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伦理教育范文

医学伦理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医学伦理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医学伦理教育

临床医学生药学伦理教育实践

临床规范用药以防范药害事件发生是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医务人员缺乏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往往导致许多错误,造成药害。医生的道德水准对药物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医学教育中实施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探讨伦理学的教学扩展至教学医院的做法并完善教学模式、特点、方法、评价体系等内容,使医学伦理学科发挥应有的价值,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为了强化实习医学生安全用药意识,作为教学医院,在《临床药理学》课程的有关章节中以医疗机构临床药物应用实例的形式讲解有关药学伦理的内容,做一探索性的研究。

1医学生药学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1.1从事医学职业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教育中重点强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根本。医学伦理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密切联系医学生实际,符合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实际需要,对医学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医学伦理教育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对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医学院校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学教育课后医学生对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的几个重要方面如专业能力、情感能力、知情同意、保密原则、费用和治疗设置、双重关系、心理测验的使用的判断均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伦理教育课后伦理意识越来越清晰、明确的趋势。

1.2强化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涉及药学的伦理教育

加强学生综合知识培养,研究生命伦理学的教学实践对学生普及基本的生命伦理学知识起到积极的作用。传统的伦理学教学内容多注重医学伦理学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对实践问题的应对能力培养,导致医学生认为医学伦理学理论空洞,难以满足他们的实践需求,因此对医学伦理学的学习缺乏兴趣。以临床用药实例形式讲解药学伦理课的内容,克服了抽象、空洞和泛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医学生缺乏临床用药风险防范意识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医学伦理教育人文关切探究

[摘要]高等院校医学伦理教育的认知和培养命题,是新时期高校医学人才培养及社会演进发展的重要诉求。面对发展的新环境和新挑战,高校可以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实践设计、加强多学科背景师资合作四个方面全面把握医学伦理教育的发展演进。正确引领医学伦理学思想的构建,有力地促进医学伦理学发展,对当前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高等院校;人文;医学伦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现代化问题被不断具体化,医学的人文价值观念和内在自然科学属性的矛盾也更加尖锐。高校伦理教育深刻影响着“医科”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决定着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性质和成败。高校医学伦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医学生在医疗实践及其相关医学活动中提供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超越了单一的技术视角,从多角度面对科学需要和伦理原则,向现代医学模式提出新的展望和要求。构建高校医学伦理教育体系,不仅是对医学伦理教育形态的一次内涵丰富的探索性研究,也为促进医学科学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高校医学伦理教育的价值向度

高校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任务是反映社会对医学的需求,为医学的发展导向、为符合道德的医学行为辩护。医学伦理学的科学发展观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培养医学生具有相应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缺失人文关怀内涵的生物医学模式会使医学渐渐失去对人本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初心,演变成技术之上的临床实践活动。“现代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的运用让人类不断体验着生命的神奇和奇迹,但过度崇尚医学高新技术对人类生命体的主宰和干预程度,就会产生技术的异化问题。”[1]人文教育内容在医学教育中被边缘性弱化,致使人文价值对医学生物发展模式引导作用尽失。以技术为主导的医学教育,会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塑造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和功利化的行为逻辑,让强势的医学科技遮蔽医学内在固有的价值逻辑,使最终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偏离医学实践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守护的本真诉求。因此,我们要充分认知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要迫切地对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机制进行批判以及症结的诊治,聚焦矛盾解决和强化人文价值认同是激活医学走出科学主义迷失的内生动力的关键。

二、高等院校提升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实指归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双引擎”,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理模式转向社会———生理模式,这说明医学正向着尊重生命的方向发展。医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理念,践行医学伦理学的规范行为,其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道德风尚,影响着医疗卫生事业全局发展的方向。[2]无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都迫切需要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培养。

点击查看全文

老年护理教育现状与伦理学分析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老年护理教育的现状,分析了我国老年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生命伦理学角度出发,阐述了老年护理的目标。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社区;老年护理教育;伦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空巢化的加剧,日益增加的护理需求与滞后的老年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文献从伦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加快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

