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生教育范文

医学生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医学生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医学生教育

临床医学生信息学教育分析

1我国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医药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在医学生中招收医学信息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医学信息学教育相当重视。我国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逐步在各高校中推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相关的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块: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如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数据库技术课程则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了解一种数据库编程语言。信息检索课程在于使学生熟悉重要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已有医学信息的技能。这些课程内容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没有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3]。从各医药院校所开设的信息学课程中,可以发现,针对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训练相对较少,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等相关知识,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利于我国医疗的信息化。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4]。因此,临床医学生的信息学教育急需进一步加强。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点击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生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现状探析

摘要:在当前病毒性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状况下,结合我国医院感染防控情况,分析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可能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途径与策略。指出,系统开设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课程、编写针对临床医学生的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程、建立专门的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学中心、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实践训练系统、建立严格的医院感染防控实践考核体系和岗前准入制度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能力,为临床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开展诊疗工作、做好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保障,为我国各级医疗单位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地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也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

感染防控是医院正常诊疗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医院感染防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就医环境的安全和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医护人员是医院感染防控的主力军,其对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对感染防控的认知度、防控操作的规范性与标准化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感染防控的效果。医护人员是具有较高职业暴露风险的群体,尤其在感染科,亦或当传染性疾病突然暴发或形成大流行时,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急剧增加。据报道,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暴发后,作为高风险职业暴露人群,我国近千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占感染总人数的近20%[1],在我国香港地区,医护人员(包括医学生)的感染比例高达22%[2];2020年暴发了病毒病(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我国有3000多名医护人员感染COVID-19,有的医院科室甚至发生了聚集性感染[3]。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截至2020年9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收到的COVID-19病例中约14%为医护人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医护人员的感染比例高达35%[4]。究其原因,一方面,传染性疾病的突然暴发与流行使得医护人员猝不及防,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或职业防护不到位而被感染;另一方面,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普及程度远未达到实际工作的需要。大部分非感染科医护人员对传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对医院感染防控专业知识的认知度以及相关理论不足,实践经验更是缺乏。临床医学生是医护人员的重要来源,也是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救治的主力军与后备力量。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重视程度和掌握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感染防控的效果与医疗环境的安全。高等医学类院校是临床医护人员的摇篮,也是临床医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学习与培训的重要场所[5]。鉴于此,亟须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强化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提高感染防控实践操作技能,为其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诊疗工作、应对传染病的暴发或大流行、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奠定基础,也为我国各级医疗单位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地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对“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拟对我国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与途径。

1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现状与问题

医院感染防控实际上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与临床医疗工作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临床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主要来源于岗前培训或带教教师的传授[6]。熊艳君对医院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来源的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来源于学校的仅占7%,来源于实习期培训的占33%,超过60%的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来源于后期临床工作的积累。李青莉对临床实习生调查研究发现,超过50%的临床实习生对职业暴露、危害和职业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认识不足。杨燕等对口腔门诊实习医生与护生调查发现,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仅为76.6%;王惠芳等和赵宏等研究发现,50%以上实习护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较差,入职前对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仅为31.03%,对职业防护技能的掌握率仅为20.83%,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风险。蒲丽辉等调查发现,护理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中医院感染防控执行能力较差。林梦等对接触临床初期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通过课堂学习获取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生低于31.8%,实习与诊疗过程中一直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的医院感染防控与职业防护措施的学生低于50%[7-13]。医学硕士研究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对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严重缺乏,平均知晓率低于50%,高于60%的硕士研究生在大学本科期间没有接受过医院感染防控相关培训[14-15]。总体上看,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认知度较低,执行力较差,实战经验更是缺乏,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医院感染学相关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并未将医院感染防控纳入基础医学教育体系,相关课程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实践教育开展较少。在我国,多数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均未将医院感染防控列为必修的理论与实践项目。以某高校为例,对于临床本科生,仅在《公共卫生学》涉及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理论知识(0.5学时),在《传染病学》导论中涉及消毒隔离等部分内容,均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对于研究生,虽然开设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然而多数课程未将医院感染防控列为主要内容,也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2010年起,中山大学,南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临床医院感染学》课程[16],但均为选修课程,且缺乏专门的实践教育亦或实践教育时间过少(例如,仅开设3个学时的实践课程)[6,17]。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未进行系统的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未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医院感染防控临床实践。第二,医院感染防控岗前培训时间有限或缺失,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要求。临床医学生实习时或工作前各单位虽然进行岗前培训,然而由于培训与实践时间有限,并非所有科室均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相关培训,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要求,加之近年来不断出现新的传染性疾病,使得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实践经验极度缺乏。第三,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意识薄弱,不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研究表明,教学医院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教学医院,也从侧面反映了对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的缺乏。究其原因,多数临床医学生实习实践时主要将精力放在临床技能的熟悉与训练上,不注重医院感染防控实践训练。实际工作中调查发现,50%以上的实习医生或护生希望在实习前能够系统学习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与技能,希望增加实践操作环节[18]。

