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艺术文化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文章从文化学的视域出发,以服饰是文化符号中的非语言类符号:艺术符号为基础,分析中国武术服饰作为艺术符号所具有的外在形态性和内在表意性的双重象征性意义。基于文化符号象征的视角,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归纳法,从武术服饰的形态性与表意性相统一的象征意义出发,研究武术服饰的外在形态象征性,即:意识形态的物化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与非意识形态物化的标识性“品牌”象征。此外,它的内在表意性为:审美意象非理性符号的“表魅”象征,勾勒传统与现代服饰人文情结的象征,创造者与受众者的生命情感象征。通过对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研究,有利于对武术文化进行更深远的解读。
关键词:武术服饰;艺术符号;象征
武术的各大门派、拳种套路,共同组成了中华武术,其中每个门派、每种拳种都有其自身的生活信念、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和现实创造,中国武术服饰的艺术性实际上就是不同套路中身体技术特色的文化符号象征。每一种武术套路的服饰,既是一种符号,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它的生成、积淀、延续,都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宗教、历史、语言、艺术、科学的发展有关。每一种武术套路服饰的生成,都是这个武术套路精神、文化发展的一部史诗。通过对武术服饰作为艺术符号的象征性研究,管窥武术文化的艺术人文内涵,透视人类的艺术审美情趣、不同时期的文化情结,抑或是不同文化所表达的生命情感特征。
1武术服饰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象征
1.1服饰与文化符号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的总和”,[1]而服饰则是人类这种符号能力的最为重要的形态。因此,文化是一个有其自身生命和自身规律的自成一体的系统,其功能在于使人类适应自然界,以保证人种的生存和延续。但人类的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人类对符号能力的运用才使得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延续成为可能。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但“语言并不是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它不能完成全部情感的表达。”[2]所以人们力求在语言之外去寻求其他情感表达的途径,而服饰正是“有着象征内涵的事物”[3],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因此,非语言的事物,当人们用它来代表另一事物,表示一定概念、思想感情,并通过它来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时,它就成了文化符号。
1.2武术服饰与艺术符号的形态与表意特征的契合
第一篇:民间艺术复兴可能性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重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古法二元纸、渝派花丝镶嵌、木雕青蛙四种传统技艺进行深入研究,立足技艺本体的特殊性,从不同的“再生”角度探讨新形势下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可能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传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遭遇诸多困境,如生存环境不复存在、市场萎缩、传承后继无人、审美与消费习惯的变迁等。传统手工艺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自身发展的定位,如何更新自我的存续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增强自我生命力和发展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抽离•图像的转载
图像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见的信息载体。据统计,一个人获取的信息大约有75%来自视觉,图像也成为我们认知事物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民间工艺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喜闻乐见,或是寓教于娱,而图像作为最直接的信息载体,便成为了民间艺术家最常用的表现方式。梁平木版年画作为西南地区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的民艺,被誉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至今约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在刻板、印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在造型、色彩等图像元素上,也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纯手工制作的梁平木版年画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加上传承后继无人,以及社会需求降低,年画原有的实用价值已经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其原本得以存续的文化生态亦编者按:如今,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民间传统艺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遭遇诸多困境,如生存环境不复存在、市场萎缩、传承后继无人、审美与消费习惯的变迁等。这里我们透过一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成果,寻找如何以当下的视野和眼光去看待和发展传播过去的传统民间艺术,为它们提供合适的利于创新的环境;从中我们还看到如今已十分难得的工匠精神,看到了手工艺复兴的痕迹,也看到了现代艺术家如何创造出新的工艺。