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疗教育范文

医疗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医疗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医疗教育

医疗新闻中医学教育论文

1医疗事件新闻原因分析

1.1医学专业技能问题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拥有扎实过硬的医疗技能,从而能自如面对纷繁复杂的病情。而专业技能不合格的医生、护士、技师等医疗从业人员则常常是某些医疗事件或者是医疗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如“八毛门”事件[1],如果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医生专业技能在患儿手术治愈后得到了肯定,那么开了0.8元石蜡油的医生就会难脱误诊嫌疑了。两家接诊医院的诊疗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治疗费用的天壤之别,其实是医学专业技能优劣的真实写照。

1.2医疗质量监督问题

医疗质量监督,一直都是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严格的医疗监督保障了医疗行为的安全,是医护双赢的事。若医疗监督敷衍了事,后果往往就是生命的代价。如输错液致死案[2],医护人员的失误行为可能事发偶然,如若没有酿成病死的后果,家属可能也会谅解,但因为医护人员的偶然失误造成患者殒命,这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输液前医护严把“三查七对”等质量监督环节,悲剧结果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1.3医患关系处理问题

医患关系历来是媒体关注的敏感词汇,但凡发生医疗纠纷,总能从医患关系处理的角度找到切入点,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且在各类媒体的口诛笔伐下,“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往往是促成各类医疗事件热点新闻持续发酵的动力。如浙江温岭杀医案[3]、哈医大杀医案[4]等,此类医疗纠纷事件以医生被杀见诸报端,“被杀”的医生和“杀人”的患者之间“糟糕的医患关系”是媒体讨论的焦点,最后的结局总是千篇一律地使中国的医患关系更加“雪上加霜”。1.4医学职业道德问题医学职业道德问题历来都是为医的基本要求,从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到近代的蒲辅周、刘渡舟,诸多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名医生,无不以医德高尚、医技精湛闻名于世,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社会对医学职业道德的期望是高于对医学技能的要求的。反观当下,医疗事件新闻中,或多或少掺杂有对现今医生医德问题的考量和诘问。如“红包”、“回扣”等关键词,又如“第一口奶”事件[5]。

点击查看全文

医疗科技医学教育论文

1医疗科技发展特征

集成化在医学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医学充分融合了环境科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比如纳米材料、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药质体等与药剂学的融合,就有效地提升了药物的研发水平,大大提升了其实际使用价值;再比如核磁共振技术与临床诊断的结合,加快了医疗手段的进步与现代化,以及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学科都是借助于医疗科技的进步,在原有医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单一的学科实际上已经集成了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信息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体。而随着未来物理学、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将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集成化,能更有效地提高医学科研效率。快速化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络对各种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对医学科技及医学知识的更新已经基本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医学知识共享已成为可能,而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也将进一步推动未来医学教育及医学事业的进步,医学知识及医学专利、专著等成果更新速度也将加快,大大减少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更多的医学专业人士及医学爱好者都能够更加及时地获得医学知识的更新。此外,在无线网络逐渐壮大以及信息技术进一步更新的情况下,医学科技的普及速度变得更快,普及范围更加全面。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医疗远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世界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及不同水平的医院专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条件下,医疗人员之间的合作与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帮助。

2医疗科技发展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充分开发与利用医学教育资源现代医疗科技的发展对医学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医学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现代医学教育活动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是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将先进的医学科技知识与技术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医学科技知识,改变了学生接受医学科技知识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讲,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医学教育教材的更新,改变了传统教材只有教科书的现状,增加了配套光盘及学科网站资源,让学生可以借助于生动形象的音频、视频等进行先进医学科技知识的学习。二是应用CAI软件库,为教师提供适用于不同年级及学科的课堂教学资料,包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三是借助于电子图书馆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的医学科技知识,利用电子图书馆与互联网的强大功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图书资料检索渠道。实现医学教学模式创新与教育理念的更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但是在转变过程中,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颇深,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改变其落后的思想,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依然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并不明显。因此,医疗科技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对医学教育模式的创新,改变传统医学教育中的教育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先进的医疗科技知识及技术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真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进行医学学习的兴趣,为我国医疗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此外,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的涌现一方面更加依赖于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激励着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医学科技发展情况存在密切的关系,医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进步及医学技术、医学新知识发现的重要力量,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我国医学新知识及新技术更新周期的缩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医疗科技逐渐进步背景下的医学教育中,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建立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比如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疾病的研究,就是在原有医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的创新:通过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再借助于计算机的计算与处理能力来进行医学现象的预测,从而发现医学中的一些发展规律。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够很好地将数学计算与应用技巧应用于医疗当中。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首先,医学科技创新思维的提出往往来自团队的智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医疗科技背景下,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十分快,若医学研究失去群体意识,或者是医疗人员之间不具备一定的社会联系,每一个独立的医疗人员个体是无法完成重大科研成果的,紧紧依靠某个人个人的能力是几乎不能处理好当前复杂的医疗问题的,还是需要团队的支持、帮助与合作,由团队共同进行协调,发挥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出更多的医学奇迹。因此,在医疗科技发展条件下要加快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其次,医疗科技的进步促使不同区域、国家之间的医疗专业人才合作,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联系更加紧密。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中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培养。最后,在现代医疗科技影响下出现的医疗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到来,未来更多的专业性研究成果、专著、产品等都不能完全由某个个体单独掌握,而是需要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才可能更好地解决各项疑难医疗问题。

