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医学教育专业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现状做以下几点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在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渗透以健康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同时就其创新问题做以下初步探究,以此进一步促进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改革;创新策略
近些年来,临床医学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新型传染性疾病的爆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持续的生态恶化导致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涉及的范围广,属于全球性医学问题。鉴于此,医疗卫生机构应转变服务模式,将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渗入到临床医学职能和服务中,从而使医疗卫生服务由以诊治疾病为主的个体医疗服务逐步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从而达到兼顾全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临床医学教育目的。
一、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疾病预防知识,其基本模式包括以下两种:①将流行病学、“三大卫生”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材方面,则选择全国统编规划的《预防医学》教材。②将营养卫生、环境卫生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在教材方面,则选择全国统编规划的《卫生学》教材,其实质属于“三大卫生”的改编版。就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育现状而言,不管是何种教学模式的选择,其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编排均不再适应当前的医学发展需求,学生的学与用很难得到有机融合。另外,过去的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很少涉及甚至没有提到健康管理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等相关医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预防医学群体观、疾病防控意识观念以及疾病诊断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此外,传统医学教育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对于实验活动的开展以及案例的分析和社区的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少,存在较为明显的重临床、轻预防教学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很难从以诊断、治疗疾病为主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会进一步影响其对课程学习的信心。于是,许多学生往往抱着为了修完学分的目的而学习,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医疗机构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预防医学理念以及健康教育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和实践中,更谈不上有机结合,进而导致医疗机构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或极少出现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许多医生认为治疗和诊断疾病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健康教育的相关预防措施实施和推广与自己的工作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临床医师并未意识到自己有向社会大众提供整体医疗卫生服务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导致医疗机构在实现综合卫生服务功能(防治、诊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时受到较大的阻力,这也是我国在对某些慢性疾病进行防控时与欧美等先进水平国家产生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1]。相关数据资料表明,我国80%肿瘤患者确诊时已经为中晚期阶段,在胃癌患者诊断中,仅30%患者确诊时为早期,而日韩国家的早期确诊率高达85%。可见,我国的慢性疾病防控水平仍比较低。另外,我国的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等知晓率以及控制率也相对比较低,进而严重降低了以上疾病的预防、控制、治疗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教育理念缺失,导致相关的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
关键词:认证;壮医学;评价;人才培养;改革
自2002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生后,壮医学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历经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壮医学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诸如其理论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临床疗效需进一步验证,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等等。当前,在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已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认证,而壮医学专业如何按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来全面推进建设,深感任重道远。本文主要就壮医学专业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为提高壮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现阶段,壮医学专业学生评价考核体系普遍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教师是终结性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缺点主要在于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和指导,有其不完整性和单向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旨在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最终目标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对壮医学专业学生考核的评价上,如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止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以下思考。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内涵、意义和比较
形成性评价是强调开展以调节教育过程,保证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为目的的评价活动。形成性评价包括了评价教学方案与计划、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等。形成性评价可以不断地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学习态度、策略、方法、主动性和努力程度等进行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以改善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评价和互评。但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单纯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其评价体系会失去原来应有的权威性和导向性。终结性评价指的是某一教学活动完成以后,对教学活动的最后成果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以便为做出各种决策或决议提供教学上的依据,主要以期末总评成绩来评定学生能力和教学效果[1]。终结性评价存在的问题是:事后验证性质明显,对被评估者事前干预力差,对过程控制力弱。因此,形成性评价和终止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都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形成良好的综合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协同功能,达到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壮医学专业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
