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校智能教育范文

学校智能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学校智能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学校智能教育

谈学校教育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自我国恢复高考以来,考试形式有过几次变化,如“3+2”“3+X”、全国统考、各省自主命题再到全国卷等,考试内容有难有易,大家都习以为常了。2017年的高考在表面上看起来与往年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迎来了两位非人类考生———人工智能机器人“AI-MATHS和Aidam”,它们首次公开挑战高考数学考试,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完成2017年高考文科北京数学卷和文科全国数学卷II,获得105分和134分的成绩。这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的一次高调宣战———人工智能开始挑战中国高考!

一、教育应该怎么办———解决思想问题

转变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我国恢复高考的目的是培养和输送人才。从整个未来的发展和为社会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创新人才,不仅仅会做“机器人会做”的事情,而是在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方面加强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的教育着重点应放在提高人类智慧方面,而不是通过“灌输”“填鸭”式的教育和大量重复的机械训练,把人培养成“机器人”,这也就是“凡是机器能做的事,就不用人去做”的道理之所在。就单纯从提高学生成绩来看,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提升学习效率,如在高考方面可运用人工智能的作用,更好地教会学生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学生调节考前的焦虑情绪;它能帮助考生准确无误地填报高考志愿进入理想的大学。我国领导人看到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于是在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规划分为三步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路径: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国家已经把人工智能发展提到了相当高的高度,但这些目标的实现,要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也就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学校教学中抓起,谁能在基础教育的人工智能教育中占有先机,谁就对今后社会的发展拥有话语权。所以,要落实好国家的教育目标,学校必须将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纳入议事日程上来。

二、教育应有何对策———解决机制问题

人工智能的数据结构化的技术,可以把当前采集的数据编进计算机进行分析。如学生所做的试卷、作业编成计算机可以处理、分析的数据,帮助教师完成批阅,代替教师很多烦琐的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建立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资源。因为教师只有一双眼睛、一双耳朵,但是机器可以变成千里眼帮教师观察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有一个机器学习伴侣,帮助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所以,学校在教育管理中一要善于解放教师,让教师做一些富有创造力的教学工作,少一些重复性、机械性的繁杂事务性工作;二要弱化独立学校的“管理功能”。以前和现行的学校,都重在把教师和学生“圈”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始终以一种自上而下“管”的模式去管理教育,这种“管人”的方式既凄苦又达不到好的效果,更谈不上“人性”的关怀,因为这是从“标准化工厂”的模式转化而来的。我们的教育应该让人的思维得以解放,多一些思辨、讨论与交流。所以,学校应面向社会公开,突破“小单位”的时空界限,让教师成为“社会人”。就像“共享单车”一样,每一个优质的教师资源都面向全社会开放,让任何一个地方的学生都能很方便地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如果能实现一个地方“一盘棋”甚至“全国一盘棋”,就能解决“教育均衡”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若高考机器人都能考上好大学,这不是对考生的挑战,而是对教育体制的挑战。教育以育人为目的,必须教给学生机器人无法学会的知识。如现在我校开设的“机器人工作室”和“3D打印工作室”,这些课程都涉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要完成一个规定的任务或打印一个仪器,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编程、控制、操作完成这些工作,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思想,要通过学校课程去支撑。

三、学校应有何作为——解决资源配置

从长远来说,人工智能将改变高考,对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人工智能或许能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让更多学生享受“名师”服务。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只是将技术转化成实际的一种应用,让人类在教育领域得到更好的服务。1.学校应设立教育资源和检测库。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性格、基础等进行检查,然后经过大数据分析,找到适合该生的教学内容、课程难度,再根据个性特长设置能发挥其特长的课程。也就是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学情进行大数据分析,开展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教育。2.学校要弹性设置课程。针对学生特点,配置好相应的教师、课程等,再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为学生每天出现的缺漏安排一定的再学习、理解的课程和时间。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寻找适合学生个体的授课方式。3.更加合理地运用师资。第一,学校要挖掘本校与校外师资的资源,将他们有机整合,作为学校师资的整体储备。本校校内师资可解决的课程,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间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第二,做好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机配合。如课后通过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分析,找出薄弱环节,由人工智能推送或联系教师进行答疑。第三,对本校师资无法解决的课程或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在网上进行有效搜索,为学生选配教师。4.教学内容应合理取舍。“高考机器人”在“刷题”数量不多、无法准确理解人类语言的情况下,获得的分数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高中生。因此,在这方面今后人工智能或许能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定制、推送知识点,帮学生告别“题海”,相比“题海战术”,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学校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以学科思维、学习方式和规律掌握为主,少一些解题训练。

