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教学理念范文

医学教学理念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医学教学理念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医学教学理念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理念

1相关医学专业暴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广泛,学生基础医学知识欠缺

临床医学概要包括诊断学、传染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内容。内容繁杂、枯燥、且涉及面比较广,加之学生对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医学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理论学习,很多内容不能理解,故学生认为临床医学概要难学、枯燥、复杂,产生畏学心理。教师对于多数知识点不能深入讲解,而学生则很少能进一步钻研。进而造成虽然学的东西不少,但真正能熟练掌握并能在将来应用于专业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高职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临床工作,学这门课程对今后工作用处不大,所以也不认真学习,逐渐地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如何进行临床医学概要的教与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一大难题。

1.2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在对高职相关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的教学中,大多数还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即按照教材顺序,从概念开始,依次讲解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而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在一些相关课程中已学过,属于重复内容。而在考核方式上,仍然采用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的高分,这种不能突出实际能力的教学已经在学生中引起逆反情绪,所以,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其次,临床医学概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而相关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教学课程中几乎没有安排临床见习机会,致使学生无法把书本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的感性认识相结合,致使许多基本知识点无法理解。一些典型的体征,如肺部的罗音心脏杂音等,无论教师怎么讲其特点、性质,都不如学生亲耳听到一次的印象深刻和记忆牢固。当前,对于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以及各种常规检查方法仅从书本上讲解,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把书本上的知识主动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1.3教学设施及更新滞后

国内高职卫生院校一般无附属教学医院,学生不能及时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从事临床医学概要教学的教师不能经常做课堂教学和临床工作的轮回培训。教师知识老化,临床知识动态把握不准确,前沿医学知识及技术手段不了解,造成教学病例陈旧、不典型,这些矛盾均制约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课的教学发展与创新。

点击查看全文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

摘要: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医学创新人才内涵的阐述,分析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基本问题;以整合医学理念为向导,探索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即树立创新型教学理念、应用整合型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创新人才综合考核制度。

关键词:整合医学;医学创新人才;医学教学改革

一、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医学创新是指在医学领域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原理,在同一原理的基础上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的创造。医学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其关键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谓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是指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宽厚的基础知识、丰富的文化底蕴、科学的创新实践、活跃的创新思维、较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医学应用型人才[4]。

二、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医学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医学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勇于接受各种挑战的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一名合格的医学生在拥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救死扶伤的决心基础上,更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医学创新人才能够对复杂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然后做出正确的诊断,并且根据诊断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的评价疗效和判断治疗预后,减少复发风险。所以说,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医学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5]。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培养医学人才大多沿用传统的医学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传统医学教育常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而忽略了对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多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等模式,重视理论,忽略操作,严重束缚了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完整性而忽略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这就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内容结构陈旧,抑制了医学生的创造发挥能力[6]。在此传统教学结构基础上,其评价体系多采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缺乏有效医学能力评价,以至于考试作弊情况屡禁不止,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适用于医学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故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重点和难点[4]。

三、整合医学理念的提出

点击查看全文

成人生理学PBL教学思考

1成人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现实

目前,国内多家医学院校的生理学教学不同程度应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2008年4月10-13日,全国生理学第九届教学研讨会在桂林召开,北京大学医学部、哈尔滨医科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等多家医学院的生理学系或教研室都分别报告了有关PBL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1-4]。大家一致认为,PBL教学模式的确可以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有显著的改善。反思多年来医护人员的成人继续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不难找出成功的教学经验,但是,从教和学这两方面来说,仍侧重于传统方式“教”方的按纲教学、检测效果,对“学”方则显得关注不够。成人学历教育“学”方的目的、方向是明确的,积极性、迫切性也是有的,但是,“学”的时间、步骤、重点乃至方法是不具体的、不细致的。在教学时间上,成人继续(学历)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以学员自学为主、教师授课为辅。而大部分学员是在既有繁重的临床工作又有琐碎的家庭事务的情况下,挤业余时间积零成“整”地学习多门课程的。调查中发现,有的学员往往不能保证将一门课程的教课书看一遍,有的能看上两三遍但因缺乏系统性记不牢,有的看了但没有结合自身较丰富的临床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如果按照教学大纲施教,知识点很多,况且面授时间又相对有限,一旦抓不住弱点、难点又缺乏系统性,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医学相关的各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程。在成人生理学教学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生已经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既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背景,又有大量的临床病历可供查阅。按照PBL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针对目前成人继续教育的现状,在生理学教学方面借鉴PBL可以缓解一些困境。

