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影视艺术概论范文

影视艺术概论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影视艺术概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影视艺术概论

浅谈影视艺术概论教学方法

【提要】在《影视艺术概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堂参与法、影视实践法、评论写作法这四种教学方法。这四种教学方法将影视理论与影视实践相结合,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将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评论相结合,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在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拍摄、影视鉴赏、影视评论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一种综合立体的教学方法,在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影视艺术概论;教学;方法;探究

一、课堂讲授法

在《影视艺术概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课堂讲授法向学生介绍电影理论、电影历史、经典影片、电影大师等内容。通过教师讲授和系统梳理,学生可以快速了解中外电影史发展脉络、主要电影流派。譬如介绍电影流派相关知识诸如产生背景、艺术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历史地位、获奖情况时,采用课堂讲授法可令学生迅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影视知识。以外国电影史为例,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了解到外国电影史的发展可以简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声时期的电影,主要包含无声时期电影的形态特点、代表作品,以卢米埃尔兄弟、梅里埃的电影、苏联蒙太奇学派电影、欧洲先锋派电影为代表;第二阶段是经典叙事时期的电影,包含大制片厂制度下的经典电影叙事及其电影作品;第三阶段是现代电影时期,包含传统电影向现代电影转型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公民凯恩》等;第四阶段为高科技时代的电影,包含动画电影和科幻电影等。再看中国电影史,同样可通过讲授法令学生了解中国早期国产电影的特点及经典影片,譬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优秀国产电影以《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为代表。接下来介绍十七年电影的艺术特点及本阶段的优秀影片,如《林则徐》、《早春二月》。在新时期电影中主要介绍第三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的特点及其作品,可将第五代导演中的张艺谋和第六代导演中的贾樟柯作为重点来介绍,因为这两位导演都是目前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导演之一。关于张艺谋,电影作品重点介绍其最优秀的电影,如《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印象系列则可介绍《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等。贾樟柯可重点讲授其《三峡好人》《江湖儿女》《山河故人》等代表性影片。

二、课堂参与法

除教师课堂讲授外,还可让学生适当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热情、主动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譬如在讲授导演风格的时候,教师介绍同一故事由不同导演执导,作品风格和艺术水平有较大差异,以电视剧《红楼梦》为例,该剧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87年中央电视台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简称央视版;一个是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简称新版。两个版本电视剧的取材和内容基本相同,但剧作风格、导演风格却很不相同,各有千秋。教师可选取电视剧《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宝黛初见》作为案例,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观点。讨论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央视版更为经典,表现在场景设计和演员表演两个方面。在场景设计方面,该版将现场众人的言谈举止都表现出来,既有主角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言谈举止,也有众人的说笑反应,因此是一个综合立体的见面场景。演员表演层面也表现不俗,陈晓旭把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气质完美地表现出来,贾母则把祖母对孙儿的无比疼爱演绎得淋漓尽致。比较而言,新版《红楼梦》宝黛初见场景镜头中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其他人被排除在镜头之外,令观众无法了解现场的总体情况,因此在场景设计上和央视版有较大不同。但也有同学比较认可新版《红楼梦》,认为新版人物服饰华美,色彩和光线运用更符合现代年轻观众的欣赏趣味。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可对学生观点进行点评,既要说明自己的主观喜爱,更要客观地进行艺术比较,从演员表演、场景设计、气氛烘托、色彩光影、音乐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令学生对影视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影视实践法

点击查看全文

谈影视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

摘要:思政教育走入专业课程,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本文以“影视艺术概论”为模型,探讨高等学校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认为应明确课程育人目标,挖掘课程育人资源,探索课程育人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影视专业;影视艺术