这一切的目的在于唤醒更多的人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进而探索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机制,以实现民间传统艺术的活态化传承。不复存在。[1]在上百年的技艺延续中,年画图像已经程式化固定下来,并带有很强的艺术识别性,除去工艺的流程,图像成为年画生命延续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工作可以转换思路,剥离传统手工技艺原有的实用价值,而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浓缩在一笔一画的图像之中。取其形、用其意,将图像抽离开木版、纸张等传统载体,转载到装饰画、文化创意产品等新的载体上。在载体创新的基础上,立足当下的社会审美,通过设计的创新,对传统图像进行元素化、卡通化、抽象化处理,以便用于衍生品的复制和转载。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作为媒介,实现传统民间艺术向现实大众文化的嬗变,帮助此类传统民间工艺在“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实现再生。
二、重构•物性的延伸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辽宁省有代表性和特色明显的复州城皮影、庄河剪纸、沈阳大鼓、海城高跷、金州龙舞、盖州风筝等传统艺术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寻找辽宁省旅游市场中潜在的旅游纪念品商机,为开发和设计具有特色的辽宁省旅游纪念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
关键词:特色;传统艺术、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
辽宁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预测辽宁文化产业未来发展重点为发展旅游业。开发辽宁省传统艺术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势在必行。辽宁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有复州城皮影、庄河剪纸、沈阳大鼓、海城高跷、金州龙舞、盖县风筝等。这些传统艺术文化形式都可以作为题材被开发成具有辽宁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一、复州城皮影
复州城皮影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大连地区民间艺术中,复州城皮影被列入世界级名录。皮影是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形式之一,随着辽宁省与其他地区多年的经济往来,以及皮影艺人对皮影艺术文化的孜孜奉献,皮影已经由不同途径传播到中国大江南北,提起皮影,童叟皆知,人们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种来自民间的传统艺术文化了,皮影自然也成为街头孩童乐意玩耍的玩具了。复州城皮影有派系之分。皮影戏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到了近代,中国影戏逐渐形成西部影系、北方影系和中南部影系三大影戏。皮影艺术界人士认为现在流传在辽南一带的皮影为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支,是又由河北滦州皮影艺人带到东北并进入辽南的,所以复州城皮影当属滦州影派系。滦州皮影流入复州城后,与当地文化发生交融,继而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复州城皮影。复州城皮影根据演出风格的不同继而又分北派和南派。北派包括复州城内和城北的一些地区,表演比较舒缓、抒情;南派则火辣浓烈。复州城皮影制作工艺有讲究。复州城皮影以新宰的2-3岁的幼驴皮为影身材料,经过水泡、面刮、抻平、阴干、清洗、定型、再阴干、题材、描图、雕镂、上色、熨平、订缀,最后形成合意的成品。制作皮影作品的各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而且环环相扣.驴皮表面呈油质光滑透明状,上色均匀,雕镂整齐,人物器具根据剧情文化合理设计。从滦州皮影到复州城皮影,曲目剧情变化很大。例如最初滦州影戏从当地的民歌中吸取营养,形成了“拉场戏”如“小姐思夫”“四季歌”“四大丑”“三娘打水”和“五更调”等;还有神话传说、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忠孝节义等内容题材也被民间艺人演绎成皮影剧本了。皮影表演中各个元素造型讲究。人物造型根据曲目所表现的题材、历史背景合理定制;在解放前,皮影的舞台搭建非常简易,只在一台板上边搭蓬、立围、插杆、驻杖即可。解放后,皮影被慢慢走出阴影,成为街头巷尾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特别是现在,皮影戏以公司戏团(大连复州城皮影戏团)的形式进驻人们生活,舞台固定化了,搭建技术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银幕、灯具、影箱等材料选择、尺度设定、照射效果、道具分类都极为讲究。复州城皮影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也为我国民间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其数量之多,作品之工整,可为全国之首。开发复州城皮影旅游纪念品市场,对瓦房店经济、大连经济、辽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庄河剪纸
辽宁地区剪纸艺术以庄河剪纸为代表。其剪纸艺术类型有天棚悬花、花簇团花、玻璃窗花、墙花(角花、炕沿下边花等)、喜花及单纯的剪纸花等。剪纸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将汉族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题材通过象征等形式表现出来,构成寓意深刻、亲民从民的艺术画面,给人美好的联想。现代剪纸题材不固定,最大的特点表现为“见什么剪什么”,内容较活跃,不受时间环境等因素控制和影响。剪纸材料的选择要与其用途相联系。剪纸一般采用单色纸、彩色纸、草浆纸、竹浆纸、金银箔纸、宣纸、绒纸、电光纸、薄纸、厚纸、锦帛等材料。逢年过节家家房檐粮仓悬挂张贴的,寓意吉祥、祈福、辟邪用的剪纸一般采用单色草浆纸或绒纸;张贴在玻璃上的装饰用的剪纸一般采用电光纸等等。纸材的色彩基本上以红色为主。红色寓意吉祥、祈福、辟邪等。也有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等纯度较高的色彩。