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

医学精英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医学精英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医学精英教育

医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ESP与医学英语教育相结合

临床等医学专业的学科最新发展多以英文论文形式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或在国际会议上交流。要想掌握医学最近知识及其科研动态,需查看最新医学英文文献,参加医学学术交流等。这些都需要医药人员熟练地掌握专业英语。另一方面,医药行业的日趋国际化,这也鞭策我们重视英语交流,尤其医患之间英语沟通交流能力,查房英语及病例英语等一系列的英语实际能力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运用ESP的教学模式能把英语和医学专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更好的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使其为专业的研究更好的服务。

二、教学模式的研讨

2.1ESP课程安排与设置

语言学习有着循序渐进的自身特点,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语言首先为通用语言(EGP),日常基本交流的语言,然后才是某一领域的专门用语。我们培养的是专业人员,但必须具有基本的社会交流能力,其次才是专门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在学生入校之初,我们要引入大学公共英语的内容。由于医学院校的特点,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是精英教育,以培养高端人才为主,学生的英语基础都是经过选拔的,在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英语水平之上,通过一年的公共英语提高,可以过渡到ESP的层面上来。在第三学期的英语课程设置中,首先引入医学英语常识性质的内容作为辅助。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和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对医学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总能不断摸索,循序渐进地向ESP专业英语的方向发展。

2.2ESP教师教育

ESP教学设计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需要ESP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量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信息进行搜索、筛选、编辑和加工。许多医学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他们基本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在校期间并未涉及医学专业知识,对医学英语知之甚少,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讲解单词和课文分析,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在授课过程中,仍然遵循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由于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和ESP教学之于EGP的特殊性,也难以胜任。如何为ESP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ESP教学设计今后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很多医学院校为英语老师开设医学课程的培训,并积极鼓励英语老师跨专业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并加大扩充国外访问学者的力度和名额,创造条件为医学院校英语老师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各种医学英语研讨会也逐渐走入各个医学高校的外语部。

点击查看全文

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成本对比研究

1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状况比较

现代医学主要起源于欧美,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起步早,发展模式相对比较成熟,目前主要有德国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等。作为以前的重要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也建立了自身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从高等医学教育看,不论是医学生的培养年限、师生比、实践机会等,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总体上比发展中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要有优势。由于发达国家对医学生进入医疗领域实施了严格的准入制度,要想成为一名医生很难,因此医学生的竞争很激烈,学生的基本功相对比较扎实。而发展中国家往往由于缺医少药,为了尽快满足社会需求,通常对医学生的要求没有发达国家高,医学生很容易进入医疗领域。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起步晚,同时受祖国传统医学强势地位的影响,以西医为主的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发展起来。此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面临缺医少药的情况,为了培养大批医务人员,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我国大力发展中等医学教育,高等医学教育相对比较滞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高等医学教育才迎来了发展机遇,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的扩招,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也步入了扩招的领域[2]。然而,医学领域不同其他领域,大规模的扩招也给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经费的筹集、实验以及实习条件的满足等。综合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距离,表面看起来是医学教育模式或制度的差异,实质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仍然存在一定的疑虑。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而在我国为了满足社会对卫生服务人员的需求,医学教育并非精英式人才教育,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不同。但是,为了与西方接轨,我国也对高等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先后在全国设立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在逐步由专科和本科教育模式向硕士和博士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开始走向医学教育的精英之路。

