程,这样有利于今后的专业发展。至于文学教育,根本就没有想过。

3.《大学语文》课程匮乏

点击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

在我国,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促使我们要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培养。

一、幼儿教师要具有艺术素养

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教师必备的素质中,艺术素养是重要的一方面。“艺术”作为幼儿园五大内容领域之一,是幼儿园教育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能力包括幼儿园教学的各项基本功,比如在乐器演奏方面要求具有乐器演奏和为歌曲伴奏的能力。能进行自弹自唱能力,能够做到弹唱配合协调,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在舞蹈表演与创编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本功,能够进行儿童舞蹈的教学与创编。能够根据儿童兴趣与爱好特点进行艺术课的教学与活动设计,如舞蹈编排、音乐游戏、演奏、演唱指导、环境设计等。个人认为知识很重要,技能更为重要。

二、要全力培养“实用性”人才

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前教育的艺术教育要全力培养“实用性”人才,而非“专业性”人才。所谓“实用性”人才是指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要掌握一点,多多益善。所谓“专业性”人才是指在某一方面技艺精湛,而在另外的方面存在着缺陷。当然如果“实用性”人才在某一方面稍微突出一点就更好了。我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中,艺术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存在,说明艺术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试想一位幼儿园老师键盘弹得很好,但是唱得跑调,或者光能唱不能弹,这样的幼儿园老师怎么能胜任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工作,又怎么能受到幼儿和家长的欢迎呢?曾经看过实习生组织的一次中班的音乐活动,教师在示范歌曲时,光在钢琴弹奏歌曲而没有演唱歌曲,在教幼儿学唱歌时又是清唱歌曲,没有弹琴伴奏。这种情况下小朋友没有几个跟着她学唱歌曲,老师也急得脸通红,不知如何是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假如她能在熟练弹奏歌曲的基础上辅以优美的歌声,想必教学效果会迥然不同。

三、艺术教育存在的误区

当前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要重点培养少数优秀的人才,而忽略了对合格幼儿教师的培养。只看见比赛成绩,不注重平时的教学。一味地提高技艺,而忘了要为以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打基础。我们的幼儿师范学校的艺术教育并非艺校的艺术教育。我们幼儿师范学校的艺术教学要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要全力培养“实用性”人才。比如在舞蹈方面,我经常看到学前教育的学生以羡慕的眼光看着舞蹈艺术班的基训课,嘴里还不时发出感叹。相比之下,自行惭愧,对自己的舞蹈学习水平和能力产生质疑。我就告诉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学前教育和舞蹈专业的培养理念不同,培养方向不同,要求也就不同。我学习舞蹈的目的是为将来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做准备的。在器乐方面,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儿歌的即兴伴奏,而不是为了专业考级。演奏水平再高,能弹奏再多的表演曲目,而一首幼儿园的歌曲却不能进行即兴伴奏,更不能很准确地去教唱,那她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也不能胜任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美术方面,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玩教具,绘画教学所需的挂图,能自己设计并布置教室或园内环境,为幼儿创造安全、美观、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只有我们的学生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才能胜任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学工作,培养幼儿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师范学校艺术教学的老师要结合幼儿园教学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明确自己教学的重点,为学前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幼儿园老师,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职校学生德育教育分析

一.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教育学中,德育是这样定义的:是指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德育、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学校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学生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我们在教育中应该给学生灌输一种集体观念,设法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将对德育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存在,个人对集体将会产生何种影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生活中重要作用。不能利用强硬手段使学生接受集体,而应该设法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来吸引学生尽快融入集体,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得以强化,以此来促进学风建设。

二.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观念,凝聚新的教育思想

由于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在“处处受宠”或“无人问津”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的“唯我独尊”思想十分强烈,不愿接受学校的严格约束、不爱学习、对违纪行为不以为然等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应该强化学生的传统教育,孔子曾倡导人们的“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我们应帮助学生提高是非的辨别能力,加强基本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更多的了解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

三.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确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

德育工作不是一个概念的输入,而是一个反复操练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教育目标,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道德观念施加影响,使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身心得到净化。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孝心教育、爱心教育、赏识教育、心理扶贫教育等,现介绍如下。

1.孝心教育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