传统剪纸纸色的选择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红色。现代剪纸艺术给纸色的选择赋予了随机灵活性,不受制约因素影响。在剪纸的手法上,庄河剪纸还是沿袭传统的以阳刻为主,偶尔也有以阴刻表现主题的。庄河剪纸强调自然物件的主观臆向,将自然物件以极度抽象概括的符号,表现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感。阳刻有利于将自然物件饱满化、夸张化、厚重化,更容易反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高度热情。主要代表作品有《双喜凤凰》《寿星》《双蛇送福》《凤凰牡丹》《抓髻娃娃》《双喜鸳鸯》《十二生肖图》《麒麟送子》等。2013年5月23日到9月30日,庄河市举办了“比赛在大连,观光到庄河”主题活动新闻会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特许商品庄河剪纸签约仪式。本次主题活动标志着庄河市“全运攻略”的开启,更是标志着庄河市政府将庄河剪纸以商品的形式正式纳入旅游纪念品开发计划项目。如今,庄河剪纸已经由河北石家庄启明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剪纸商品。美中不足的是,庄河剪纸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品牌化理念建设力度不足。
【摘要】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及伟大复兴来讲,文化艺术的崛起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不单单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而是要综合性和全面性地考量包括文化艺术等领域在内的社会发展趋向,旨在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岁月之中,是中华民族的先辈所创造和遗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宝藏,开创了我国民族伟大而灿烂的文化图景,并进一步凝练形成了我国特色化的艺术文化理论及内容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性的影响。中国文化艺术体系绵延发展至今,可以说是我国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与表达。文化艺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讲都至关重要,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形成以人为主体意识表达的艺术文化体系,并进一步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艺术;国家;民族;发展体系;社会影响
文化艺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会产生极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影响力,对于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来讲更是如此,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力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渗透作用,从而给社会的发展带来直接性或者间接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软实力,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当代社会下,要着力加强对文化艺术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构建,加强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和投入。
一、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
在文化艺术方面,我国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是从成立新中国之后开始的,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从初步发展、深入探索逐渐过渡到了建构阶段。在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语境之下,建立起来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艺术发展体系,发展路径也越来越丰富。在初步发展阶段,也就是1949年到1978年阶段上,文化艺术形成了建设“新文艺”、建设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模式,在这些模式下,我们国家对文化艺术方面进行了一些管控措施,这些管控措施给我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从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的浪潮给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创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文化艺术也慢慢发展到深入探索阶段上,在文化艺术发展上,“85艺术新潮”发展趋势最快,也促进了文化艺术创作题材和艺术主体的创新,文化艺术也逐渐发展到了雕塑、建筑与环境等领域上。在进入1990年之后,文化艺术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得到了前进性的发展,我国公民对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文化需求意识也逐渐提高,这也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正式进入了建构阶段上,在我国宏观政策的激励和文化艺术建设实际需求基础上,文化艺术相关活动、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文化艺术培训教育、文化艺术实践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文化艺术发展的价值真正得到了体现。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为了人民而发展文化艺术,在文化艺术发展中,还要与时代共进,融合国际文化,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且适合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条道路。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已经进入了繁华发展的阶段上,但是,关于文化艺术作用和价值方面的研究依然比较少,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整体上依然处于发展中的阶段。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日后也会与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一样逐步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与工作上来。文化艺术也会走到人们的生活中,将文化艺术和大众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形成公众参与文化艺术的一种新形势。
