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学校应急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我们通过借鉴联合国减灾署UNISDR、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救助儿童会组织STC等机构联合制定的“全面学校安全CSS”国际框架,并参考其他国际儿童安全教育标准,结合中国中小学生和校园安全的实际情况,遵照中国100多部相关法律法规,研制完成了国内首创的“基于安全教育情景剧的校园风险评估与能力提升”工具。通过该工具的实践应用,能够对校园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全面评估,从而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在校园风险评估方面提供理论工具,在应急能力提升方面提供一种“寓教于乐”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安全教育情景剧 风险评估 应急能力
一、国内外校园风险评估与能力提升的现状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成熟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美国在推行学校教育社会风险的过程中,由学区来制定学校教育社会风险评估的指标,美国学区安全标准包括7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以及相应的三级指标,每个指标下面均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实施细则。目前,中国风险研究更多集中在自然灾害和工业生产的风险源识别与评估方面,对于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且重点大多集中在地震、火灾、人员密集场所、暴恐防范和公共卫生等单因素风险评估理论与标准化方法研究,不足以从宏观上系统的分析校园突发事件的风险,更没有一套比较全面的风险源识别与评估体系。在校园应急能力提升方面也存在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系统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单一、对学生单纯灌输防灾知识、忽略学生和教师的参与和体验等问题。综上所述,借鉴国际先进的全面学校安全(CSS)风险评估体系,结合我国校园实际情况,研制一套科学合理的校园安全风险评估与能力提升工具,不仅有利于提高师生对校园安全的意识和应急能力水平,更有利于教育管理部门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动平安校园的建设。
二、基于安全教育情景剧的校园风险评估与能力提
升工具设计思路及应用流程介绍我们借助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国家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及各省市级教育管理部门、北京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新兴风险研究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救助儿童会组织STC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积极研制“基于安全教育情景剧的校园风险评估与能力提升工具”,用“应急文化+安全教育+亲身参与”的模式提供以儿童为中心的校园综合防灾减灾教育服务,实现校园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全面提升。该工具的设计借鉴联合国全面学校安全CSS国际框架,结合我国校园的安全特点,针对校园安全事件的4大类,41个小类,400多个灾种,将校园风险评估指标分为“安全的校舍”“学校灾害管理”和“减灾及抗灾韧性教育”3项一级指标、39项二级指标及相应的600多项三级指标,通过“校舍基础设施风险评估工具”“学校减灾管理风险评估模型”和“学校减灾韧性教育评估与应对力模型”组成的“校园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力模型”进行全面学校安全评估与能力提升。从风险管理、学校管理体系和师生安全行为的三个角度,为预防灾害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全面学校安全评估首先按照三级评估指标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后的数据经由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和Bowtie模型的“校园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力模型”进行计算评估。模型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估指标的相对权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有效的结合起来,量化的计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大小,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排序,从而确定学校可能发生的灾害的优先级,为后续风险管控奠定基础。在确定可能发生的灾害的优先级后,基于Bowtie模型对隐患、可能的事故原因以及后果进行评判,分析重点放在风险控制和组织控制的薄弱环节上,按照灾害的优先级分别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历史数据,得出威胁分类和差错分类,并最终得出各项灾害对应的关键信息。从风险管理、学校管理和师生安全行为的三个角度,为预防灾害的发生及降低受灾后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工具通过“校园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力模型”自动评估得到灾害优先级和各项灾害的关键信息后,自动匹配选择安全教育舞台情景剧及其课程,并将灾害对应的关键信息融入舞台剧和安全教育课程中。基于舞台情景剧的安全教育课程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按照不同学段的教程对学生进行减灾及抗灾韧性教育,以创新模式进行校园安全能力提升。基于安全教育情景剧的校园风险评估与能力提升工具的使用流程包括以下几方面。1.按照被评估学校基本情况,通过以情景构建的形式基于校园风险评估的三级评估指标出具的《风险评估问卷》,对在校师生、学生家长等进行CSS学校安全与应急管理相关数据采集。2.针对采集到的数据,工具中的“校园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力模型”自动评估得到被评估学校的灾害优先级和各项灾害的关键信息。3.根据灾害优先级选择现有安全情景剧剧目(含专业评估知识点),并将灾害对应的关键信息融入基于舞台情景剧的安全教育课程(结合专业教材和教程)4.挑选师生进行安全情景剧剧目表演,并以安全情景剧为基础开展安全教育课程教学。5.教学结束后,依据教学内容再次构建新情景,对师生进行评估测试,形成《校园应急能力提升点数据分布报告》《校园风险评估报告》等系列报告。“基于安全教育情景剧的校园风险评估与能力提升工具”中多项关键技术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随着工具的不断升级完善和实践应用,未来必将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相关部门在平安校园建设和学生安全教育的应用利器。
参考文献:
本报讯(记者陈慧慧)为大力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升群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日前,我市出台《进一步推进全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力争到2022年辖区内取得群众性应急救护证书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不少于1%;到2030年辖区内取得群众性应急救护证书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不少于3%,接受救护员培训的中小学教职人员师生比例不少于1:50,辖区师资队伍达到300人;公共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救护设施不断完善。
