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音乐专业培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展开分析,分别从教学改革意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问题、优化措施三方面详细研究,目的在于更好的提高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学结合;声乐教学;音乐文化;一体化教学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声乐教学改革意义
所谓工学结合主要是将工作与学习结合,是全新的职业教学模式。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采用工学结合模式,明确工学结合模式宗旨,服务宗旨指导下遵循就业导向,锻炼学生实际音乐演唱表现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声乐专业与声乐知识。尤其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当前存在中心不明确、实际能力与理论知识不协调等问题。工学结合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双向发展,凸显技能知识实用性的同时,精炼理论知识,为声乐知识学习赋予综合浓缩型,并且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前阶段工学结合模式还属于初步探索,缺少系统课题研究体系,必须结合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发展现状,梳理两者发展逻辑,理出全新发展思路,帮助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音乐人才。
二、高职音乐专业教学问题
高职音乐专业教学中,学生存在演唱功底不扎实现象,并且缺少综合因素素养,没有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导致在学习中不能深入理解音乐知识,对音乐专业缺乏正确认识。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专业教学目标设立不明确,导致教学方案与音乐市场发展不匹配。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是本科艺术院校教育模式的压缩,但是实际教育中缺少匹配的教学材料,影响声乐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必须编制出与声乐教学相匹配、与音乐专业学生相适合的教材。再者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结合不够全面,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实践之间缺少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适当的教学契入点,不能相互渗透。最终学生技能学习与职业教育不相符,确实应用型、技能型特点。教师与教师之间沟通不够,教学方案设计中,过于注重课堂教学比例,造成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不足。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有效措施
【摘要】新媒体技术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形态,已经广泛运用在各个生产生活领域中。新媒体技术下电影音乐的创作方式与创作群体都出现了变化。电影音乐创作的技术含量、人群领域都有所变化。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技术对电影音乐创作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电影音乐;音乐创作
在“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点对点的传播效果,新媒体传播拥有即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征。当前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文化领域、艺术领域都深深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媒体技术对电影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推动了电影音乐的发展。
一、新媒体技术及其特点
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来说,是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介之后发展兴起的一种全新媒体形态。新媒体依赖计算机、互联网、移动技术,基于手机、电视、计算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这种新型的媒介,在“互联网+”环境中,单向传统媒介形态已经成为互动交流、相互沟通的媒介形式,有效拓展了信息形成与传播的宽度与广度,也使得信息的形成与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新媒体技术则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以及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是互联网经济与传媒产业无缝对接的最佳方式之一。而电影音乐作为文化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形成了一系列的变化。
二、新媒体技术下音乐创作的变化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创作资源更加丰富。现代环境下音乐创作资源的获取渠道更加丰富、获取途径更加宽广、获取材料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原始音乐材料的处理变得更加简易,对逻辑思维要求不高,与传统音乐资源处理的线性思维来说有所转变。第二,音乐文本创作更加自由性。在新媒体技术下音乐创作会省略一些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必经环节,例如写谱。这就使得新媒体技术下的音乐创作,为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而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的音乐创作也更加自由洒脱,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音乐创作者的情感以及音乐作品的合理性。第三,音乐创作更加便捷高效。新媒体技术下的音乐创作不仅需要兼顾听觉感受,还要考虑到受众的视觉观赏性。让学音乐变得更具互动性是当代音乐创作的内在需求。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众多移动终端上的软件都能够实现音乐互动功能。
[摘要]我国社会发展逐渐进入到新阶段、新时期,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规律,最大限度的解放农村生产力,以创新和改革为第一驱动,推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教育人才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要素,针对乡村音乐教育人才供给数量错配、城乡人才供给质量不优、人才供给方向不匹配、人才激励制度不优厚等突出问题,通过一系列改革研究,最终实现乡村教育人才能实现“精准供给、多元供给、优质供给、有效供给”,从而激发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红利。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动能,认真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大力气解决乡村音乐育人才的供给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供给侧;音乐教育人才