二、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征
文化艺术在我国悠久历史中的不断发展和沉淀,使其具备和凸显出了极具代表性的特征表现和价值意义,使文化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乃至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层面上表现出了其特殊性。[1]
第一篇:粤北采茶民俗及茶文化艺术形态
摘要:粤北位于岭南山地的中段,是广东客家人的居住地之一。这里盛产茶叶,有着极具地域特色的采茶民俗,丰富的茶事活动充分展现了当地茶农淳朴自然的生活风貌。本文通过对粤北采茶民俗及茶文化艺术形态的介绍,以期对民族传统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粤北;采茶民俗;茶文化
粤北位于岭南山地的中段,是广东客家人的居住地之一。这里风景秀丽,景色怡人,是茶叶的盛产区。他们整日在山间劳作,与自然亲近,形成了善良淳朴、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茶农们在种茶、制茶的劳动过程中,也创造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艺术活动,例如茶采曲、采茶舞等表演形式,既丰富了当地的茶文化,也凝聚了丰富的艺术财富。粤北采茶民俗中的采茶曲不仅唱腔优美,而且充满了生活情趣及浓郁的客家风味。粤北采茶民俗在清代就有很多记载,采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粤北采茶戏最初的曲调来源于赣南和闽西地区,之后又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戏种。由于这一戏种与当地的民谣在旋律与艺术特征上十分相近,粤北采茶民俗与赣南等地的采茶民俗也十分相近,因此,这一戏种很快地融入到当地社会生活中,虽然各地的采茶民俗的艺术特点十分相似,但是由于语言差别较大,茶文化艺术形态也各具特色。粤北采茶民俗所运用的是当地的客家方言,演员们歌舞相伴,旋律活泼灵动,格调清新自然,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现状十分贴近,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粤北采茶曲不仅提升了戏曲的艺术欣赏力,而且对粤北地方采茶文化的流传与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粤北采茶民俗特色
粤北地区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这里的茶农在田间耕作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茶事动作,充分展现出了茶农丰富的创造力。在粤北采茶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采茶歌,早期的采茶歌发展于赣南等地,无论是内容还是旋律上都极具传统民间特色。从表现内容来看,采茶民俗中大部分描写的是山水风光以及茶农的劳作活动和感情,内容丰富而广泛,真实自然。与此同时,还融合了许多当地的民间小调和山歌,丰富了采茶歌的曲调。其中最具代表的采茶歌是《采茶谣》,这也是最早的采茶曲之一。粤北采茶民俗中包含了许多茶文化历史,其中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思想与心情,在采茶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牡丹调》。《牡丹调》是粤北采茶曲中最具音乐表现力之一,也是采茶调北路曲调的重要唱腔,在许多流传甚广的采茶民俗中都有广泛运用。在采茶戏《卖杂货》中,仅《牡丹调》一个曲牌就唱了25分钟,可见此曲牌运用之频繁。在20世纪80年代,地方采茶民俗的发展日渐繁荣,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粤北许多现代采茶民俗都被不断挖掘出来,即使是当前网络繁荣发展的时期,采茶民俗也被运用到各种场合中,由此可见,粤北采茶民俗有着强大的表现力,极大地提升了茶文化的发展。采茶民俗面对的大部分是农村观众,反映的也大部分是农村题材、因此采茶民俗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采茶歌和采茶戏的剧目和作品也越来越丰富,采茶曲的内容与旋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茶文化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中,传统而古老的采茶民俗也被赋予了多样化的情感表达。茶文化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其中细微的差别情绪也有了更多要求。因此,在许多采茶民俗活动中,为了满足各种演出的需要,传统的采茶曲、采茶戏等艺术形式也不断变化,经过更多不同手法的处理,变得更加真实自然,进一步突出了茶文化的艺术特色。在采茶戏《借婚记》中有一场描述的是乡长在得知集体婚礼是做假之后,为自己的错误决定而羞愧不已。在这段采茶民谣中,人们可以从采茶活动中感受到古代茶事活动的重要地位,同时以茶入景,对人物了解更为深刻,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到茶的意境,同时也使观众更容易投入其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变化。采茶曲《寻梦》在采茶戏《人生路》中的运用,也充分地展现了主人公心事重重的内心活动,使人们对于独特地域的茶文化特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对采茶民俗的了解以及茶艺术形态的感知更为深刻。
2粤北茶文化的艺术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