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影视与编导范文

影视与编导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影视与编导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影视与编导

电视编导专业影视制作类课程改革与探索

【摘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专业,其中影视制作类实践课程是高校影视系的专业必修课,许多高校为了打破产学研的壁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纷纷成立了影视创作中心,本文旨在探讨影视创作中心实践平台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制作类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改革;影视创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制作类课程包括《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摄影技术与艺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剪辑与后期包装》等数十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课程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传媒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业务;重讲授,轻操作”的倾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免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进行实践改革。

(一)教学内容陈旧

影视制作类实践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制作影视作品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但在课程教学的时候受教学资源的局限,往往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例如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非线性编辑》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选用的大部分视频素材为课本附光盘中的单个案例或者教师拍摄的视频素材片段,学生根据这些素材进行剪辑,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和创造性。

点击查看全文

谈影视编导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在很多高校设置影视编导专业逐渐蔚然成风。但不容忽视的是,从高校实践来看,这门专业无论在课程安排还是在教学方法上,抑或是在实践教学上,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文章重点总结高校影视编导专业在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抱着探索交流的态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供新的教学方式和思路,希望能提升影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影视编导专业;专业创新人才;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一、引言

近些年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传媒事业也水涨船高,顺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这一趋势相对应,当前社会对传媒事业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很多高校,尤其是高等传媒类高校也开始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传媒教育,重点培养和发展影视编导专业高素质全能人才,并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与技术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影视编导专业发轫于1998年,并于当年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简而言之,这个专业是在高校开设的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专业,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些高校都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说来,高校影视编导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从兴起到发展再到壮大的过程。从影视编导专业的自身特质来看,这个专业是一个追求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除课程要传授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动手实践,因此该专业对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有着极高的标准和要求[1]。但笔者调研发现,很多高校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资源配置不同步,因而往往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在影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现状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问题影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节目编导、策划、创作、摄像、制作等诸多方面,每个环节都应参与统筹协作,从而形成水银泻地般的流畅链条。同时,在课程设置中的每门课,都有一个统一核心,就是影视节目制作系统。然而,事与愿违,受制于师资力量、设施配备匮乏等因素,实验课开设得并不完整,学生获取的也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因而知行脱节,教学实践不连贯[2]。另一方面,各课授课老师标准不一,对于实践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部分老师甚至只局限于本课目内容,缺乏融会贯通,导致讲述单一、知识点割裂。即使有操作实验,往往也仅仅是进行本课程单一操作,与其他课程实践脱节,导致学生无法进行综合系统操作。

(二)教学方式问题就笔者调研来看,大部分高校采用封闭教学方式,学生实践往往也只是课堂快餐模式,仅仅局限于课堂几十分钟,到下课时实践也即结束。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适用于实操性强的编导专业。单从简短的课堂封闭教学来看,课堂实验项目往往提前内定,也即是由教师设计好的,虽不乏科学性,却缺乏艺术性,学生思维处处受限,创新空间不是很大。到了课余时间,实验室又很少开放,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自主动手拍摄、编辑片子的想法无法实现。即便部分学生可以自己筹备相关实践设备,但课程设置问题导致学生课余时间极为有限,影视编导专业的实践创作需要遵循创作规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障,这也成为学生实践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点击查看全文

气象影视与观众的契合

【摘要】气象影视节目作为一项由气象部门编导制作面向广大观众传播的气象服务产品,要契合观众的需求,一是节目要迎合观众的心愿,满足观众所需要了解的各项信息,并提高信息的科学含量,丰富节目内容;二是节目要符合观众的视听习惯,节目的编导、制作要从大众的视角出发,充分考量观众的认知水平,精心策划、编排节目,力求节目通俗化、形象化、视觉化;三是节目主持人要千方百计说合节目与观众亲近,充分运用各种主持技巧来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这样从节目内容、编导及主持人三个方面来迎合观众对气象影视的需求,就能实现气象影视与观众的契合。

【关键词】气象影视;观众;契合

我国传统的气象影视事业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迄今,已从当初由气象部门提供天气预报图表文稿,央视制作播出、节目内容单一、传播渠道狭窄到现在完全由各省、市、甚至是县级气象部门独立制播、节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传播渠道渗透到手机、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多种新媒体渠道,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机构健全、科学严谨的公共气象服务网络体系。气象影视作为一档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且不可或缺的节目,如何契合观众的需求,是摆在气象影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节目内容、编导及主持人方面对这一课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丰富节目内容,增加信息量,提高科学含量,实现节目内容与观众的契合

