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教学活动需要围绕着培养职业型人才展开。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然占据我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为了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学校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便学生能够抵御社会的各种诱惑,在社会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良性运转。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艺术素质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责,以往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致使学生在初入社会时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高职院校顺应社会的发展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将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大了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以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要只是僵硬的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前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除了必修的艺术课程外很少会接受到艺术教育,致使学生艺术素质相对较为匮乏,且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忽视了艺术教育,课堂上的一些陈词滥调模式化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得到学分才选择艺术课程,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自己并非艺术类学生没必要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只要把专业知识掌握了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没有意识到艺术教育的实际价值,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以至于形成两极分化的现象,对艺术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开展教学活动,为得到学分的学生消极应对,致使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参差不齐,当下我国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问题并不容乐观。
二、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艺术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促进师生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它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艺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以期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发散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框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摘要】素质教育属于我国的基本教育国策,小学语文教学在我国既有的教育体系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有着启迪者的地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文章首先就素质教育的内容、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进行论述,然后提出几条基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小学语文教育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前言
语言是一门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学语文则是在语文教学体系中承担着基础的地位。在我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于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更需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即在此背景下,以基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为题,分三部分展开论述,以下为详细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或是教育理念,其强调的是在学生教育中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生活能力。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提升国民素质[1]。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对比,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同:其一,应试教育的目标为提升学生成绩,而素质教育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应试教育的重点为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全体学生一致。其三,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而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多为情景式、引导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
无标准答案的主观评价题由同一班次的其它所有同学实施评价,分别编制《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问卷(辅导员)》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问卷(大学生)》,同时发放辅导员和大学生进行调查。
1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单组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首先需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对称(Sphericity),如果不满足“球对称”假设,需用“球对称”系数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对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结果V2=3.181,P=0.204,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不需要再校正自由度。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综合素质是不同的(F=190.201,P<0.001)。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综合素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
本研究中,综合素质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6个分项素质组成。各分项素质中,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1.126,P=0.570,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类似的,不同时间点的专业素质是不同的(F=110.592,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专业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F=21.013,P<0.001),结合具体均值,心理素质水平呈先上后下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F=40.353,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身体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基本能力素质是不同的(F=539.046,P=0.000)。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讨论
摘要:大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考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技术手段迅猛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化推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将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化
对大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是我国高校对在校学生学业和素质发展的综合评价,是大学生人格素养工程建设成果的终端数据呈现,更是高校创新育人方式的数据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可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衡量和评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手段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各高校也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定制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教育创新进步。如何有效利用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将传统的依据人力进行线下纸质测评转化为可视可感可查的线上全过程数据化处理,是学生工作信息化努力的重点方向之一。
1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实践意义
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1.1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借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手段,从多个维度以不同的评价要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状况、日常行为规范、实习实践活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评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水平。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特别是通过调整和改进评价的具体功能,从而更加注重建立激励和导向机制,使其成为实现“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助推器。1.2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引导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到自觉遵守,将学生追求目标的过程转变为自我约束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基于新型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实现多元化、标准化、流程化、全局化的学生管理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1.3有利于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评价的日常化、规范化,通过加强学生自评、互评,使评价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活动,同时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将关注“结果”和“认知”的评价模式向重视“行为”与“过程”的评价模式转变。进一步结合反馈机制,促进学生对自身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督促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修正、及时反思总结的习惯,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传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的不足
2.1测评理念落后。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过去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仅仅偏重于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关注,认为这些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同时不区分专业地将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与本科类高校的评价指标画等号,忽视了自身作为职业院校的特殊性,不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2.2测评方法不科学。将综合素质的测评简单地分为必修项、选修项和奖励类、处罚类等几项,课程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没有得以体现,易导致评价结果过于片面、不够合理。同时评测方式也仅限于辅导员、班主任结合日常记录对学生进行测评,忽略了任课教师、同班、同宿舍同学间的互评,评价不够客观。2.3评价标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正在从唯学历、唯专业、唯能力向人格综合素质方面转变,更注重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社交能力、个人品质、价值观等综合方面。同时不同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机电、化工等领域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营销、酒店服务等行业更偏向于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社交礼仪等。2.4评价结果的运用有功利化倾向。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测成绩,大多被拿来作为奖助学金评定、三好优干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党团推优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学生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追求动机与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设计初衷目标不一致,特别是学生群体这一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促进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素质,以及推动学校改革创新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部门对高校音乐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学生相应的音乐知识,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品质。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同时还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对此必须重视起来,积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对此,本文做了深入分析,首先阐述了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然后介绍了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最后探究了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音乐;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推动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同时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其日后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失衡由于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很多学校和家长对于音乐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很多高校的音乐教学活动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和落实。由于音乐学科在众多学科中的弱势地位,有的学校甚至会出现课时较少的情况,并且在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上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教师在授课时也不会主动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从而导致音乐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陈旧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思想非常独立,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会出现不愿意学习的情况。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而是继续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不仅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音乐课堂上,同时还会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消极态度,从而对音乐教学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形式单一虽然个别学校可以保证音乐课堂有足够的授课时间,但是在教学形式上仍存在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的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继续使用传统的以歌曲教奏为主的教学方式,没能借助各种辅助设备和活动组织教学,这不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