3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医疗科技的发展正带动医学教育的进步,应紧紧抓住医疗科技发展的机遇,实现医疗科技与医疗教育的深入融合,正确认识医疗科技发展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要开设医疗科技讲座和医疗科技培训,而且要系统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转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与教学思想,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带动医学教育的全面改革。

作者:李欣 曹翔 曲义坤

点击查看全文

医疗保险专业教育差异化现状

[摘要]文章阐述了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在开设学校类别、所属院系和专业、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差异化现状,分析出本科教育目标、培养路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教与学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显现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关键词]医疗保险;本科教育;发展策略

1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基本现状

1.1开设学校类别、所属院系和专业存在差异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相继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有40所左右[2]。依据相关官网查阅和相关会议交流,全国开设医疗保险专业的高校类别有西医类、中医类、综合类,如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江苏大学等;所属院系主要有管理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医药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文理系等;医疗保险作为专业方向分别隶属的专业名称有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险学等,如江苏大学本专业方向隶属公共事业管理、安徽医科大学本专业方向隶属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徽中医药大学本专业方向隶属保险学等。

1.2体现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趋于相对稳定

纵观全国代表性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目标和要求可知,总体上培养目标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和完善,基本是立足医学特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由于各高校自身特点、隶属的专业、外界环境等影响,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目标设置也体现出特色和差异性,有的侧重于商业医疗保险,如广州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有的兼顾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如安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等。部分高校如安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等授予管理学学位,部分高校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授予经济学学位。

点击查看全文

基层医疗护理教育论文

一、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医院、社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创新“三贴近,三合一”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医院、社区深度融合,把学校的课堂延伸到医院和社区。贴近基层,医院社区合一:护理人才培养面向基层卫生服务需求,基于临床和社区两个护理工作岗位,同时满足医院和社区两个护理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贴近岗位,课堂病房合一:按岗位设置课程,在岗位实施教学,做到教学内容、教学地点与岗位实际相一致。贴近能力,学习服务合一:边学边做,边学边用,以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为核心,把专业学习和专业服务有机结合,做到专科护理在病房,健康服务进社区。

2.重构课程体系

原有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面向综合性医院专科护士的岗位需要而设置的,其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等模块,其课程特点是突出临床专科护理教育,这样的课程模块显然不能满足基层“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要求。因此,对原有的课程模块进行整合、重组,增设了社区护理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社区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急救护理、社区卫生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课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兼顾了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的需要,体现了“双岗互通、双线并进”的特点。双岗互通:即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面向医院和社区两个护理岗位,使护生同时具备医院护理和社区护理两个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适应社会多岗位和学生多层次就业需求。双线并进:即素质教育全程渗透、岗位能力三阶递进,“双线并进”课程体系的建设体现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与岗位专业能力并重的思想,将素质培养、职业精神和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实践、实习的各个环节。

3.优化教学内容

在重新构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往的护理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培养综合性医院专科护士要求安排的,而现在必须兼顾培养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的需要。我们知道,3级、2级综合医院的专科护士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士,其护理工作任务重心是各有侧重的,如: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护理,3级、2级综合医院的专科护士的护理工作重点是对高血压患者(个体)住院期间进行血压的监测、饮食护理、运动调节、药物治疗等。而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士的护理工作重点是对社区(或乡镇)中的高血压人群(群体)进行血压的监测、群体性的健康教育(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等)。社区护理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针对高血压的慢性病管理档案)、家庭访视、居家护理等。因此,在讲授高血压时,必须对教学内容教进行优化和拓展,在简要讲解高血压诊断、分级、危险因素、治疗等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高血压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高血压人群的社区管理等知识,为护生未来在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等多岗位就业奠定基础。

点击查看全文

医疗保险教育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形成

医疗保险关乎国计民生。医疗工作者对医疗保险政策的理解及在临床实践中的把握不仅关系患者的切身利益,影响医疗工作的开展质量,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尤其在现今医疗改革的浪潮下,新的社会形势及医疗政策使得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工作的储备军,仅仅掌握书本上的医学知识已无法适应当代“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在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已经成为大趋势的情况下,医保知识作为医疗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其在医学生临床知识构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对其认识尚显不足。基于上述医学生教育的现状,本文拟对医学生医疗保险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初步总结。