(1)增加信息量。我国气象影视事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由当初单一的天气预报节目衍生出诸多类别的气象影视节目,并随着气象科学的深入普及而延伸到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观众的需求已经不仅是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信息,而是囊括了整个天气现象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气象服务类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由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逐步转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对与其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也提出了新的期盼。而从目前来看,不少气象影视节目仍然未能满足观众所提出的新要求。(2)提高科学含量。近年来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威胁,这使得气象科学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人们不仅希望得到更加精准的气象预报,更希望获得更加细致的防护指引和科学解释,揭开其面上的“神秘面纱”。但从目前的气象影视节目来看,观众除了获知基本的气象要素预报外,其所以然并不得而知。有人认为,天气预报节目受到时长的制约,在2~3min的时限内报完几项基本气象要素信息,时间就到了。但是,若我们在构建节目内容时能够统筹节目的科学性,也是能把其中的某项气象要素(或“热点”)的科学内涵传达给观众的。以2015年10月24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有关飓风的新闻———“飓风与台风的区别”为例,也不过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观众无疑都大致了解到这项气象资讯及相关的气象知识。(3)丰富节目内容。对一个气象影视节目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节目传播的核心内容,分清节目核心与非核心的主次关系。毫无疑问,天气预报节目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即未来几天晴雨、温度和风向,但是,如果天气预报周而复始地传播这些信息,难免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提不起兴趣。因此,围绕节目的核心来拓展其外延内容,使节目有骨有肉,曲线丰满,就更容易到吸引观众的眼球。节目核心内容的外延内容包括:预防措施、科普、节气及气象历史数据对比分析、物候、民俗、谚语等等。总之,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事物,能联系到气象相关的话题都属于外延内容的范畴。在节目编导、制作过程中,始终以核心内容为主,非核心内容为补,做到中心突出,主次分明,双向互补,从而达到丰富节目内容的目的。

2精心策划、编排、解构节目,力求节目通俗化、形象化、视觉化,实现节目编导与观众的契合

当一档气象影视节目的内容确定后,节目是否符合观众的需求就取决于编导对节目如何策划、编排、解构。多年来,经过广大气象影视编导的积极探索,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对不同类别的节目定位,需采用量身定制的方式对节目进行编制,但更重要的是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力求通俗化、形象化、视觉化。(1)通俗化。指信息解说语言通俗易懂。可以说,气象影视与影视传媒艺术一样,是视觉与听觉的共存的综合性艺术。不同的是,影视艺术中听觉对话一般观众都听懂,而气象节目讲的是气象科学,如果照本宣科,缺乏启蒙的语言,一般观众是难以理解的。这就要求编导在撰写演播稿时,要从大众的视听习惯出发,尽量使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代替那些深奥难懂的气象术语。如果有些非用不可的气象术语,也要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补充说明。(2)形象化。这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气象信息解说语言形象化。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节目内容,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手法,将气象现象描摹得栩栩如生,让观众感同身受。二是指节目的展示手法。这要求在背景搭建方面加强虚拟场景的灵活运用,把复杂的大气原理和气象知识通过场景搭配展现得浅显易懂,使观众对节目内容得以迅速、准确地了解和吸收。(3)视觉化。这就是要多运用图表处理等形式对各种气象数据和预报产品进行视觉转换。如气压场、温度场、实景画面、情景摸拟画面等,把错综复杂的气象信息“简化”,把深奥难懂的气象科学视觉化,必要时结合高端的气象科技短片冲击观众视觉,尽量让观众一看就懂。

点击查看全文

民办院校影视基础实践教学思考

摘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2000年左右开始进入各大民办高校的。南京三江学院作为江苏省最早创立的民办高校,于2004年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了影视传媒中心,2008年正式发文成立影视实验教学中心。十余年来,影视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大量教学实践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电商、自媒体等平台的发展对广电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对民办高等院校来说,培养能说、能做、能合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十分切合该层次学生的社会需求导向。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民办高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设备实践操作、拍摄技巧等基础性实践知识,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本领。不会使用影视设备,将严重影响个人的成绩和今后的就业。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基础;实践教学

一、影视基础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学生层次和定位在十余年的实践教学工作以及专业建设过程中,笔者对影视基础教学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虽然是一个专业,但是涵盖了摄影、摄像、策划、导演、编辑、后期制作、录音配音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求学生有理论知识,同时更强调动手实践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把多学科、多领域的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加以运用。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专业。因此,对这个专业学生素养的要求较高。对民办院校来说,学生的入学平均成绩、学校的层次和定位以及学校的专业程度,和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层次的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必须制定与该层次学生相符合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并且瞄准就业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师资力量以及软硬件配套情况影视实验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基础类实践教学、专业类实践教学、综合类实践教学。基础类实践教学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素养问题;专业类实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开始熟练运用设备,完成摄录编的专业训练,也包括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实践内容,比如调色和录音收音等;综合类实践内容则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组成剧组,独立完成从剧本编写到拍摄制作、后期合成、音效制作等流程,甚至拍摄一些实验剧或者专题片、纪录片等,并鼓励学生成片送出参赛等。然而,民办院校的师资力量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公办院校那么强大,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造成很多的内容该讲而未讲,或者讲得蜻蜓点水,没有讲深讲透。因此,基本上大多只能较好地完成基础类实践教学以及部分专业类实践教学,综合类实践、剧组化运作则很难开展起来。