2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比较

医学教育在很多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所花的时间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以医学生的培养时间即学制来显示时间成本。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时间成本看,我国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明显低于国外。一方面,从世界各国在校医学教育学制来看,各国高等医学教育多为6年-8年,其中6年以上学制占73%。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的医学教育,基本上都需要完成8年(大学四年,医学院四年)的学习。英联邦系统国家多为6年,日本学制为6年,但是日本从2004年开始要求医学毕业生毕业后必须经过2年的强制性通科轮转实习训练后,才能进入专科住院医师培训过程。长学制成为国外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3]。而我国的主体是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虽然近年来实行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但是其所占比例在国内仍然远低于五年制。同时,通过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国外的医学教育中无关的课程少,而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共课时间,其实际的医学教育成本应更小。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在总体上比国外时间短。由于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没有把我国的大量中等医学教育学生包括进来,如果把他们也纳入进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时间成本将和国际上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虽然五年制对解决我国缺医少药的历史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目前明显不再适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健康和生命的价值也决定了医学的特殊性,国外的经验,都已经证明了高等医学教育应该走长学制的道路。另一方面,从一名医学生到成为独立医师的完整医学教育角度看,国外的时间成本和我国相比更高。在欧美等国,很多医学生往往要到近40岁才能够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4],而我国很多医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即可成为一名独立的主治医师,以18岁上大学,5年大学,5年临床住院医师,28岁左右就可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和医学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时间上相差10年左右。可以看出,国外培养一名医师的时间成本要远高于我国。

3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机会成本比较

机会成本的典型特征就是其选择性,因此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选择上来进行机会成本的比较。一方面,各国的入学条件不同,目前基本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从高中生中筛选,另一类是从大学生中筛选。国际上不论是从高中生中招生还是从大学生中选择,其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的条件都比较严格。除了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外,国外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也不高,师生比很高,有的学校甚至达到3.8:1。严格控制招生数量,使得入学竞争异常激烈。部分医学院校还设立了单独的医学入学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有机会申请成为一名医学生。能够通过竞争成为一名医学生的人都是能力很强的人,有资料显示,竞争比例有时能够达到50∶1,这也是国外医学教育成为精英教育的重要原因。我国虽然有统一的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等,但没有单独的医学入学考试,同时招生人数众多,和其他专业相比,招生时分数没有显著差异,录取相对容易。综合来看,国外的医学教育入学条件门槛很高,其机会成本高于我国。另一方面,国外很多国家对医学生的学习实行严格管理,在毕业之前以及成为一名独立医师之前,有很多资格考试需要通过,一旦不通过,将可能面临淘汰,从医学生队伍中出局,再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机会。而我国的医学生学习阶段考试相对比较容易通过,之后很容易上岗,其淘汰出卫生系统的概率很低。国内外相比,国内成为一名医师的机会成本要远低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等。

4借鉴与思考

点击查看全文

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成本对比探析

1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状况比较

现代医学主要起源于欧美,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起步早,发展模式相对比较成熟,目前主要有德国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等。作为以前的重要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也建立了自身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从高等医学教育看,不论是医学生的培养年限、师生比、实践机会等,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总体上比发展中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要有优势。由于发达国家对医学生进入医疗领域实施了严格的准入制度,要想成为一名医生很难,因此医学生的竞争很激烈,学生的基本功相对比较扎实。而发展中国家往往由于缺医少药,为了尽快满足社会需求,通常对医学生的要求没有发达国家高,医学生很容易进入医疗领域。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起步晚,同时受祖国传统医学强势地位的影响,以西医为主的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发展起来。此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面临缺医少药的情况,为了培养大批医务人员,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我国大力发展中等医学教育,高等医学教育相对比较滞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高等医学教育才迎来了发展机遇,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的扩招,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也步入了扩招的领域[2]。然而,医学领域不同其他领域,大规模的扩招也给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经费的筹集、实验以及实习条件的满足等。综合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距离,表面看起来是医学教育模式或制度的差异,实质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仍然存在一定的疑虑。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而在我国为了满足社会对卫生服务人员的需求,医学教育并非精英式人才教育,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不同。但是,为了与西方接轨,我国也对高等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先后在全国设立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在逐步由专科和本科教育模式向硕士和博士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开始走向医学教育的精英之路。