一、持续推进应急救护普及活动
根据《方案》,进社区—举办“救在身边·守护社区”普及讲座。积极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进社区活动,试点推进社区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活动。进农村—举办“救在身边·乡村救护”普及讲座。紧紧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培训,普及应急救护和防灾避险知识,提高农村群众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进学校—开展“救在身边·校园守护”活动。将应急救护培训融入教育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将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纳入学生军训内容;鼓励市属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积极推进校医、体育教师、重点教职员工救护员培训。进企业—开展“救在身边·安全健康”活动。加强部门协作,将应急救护培训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单位职工继续教育、安全生产教育、职业培训相结合。把应急救护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内容,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应急救护素质和技能水平。进机关—开展“救在身边·机关先行”活动。在机关单位举办应急救护知识讲座和公益健康讲坛,率先倡导“党员带头学急救、危难时刻当先锋”服务机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家庭—开展“救在身边·平安家庭”活动。把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纳入小区物业安全教育内容,利用小区宣传栏开展应急救护科普宣传,倡导家庭组团参加应急救护培训,组织开展小区应急救护演练。
二、积极推动应急救护服务阵地建设
加大公共场所应急救护设备配备和应急救护队伍培训力度。在动车站、汽车站、大型公共体育场所、大型文艺场所和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医疗急救设备。督促全市现有配备AED的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按1:10的比例培训救护员。完善红十字应急救护基地设施建设。鼓励在医疗机构、学校成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基地,融入当地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市民安全体验基地,发挥安全体验、救护培训、科普宣传、教学实践等综合示范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企业、社区建设综合性红十字服务站,配置AED训练机、安妮模具、灭火器、逃生绳等应急救护和防灾避险器材,为社区群众培训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强化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馆建设。根据各地人口规模、学校分布和现有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阵地等情况,至2025年底,在全市学校或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馆5个以上。积极推进景区“红十字救护站”建设。加大景区红十字应急救护阵地建设力度,到2025年,每个5A景区至少建成一个红十字救护站,同时推动4A级景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护服务。
三、大力加强应急救护
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强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救护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动员更多有爱心、有医学背景、有教学经验的人才参加初级救护师资班学习,不断壮大救护师资队伍。加强救护师资管理,健全师资培训档案,规范师资注册管理,不断提升师资教学能力和服务质量。推进重点领域、行业应急救护培训。推动交通运输、矿山、建筑、电力、安保等行业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和岗位培训重要内容。加强应急救护培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优化培训课程设置。按照《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标准化工作手册》,扎实推进应急救护培训标准化、规范化。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培训课程设置,丰富培训内容,满足各行业、各领域、各层级受训需要,适应教学与自学、线上与线下、集中与分布等培训需求。推动应急救护培训国际认证课程,提升国际化水平。管理督导救护培训。统筹规划和管理督导全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严格遵照执行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建设、培训教学规范、培训质量督查等标准化管理工作。加快应急救护信息化平台建设强化平台信息管理。依托省红十字会“数字红会”“网上红会”平台,将市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和救护员数据纳入全省统一的救护师资数据库、救护员数据库,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线上+线下”培训模式,通过学员网上报名、在线学习、理论测试、网上取证,提升培训普及率和获证率。积极运用新兴技术。积极探索、有效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VR)”等技术,创新情景教学和实操测试模式,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护培训的普及性和便捷性,并为群众提供应急救护培训场所布局、AED配置查询和培训服务等内容。
1.国外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评述
日本: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经常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他们较早就十分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并在学校保健体育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日本体育指导要领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和系统,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的预防。