(三)基础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局限性从以往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说,民办学院的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其他公办院校的模式。然而广播电视编导是一个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不断产生技术革命的一个前沿学科专业,因此产生了教学模式和体系与社会用工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比如广播电视行业的摄像机,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使用模拟磁带到2000年左右全部被数码磁带取代,再到硬盘式存储,再到现在普遍使用半导体存储卡或者固态硬盘的方式存储数据,整个行业编辑模式和编辑效率不断变化;而计算机性能的提升,使得线性编辑全部被非线性编辑的后期处理方式取代;现在,由于千兆网普及,融合媒体、网络编辑、媒资管理系统等开始普及……这些技术手段的革新升级,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完全变化,一成不变地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肯定会被行业抛弃[1]。因此,技术发展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从事基础实践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随着新的产品和技术不断出现,相关的教师也必须不断优化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适应新的行业技术变化。然而,现状不容乐观。首先,由于民办院校沿用很多公办院校的教学模式,所以实践教学的模式和内容没有完全跟上技术的发展,没有充分发挥民办院校政策灵活的优势。相对而言,传统影视理论的知识结构更新没有那么快,矛盾没有那么明显。其次,民办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少,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然而新的技术、设备不断出现,需要人手来不断熟悉、更新知识,以跟上形势的发展。

二、面向基础教学,专业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的规划思考与举措

点击查看全文

电视编导职业素质要求与业务能力浅析

[摘要]本文从电视编导工作特点出发,分析了电视编导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业务能力,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成为优质的电视编导的建议,以致力于提升电视编导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电视节目服务,推动媒体业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电视编导;职业素质;业务能力;提升对策新

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电视媒体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也对电视编导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电视编导,不仅要把控好电视节目内容,还需要对整体节目的进度、结构实施统筹、规划,进而保证电视节目质量。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编导自身的职业素质以及业务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技术优势,促使电视栏目发挥出应有的传播力、影响力。在工作实践中,电视编导要不断提升自我创作能力,制作出更好的电视节目,助推我国电视媒体行业的发展。

一、电视编导工作特点分析

电视编导的工作主要就是借助一定的电视技术,编辑各类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并将特定的思想、内容融入台本设计中,通过电视荧幕呈现出来。简单来说,电视编导利用自己的能力,将文字台本转化为舞台艺术形象,生动化、丰富化地处理原本抽象、含蓄的文学台本内容并将其呈现到电视节目中。受众在观看电视栏目过程中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进而使得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实现这一过程的合理转化,需要电视编导对整个电视栏目进行构思、制作、编辑、录制等操作,而这些环节落实情况如何,会直接影响到电视栏目的呈现效果。因此,电视编导自身的水平会对电视节目品质、高度产生直接影响。立足电视编导职业特点视角,编导自身也需要拥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较强的业务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开展编导工作。其中,职业敏感,主要指的就是编导工作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随时发现相关素材,能够敏锐发掘与职业有关的信息,找寻到其中有利用价值的题材,可以准确抓住大众关注的重点,为电视栏目编导工作提供创作素材。而专业知识是作为一名编导必备的能力,这一点与编导本身工作内容存在直接联系,因为编导工作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所以,需要编导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自主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编导工作在电视栏目的核心地位,决定了电视编导必须具备一定的全局思维,可以独立解决问题,保证节目编制过程中一些突发事件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总的来说,编导不仅是电视节目重要创造者之一,更是关键的把关者,电视节目播出质量,编导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电视编导的职业素质要求

电视传播工作可以很好地传播信息,宣传国家主流思想,引领大众思想。电视编导工作在宏观视角下,体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与此同时,也为人们对生活的理想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所以,电视编导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电视编导工作按照不同需求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的节目,比如教育类、娱乐类、新闻类等,所以,在编导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统筹全局,合理编排节目,同时,也要对节目播出效果、经济效益进行预测。综合这些,对电视编导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再加上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发展与融入,需要电视编导综合素质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以为电视编导工作服务。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电视编导的职业素质。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