概论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构建全面育人课程体系的全新思路,是追求教育价值的崭新格局。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因专业特殊性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准传媒人的思政素质直接关乎国家形象的展示,牵动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进程。而高等学校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主观上普遍偏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文化积累,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影视类专业学生热衷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等,对新潮思想多有涉猎,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引领。因此,引导影视传媒类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已成为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关键任务。“影视艺术概论”是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在大一、大二普遍开设的课程。它是帮助学生认识影视文化、建立影视思维的第一站,从“起点”入手,整合思政元素,搭建全过程育人的专业课桥梁,在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明确“影视艺术概论”专业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要求课堂发挥好育人“主渠道”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因此,专业课要从解决教育“首要问题”的高度出发,把握课程特征,制定课程育人目标,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影视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影视艺术概论”侧重对影视艺术的基本特点、规律、现象等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总结,在专业培养的任务上承担着构筑影视基本观的基础性作用。从课程性质出发,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应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即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观念。围绕这一中心,课程思政可以从两个维度铺开:从影视理论来说,重点是培养使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即搞清楚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创作者;从影视创作实践来说,侧重于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创作方向,即弄明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作品。概括而言,“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与文化感知力。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

点击查看全文

谈新媒体时代影视音乐通识教材

摘要:影视音乐是提高大学生审美与艺术修养的重要通识课程,其教材建设在新世纪以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一些优秀教材,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是两部深受一线教师欢迎的教材,体现出教材编写的科学严谨与实用方便。

关键词:影视音乐;教材;通识

电影电视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包含了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传统艺术的智慧结晶并在当代科技的发展下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集大成的综合艺术形式。当代影视音乐在其产生、发展,变化、传播的过程中,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优秀的电影作曲家和作品,逐步形成了各自特有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属性,为研究与鉴赏提供了肥沃的文本载体。而影视音乐鉴赏是目前综合性大学普遍受到大学生欢迎的一门音乐通识类课程,这类课程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通过讲授影视音乐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视听语言、音画关系的基本常识、梳理中外电影发展历史以及通过大量不同流派的影视作曲家的优秀影视音乐作品和电影制作工业流程的分析解构,使学生从立体化全方位了解影视音乐文化的功能、规律及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而保证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教材的质量。

一、影视音乐通识教材迎来发展机遇,喜获数量与质量双丰收。

经过八九十年代的重整旗鼓,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上都进入了一个稳定的良性发展轨道,大大促进了学术界研究的繁荣。影视音乐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理论和实践都还处于初创阶段。各地高校相继开设了不少相关的通识类课程,但由于发展历史较短,配套教材还远未形成科学体系,无法真正满足教学与实践的需求。以前教材都必须国家教育部门按照课程教学计划统一组织专家编写,21世纪伊始,伴随着公共艺术通识课程的开展,出现了第一次教材建设的高潮。教材编写的门槛也越来越宽松,出现了属于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或自编教材,极大繁荣了艺术通识类课程教材建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出版了各类与影视音乐鉴赏有关的通识课教材或者可作为课程参考书的著作达到30部左右,大大丰富了影视音乐通识类教材与读物的数量。其中课程常规教材类著作大概有10部左右,这类教材的编写思路基本遵循从影视音乐本体论出发,帮助学生厘清影视音乐鉴赏最重要的音画基本关系、音画配置手法、音乐对画面拓展意义等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影视剧作品进行范例解构分析,此外,还包括对影视音乐的传播、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这些教材缓解了学科课程教材紧缺的局面,填补了我国影视音乐类鉴赏通识教材的空白,为该学科走向更加专业化的教学实践与教材体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有两部教材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专业的编写水准,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很强的实用性,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分别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的《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曾田力,雷伟著)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的《影视音乐概论》(李锦云编著)。将在下文中进一步分析。