点击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下的现代教育治理赋能重塑

摘要:人工智能的跨领域应用为现代教育治理拓展了技术空间、方法空间、格局空间。研究从治理理念、治理空间、治理能力等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对现代教育治理的技术赋能,同时问题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下现代教育治理的现实桎梏,最终从主体培新、平台创新、体系革新等方面提出现代教育治理的格局重塑路径,即:夯实“学生为本”的智慧治理基础;打造“技术赋能”的智能治理空间;建立“效率优先”的智群治理机制。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治理;技术赋能

国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要“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前,人工智能已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列入学校专业教育中,成为人才培养的必修内容;同时在精准化教育分工、个性化教学导向下,学校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配备都贴上了数字化、智能化标签。故而,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推进现代教育治理格局的优化与重塑,是实现学校科学长效治理的关键保障。

一、人工智能对现代教育治理的赋能

1.治理理念赋能人工智能是以大数据、云计算、脑科学、超级计算等为典型特点的核心驱动技术,其在智能决策、深度学习、情感计算等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将人工智能引入现代教育治理中,将对传统行政式治理理念形成良性干预与引导。一是教师治理角色发生位移。教师由传统“事必躬亲”的全能角色逐步转变为教学管理的专业设计者与管理者,成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全程参与者与服务者。二是教育治理价值更加巩固。借力于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塑造沉浸式、场景式教育体系,教育治理将更加贴近学生成长规律,优化后的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包容、更有价值的成长关怀,有助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让学生在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中兼容式成长。三是教育治理形式发生变化。引入人工智能是对传统主观式治理方式的破解,更加推动教育治理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其应用大数据、云技术对教学数据、学生成长信息进行动态记录、挖掘,并智慧化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全方位权衡考量,制定精准方案,提升育人效能。

2.治理空间赋能传统学校治理更加依托于人工数据收集、主观意识判断,治理空间局限于课堂、学校等小场域,对学生主体缺乏全方位的把握了解,学校治理不免陷入低效。人工智能应用数字技术于教育治理中,教育分析更为精准,教育治理更为科学,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机会空间。一是以学校为核心的要素空间拓展。学校是教育治理主场域,而围绕学校,家庭与社会都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影响要素。人工智能强调教育治理全域化,其能拓展治理空间,有效链接起“学校—家庭—社会”场域,为教育治理提供了海量而精准的数据信息,成为教育治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使得教育治理更为科学高效。二是以学校为单元的合作空间拓展。人工智能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触及教育活动各领域、环节的现代治理体系,实现区域学校间、网络学校间、学校与教研机构间的高效互联、深度合作。这不仅能够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更能实现教育抱团治理、合作治理,从而建立全新的教育治理形态。三是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涯空间拓展。智能时代,终身学习成为全民素质提升的必然需求。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治理的高度融合,为学习者掌握自主学习技能、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供培养土壤。同时,人工智能能够为每个学习者量身定做“画像”,为其配备终身拥有的学习账户,无论学习轨迹、学习进度还是学分累计,都将强化学习者投入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实现规范引导与管理下的生涯可持续成长。

3.治理能力赋能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智慧创新能力的互补,推动了教育现代化治理工具、方法和机制的全方位升级。一是治理工具创新。传统学校治理更加依托于教育政策与学校制度等硬性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应用,不仅为学校治理提供了线下数据系统支持,更提供了线上教育平台,实现了教育互助、经验共享。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统筹整合与协调教育资源,对教育治理行为高效联动形成优质供给。二是治理方法升级。人工智能理念主张协同发展,推动教育与技术高度融合。一方面以数字智能技术为依托,对教育数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通过智慧分析优化教育治理流程,推进教育体系内各个治理环节最优化,提升治理方案应用实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通过线上连接、利用大数据分析,科学评价治理方法,推动固定对象间优秀方法共享与互补,实现方法借鉴、创新与升级。三是治理机制完善。人工智能依托海量数据信息,对治理目标、治理范围、治理方法、治理评价等要素展开模拟设计与分析,依据学生学习状态主动优化适配,推动建立线上线下一体、课上课下衔接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动态化的融合教育管理机制,构建新的教育治理形态,全面提升现代教育治理效率与效能。

点击查看全文

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方式

摘要: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且高校逐渐与企业合作,建立智能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深度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利于为智能汽车领域输送更多的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详细阐述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转型升级,汽车产业已经逐渐向着智能汽车的方向发展,且需要更多的优质人才来满足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1]。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逐渐与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人才培养中,依然延续着传统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智能汽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基于此,探究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2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

培养方式构建的重要性智能汽车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并且构建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提升人才的素养,使其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2]。其次,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通过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可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且提升整体就业率水平。最后,对于智能汽车专业的发展而言,可以吸纳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从而促进智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