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树立农村新发展理念,必须要围绕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改革能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源、技术、人才要素向农村流动,保障农村各个方面的精准有效供给,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调动广大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旺盛活力。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0月15日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中指出,“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着力改善美育办学条件,配齐配好美育教师”。这一政策意见严格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将美育工作摆在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为全面推动美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着力解决农村美育师资的供需问题,对于推动农村美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落实,缩小农村美育教育的城乡差距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音乐课程是农村基础美育教育课程比重最大的科目,音乐教育人才是农村基础教育中占比最大的人才队伍。所以开展对农村音乐教育人才的课题研究,构建新时期农村优秀音乐教育人才队伍,激发乡村振兴人才动能,实现乡村振兴人口红利转变人才红利,促进农村经济、农业、人才各个方面的精准有效供给,对于推动农村美育教育,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理论思路。
1河北省农村音乐教育人才供需调查情况
针对河北省某高校2021届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发放的20份就业调查问卷,发放20份在2020年工作直至现在已工作一年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发放20份工作5年以上音乐教师的调查问卷。主要围绕着以下问题进行调查:农村音乐教育人才的毕业院校和招聘途径、人才使用情况;对城区两所中小学现有音乐教师的师生比例和农村音乐教师的师生比例统计;对农村音乐教师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专职兼职情况;对农村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运用进行问卷调查;对农村音乐教师的工资收入、职称评聘、职业发展等情况。本次问卷在调查过程中,有效问卷是60份,调查的地点河北省,对象是音乐毕业生、城乡小学音乐教师。此次问卷调查通过纵向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输出总量的统计和中小学就业率的调查,以及横向对农村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工资收入、招聘途径、毕业院校、知识能力的运用、后期个人发展等调查,对调查数据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出,音乐教育人才在农村的供需方面出现了数量、方向、质量等错配问题。如:总体音乐教育人才的储备充足,但农村音乐教育人才却显示供给短缺;城市和乡村的音乐教育人才的供给不平衡;农村音乐教育人才引进渠道较为传统、单一;农村音乐教育供给人才的技能与职业所需匹配度不高;农村音乐教育人才整体学历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音乐教育人才引进难、流动不畅、流失严重。高校毕业生去农村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意愿不强烈。
2农村音乐教育供给与需求困境
首先是音乐教育人才供、需信息不畅通。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双方没有最快速、准确的方式寻找到各自所需。另外对需求的职位要求(方向、专业能力)信息不明确。供给方对人才信息掌握不全面,对人才的专业特长、职业期望、工资需求等方面没有得到最全面的信息。据调查绝大多数高校人才招聘,除了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各个事业单位的招聘为主要的人才招聘渠道,高校毕业季有专门负责招聘信息通知的发布,但是几乎很好关于音乐教育专业对口较多的工作岗位。除此之外,高校毕业生很少主动了解相关专业的人才扶持政策,导致很多符合政策毕业生却没有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就造成了人才优惠政策的一种无效供给,所以人才信息和需求信息渠道不畅通致使供需效能低。其次,扶持农村音乐教育人才政策供给优势不足,表现在引进门槛高、工资收入不够吸引人、人才流动代价大等方面。音乐教育人才是以音乐特长为主要优势,文化课等方面稍显劣势,但如教师资格考试、编制考试、“三支一扶”“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等政策都是对大量文化课学习考量,势必造成音乐教育人才的入职通过率低下。还有,供给人才的质量不高、方向不匹配、导致无法激发人才动能、发挥人才最大效能。供给方、人才、需求方三方没有做到点对点一致培养标准、需求标准、工作标准。再次,从制定政策到实施政策、再到发挥作用,中间的宣传环节至关重要。人才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政策不能落第实施,降低了政策的使用效能。最后,人才评价、激励制度不完善,增加人才引进难和流失严重的几率。
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学探究》一书中提到,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精神。高校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阵地,有必要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为传承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时适当融入民族音乐的必要性
《高校音乐教学探究》一书中提到,民族音乐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包括情感体验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与社会交往价值。同时,该书还提到,处于当前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当中,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时适当融入民族音乐具有一定必要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高校音乐教育自身的发展需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多数高校的音乐教育一直都是以西方音乐为主,经典的西方音乐作品虽然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但就音乐教育本身来看,以西方音乐为主的高校音乐教育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过于片面,这会对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应尽快将民族音乐引人到音乐教育当中,以此不断完善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第二,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近些年来,伴随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多数用人单位希望能招聘到既具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较强专业技能,且具较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优秀人才。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合作等能力。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融人民族音乐,可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是我国民族音乐传承的客观需求。民族音乐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与精神,而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生力军。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融人民族音乐,可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奸甘-紳
二、民族k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策略