二、精品教材解读

1.《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该书是著者曾田力继《影视剧音乐艺术》一书之后出版的一部重量级教材,该书原本定位是21世纪传媒音乐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受众以音乐传播、影视音乐等传媒音乐类专业的学生为主,是对不同于传统音乐学教材的有传媒特色的音乐教育教材的有益探索。教程结合具体的影片分析从影视音乐的构成元素、表现形式、结构类型、美学特质以及审美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影视音乐的相关基础理论概念,同时对中美电影音乐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和电影作曲家进行了梳理。由于其对影视音乐规律总结的专业性、全面性、通俗性等优势成为了不少大学影视音乐鉴赏课程的通识读本,新世纪以来的不少教材中有关影视音乐本体论的章节大都取经于这部教材,成为影视音乐鉴赏课程教材中的标杆。该书分为两版:分别是2006年的第一版和2017年的修订版。(1)初版特点:2006年该教材初版问世,分为七大章节:前三章主要对影视音乐鉴赏的若干本体性问题做了专业性定义,如配乐包括主题音乐、场景音乐、背景音乐;歌曲包括主题歌和插曲;音画关系包括画内音乐、画外音乐及其相互转换;音画配置方式包括音画同步、音画对位和音画平行;音乐蒙太奇包括顺时空音乐蒙太奇、逆时空音乐蒙太奇、超时空音乐蒙太奇、交叉时空音乐蒙太奇、音乐与音响的交融等;框架型结构包括主题音乐和主题歌引申发展两种;点描型结构包括情节性点描、过渡性点描、色彩性点描和综合性点描等,在描述这些影视音乐本体概念时选曲了大量经典影视音乐片段来分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第四章则从影视音乐的美学理论出发,探讨了影视音乐三大美学特质:内容的可阐释性、联想的指向性和结构的灵活性;三种审美方式:欣赏方式、三位一体的互动效应、审美的发生及影响等;第五章和第六章梳理了中美两国的电影音乐发展历史;第七章是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及代表作品简介。每一章教学结束之后都设置了相关内容的课后思考题,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本章学习重点,对于未接触过影视音乐的学生来说是一本既全面又专业的入门级教材。由于该书编写科学,体系严谨,分析细致,因此受到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欢迎。(2)修订版特点:基于教材本身的质量过硬和市场的积极需求,2017年8月该部教材修订之后又再版。第二版距离第一版已过去十一年之久,因此编著者在新版教材中做了一些修订,主要包括:a.以原有教材为基础,在主体框架与概念理论不变的基础上删减增加了不少新电影音乐案例分析,对原有版本中的影视音乐片段做了大量更新与替换。虽然优秀的影视音乐历久弥新,成为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研读赏听的经典之作,但对于课程发展和教材建设来说,不跟上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跟踪业界最新的影视剧成果,而满足年复一年陈旧的内容,不断的炒冷饭,只会使教学内容越来越脱节于时代,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优化。因此这是教材本身与时俱进的积极反应,令人欣喜。b.新版教材最重要的更新是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章节:探讨电影音乐的创作机制与流程:A电影音乐的创作机制和流程分类包括个体机制及其创作流程、团体机制及其创作流程以及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B好莱坞制片厂的音乐创作团体机制和流程;C电影音乐的创作机制和流程与音乐风格的相互影响。通过这一全新的章节,对学生普及电影包括电视的音乐创作团队的构成、功能以及组织关系、创作工艺环节及前后顺序、创作分工等影视音乐制作流程中的内部细节。c.原第七章著名电影作曲家简介更新为第八章之后,打破了将作曲家名单按照生卒年份罗列排序的方式,而是更加有机的将好莱坞电影音乐作曲家分为四个代系来进行推介,比原版增强了更多的科学性与学术性。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影视美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影视美育课程集观赏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既适应了视觉文化发展的审美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影视美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发挥影视艺术的美育价值,增强高校影视美育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视觉文化;影视美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一、视觉文化时代影视美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所谓的“网生代”,他们对电影、电视等视听艺术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强烈的观赏兴趣。与传统的美育课程相比,影视美育至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影视美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毋庸置疑,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网络。影视艺术是一种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影像和声音为媒介,通过在银幕上塑造一系列故事来再现生活、表现情感的视听艺术。实践证明,影视艺术与审美教育的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视觉艺术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其对社会发展的认知能力。例如,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就是一部集观赏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经典作品,片中既有紧张激烈的打斗场面,又有意蕴深厚的视觉画面。在影片中,张艺谋非常注重运用色彩来造型和表意,让观众体悟视觉画面的深层次内涵。具体言之,电影《英雄》的叙事主要是通过色彩来控制和完成的,红色、蓝色、绿色、白色和黑色代表着不一样的情感和叙事功能。学生通过对电影《英雄》的学习,不仅理解了电影中色彩的造型和表意功能,还提升了自身的视觉文化素养。第二,与其他艺术相比,影视艺术具有视像性、大众性、娱乐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高校美育的教学效果。影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直观的、通俗的内容满足广大受众的娱乐需求,同时也是大学美育实现普及推广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固有的高校美育模式中,大部分艺术门类课程“只强调艺术美却忽略非艺术美,艺术技法教育过于强制性,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受到创伤”。[2]然而,真正的美育应该是在自由的心境下,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升华。例如,《极限挑战》本身是一档娱乐节目,但导演在第5季中增加了一个“长江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话题,不仅展现了沿途各个城市的“文化之美、建设之美、生态之美”,也让观众在娱乐中感受到了“美”的真谛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三,影视美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视觉认知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视觉认知力是西方视觉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人们对视觉文化的理解力和认知力,其核心意义在于揭示“看与被看的关系”,以及“对不可见世界的觉察和把握”。[3]如今,随着电影、电视、广告、动漫、短视频等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了以影视艺术为主的视觉文化时代。影视美育课程通过对具体影视文本的学习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所处的社会,进而梳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深受观众喜欢的电影《战狼2》,不仅获得了50多亿的超高票房,其所彰显的爱国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