2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对策

2.1系统开设医院感染防控相关课程,重点突出实践教育环节

点击查看全文

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要性

一、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近年来,医疗纠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调查显示,50.56%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够所引起的,而医疗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医疗纠纷仅占17.56%。[4]因此,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医生了解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解答疑惑,同时也使患者理性认识医疗活动,这样就可以加深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多注重医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医学生缺乏沟通技能,医学生引起的医疗纠纷从无到有,逐年递增。因此,对医学生加强医患沟通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是防范日后执业生涯中医疗纠纷发生的需要。

2.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有利于临床实习顺利进行。医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是离开学校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时间。临床实习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为医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奠定基础。[5]因此,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医学生刚开始临床实习时,由于体格检查及治疗手法还不娴熟,患者不愿意接受他们的问诊查体,更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实践操作,这将大大减少医学生的学习机会,影响了临床实习质量。如果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帮助他们,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将有利于得到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3.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需要。通过采集病史可以获得病人的医疗信息,这对疾病的诊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病史的采集过程就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过程。医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才能获得正确、全面、可靠的病史。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生同样依赖于有效的沟通,才能了解病人对药物及手术治疗的反应,有助于医生改进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将在日后的医疗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因此,医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医院实习期间就应该加强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努力学习各种医患沟通技巧,为日后提高医疗质量打下基础。

二、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主要举措

1.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欧美国家的医学院校很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通过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播医患沟通的知识与技能。[7]例如,美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的艺术》、《与病人沟通》等课程。英国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医患沟通》、《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等课程。而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仅少数试点高校开设了《医患沟通学》等课程,且存在课程性质大多数为选修课、课时数相对偏少等问题。[8]尚未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的医学院校,只是在《临床技能》、《临床导论》、《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中才涉及与医患沟通有关的内容,讲授内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医学生进入医院以后与患者沟通的需要。因此,我国医学院校应该借鉴欧美国家成熟的教学经验,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并列为必修课程,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实习前教育。医学生在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之前,对医院的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实习前教育,内容包括医疗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医患沟通技巧、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处理等等,使医学生认识到目前严峻的医疗形式,增强医患沟通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点击查看全文

美术教育对医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建立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医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更是当下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美术教育作为医学院校实施美育工作的途径之一,对于发展与培养医学生形象思维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围绕美术的学科特点,对美术教育促进医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作用和途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美育;美术教育;医学生;形象思维

随着“大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新医学模式的日臻完善以及医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日益强化,对医务工作者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储备力量,即将成为未来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守护者,肩负着发展国家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任和时代使命。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医学院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思维能力是医学生素质发展的核心要素。发展与培养形象思维,对医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医学研究与科研创新、临床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高校实施美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其优势在于它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目的。医学院校建立科学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引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提高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对美进行认知、判断和创造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强调通过形象思维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客观规律的作用,培养医学生的求异与创新思维。

一、培养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对于医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支柱来认识、发现和解决医学领域各种矛盾的思维过程。它能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具象化,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激发联想和想象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形象思维对应的是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两者分别对应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功能区,在生理基础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存于一个完整统一的思维过程之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不可截然分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医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思维模式会阻碍和限制医学生思维能力的优化,不能满足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当今医学生两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仍不平衡、不充分,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学科来看,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以及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相关的因素,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思维必须严谨规范,并将逻辑抽象思维视为严谨的体现。第二,从学生自身来看,医学生入学前大多为理科背景,在理论学习和医学实践过程中,抽象思维占了绝对的优势。第三,从培养方面来看,医学院校对学生形象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有待于加强,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发展形象思维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认识艺术课程的美育功能,形成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二、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医学生形象思维的作用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激发直觉、情感及灵感等感性思维。美术基础教育更侧重于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通过用点、线、面及对透视规律、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的处理,塑造事物的形与体,表现事物的具体形象。医学院校通过开设美术课程,可以有效地针对医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美的造型、美的线条、美的色彩,并能体味其中的意境,感受其中的志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医学本身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医学家在分析客观现象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中,如能同时具备艺术家的美感,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实践探究