(2)伤害应急措施。其中锻炼学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地震及泥石流、火灾次生灾害等危险时刻,能够准确判断周围情况,冷静、迅速、安全地行动,并关注媒体对灾害信息的播放。长期以来,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在全国学校开展得相当普遍,紧急疏散、逃生避险、应急自救的演练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避险能力和意识。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定的体育标准和各学校的体育教育计划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心理品质。他们推崇“生存教育”的理念,将安全教育、生存技能训练作为一贯的必修课程,经常进行火灾逃生、紧急避险的排演。为此,美国国民的防灾安全意识非常强。俄罗斯:1991年,基于国内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身体状况,俄罗斯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其中专门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涉及到周围环境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险、极端异常情况下的个人安全、生活方式与生命安全等内容。俄罗斯的生命安全教育显然把生命安全问题放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更广泛的基础上看待和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安全观。此外,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对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和避险技能训练同样值得肯定。
2.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我国与日本等国在对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科学和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特点,这种非常态的、非系统的践行方式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认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我国在大灾之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奏效的根本路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动,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更加严峻的后果。
3.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联系
摘要:高职院校安全事关重大。应急、防火等是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楼、公寓楼、办公楼等区域都有潜在的火灾隐情,对教学安全和师生安全都有较大的威胁。强化校园安全教育和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是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应急能力、心理承受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水平,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分析高职院校校园火灾安全隐患,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应急教育和演练的必要性,并探究了高职院校学生应急教育和演练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急;安全教育;心理素质拓展
高职院校属于青年学生的求学场所,学生密集,校园内的师生和教学设施安全至关重要。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应急教育和心理素质拓展,对于增强学生应急心理素质,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确保各类教学资源、教学设施不受损,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1]。对此,高职院校要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强化应急安全教育和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工作,注重搭建安全教育平台,促进学生防范意识和保护意识的增强,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奠定教育发展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校内潜在火灾安全隐患
(一)属地隐患在高职院校中,教学和生活建筑众多,包含各类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办公楼、食堂、超市、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基础设施。而用于学习、工作的建筑,尤其是实验室、宿舍楼、教学楼等场所,相关装饰的阻燃性不足,一些电气线路复杂凌乱,部分实验室还存放有大量的化学试剂或备用燃油等。这些都是潜在的火灾源头,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或加大火灾的危害[2]。
(二)生活陋习隐患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教师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率几乎达到100%,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众多。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这类设备的使用率都比较高。但有些学生随意丢弃这些设备的电源适配器、充电器等,存放不注意;有些学生习惯在床上给手机充电,在充电的时候无人看守,导致充电过度;有些学生喜欢一边充电,一边看电视剧,导致电池板发热加快。这些都是火灾隐患。
(三)违章用电或使用明火隐患现阶段,生活中的电气设备不断增多,小到充电器、“热得快”、吹风机,大到电热毯。学校,尤其是学生宿舍内的用电载荷是一定的。但总有一些学生抱着侥幸心理,违章用电,使用一些禁用设备[3]。比如,为了方便,他们在宿舍中使用“热得快”;冬天怕冷,他们在寝室里铺上电热毯;甚至还有部分学生直接用明火,在宿舍里煮火锅、煮泡面吃。这些情况都导致宿舍内发生火灾的概率大大提高。
摘要:查阅国家、教育部和各级政府的有关安全事故的法律法规,研究制订一整套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有效减少和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职业院校;安全事故防范;应急救护能力
国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近几年,全国各地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校园踩踏、暴力、交通事故、火灾等屡见报道。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校安全问题处理能力已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我国国民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现状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急救培训起步较晚,2001年,红十字总会、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联合《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统计数据显示,面对突发性灾害,中国掌握应急救护知识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0.5%,与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30%)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让更多的人掌握自救互救本领十分必要[1]。
2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除了要教给学生职业技能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