1医疗保险的内涵及外延

医疗保险是通过不同的缴费形式筹集资金,建立由专业机构管理的共济基金,在疾病和伤残情况下,国家为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障形式[1]。通俗讲,它是由国家强制性立法,由个人、单位、国家筹资,以应对疾病负担为目的的一种保障模式[2]。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医疗保险是由国家立法并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3];②医疗保险由个人、社会和国家按比例共同筹资建立[4];③其根本属性是福利性;④其基本职能是风险转移和补偿转移,即将个人由于疾病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分摊,用筹集的医疗保险基金来补偿疾病损失;⑤其广义为健康保险,是构成人身保险的一部分,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狭义指针对疾病和意外伤害发生后所导致的医疗费用的补偿,即社会医疗保险[5]。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对个人医疗保健的意识也不断上升,医疗保险作为应对突发疾病或伤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每次改革和调整都关系到广大人们群众的切身利益。虽然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是经过党中央近些年的不断改革和调整,已基本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考虑到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的具体情况,各省市又分别按家庭收入、年龄、劳动能力等具体情况对医保做了不同程度的规定[6],如调整低保人群、低收入家庭、未就业丧失劳动能力、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等困难人群的补偿比例。这种适应性调整与我国基本国情及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也说明我国现有社会保障能力有限。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贸差异、工农业布局乃至人文素养都有很大差别,要平衡这些差异,将有限的资源合理组合,实现各个医疗机构的统筹兼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医学生的双重身份与早期医疗保险教育

自2008年开始执行的新医改项目将在校大学生从公费医疗保险中剥离出来,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一方面缓解了公费医疗的经费问题,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保证了大学生能够和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在政策执行的9年时间里,虽然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已全面展开,但仍有很多大学生对医疗保险的基本内容、相关规定及实施方法等不甚了解。医学生在此次改革中扮演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此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面向人群,又是未来该项政策的执行者。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对该项政策的认识仍不充分。该政策是由吉林省办公厅,要点主要包括:(1)吉林省境内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均纳入到当地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坚持归属地原则:缴费和补助标准与归属地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标准保持一致。(3)不取消以前大学生的公费医疗,大学生可以大病走医疗保险,小病走公费医疗[7]。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今后的日常工作都要与患者及家属接触。在解除患者病痛的过程中自然会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既往史、家族史及个人史,此外,咨询其医保类型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在我国,如果不了解患者的医保类型,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自费项目就难以预先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这时即便费用的产生是诊治过程不可避免的,也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解、不满,甚至由此引发恶性事件。从患者角度讲,诊疗超出了医保报销范围,这部分经济负担并不是每一个患者,每一个家庭都有能力承受的。从医疗工作者的角度讲,在有可替代选择的情况下选择医保范围的药物既可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治,一举两得。但不幸的是,医保覆盖的诊疗范围毕竟有一个框架,超出框架外的医疗手段在必须使用时就涉及到了医患的沟通以及患者的自主选择。所以医学生早期认识医疗保险制度,无论从临床避免医疗纠纷的角度,还是从完成诊疗工作的角度都是相当有必要的。此外,尽管目前人们对医疗保险制度的知晓率较高,但其了解深度仍不足,如参保人群、保障范围、缴费标准等。加之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内容繁琐复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讲,理解困难,更甚至是他们都没有了解这种政策规定的合适渠道。当这类人群就医时,医生就成了他们了解、认识医保的窗口。所以患者及家属在了解完病情后随即要询问医生的就是有关报销比例、如何报销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家属对医疗费用的评估以及选择适合患者本人经济能力的治疗策略。这就显现出早期了解医疗制度的必要。医生的快速反应,会增加医生本人在患者及家属潜意识中的自信感与信任感,对疾病及治疗费用的全面衡量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预后的评估,从而提高质量效率,减少医疗纠纷。当然,每年医疗保险制度都有调整。政策的变动要求医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目前大多数院校对医学生进行早期医保知识教育尚未系统开展,也缺乏相关的专题讲座。医学生可能仅仅在临床实习时接触患者后所自行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但内容片面,缺乏权威性,临床操作困难。因此,对医学生早期进行医保知识教育势在必行。在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疗保险是医疗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尤其在现有的经济水平下,大部分患者都期望以最小的经济付出得到最大的医疗价值回报。这种认知体系下,患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与投入与医疗保险及自身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医生虽然被赋予了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但受限于医疗资源及国情,也只能在医疗保险的框架下履行告知义务,权衡利弊提供优化治疗方案。而鉴于医疗保险制度的与时俱进,医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识亟待更新。与此同时也呼吁医学院校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为医学生早期安排医疗保险知识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亚青.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01):128.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