2借鉴PBL教学法的一些做法和粗浅体会

目前,我校生理学这一门课程在成人继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本着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根据PBL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特点我们对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具体的设计步骤如下:

第一步:设计问题整理生理学各章节的内容,研究设计一些与临床密切相关、并且学员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但并不清楚其生理学机制或者一知半解的问题。每章节根据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重点内容进行研究设计。如在临床上大量输库存血常常会出现高血钾症,这是为什么?高血钾症可能有哪些症状,这些症状产生的与哪些生理机制相关?等等,这些问题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又与生理学重要的知识点物质转运方式密切相关。

第二步:布置作业整理研究设计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组与教学进度相一致,在教师面授前学生完成相应组问题的解答。

第三步:查找答案学生将带着问题去查找答案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告知教师,这一部分记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

点击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现状做以下几点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在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渗透以健康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同时就其创新问题做以下初步探究,以此进一步促进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改革;创新策略

近些年来,临床医学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新型传染性疾病的爆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持续的生态恶化导致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涉及的范围广,属于全球性医学问题。鉴于此,医疗卫生机构应转变服务模式,将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渗入到临床医学职能和服务中,从而使医疗卫生服务由以诊治疾病为主的个体医疗服务逐步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从而达到兼顾全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临床医学教育目的。

一、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疾病预防知识,其基本模式包括以下两种:①将流行病学、“三大卫生”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材方面,则选择全国统编规划的《预防医学》教材。②将营养卫生、环境卫生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在教材方面,则选择全国统编规划的《卫生学》教材,其实质属于“三大卫生”的改编版。就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育现状而言,不管是何种教学模式的选择,其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编排均不再适应当前的医学发展需求,学生的学与用很难得到有机融合。另外,过去的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很少涉及甚至没有提到健康管理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等相关医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预防医学群体观、疾病防控意识观念以及疾病诊断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此外,传统医学教育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对于实验活动的开展以及案例的分析和社区的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少,存在较为明显的重临床、轻预防教学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很难从以诊断、治疗疾病为主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会进一步影响其对课程学习的信心。于是,许多学生往往抱着为了修完学分的目的而学习,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医疗机构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预防医学理念以及健康教育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和实践中,更谈不上有机结合,进而导致医疗机构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或极少出现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许多医生认为治疗和诊断疾病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健康教育的相关预防措施实施和推广与自己的工作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临床医师并未意识到自己有向社会大众提供整体医疗卫生服务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导致医疗机构在实现综合卫生服务功能(防治、诊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时受到较大的阻力,这也是我国在对某些慢性疾病进行防控时与欧美等先进水平国家产生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1]。相关数据资料表明,我国80%肿瘤患者确诊时已经为中晚期阶段,在胃癌患者诊断中,仅30%患者确诊时为早期,而日韩国家的早期确诊率高达85%。可见,我国的慢性疾病防控水平仍比较低。另外,我国的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等知晓率以及控制率也相对比较低,进而严重降低了以上疾病的预防、控制、治疗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教育理念缺失,导致相关的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

点击查看全文

青年医学教师温病学教学反思

摘要:教学的进步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为改善青年医学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学技能有待磨练的现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提升教学能力,促进医、教、研相结合,使青年医学教师更加专业化并得到全面发展,可采用反思日记、实际讨论、学生反馈等反思方法做到每课一思,每日一思,每学期一思。