1国外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养老服务、老年护理及教育等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不同形式的养老结构发展迅速,福利养老、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法律较为健全,已经达到了老年护理教育科学化、老年护理队伍专业化,服务质量标准化[1]。美国护士协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发展老年护理专科护士,2010年全美共有6741名老年护理高级实践护士,持有美国护士认证中心或美国护理科学院证书的研究生学历老年开业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各有3972人和574人,其就业资格近年来开始过渡到临床护理博士学位[2]。国外老年护理高级实践护士,其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及老年护理实践的专业化、标准化和优质化,特别是老年人综合社区护理(integratedcommunitycareforolderpeople,ICCOP)护理模式不仅能满足患病老人的整体需求,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和资源,不断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3-4]。

2国内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生理机能退化、行动不便、慢性病增多,护理需求增多,并受文化、环境、经济、慢性病影响,养老服务需求差异化、多样化明显,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加速了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5],但现阶段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体系还远未成熟和完善,从事老年护理人员的学历和综合素质偏低。具体表现为:①老年护理观念滞后,老年护理被认为主要是生活照顾[6];②专业设置空白,各层次的护理教育中均没有开设老年护理专业[7];③老年护理学课程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8];④老年护理职业培训教育欠规范[9];⑤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偏低,对社区护理需求较高[10];⑥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介于较低水平[11]。

点击查看全文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研究

摘要:动物实验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等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对人类医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动物实验衍生出的伦理问题,如尊重生命、生命至上、关爱、仁心善行等,更是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主旨。以动物实验为视角,通过强化动物实验教师意识,发挥模范作用;学习动物实验相关法律法规,遵循3R原则,科学、人道地实验,维护实验动物福利等,进一步拓宽医学生人文素养渠道,实现从理论到实操,从知性到感性,从头脑风暴到身临其境,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动物实验;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创新;提升

一动物实验伦理性与医学人文素养教育

所谓动物实验伦理性是基于对生命尊重、关爱、怜惜,体谅实验动物,减少对实验动物的伤害、疼痛,展示人的怜悯、仁心与善良,提现人道主义情怀[1]。1959年,Russell和Burch,推出《人道的实验技术原理》提出3R原则,到1966年美国《动物福利法》、1988年我国首个《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及2006年《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等,都突出了对实验动物的关爱、减少伤害等人道主义情怀。就此开始了对动物实验伦理性的关注、探讨、研究及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作为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着重的是培养医学生以人为中心,不断对人的生命、健康、尊严、自由的尊重以及对完美德性、精神生活、人生美好意义的追求[2];是对医学原理、知识、技能之外的一个“医师为天职”、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的情怀与内在精神的追求,即主要是注重对医德操守、仁心仁术、生命至上的培养与修持。治病救人是医师的第一要务,需要摒除杂念、主观好恶,以仁德、关爱之心施治救人。所以,医师的前提是要有较高的医德,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古训有云:“病家求医,寄以生死”、“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作为一名医学生,将来是要做治病救人的工作,肩负千钧,事关生死,必须具备优良的专业素质,即仁心妙术,缺一不可。“仁心”并不仅仅表达一个医德的含义,“妙术”也不单单指医学上的知识与技能。他们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在正确的思想导向下,以良好的人文素养渗透于过硬的专业技术中,以使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研究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深入而论,动物实验伦理与医学人文素养二者。仅有关爱对象不同外,其所具有的精神内质及追求的目的因素是相通的,且对主体主观情怀的要求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特定性。

