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艺术融合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苏州市立足于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内涵建设,基于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及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探索出了可重复、可实践的含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及艺术课程、德育课程、感统课程的“2+X”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实施方案,并结合每所学校和每个特需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使特需学生从课堂中获益。
【关键词】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需学生;课程
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认识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落实普通学校发展融合教育的主体责任,并将融合教育作为实施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让每一位特需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融合教育,苏州市立足于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内涵建设,基于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探索出了可重复、可实践的“2+X”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实施方案。
一、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目标的确定
开展融合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更好地对特需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和能力提升,为他们提供一条建立自我价值感的有效途径,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人生发展。让特需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仅要让他们“有学上”,更要让他们“上好学”,让他们有丰富的课程选择,实现个性化的学业与技能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特需学生学业和技能的发展,需要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调整中,苏州市秉持“生成性目标”的内容取向。“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教学目标。[1]它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2]著名课程论专家塔巴认为:“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又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阶段上,我们能提出的目的,不管它们是什么,都不能看成是最终目的;也不能武断地将它们插到后面的教育过程中去。目的是演进着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3]因此,“生成性目标”强调过程性。这个基本特征充分体现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目标中。同时,课程目标的制定也考虑到学习者的需要。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会根据特需学生的能力和学业评估结果,从认知能力、学业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交技巧、功能性动作能力、感官功能等七个现有能力状况,分析特需学生当下的需求和起点能力,召集家长、学校领导、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及相关专家,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会议,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确定符合特需学生需求的个性化目标。
二、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内容的设计
苏州市基于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和特需学生实际情况,创设了“2+X”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2”即“2项学科课程”:语文课程和数学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语文和数学课程标准,选择性使用普通班级教材或培智学校教材,着力让学生学好基础文化知识。“X”即“X项其他课程”:艺术课程、德育课程、感统课程。重视艺术课程,融合美术、音乐课程,激发每个特需学生的潜能;积极开设德育课程,让德育活动接地气,落实常规训练;适当开展感统课程,促进特需学生肢体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培养特需学生亲社会行为,以及自尊感、责任感。
摘要:当前我国民族工艺传承与高校艺术教育交叉甚微,已影响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发展现状和价值需求的剖析,以民族工艺传承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合发展为核心,探索两者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以期为民族工艺活态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民族工艺传承艺术设计教育融合教学模式
一、民间工艺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民族工艺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的体现,也是传统艺术的文化表征之一。起源于农耕文化的民族工艺在当今科技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民族工艺在主流文化中逐渐被边缘化,民族工艺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和冲击十分明显,已出现普遍萎缩的现象。20世纪末,我国提出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党的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民族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世代生存于民族原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只有活态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延续下去。但如果仅仅依靠极少数人的推动和政府的保护而没有民众参与,任何保护都将付诸东流。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市场经济和教育创新改革形势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一方面,市场经济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艺术设计办学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高校注重技能和现代知识结构的培养却忽略了文化传承的内涵。从办学理念上看,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大多以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理念为指导,那些本土的民族传统工艺种类在现代艺术设计的不断渗透和扩张下,逐渐退出了当下社会生活和现代学校文化的教育体系和生活视野,使人们逐渐对本民族传统工艺和文化产生了陌生感,使之造成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边缘化。高校是科学教育体系的建构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在注重知识体系和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强调教育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功能与特征。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对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创造性和创新性转化是民族工艺发展的依据和动力,只有延续其文化价值才能真正使保护发挥效用,在此理论基础上,无论是从文化传承高度还是创新发展的目标上来看,都表现出极高的契合度。因此,在高校教育背景下将传统手工艺与民族精神价值进行深化和延续,以民族工艺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来促进传统工艺的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活态传承与发展的实现手段。
二、民族工艺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需求
艺术设计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中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从学科的发展历史来讲,关于设计的研究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考工记》,而“艺术设计”则是1998年教育部将“工艺美术”更名而得之,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与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有其互通性。因此,当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尽量避免与民族工艺割裂开来分别对待,两者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并存共生的,并且互相交融,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如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使技术和艺术能够完美结合,同时结合教育手段,从而达到工艺与设计的并行发展,包豪斯以手工艺融合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艺术教育和艺术生产所满足的受众群体范围的扩大以及人们的审美层次逐渐提高,社会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依托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而民间工艺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各类手工技艺,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创造出来的具有大众审美情趣的独特技艺,是本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外化形式。民间工艺不仅是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塑造我国各民族认同、情感表达、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比传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它是学生适应现代职业化社会的途径。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民间工艺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不仅对当下民族民间工艺的活态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而且对于推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施行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具有极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艺术设计教育是基于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的综合教育,它在与民族文化交流或碰撞中迸发出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内在的生命力,也将为人们提供关于民族艺术更多、更新的和更符合现代生活的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观念,激发民族艺术的再生性与创新力,提高受众的艺术审美与生活品质以及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动力,也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生态的平衡。民族工艺与艺术设计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改革需要从民族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入手,在高校相对科学的教育体系下进行民间工艺的活化实践教育,打破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以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传承模式,不仅扩大工艺传承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受众群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市场化、实用化方面的问题,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实践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三、民族工艺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教学体系