关键词:青年医学教师;温病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刘海英等[1]通过问卷,调查45岁以下的270名青年医学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能力现状、影响教学能力提升因素及提升教学能力需求的自我认识等部分,同时结合教学管理者、督导专家深度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有20%~25%的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磨炼。青年医学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而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探讨,由此可以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教学能力提升,促进医教研结合,共同提升。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本校温病学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验8学时(主要为医案讨论),授课对象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温病学课程安排于大三下学期前9周,平均1周4节课,每节课2学时,在及时复习和预习下,可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案例讨论为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温病学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各科,提高阅读和研究古典医籍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作为青年医学教师,通过两轮中医经典课程温病学教学后,以教学设计为核心,采用反思日记、实际讨论、学生反馈等反思方法,形成教学后反思,具体从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与课程考核3个方面进行总结。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温病学属于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对温病学概念、辨证方法、治疗等的总体论述,对各类温病的详细把握,以及温病学著作的选读等,在第一轮教学中笔者未深入思考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案,仅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课后反思发现课程缺乏指导理念及恰当的教学方法。经过文献学习及集体备课,第二轮教学中笔者主要以“三位一体”[2]作为基本教学理念,即“看、练、做”三位,将学生和教学效果融为“一体”[3]。学生的学习具有阶段特征和具体特点,教师选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对学生学习要起到促进和帮助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反馈则是二者如何融合的重要参考,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关系。“一体”即要求“三位”应为教学效果这一核心内容服务[4]。(1)看:作为基本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讲解知识框架,解释名词术语,指出概念差异。此部分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知识框架法、导入问题法、情景模拟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①将温病的辨证方法罗列知识框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②以过去的知识为问题切入点,思考温病相关问题。③将教师病案讨论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应用在温病学教学中,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练:在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温病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课医案讨论里,教学中既选取古代名家验案,也选取临床真实医案,以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症状体征特点,概括出证候表现,分析病机变化,并拟出治法和方药,这部分教学可让学生温故知新,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培养中医辨证思维,感悟中医临床魅力。古代名家验案主要选择《温病学派医案》作为参考书籍,此套丛书是将吴瑭《吴鞠通医案》及雷丰《时病论》中医案按照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顺序归类整理。(3)做:主要体现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在医案学习之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医案还原和讨论,结合现代医疗流程,从接诊问诊到辨证用方,不仅考察学生基本知识,还融入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医学通识课程知识,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医疗现象融入到知识的学习和回顾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更锻炼学生观察、沟通、思辨等综合能力。同时在每章节学习结束后,利用雨课堂进行线上小测试,题型主要为选择题与填空题,对记忆型知识点进行及时回顾。

2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3大部分。两轮教学实践中笔者教授内容主要为上篇总论部分及中篇各论部分内容,中篇其余内容及下篇均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承担。上篇重点讨论温病学沿革、辨证方法及诊断要点等,学生以掌握相关概念及诊断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总论部分内容与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课程有交叉,在教学前笔者进行学情分析(利用雨课堂进行基础知识测试和学生自我评价)时发现,学生们普遍自认为对中医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较差。故在授课过程中,笔者适当将基础知识与温病学知识前后联系,突出重难点,如: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均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课程部分内容重合且有所深化,故在授课中引导学生复习和回顾重合部分,教学内容以深化部分为重点,授课过程中学生反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没有困难。但学生反馈具有主观性,考虑在后期教学研究中通过分析期末试卷各篇得分情况,或适当增加阶段考核,客观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判断是否完成各章节教学目标。在对教学目标的反思中,笔者深刻意识到两轮授课均缺乏情感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中医相关课程的学习本身就是增加文化自信的途径,但内涵颇深,如在绪论部分,各个阶段温病的发展均体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杰出医家的探索与奉献,并可结合“非典”“新冠”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温病学的深入探讨,故在后期教学中,笔者拟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促进教学情感目标的探索与实施。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