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校课程建设范文

学校课程建设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学校课程建设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学校课程建设

职业学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浅析

摘要:现阶段教育形势正在不断发展变化,且随着互联网作用在社会中的突显,职业学校与网络课程的联系日益密切,以便在新的教育形势变化中寻求更稳定的发展,这促进了教育方式及教育方法的革新,促进了当代职业学校在线教育的发展。文章着重以中职类机电专业为研究分析对象,实际研究探索职业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完善对策,以有效实现互联网与职业学校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并极大地改善中职类机电院校的教学质量,以促进职业学校在新一轮教育浪潮中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并不断完善更新职业院校课程建设。

关键词:职业学校;网络课程建设;机电专业

0引言

网络课程建设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显著优势,网络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转变教育模式的有力举措,并在中职院校机电专业教学中占据着日益显著的地位。中职院校机电专业为加快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及教学质量的改善,应在与时俱进中加快推进职业院校网络课程的建设。使中职院校机电专业可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不断丰富教学方式。促使中职机电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增加网络课程教学的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推进中职院校网络教学朝着专业化、网络化、深度化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新发展、新目标。

1职业院校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中职机电专业与计算机网络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旨在培养塑造机电一体化专业化高、综合性强的人才。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网络课程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及优势,并且网络课程具有接收传播速度快、学习资料及其他学习资源下载较快等显著优势为网络课程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并具备实现新发展的优势[1]。中职院校加快推进网络课程建设是便利地以网络作为开展教学的平台,从而开展一种线上的新教学活动。职业院校增设网络课程有利于借助网络优势及时为中职机电专业学生解答疑惑,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并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当代教育发展处在网络化、数据化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环境中,网络课程的开展具有一定必要性。中职院校为加快实现自身教育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应在与时俱进中寻求发展之道以免被新一轮教育改革淘汰[2]。中职院校开展网络课程建设既是迎合教育发展要求与发展目标的需要,又是改进自身教学模式及教育方式的重要手段。

2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开展网络课程的优点

点击查看全文

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探究

[摘要]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各个行业的自动化技术都得到了不断提升。机电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涉及的领域广泛,就业人口占比较大,大幅度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其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的问世,如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大量应用在各行各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从而推动了机电技术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

现今的制造业主要以机电行业作为主体,产值高,就业人数比重高。中职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要是培养在生产一线有实际技术操作的人员,中职院校大多以机电专业为主要教学科目,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中职院校把行业作为依托,采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了解当前市场需求,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品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适应性强,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机电专业通用技能,在就业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变化。本文从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入手,结合实际展开阐述,针对如何正确落实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一、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

(一)中职教育大环境的贪功求名

近年来中职院校成为很多学生追求技术傍身的不二选择,中职院校纷纷实行专业扩招,扩大教学目标,机电技术专业更是如此。人所共知,机电技术是工业生产一线技术的人才培养,良好的知识基础和院校教师的技术授课是机电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现在专业扩招严重,招收学生自身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的中职教师供不应求,师生比例失衡,教学资源和基础设备也严重不足,尤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以大量的实操为主,又需要教师的详细实践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和教师指导学习时间减少,设备和师资的分配不均。在这样急功近利的招生背景下,教学环境的专业性得不到体现,直接影响机电技术的长远发展。

(二)教学课程得不到有效推进

点击查看全文

校企合作下的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诊改

摘要:以课程中医养生康复学诊改为切入点,通过与岗位需求对接,制订课程建设计划,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分阶段开展课程诊改,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建设的双主体,最终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衔接贯通。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诊改

2015年6月,教育部启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要求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完善提高。教学诊改要求学校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更高要求。为适应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依托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与上海大班休闲健身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中医康复保健人才,努力构建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多层次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承载着人才培养,联系着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诊改的重要环节。中医养生康复学作为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基于校企合作平台,以课程诊改为切入点,力促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诊改基础

中医养生康复学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涵盖了中医药多学科内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医的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课程既有中医养生康复基础理论、基本原则的讲授,也有中医传统养生康复技术、功法等实践知识的传授。根据专业定位,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毕业生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保健服务机构,培养从事中医、针灸推拿、保健按摩、预防保健、中医养生指导和健康宣教等一线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因此,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专业定位,紧扣岗位技能要求,在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及平台建设、课程教学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教学诊改。开展教学诊改前,课程建设无统一规划,未提出明确的建设目标,与专业建设和岗位技能需求未进行诊断、改进、有效衔接,在104学时的教学过程中,仅简单分为理论教学8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导致课程建设跟不上专业发展,教学资源较少,教学模式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效果无法准确评估。因此,结合专业建设目标,开展教学诊改,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建设的双主体,最终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衔接贯通。

2诊改目标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定位,中医养生康复学遵循理论课以“够用”为原则,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诊改的思维审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做好课程建设规划,对接岗位核心能力,确立了课程建设总目标:建成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团队优秀,教学改革富有成效的校级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理论、基本原则;中医传统养生康复技术、功法及中医特色养生技术等。具体目标如下(见表1),并制订3年为一个诊改周期,对课程建设任务进行了年度任务分解(见表2)。

点击查看全文

精品课程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点击查看全文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研究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借此初步探讨保障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质量的管理机构及质量控制环节,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进而保障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质量管理与完善。

关键词: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

医疗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行业,而基础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其知识获取途径更应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网络课程的发展与推进,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逐渐成为获得基础医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不同高校建设基础不同、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课程质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对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并对其进行管理与完善,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1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努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1年4月,我国高校已建设本科精品课程14233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442门,包括10门基础医学类课程[1]。这些课程向学习者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1师资队伍质量差距较大

精品课程建设中优良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梯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拥有同等数量的高级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有所不同,且很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只能勉强完成正常本科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强行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不仅给教师造成很大负担,也严重影响精品课程质量。一门优秀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必须由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带领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责任心强、理论扎实、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着力研发,培养年轻教师,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精品水平。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