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医学科技创新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强化使命责任,立足自主创新
军事医学科技是部队战斗力、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的特殊需要,我们这支由一批海内外著名专家领衔、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特种部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在国际军事竞争日益激烈的战略格局下,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积极主动为军而研、为战而研、为赢而研。着眼部队需求自主选题,攻坚克难。坚持姓军为兵、姓军为战、服务部队的科研方向,紧紧围绕部队战时卫勤保障、平时执勤训练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现实需求选题,先后开展了部队重大传染病和虫媒病防治、部队营养食品卫生、野战卫生装备、军用药品疫苗等一系列重要研究。为了自主选题能够贴近部队需求实际,我们有计划地带领科技人员上高原、下海岛、走边防,心系官兵的健康问题。仅“十一五”期间,我院就有2000余人次走出实验室,深入各军兵种和偏远艰苦地区部队开展调研,围绕部队需要开展了200多项新课题研究。面对一个个新的科技难题,科研人员刻苦攻关,勇攀高峰,不断创新,为保障官兵健康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为解决高原部队官兵吸氧难问题,我们自主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多种型号的高原制供氧装备并装备全军高原部队;为解决困扰边防官兵的蚊虫叮咬难题,我们组织专家反复现场试验,成功研制出新型防蚊系列装备和长效驱避剂,从根本上解除了边防官兵的蚊患之苦。立足科技前沿超前布局,引领创新。
为了不断提高卫勤保障核心能力,危急时刻能够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始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着眼军事医学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按照基础与应用并重、科研与工程同步、军队与地方融合的科研思路,确立了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以药物研发和装备研制为支撑的自主创新体系,重点开展了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创新药物、基因芯片、模式生物以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人类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取得国际领先地位,2005年被确定为“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国际执行总部,开现代中国领衔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之先河。经过60年的发展,军事医学科学院已成为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医学科研结构,建设了一批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重大基础研究、重大专项、高技术研究和军队科研项目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获得了一批原创性的科学发现,攻克了一批关键性技术难题,推动了军事医学科技自主创新,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获准专利授权800余项;研制药品、疫苗120多种,防护技术200多项,并储备了一批作战急需的新技术、新药物、新装备。自主研发的抗疟特效药“复方蒿甲醚”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拯救了全球千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09年获得“欧洲发明人奖”,2010年获得有药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盖伦奖”。
二、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创新团队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们坚持以科技领军人才、创新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战略性后备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高层次创新型军事医学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履行特殊使命的战略任务,我们紧紧依托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及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工程”,坚持育引并举,突出抓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在人才培育上,注重把担当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战略任务联合作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到实战中磨炼,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人才专项基金,通过学术生涯设计和量身定制培养,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新秀人才和技术专家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在人才引进上,抓住国家“千人计划”契机,依托国家人才战略、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渠道、多方式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目前已从美国引进2名生命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建院60年来,我院先后有20位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
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一支整体水平较高、攻关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结构比较合理的科技队伍。着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考评机制上,按照集中与分类、能力与业绩、定量与定性、专家与群众、平时与阶段“五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设立了“青年人才擂台赛”,完善了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机制,促进了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在管理机制上,率先在全军实行研究室主任聘任制、课题组长负责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制,推行“任命+聘任、固定+流动”的用人制度,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在奖励机制上,设立“军事医学阿姆斯成就奖”和“年度贡献奖”,加大对军事医学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的团队给予100万元重奖,极大地激发了创新人才的创造性。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政治环境;开放融合、独立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专家至尊、科研至上的人文环境;后顾无忧、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确保科技人员一门心思搞研究、无忧无虑干事业。在职级晋升、学习深造、选拔任用等方面,不论年龄论能力,不论职级论业绩,不论名气论民意,不求全责备,不迁就照顾,先后将14名研究室主任提拔到研究所领导岗位,50多名30岁左右的青年人才破格晋升正高职称。为了稳定人才,我们多方筹措资金20多亿元,建设干部经济适用房1978套,新增仪器设备价值5亿多元,极大地改善了科研和生活条件。
三、依靠自主创新,勇于应急处突
1医院科技工作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1.1把握创新方向
坚持战斗力唯一的根本标准,充分认清军队医学科技创新对生成和保障战斗力的重要作用。坚持医学科技创新服务官兵、服务部队的正确方向,切实把解决卫勤保障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坚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聚焦到完成平战时卫勤保障科研任务上来,坚持在选题上充分结合医院担负的使命任务,充分结合体系部队官兵的实际需求,充分结合医院的传统优势和科研特色,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科研,为增强卫勤保障实力,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2强化创新意识
在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掌握一批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项目,才能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引领风骚[5]。因此,首先在课题选题时就必须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及实用性等原则,保证后续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学会查阅中外文献,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