笔者结合《高校音乐教学探究》一书对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想有效传承民族音乐,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改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理念。所谓意识决定行动,高校要想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实现对民族音乐的传承,首先就应该改善自身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高校领导应重视民族音乐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并为民族音乐教育提供人力、财务、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以此为指导思想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当中适当添加民族音乐的内容。第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多数高校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并不是民族音乐本身无趣,而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所引起。多数教师仍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音乐教育,未将民族音乐很好地融于教学过程当中,致学生感觉民族音乐枯燥无味。对此,高校应有意识地进行改革,提倡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模式等,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进行民歌欣赏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一边播放民歌,一边播放此民歌诞生地的相关视频,实现听觉与视觉的统一,有效丰富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大力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活动。我国民族音乐种类多样、内容丰富,要想让学生真正认知并感受民族音乐,不能仅仅依靠相关知识的传授与相应技能的锻炼,还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对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因此,高校应大力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音乐。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在第一课堂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在第二课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来实现与民族音乐的深层接触,这样既能丰富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与感受,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教师是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想有效传承民族音乐,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师资专业素养与技能。高校多数音乐教师虽是科班出身,但因所学专业有所不同,部分教师并未接受专业而系统的民族音乐教育培训,以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无法很好地将民族音乐融人进去,也就无法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对此,高校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由学校或是院系组织音乐教师集中培训,以尽快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了解,逐步建立自身民族音乐知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
作者:李生军 单位:攀枝花学院副教授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重视重塑乡村社会环境艺术及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传播职能。尤其是在艺术振兴乡村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国家构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蓝图中,随着人们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乡村地区也开始关注公共高雅艺术。其中,钢琴艺术是一种西洋传统古典艺术,自引入中国后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的漫长发展历程,大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公共高雅艺术的支撑,钢琴艺术可充分发挥其在乡村音乐文化艺术中的影响力。《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一书对艺术振兴乡村作出深入浅出的阐述,认为钢琴艺术可以激活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创新,也能将乡村长久以来积淀的优秀文化通过钢琴艺术表现出来,让音乐走进普通百姓的心里。
《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一书共有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艺术振兴乡村概述,第二部分为振兴乡村途径研究,第三部分为艺术振兴乡村研究成果。其中书中指出,钢琴艺术振兴乡村的主要路径为乡村主题音乐艺术节与乡村音乐教育,沿着上述2条路径充分发挥公共音乐艺术的作用。公共艺术是乡村成熟发展的标志,是一座乡村的精神财富。当然,公共艺术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可以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同时,公共艺术的重塑可发掘乡村当地的音乐艺术瑰宝,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因此,高雅的钢琴艺术,可在乡村主题音乐节与乡村音乐教育中实现创新。
一是办好乡村主题音乐艺术节。长久以来,乡村音乐艺术好像只是一小群乡村音乐家“自娱自乐”的代名词。他们的音乐作品虽然是乡村风土文化真实的反映,也很接地气,却被认为是高高在上,与乡村民众的生活完全脱节。这种乡村音乐艺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常常既不想接触,也难以理解。其实,很多乡村音乐艺术都是从乡村人的普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非常具有乡村特色,不应该只是小部分人的音乐艺术。书中指出,艺术生态也是构成乡村生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有机的载体来宣传和普及优秀的乡村音乐文化,乡村主题音乐节应运而生。音乐是非常具有融合性的,而一些乡村音乐艺术之所以不被大部分乡村人所接受是因为音乐形式过于单一,乐器过于陌生。钢琴作为一种传统的西洋乐器,虽然是乡村人眼中的“奢侈品”,但却耳熟能详。钢琴艺术家可将钢琴与民间乐器相结合,创作出能够被大部分乡村人所接受的音乐文化形式,在乡村音乐节上进行呈现。乡村的音乐文化振兴不仅需要依靠乡村音乐家的执著与坚守,同时需要依靠传统音乐家改造和创新乡村音乐。乡村主义音乐节可作为政府行为长期举办,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定期走访,去调查、去发现遗留在乡村角落的优秀音乐作品。
二是加强乡村音乐教育。乡村音乐教育一直以来是“老大难”问题,缺乏载体的乡村音乐教育难于普及。而钢琴作为现代生活的标志性器乐,备受广大家长们的推崇。以钢琴为载体的乡村音乐教育,将丰富乡村振兴的内涵。但考虑到乡村学校因师资、生源方面等问题无法开始更为专业的钢琴辅导,但相关的兴趣辅导班也是可以适当举办,这样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和钢琴的积极性,从而可以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一书认为,在规范钢琴教学之后,便是要解决钢琴教学质量的问题。首先,直接的办法就是引进高层次钢琴人才,当然这也需要适当地提高人才的待遇。其次,对于乡村学校的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也是必不可少,很多音乐教师为了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毅然选择放弃了城市优厚的生活条件,所以,学校也应该在专业上予以更大的支持。
《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一书坚持认为,乡村是培育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沃土,也是农民对于音乐的情感皈依。钢琴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不应该只是让乡村人在电视里看到,而是要让钢琴艺术深入民间,与民间音乐艺术相融合,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对接。
作者:陈运东 单位:河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