2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比较

医学教育在很多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所花的时间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以医学生的培养时间即学制来显示时间成本。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时间成本看,我国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明显低于国外。一方面,从世界各国在校医学教育学制来看,各国高等医学教育多为6年-8年,其中6年以上学制占73%。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的医学教育,基本上都需要完成8年(大学四年,医学院四年)的学习。英联邦系统国家多为6年,日本学制为6年,但是日本从2004年开始要求医学毕业生毕业后必须经过2年的强制性通科轮转实习训练后,才能进入专科住院医师培训过程。长学制成为国外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3]。而我国的主体是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虽然近年来实行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但是其所占比例在国内仍然远低于五年制。同时,通过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国外的医学教育中无关的课程少,而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共课时间,其实际的医学教育成本应更小。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在总体上比国外时间短。由于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没有把我国的大量中等医学教育学生包括进来,如果把他们也纳入进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时间成本将和国际上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虽然五年制对解决我国缺医少药的历史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目前明显不再适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健康和生命的价值也决定了医学的特殊性,国外的经验,都已经证明了高等医学教育应该走长学制的道路。另一方面,从一名医学生到成为独立医师的完整医学教育角度看,国外的时间成本和我国相比更高。在欧美等国,很多医学生往往要到近40岁才能够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4],而我国很多医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即可成为一名独立的主治医师,以18岁上大学,5年大学,5年临床住院医师,28岁左右就可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和医学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时间上相差10年左右。可以看出,国外培养一名医师的时间成本要远高于我国。

3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机会成本比较

机会成本的典型特征就是其选择性,因此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选择上来进行机会成本的比较。一方面,各国的入学条件不同,目前基本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从高中生中筛选,另一类是从大学生中筛选。国际上不论是从高中生中招生还是从大学生中选择,其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的条件都比较严格。除了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外,国外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也不高,师生比很高,有的学校甚至达到3.8:1。严格控制招生数量,使得入学竞争异常激烈。部分医学院校还设立了单独的医学入学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有机会申请成为一名医学生。能够通过竞争成为一名医学生的人都是能力很强的人,有资料显示,竞争比例有时能够达到50∶1,这也是国外医学教育成为精英教育的重要原因。我国虽然有统一的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等,但没有单独的医学入学考试,同时招生人数众多,和其他专业相比,招生时分数没有显著差异,录取相对容易。综合来看,国外的医学教育入学条件门槛很高,其机会成本高于我国。另一方面,国外很多国家对医学生的学习实行严格管理,在毕业之前以及成为一名独立医师之前,有很多资格考试需要通过,一旦不通过,将可能面临淘汰,从医学生队伍中出局,再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机会。而我国的医学生学习阶段考试相对比较容易通过,之后很容易上岗,其淘汰出卫生系统的概率很低。国内外相比,国内成为一名医师的机会成本要远低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等。

4借鉴与思考

点击查看全文

新时代网络文化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络文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共筑“健康梦”征程中,医学教育能否发挥生力军作用,医学生能否尽量缩短上岗适应期,青年医务工作者能否赢得患者信赖等,都是医学教育始终关注、长期实践、深化教改的重点问题。随着医学教育受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已形成繁杂多变的媒介场所、网络社会空间及网络文化生活模式[1]。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61.2%,10~39岁网民占65.1%,其中20~29岁者占比最高,大学生已成互联网使用主力军[2]。作为精英教育对象,医学生成为受网络文化辐射范围最广、影响力度最深、受益程度最多的主要群体之一,既享受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益处,也受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侵害。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加强医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打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主动仗,对于医学院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文化概念阐述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文化活动、方式、产品和观念的集合,是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等的总称,包含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修养、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3]。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网络层面看文化,突出技术变革影响文化范式变迁;从文化视角看网络,强调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它具有开放性、实时性、群体性、虚拟性等特点,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双刃剑”[4]。总之,人类文明深受网络流行而影响,网络文化育人作用愈发强大。

2医学教育中网络文化作用的发挥

2.1网络文化重要性

教育部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十大育人功能,创新推动网络育人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做好网络文化建设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适应网络技术发展、推动思政教育的要求[5]。医学教育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要求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前沿医学知识,通过网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助于培养“呵护生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点击查看全文