1.3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义务,同样也是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人人皆要为、人人皆可为。医院要提高全员全程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分层次分类别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科研目标任务。广泛依托科主任、中青年骨干、高学历人才开展院内科研学术讲座,依托科研能手传授创新经验,依托地方高校、军内专家开展统计学、循证医学等科研基本方法的指导[6],开展科研能力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技能。完善科研沟通协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摘要: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为例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以及科技创新项目在此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着重介绍潍坊医学院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医学院校;创新能力;创新项目
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当今经济高度全球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创新人才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全民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燎原”计划,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我国自1989年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及2006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以来,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不断加强。通过参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1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1.1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和目标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而大学生是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栋梁之材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人才竞争是核心。目前,许多国家将人才立国作为基本国策,把人才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美国,“人才资本的重要性高出实物资本的三倍多”,美国既高度重视国内人才培养,把教育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又千方百计地吸引全球人才[1];日本多措并举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2];德国则实施“专业人才战略”,旨在加强国内人才资源开发,全球招揽人才[3]。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始终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使其成为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
1.2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摘要: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在医院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促进医院医、教、研工作全面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存在人才队伍分布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学科评价体系不科学的问题,为此,广东省某肿瘤专科医院从人才队伍建设、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6方面探索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措施,通过严把正确的学科发展方向、创新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学科群建设等手段以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
关键词:临床医学;学科建设;肿瘤医院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新趋势[1]。在医院发展中,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促进医院医、教、研工作全面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2]。但目前医学院校学科结构较为单一、基础学科相对薄弱,为加强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部分医院结合自身特点已经开展了长远规划,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此,本文以广东省某肿瘤医院为例,探讨其学科建设中采取的措施与经验,以期为医院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依据。
1医院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人才队伍分布不合理
传统大科室人才饱和,高层次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主要集中在鼻咽癌、胃肠道肿瘤、肝癌等强势学科,而其他弱势学科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呈现出高层次人才稀缺、骨干人才不足、青年人才成长缓慢等局面,导致整个学科的持续发展发生断层[3]。
1.2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1我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创办临床医学七年制是提倡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2]。它的创办是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将有力地推动医学生培养观念、层次、模式和质量的改变。1988年以来,各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校因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可借鉴,对于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一直存在不同意见和争论。1992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转发同济医科大学<关于加强我校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对七年制医学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和原国家教委委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第一次对15所首批试办七年制医学院校的教学与学位授予质量进行了联合评估,肯定了七年制教育办学形式。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和《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基本培养要求及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各试办高校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各自的七年制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实行了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的“七年一贯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部分七年制高等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将成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教育的办学主体。
2树立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对医学领域的渗透,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医学实验与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带头学科的更替,以及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涌现,因而,医学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子系统,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医学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的发展。邓小平曾提出,时代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上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3]。”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后备力量,不仅应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与精湛的医疗技术、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还应具有应对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敢于攻克医学难关的毅力,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3.1医学事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发展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医学将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与其他科学交叉、融合和渗透。医学模式进一步转变,医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些都需要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本理念,在完成本方向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能应对各种挑战的高层次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