二、视觉文化时代高校影视美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影视美育工作主要通过开设影视类通识课程或选修课程(包括影视鉴赏、电影鉴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等)的模式来实施。由于此类课程比较受学生欢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美育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校影视美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影视美育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凌乱,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在视觉文化的强劲推动下,不少高校开设了影视类的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具体包括影视鉴赏、电影鉴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中国电影史专题等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上是以影片赏析为主,少量课程涉及电影理论、电影史方面的知识。此外,由于学校学科专业的不同,各学校学科对影视美育课程的重视度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影视传媒类的学校和专业比较注重影视美育课程的学科意义,而其他类型的高校和专业的重视度不够。总之,在现有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影视美育课程的学科地位比较低,而且课程设置也比较凌乱,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其次,影视美育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多数教师仍采用“理论知识讲授+影片观摩”的教学方式。目前,不少高校的影视美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有的以放影片为主、教师点评为辅,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及时的影片案例,结果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阻,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影视美育课程常常被冠上通识课和选修课的“头衔”,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影视作品的娱乐价值,而忽略了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最后,影视美育在教学内容上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影视美育都是以影视鉴赏、电影鉴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等课程来实施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但此类课程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由于可供选择的影片太多,加之任课教师对影片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个人倾向和随意性,最终教学内容各自为政或者沦为教师个人“流水账”式的教学。

三、视觉文化时代高校影视美育的实施策略

点击查看全文

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研究

人工智能、AR、VR技术的发展,使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面临着与新媒体的融合的局面,在形式和内容、技术与服务各个方面都在积极作出调整与适应。

一、新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和发展

在形式上,在线视频改变了年轻受众的收视习惯,年轻人主要通过网络服务来收看电视节目,近几年更是出现了从电视节目在线收看,到原创视频,再到网络直播的趋势。传统媒体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重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目前传统媒体人应积极思考的问题。在内容上,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生产较多地体现为多媒体信息的传递为主流,视频阅读成为主体。视频内容的深度和精美程度及目前年轻人对技术的崇拜,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内容生产。比较明显的趋势表现为:一是短视频、微视频的需求增加。二是娱乐化趋势导致内容的轻薄简洁,甚至新闻信息也出现简短轻巧的趋势。在技术上,“智媒”时代,机器写作、个性化推送、传感器新闻等对传统媒体的信息和传递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兴起,基于大数据和算法而发展起来的内容推送无形中引导着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诞生,也将对媒体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的诞生被认为是“人类最神奇、最伟大的发明,是深刻改变世界、有远大发展前途、同时又难以准确预料后果的颠覆性技术。”[1]