二动物实验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在临床教学、实验与科研中,动物实验是必不可少一项内容,也每一个医学生的必须课。一个个鲜活的动物,一条条生命,正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有效阵地。其一,准确认识动物实验,医学生仁心仁术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的作用,如,从思考启发方面而论,对于动物的关爱,动物的敬畏,动物的无痛化操作等等,可很好的让学生都上升到对患者人的思考,把实验动物当成患者,只有对动物有仁爱之心才能对人有同样的对待。其二,从动物实验中还可以让医学生形成对于人性的思考,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培养起良好的医德。一个人的思想与心态在细节中就能够体现,对于动物的漠视生命与残忍可以看出对于以后对于人类治疗的态度,所以从动物实验中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做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其三,动物实验的灵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知识接受的有效性、教学的针对性及知行合一的效果性等等,均是当前单纯的医学人文知识教育与传导所不能比的。空洞的理论,缺少实际的比照,无法让学生们形成深刻的认识与记忆。其四,动物实验伦理性与医学人文素养是相通的,彼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特性,所以强化动物实验伦理性研究与关注,加强动物实验伦理性的教育对强化和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但是当前国内多数医学类院校在动物实验的教学与研究上大都是忽视了其伦理性的探讨,对医学人文素质的引导、启发与教育更是几乎没有涉及。国内很多学者对医学院校实验动物的伦理教育进行过问卷调查,虽然问卷调查中的题目略有不同,但也能够部分反映我国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现状。从相关调研发现,有接近70%的医学生是在大学首次接受动物实验,并且认为活体动物实验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重要,但是有50%左右的医学生不能充分胜任实验操作。对海南某医学类院校进行的学生问卷调查中显示,超过60%的医学生对于实验动物有关法律法规知道一点点,但并不了解和熟悉,约75%的医学生会有害怕心理而不敢接触实验动物。对多数的医学生的调研发现,约79%的同学完全不了解动物实验的3R原则及实验动物的相关福利;同时,被调研的学生中95%学生不知道实验动物伦理与医学人文素养的关系;且所有被调研的同学均表示在动物实验课上老师没有启发和引导有关对人性、医德等的思考,也无探讨过医学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与内容。在调研中发现,8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单独设置实验动物保护及伦理相关的课程。此外,接近70%的医学生表示自己和周围同学在动物实验中偶尔存在非实验目的的伤害或虐待实验动物的行为,还有40%的学生偷偷把实验动物带走进行烹饪、食用,而此等行为,多数老师均表示赞同;甚至还有同学反映,大部分无大损失的实验动物均被老师带走宰杀食用。

三以动物实验为平台促动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提升

点击查看全文

谈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出现自杀、他杀、残害生命等恶性事件,这些都反映了他们生命伦理意识的淡薄和我国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高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加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全人教育,是生命教育永恒的主题,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对他们进行生命伦理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事关家庭、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生命伦理教育的内涵

比起部分西方国家,我国生命伦理教育的发展虽然起步没这么早,研究这么系统,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观思想。儒家生命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他们十分理性地看待生命问题,人生的一切皆取决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一生应该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创造永恒的生命价值。道家认为精、气、神三者相与共于一体,是谓生命。庄子认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天,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同样死亡的那一天也意味着生的开始,所以他鼓盆而歌,坦然的面对生死。道家主张“我命由我”“仙道贵生”,并坚定的践行修炼,相信人可以“长生住世”,超越有限的自身生命,最大限度地延续生命直至永生,真正做到“生道合一”“长存不亡”。佛家认为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要慈悲为怀,众生平等,积极向善,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慈爱他人的生命,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杀戮,所谓的“不杀生戒”包括不杀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自己不杀生,也不许劝说别人杀生。关于生命伦理教育,现代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者都有着不同的阐释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生命伦理教育就是帮助他人完善人格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成为他人内心自觉的行为规范。”还有学者认为,“生命伦理教育在于协助自然人成为一个有‘知性’与‘人性’的社会人,‘知性’是指有知识,有文化,‘人性’是指珍惜自我、关爱他人和社会。而其核心,就是要帮助人珍惜、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活出生命的光辉与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绝不仅仅是传授生命伦理知识,而是从思想上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并内化为行为自觉,进而创造生命的价值。

二、大学生命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大学生的主要精力也都放在功利化的各类考试上,对大学生道德、伦理、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远远不足。虽然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通过开展一些诸如思想道德修养课、心理健康选修课、成立心理健康中心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但生命教育少之又少,效果不明显。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曾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把他们打造成了“机器”“工具”,这也就是所谓的“重现实而忽视理想追求,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的现象,缺乏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日渐贫瘠,学业困惑、就业压力、情感受挫、心理疾病等情况都会让他们感受到迷茫、无助,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调节和释放,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心理的障碍和抑郁,有的学生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脱。

(二)家庭教育的偏颇大学生生命观的养成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但他们在教育观念、孩子的成长成才观等方面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学习成绩、考学工作才是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标准,忽视了对孩子品行、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此之下,亲情变成了苛情、无情,使大学生觉得自己像是作为一种“工具”形态生活。他们作为父母手中的工具,机械性的学习、就业,生命自由被极大的束缚,感受不到生命的温度和意义。同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解放了,只要保障其物质需求就可以了,殊不知他们还处在成熟与不成熟的特殊年龄段,对社会缺乏整体的认识,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也随之增多,此时如果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和解惑,就会感觉到生命的“孤单”,没有足够的精神给养,没有生命的亲情关怀,从而迷失自己。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