点击查看全文

多元智能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分析

【摘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着深层契合,无论是从加德纳本人的研究经历还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初衷而言均是如此。本文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背景与杜威哲学中艺术教育理论的关系,并结合“零点项目”与“艺术推进”项目探讨了视觉——空间智能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多元智能;艺术教育;杜威;零点项目

自1983年《智能的结构》出版之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MI)理论开始在美国崭露头角,并逐渐对美国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美国的ERIC教育资料库(这是由美国教育部资助、是美国最具权威性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将MI理论作为单独项目予以编码,美国至少有500多所学校是基于MI理论的基础而设立的。此后,MI理论开始被引入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且开始产生广泛的影响。21世纪以来,MI理论开始进入我国教育界与心理学界,逐步为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所了解和熟悉,随着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MI理论的讨论与探索在深度和广度上也逐渐获得了发展。综观MI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情况,艺术教育始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MI理论产生于1976年由著名哲学家尼尔森•古德曼于哈佛大学创立的“零点项目”,这一项目的初衷正是研究和提高艺术教育,鉴于当时艺术教育领域中这一研究的空白,“零点项目”的名称才由此而来,MI理论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内在契合由此可窥见一斑。在此后MI理论扩展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过程中,艺术教育这一领域更是主要研究阵地。为此,本文尝试对MI理论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进行讨论,以就教于各位学者。

一、MI理论的思想背景与杜威哲学中的艺术教育理论

MI理论的思想背景之一主要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另一思想背景则是要素主义或新保守主义),美国的教育改革长期受到这一教育理论的推动,而加德纳及其MI理论也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持者。就思想史的发展历史而言,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根源于19世纪末29世纪初的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的实用主义及其教育理论。在这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开始蓬勃兴起,反抗19世纪流行的教育模式(由殖民时期的旧式教育以及源自德国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所构成)及其所导致学校教育中的陈腐僵化。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对加德纳MI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新个人主义的观点,二是对于学校教育的理解。一方面,就新个人主义而言,杜威将形成于中世纪、盛行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个人主义称为“旧个人主义”(TheOldIndividual),这一过程中,旧个人主义经历了此前的宗教个人主义和经济个人主义的阶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杜威认为旧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中导致价值、情感等与民众现实生活的分裂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对此,杜威的解决方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美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将二者重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首先,杜威的新个人主义通过重新分析人性、肯定人的生理欲望与情感需求,从而重新确定了个人的价值、意义与目的。其次,杜威认为个人的发展与个人本身的完善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个人的现实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改造外部环境的过程,并由此将道德理解为利用科学技术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最后,在个人与社会组织或共同体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杜威否定了源自洛克的人性恶的理论前提,将共同生活的需要理解为人性的需要之中,从理论基础上消除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源头,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相互满足、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杜威的学校教育理论也对加德纳的MI理论及其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应用与实践,杜威从一开始就重视教育实验。在其多项教育实验中,最为声名卓著的当属1896年在芝加哥创办的实验学校(LaboratorySchool),6年之后更名为“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UniversityofChicagoLaboratorySchool),后来则被通称为“杜威学校”(DeweySchool)。DeweySchool遵照杜威“哲学是教育的指导原则,教育则是哲学的实验室”的观点,将“实验学校”的总体教学目标确立为“按照现代心理学所阐明的智力活动和生长过程的原理来观察儿童教育的问题”[1]。正是杜威在“实验学校”8年的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为他后来一系列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如《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897)、《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等艺术教育理念的生动写照与真实体现。受到杜威教育理论以上两方面的影响,加德纳的MI理论在面对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与要素主义(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这一问题的争论时,提出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反对传统学校教育观念只重视语言智能与数学——逻辑智能的狭隘偏见,提倡“个别式的教育”[2],并认为最理想的学校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3]p10,这种学校并不局限于传统学校教育的狭隘范围,而是”力求寻找与智能相匹配的教育机会,增加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力潜能的可能性”[3]p77。作为这一理论的实践,“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学校”(SchoolUsing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缩写为SUMIT)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针对全美运用MI理论的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在2000年出版了一本手册:《实施多元智能理论的周全方法:来自实践和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建议》(ThoughtfulApproachestoImplementingMI:IdeasfromPracticeandHarvardProjectZero)。在20世纪90年代,MI理论已经扩展至普通中小学、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成千上万所学校之中,并逐渐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学校,如澳大利亚的“加德纳特色幼儿园”(1944年创立)。