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是:客观简便,易于实行。因此,在教学评估的实际进行中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高等医学院校考核评价中普遍采用的就属于终结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是:能及时地获取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适时地对教学活动予以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及时总结经验体会,改进工作。形成性评价的这种能够及时探寻影响教学质量及目标实现的原因,以便于能适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的特点,其教学意义积极有效。改革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的细化标准。
2.1评价体系改革要符合整体和个体的统一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中开展重症医学(ccM)教育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3月参加两段式教学的44名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的本科大四学生,按照标准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2名,观察组开展ccM教学,对照组未开展,实验后,开展情景模拟及理论考试,对比考试成绩。结果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87.64±7.12)分]、情景模拟考试成绩[(89.16±7.43)分]均高于对照组[(62.71±8.34)分、(70.51±8.91)分](P<0.05)。结论在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当中,开展ccM教育可行且必要。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专业;重症医学;理论考试
0引言
重症医学(CCM)实际就是对以所有疾病或损伤为对象,就其所造成的机体向死亡发生、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方面的全面化研究,并且结合此些特点及内在规律性,治疗重症患者的一门学科。需要指出的是,伴随当今医学理论的持续更新,技术的不断完善,住院患者在具体生存期上的延长,重症患者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重日渐提高[1]。近年,随着医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重症医学学习在此背景下,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且已取得瞩目成绩:在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CCM均为最可靠且值得信赖的战斗堡垒,能够为人们健康提供更好的维护[2]。本文结合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就开展CCM的可行性作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9年1-3月,选取参加两段式教学的44名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本科),均已大四,将学生按照标准的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分成2组,每组均为22名,对照组中,男12名,女10名,年龄区间22-25岁,平均(23.4±0.5)岁;观察组中,男13名,女9名,年龄区间22-25岁,平均(23.2±0.4)岁;两组年龄等资料经全面对比,均差异不明显(P>0.05)。1.2教学方法1.2.1准备阶段(1)选学生。针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大四学生(参加两段式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症医学宣传,使其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到、认知到学习重症医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在学生当中,以一种随机方式,从中选择44名学生当作本次研究对象,然后将其对等分成2组,每组均为22名。(2)对带教老师进行相应选择与培训。在对带教老师进行选择时,主要通过教师试讲等实用方式,择优选出。从基础层面来分析,在选择带教老师方面,需要从根本上满足如下条件:其一,重症医学工作时间>10年;其二,职称达中级以上;其三,不仅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而且还需要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其四,在具体的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上,要比较突出;其五,在具体的知识面上,应比较广泛。需要指出的是,在选出所需要的带教老师选出后,组织其认真学习《实用重症医学》及国内外其它相关知识。(3)制定教学计划。结合学习资料,集体备课,且完成教学计划的制定,从诸如重症医学概论、休克与循环功能支持、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介绍重症医学专业,而在具体的介绍方式上,可选择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进行,而在理论的课时上,共设有34学时;除此之外,需要强调的是,针对重症医学,引起在时间性上比较突出,因此,可以配合于临床见习,后者同样是34学时。1.2.2实施阶段:对照组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观察组则开展如下活动:(1)理论教学。针对开展两段式教学的学生,其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都在医院;此外,在每天当中,都有半天时间被分配到医院的各个科室见习,所以,在全院范围内,各个科室所收治的重症患者,学生都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知晓,并且还能比较高效的参与其中;在教学方法方面,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是机动授课,也就是说,积极与医院所接收的那些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急危重症病例相结合,采取各种实用且高效的教学方法,如模问题导向法等,把学生安排在各种真实的救治场景当中,“真枪实战”,另外,在此过程中,通过开展带有引导性的提问,以及帮助患者解答疑难困惑等方式,来帮助、引导学生快速进行“抢救”,最终完成所布置的教学任务。(2)临床见习。在医院临教部的积极协助下,借助医院高仿真模拟教学设备,在学习一些章节时,采用模拟教学法、而在见习期间,教师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制定见习方案与具体计划,规范教学查房,加深学生理解与掌握深度;此外,针对重症医学科当中的部分常见操作,如深静脉置管等,尽可能借助床旁观看,使学生于病房内,对操作步骤有更深入的理解。1.2.3评价阶段:在见习后,两组均参加标准的情景模拟、结业理论考试;考试后,科主任进行阅卷与评分。1.3统计学处理。SPSS20.0处理数据,(±s)表示考试成绩,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
2结果
1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历程与现状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2.4“师资队伍”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一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的教学、学生的教育以及各项技术技能的训练均离不开教师[10-11]。我校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年龄、知识、学缘等各方面结构均较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为我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拥军 丛建妮 胡西厚 盖立起 工作单位:滨州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全科医学教研室 滨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1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历程与现状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
2.4“师资队伍”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一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的教学、学生的教育以及各项技术技能的训练均离不开教师[10-11]。我校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年龄、知识、学缘等各方面结构均较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为我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