谈中美医学教育差异中的肿瘤学医师培养

摘要:精准医学是以个体为基础,结合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的新型医学概念与诊疗模式。自Rituximab(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靶向药物问世以来,临床肿瘤学就成为精准医疗的主战场。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专科医师制度的国家,也是精准医疗的发源地。借鉴其系统完善的肿瘤学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培养契合精准医疗发展需要的肿瘤学专科医师,是突破传统,优化诊疗模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精准医学;临床肿瘤学;专科医师培训

早在2011年,美国基因组学专家MaynardVolson就提出了精准医疗的概念,指出:应当将遗传关联性研究与临床医学有机结合,以实现疾病的精确化管理[1]。临床肿瘤学是公认的复杂、尖端学科,也是精准医疗的前沿阵地。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精准医学计划”和副总统拜登“癌症登月计划”(CancerMoonshot)的有力推动下,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大数据学科在精确寻找驱动变异和治疗靶点,精细界定疾病的不同阶段等方面不断突破,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改写着临床实践,推动肿瘤诊治模式由通用试错型(Onesizefitsall,trialanderror)向个体化(Personalized)和精确化(Precision)方向发展[2]。专业化的医生团队作为科学研究的输出终端和医疗成果的应用环节,体现了精准医疗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临床科室多采用按需设置的模式,未形成高标准的专科医师培训体系,而反观以竞争机制为基础的美国临床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学院教育,毕业后教育(GraduateMedicalEducation,GME)和继续医学教育贯穿医生整个职业生涯,保证了每一个具有独立行医资格的医生能够独当一面。因此,加强专科医师的培养和教育,建立和完善契合国情和国际惯例的培养体系,通过“5+3+X”模式(5年医学本科+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4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专科医师的专业通识素养,夯实临床操作技能、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是精准医疗时代对专科医师的基本要求。作为上海市首批肿瘤内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我们试图在积极规范疾病诊疗的同时尝试与国际化的主流培养模式接轨,从中美医学教育差异入手,探索并建立适合精准医疗背景的肿瘤学专科医师培养体系。

1建立精英化的医学专科教育培养模式

1.1完善国际化的专科医师制度

著名的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曾益新院士曾经说过:“医学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也必须是精英教育”。中美两国之间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学制方面。我国的医学教育始于本科,高中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医学专业,通过5~8年的学习,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而在美国,只有优秀的本科毕业学生才有机会通过医学院入学测试(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进入医学院,接受为期4年的医学教育。以著名的哈佛大学医学院为例,2013年的录取比例仅为2.5%,竞争异常激烈。毕业后医学教育包括住院医师培训(Internship/Residency),即PostGrad-uationYear(PGY,医学院毕业后年)和专科医师培训(fellowshipprogramme)。最早的住院医师规培基地诞生于1889年。直至1981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才建立了全美住院医师规培的统一管理制度,并提出住院医师需具备6大核心能力,即医学知识(MedicalKnowledge)、专业素养(Profes-sionalism)、诊治能力(PatientCare)、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Skills)、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的能力(PracticeBasedLearningandImprovement)、基于医疗系统的实践(SystemsBasedPractice),推动全美范围内实现同质化,规范化培训。此后,在2016年出台了基于胜任力的里程碑(Milestones)评价系统,对6大核心能力要求进行具体细化,跟踪考核培训效果,同时便于学生自我测评,激发内在主动性[4]。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时间一般内科3~4年,外科5~7年(例如,胸心外科和神经外科均为7年),之后通过2~4年的专科培训和亚专科训练成长为专科医生和该领域内的专家。进入专科培养阶段,培训目的简化为更高的三点要求:①培养以学术为导向的临床医师(Trainacademicallyorientedclinicians);②提供示范性的患者诊疗(Provideexemplarypatientcare);③开展前沿的临床或转化研究(Performcutting-edgeclinical/translationalresearch),从培养层次上对住院医师的专业水平进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为了督促医生终身学习,美国还对专科医师实行再认定制度,所有专业委员会只颁发有效期为6~10年的资格证书,对医生的工作能力进行连续性评价,以保证知识和技能的实时更新[3]。

1.2开展多样性的教学培养模式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