二、视觉——空间智能与艺术教育:“零点项目”与“艺术推进”项目

按照加德纳的自述:“如果没有对艺术长期的兴趣和研究工作,我是绝对不可能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4]p14。加德纳年少之时不但喜欢弹奏钢琴,同时对其他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也深感兴趣。出于对艺术的长期兴趣以及对于因为在学习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过程中发现艺术无涉其中所导致的困惑与惘然,加德纳于1967年加入“零点项目”(ProjectZero),并决心在心理学研究中为艺术正名。有趣的是,作为“零点项目”的创建人与负责人之一的纳尔逊•古德曼也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哲学家,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与艺术之间的深层契合。在MI理论中,与艺术有关的主要是(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因此,本文主要结合MI理论应用过程中的项目讨论视觉——空间智能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讨论并非意味着在八种多元智能(智能的种类加德纳后来又有所增加)之中只有视觉——空间智能与艺术教育有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整体,人类任何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均是多种智能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过程。而艺术本身的复杂性与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决定了艺术教育活动必然同时涉及多项人类智能。鉴于文章篇幅与研究兴趣所限,本文在此主要结合加德纳的相关项目讨论空间智能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指的是“准确地知觉到视觉世界的能力,是对一个人最初所知觉到的那些东西进行改造或修正的能力,是能够重造视觉经验(即便在有关的物体刺激不在的情况下)的某些方面的能力。可以要求一个人制作出形式来,或只要求他操作那些提供出来的形式”[4]p199-200。具体到艺术而言,视觉——空间智能包括对形体、颜色、明暗、空间及其关系的敏感性以及对此在思维中进行重现、调整和改变的能力,艺术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改进和提高这种能力及其现实表现。1967年,美国著名艺术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NelsonGoodman)出于研究和提高艺术教育的目的,在哈佛大学创立了“零点项目”,将艺术的教育与培养作为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在这一项目的早期阶段,认知主义心理学和艺术教育方面的哲学、心理学上的问题成为研究的关注点。在古德曼卸任之后,加德纳带领“零点项目”研究小组开始进行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继续关注艺术教育,《智能的结构》这一经典著作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983年,在美国教育部《国家在危机之中》这一报告之后,“零点项目”的重点开始转入应用阶段,研究范围开始扩展至多所学校。时至今日,“零点项目”已经开始探索MI理论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艺术推进”(ArtPropel)项目是1985年由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和教育考试服务社以及匹兹堡公立学校共同设立的,目的是实践和检验在此前“零点项目”中所设计的用于评估艺术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方法。在这一项目中,研究小组从纷繁的艺术形式中选择了三种艺术形式作为对象:音乐、视觉艺术和写作,并确定了所要评估的三种目标能力:创作、感知和反思。研究小组由此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程模式,针对每一种艺术形式都确定了相应的跨学科小组以确定其关键能力为何。在这一项目中,艺术教育存在两种方式:领域专题与过程作品集。“艺术推进”项目在美国的各级学校中均有所应用,这一项目是“零点项目”研究组投身艺术教育实践领域的重要成果。

点击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变革探析

摘要:虽然当前的人工智能产业相对来说并不成熟,但由于其发展迅猛,应用范围广泛,人工智能必然会引领各个行业的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智能的延伸和拓展,和教育事业必然脱离不了关系。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透明化以及高效化,建立起更加完善、智能的教育管理体系。但从人工智能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将其应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依然需要进一步考虑。本文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和缺点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措施,以便于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去。

关键词:人工智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变革

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已经经历了60余年,但前40年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近20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同时也成为了现代国际社会竞争的主要目标之一。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人们依然对其发展有所顾虑。因此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管理工作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如何去抓住人工智能的优势,弥补人工智能的不足之处,是促进教育管理事业工作变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并不是外在的物体,而是人类借助其进行智慧延伸的表现,就如同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来弥补正常视力所无法看到的地方一样,人工智能更像是人类大脑的辅助和延伸。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能够利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来弥补身体器官带来的局限性,从而促进人类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例如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变,其核心就是扩展了人的体力和人类体力的作用方式,从而加快了生产效率、减轻了人类的劳动负担。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就是为了改善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促进人类脑力劳动的进步,让人类的发展能够更进一步。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诞生是建立于教育之上的,人工智能的目的和教育类似,也就是创造一个新的智力结构。现代教育以技能传授和创新发展为主,而人工智能也是如此,人工智能也是需要利用学习的方式来促进自身的进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因此人工智能是人类历史前进的必然,将其应用到教育管理中去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要符合并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让教育管理得到智能化和人格化的融合,让人工智能真正能够融入到学校的工作中去,才能确保学校教育管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管理的意义和挑战

人工智能应用与教育管理工作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会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不过人工智能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在便于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依然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学校不久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还需要准确理解技术的作用和发展趋势,也要注重与人性化管理的融合,真正能够做到用人工智能来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