二、新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新要求

首先是沉浸式媒体技术的进化带来媒体叙事方式的变化,使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改变以往的叙事方式,适应新的媒体环境。2015年春,沉浸式媒体技术公司Matterport生产出一台3D相机,它将红外线和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结合起来,创建了“真实照片”虚拟空间。这项技术的发明,开启了沉浸式媒体的创新。这种“沉浸式媒体”的未来进化目标,具体包括360度全景视频、增强现实(AR)和容积捕获(包括CGI和三维扫描)。这项技术革新开始颠覆新闻媒体在视觉叙事方面的思维方式。沉浸式媒体把探索体验的主动权及对新闻事实了解的控制权交给了用户,它对记者和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会迫使新闻从业者重新思考应该如何组织和构建故事。欧洲新闻网身临其境的故事负责人托马斯•塞迈特认为:“360度全景视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创新形式引进,它不仅能培养记者如何通过它做一个出色的新闻报道,而且这种独特的报道形式还能给我们信心以展望沉浸式媒体的未来,”其次,网络直播的兴起,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强化直播手段的技能要求。2016年是我国的“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信息传播更加具备移动性、易操作性、便携性及交互性等特点。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给播音员主持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主播的出现,打破了以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为主体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主导格局,传统的播音主持风格也受到一定的冲击。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主播的主持风格更加娱乐化、个性化,传统播音主持的端庄、大气、沉稳的主持风格受到冲击,如何改变自己的主持风格,以适应新媒体的变化,是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强化传统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对直播技术应用能力,是当前应对新兴媒体发展的积极措施。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制作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应同时使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平台,真正做到全媒体传播。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平台来进行节目直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将节目延伸到新媒体平台。另外,播音员主持人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弹幕等方式和受众进行交流,加强传播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课程体系模式。为了达到新时期的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系统全面掌握新闻与传播学、汉语言文学和中国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系统掌握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受到播音、主持和采写编评等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基本能力,掌握新闻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团结协作与竞争能力;要求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此,播音与主持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创新创业知识四个方面。1.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人文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此,可以设置思政类、外语类、身心健康类、职业规划类、信息技术类等课程,并且鼓励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跨专业选择个性课程,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可到文学院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课。2.学科基础知识。作为戏剧与影视学科下属的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首先要掌握戏剧与影视学、新闻学和汉语言文学等学科知识,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扎实的知识背景。为此,可以设置如下课程: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艺术概论、中外文学作品鉴赏、现代汉语等。3.专业知识。在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需要熟悉新闻播音、节目主持、采写编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系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在内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门知识。为此,可以设置如下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节目主持人概论、即兴口语表达、配音知识与技巧、演讲与辩论、朗诵学等。4.其他相关知识。在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利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新闻评论能力。可以设置创新创业概论、创新创业实践、新媒体研究、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等课程。(二)实践体系模式。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因此,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艺术实践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体系模块,可由名师讲坛、专业汇演、专业技能展演、课堂艺术实践、个性化技能展示等几方面组成。其中名师讲坛,可以请业界及学界著名的播音员主持人或学者,不定期为播音主持学生带来学科前沿知识及未来发展趋势。专业汇演是对四年学校学习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量,对播、说、演、评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艺术表现。专业技能展演则是在学习的每一个学期,都对该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作一次总结。课堂艺术实践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补充,也是实践课时的具体来源。个性化技能展示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和重大演出,以赛代练,以演促练,加强技能的熟练与巩固。艺术实践环节对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的支撑程度如表1。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