【摘要】融合教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和重要任务。如何高标准高质量落实融合教育发展的既定目标,是“十四五”各地面临的重要任务。普通学校必须扛起融合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持续有力有序推进融合教育工作。
【关键词】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质量提升
融合教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和重要任务。《“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要求,“融合教育全面推进”“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创设融合教育环境,推动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如何高标准高质量落实融合教育发展的既定目标,是“十四五”普通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提高站位,加强组织领导
普通学校必须扛起融合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持续有力有序推进融合教育工作。一是成立融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普通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等为组员的融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校融合教育工作。二是制定规章制度。普通学校应把融合教育内涵发展作为重要议题,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就资源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个别化教育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主动探索,制定融合教育相关制度。三是明确建设时间表、任务单和建设路线图。普通学校应以时间点分解建设任务目标,按照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配备软硬件设施,包括特殊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设施设备和资源教师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等。
二、调适课程,实施“一人一案”
特殊学生经残疾人专家委员会评估鉴定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应依据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充分掌握每位特殊学生的残障类别和程度、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规律,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合理调整课程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面保障落实“一人一案”。普通学校可根据特殊学生需要增设特殊教育课程,可选择、使用特殊教育学校教材,并提供必要的教学具和其他辅具,以提高教学适宜性和教学有效性。既要重视文化基础知识教学,也重视缺陷补偿,更要重视潜能开发,即重视加强公共安全、生活环境适应、劳动应用技能、心理健康和体育运动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提高特殊学生自主生活能力和社会劳动等综合能力。普通学校要注重完善特殊学生的入学前后的适应性和过渡性衔接工作,要给其一定的时间适应学校学习生活。除为特殊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个别化教育支持外,普通学校教师要做好课程衔接,基于特殊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其更多的指导[1],还要积极争取特殊学生家长的配合,以使特殊学生尽快适应普校的日常学习以及生活。此外,普通学校要研究建立符合特殊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水平评价机制,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业水平、艺术文化、社会实践、科学知识以及日常生活实用技能综合掌握情况作为基本评价内容,实施个别化评价。要根据其特点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确定的目标进行灵活评价,特别是评价其学业成绩时,要注重评价其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校适应等发展情况。要重视对特殊学生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关注其纵向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发展,以其自身作为发展参照,更加公平、客观、准确地评价特殊学生,真实地反映特殊学生成长进步发展情况。
摘要:基于交旅融合背景,探讨艺术设计专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办学思路。分析总结艺术设计专业交叉学科特征与多元化发展现状,以院校培养模式为案例进行实证解析。从教学目标、教育理念、专业结构、课程建设等方面建立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探索,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交旅融合;产业升级;艺术设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引言
世界各国对大学教育的改革从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哈佛大学在近200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始终坚守追求真理的办学理念,又敏锐地根据社会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当前,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重要的转型期,党和政府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战略号召,掀起了大学综合改革的浪潮。[1]艺术设计被认为是兼容并包的专业,具有创新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综合特征。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和回应时代特点是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对此,国内各大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面向未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纪念包豪斯100周年”会上,中央美术学院海军博士结合学科申报从资源、产业、技术三个层面分析了设计教育的新格局,并指出从国家战略意义和产业策略上去做创新与人才培养。[2]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党的以洞察时展的深邃思考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交通强国”发展战略,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交通建设奠定了总基调。“交通强国”战略意蕴丰富,具体体现在与不同行业的相互协调和融合发展[3]。其中,“交通+旅游”形成的交旅融合新格局以存量规划为基础,深入优化和提升交通旅游资源。交通规划设施布局和交通旅游个性化出行,不仅从旅游全过程出发,完善游客出行链,提高景点可达性,同时发展现代交通“体验化”,在设施完善和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挖掘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有机植入文化元素,形成多样交通与全域旅游的共同发展,充分满足出行者对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的体验感[4]。以政策为导向,各级地方政府和市场对此作出了布局。2019年,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编制全省山地轨道交通规划,对四川山地交通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到2035年,将规划并建成23条线“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山地轨道交通运输线路,形成川西高原山区的骨干交通,带动旅游产业和山地轨道交通产业发展[5]。自上而下的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带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与就业结构变化,也为高校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带来新的思路。
一、交旅融合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格局下,设计的界限正随着新产业、新技术被打破。一方面,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成为常态。艺术设计的学科交叉特征明显,早在包豪斯时期,作为世界现代艺术教育的摇篮,其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就坚持艺术与技术统一的教育原则,培养出集绘画师、设计师、建筑师于一身的全能型艺术家学员[6]。21世纪的当下,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设计教育,成为中西方创新教育的热点与发展方向,诸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清华大学等世界名校通过教育项目积极推进,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交旅融合意味着行业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合作。设计教育以“融合”为核心理念,体现了设计与多学科的有机联系,从而有效促进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机制,如图1。另一方面,社会对具有广阔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需求。以此为导向,培养输出适应时展的多维复合型人才,即通常所说的T型人才,表现为宽广的知识基础、精深的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能力[8]。
二、交旅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实践
摘要:经济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的同时,更加追求娱乐需求,音乐的发展集中体现了艺术文化的发展,作为现代课程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对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充实精神世界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中职音乐课程教学中,可以在传统教育教学形式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促使教学有效性提高,本文主要对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融合的作用以及方法等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职音乐;教学融合
音乐的发展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层面的变化与发展,音乐教学作为艺术教学领域中的内容,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音乐节奏、音乐旋律以及人声处理部分等有所了解和把握,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要能够与乐器配合,共同构成艺术层面的内容。中职音乐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基本音乐知识的学习中,掌握音乐歌曲的构成元素、旋律特点以及节奏把握技巧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要根据学生的设计需求,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引入流行音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流行音乐更是产生和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因而关于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融合的作用以及要求等需要从实践分析的角度展开研究与探讨。
一、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融合的作用及必要性
1.强化音乐素养的培养
中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音乐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艺术领域内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拓展学生学习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课本教学,学生实际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内容有限,且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曲目有限,而学生的学习爱好和音乐兴趣不同,只有充分结合流行音乐教学,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2.促进音乐的传播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