摘要:医德是构成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新课改中,强调医学类专业的课程要注重医德医风教育。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实施主体力量薄弱,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医德教育提供新思路,为其内容指明方向并为其落实提供有效合力,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医德教育有着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医学高校科通过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成立专业的研究中心、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等途径来培养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医德;医学生

1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广西医学类高校对医德教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会通过宣传板宣传栏等传统方式和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医德事迹等宣传,学生活动中心也会开展校内医德实践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校园医德氛围。但从医德教育等实践过程来看,这种重视的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医德教育实施主体力量薄弱。医技和医德在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两者同等重要,尽管医学生们已经认识到医德的重要性,但长时间内较高的医德重要性与尚待提高的医德行为将并存,且大部分的医学高校目前仍更注重医技的培养。医学高校从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安排、PPT的精美制作,到人体模型、标本、仪器等,都是注重对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医德的教育就显得相对单薄。教育方式的单一、教学模式的枯燥、课程安排的理论教育化,缺乏实践性教学,这些都导致医德教育缺乏吸引力,学生对医德的学习兴趣不足,很难激起学生心底对医德的认同感。高校对医德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往往不足,医德教育内容的研发与讲授常常临时找人负责。缺少专职医德教育师资,采用临时指派或者兼职人员来开展医德教育,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同时教师在具体的医德教育中不够重视,未能花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系统深入地研究如何提高医德的教育质量。具体的教育是需要教师去落实与推动的,而对教师的评价会影响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医学理论、技能的成效可以显而易见的去量化、评判,而医德教育的效果却是难以评价,它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才能显现出来,故教师对医德实践的教育引导比较有限,医德教育在具体实践落地过程中只是流于形式,缺乏深度。而且大多数高校未设立医德教育的负责部门,相关的医德教育职能只是由相关的业务部门兼管。同时监管医德教育教学的人员有限,本身面对其他大量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医德教育的方法和路径,也没有办法对医德教育过程进行全流程的管理,最终导致医德教育常抓无效。再者,医德教育合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针对性,这一思想落实在医学院校就是要将思政教育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要培养学生的医学道德和医学精神,要深入挖掘医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但当前大部分医学院的思政教育没有与医德教育形成有效合力,故医德教育的实践效果欠佳。最后,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深知医术医技成绩的重要性,它是升学、求职、升职称的敲门砖,尽管这促进了医学生努力拓展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医学技能,但也导致医学生只重视医术医技的提高,忽视了自身医德的培养,对医德实践教育的参与度不高。这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倾向于从个人的利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与道德有关的问题。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医德教育提供新思路

2.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医德教育的内容指明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容上包括历史上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意识、民族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文化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了医德教育的内容,故我们应在具体医德教育实践内容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1)历史上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意识。伟大祖国是一个历史与政治范畴的概念,不仅包括历史上以中华文明凝聚起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还包括当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所激发出来的爱国精神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它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要求。引导医学生了解各民族缔造伟大共同家园的历程,了解自秦汉以来历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明白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开创的中国整体历史。因为认同所以热爱,热爱祖国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号上,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医学生热爱认同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维护祖国的和平稳定,医疗体系是我国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毕业以后在自己岗位上精进医技和提高医德其实就是在为祖国的和平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2)民族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医学院学生,更要增强对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实体的认同,要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中华民族是作为国家大整合、民族大团结的代名词。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就是对中华民族作为国族的认同,承认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同时还要承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引导医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处理好与其他民族学生的关系,彼此之间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3)文化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创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使医学生学会尊重与理解、包容与欣赏每个民族的文化,学会用各民族文化不断滋养中华文化,同时用中华文化不断凝聚各民族的人民,为丰富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凝聚当代民族精神。(4)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因素自然是也必然是政治因素,具体说就是引导医学生在政治上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意识。一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使之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艰难困境中带领各族人民不畏艰难,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成就,清楚在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为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理念提供了典范。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沉着应对,正确判断疫情形势,及时部署各项工作,领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的中国共产党杰出代表钟南山等为新冠肺炎的诊治和防控、疫苗的研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基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和中国当下国情的选择。引导医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尤其是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成功实践过程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决遏制疫情的蔓延,尤其是医务人员,他们作为主力先锋军,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纷纷签下请战书,用生命与疫情做斗争,成为最美的逆行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什么是医者仁心。除此之外还有无数高风险区的人民本着不给国家添乱,不让疫情扩散的大无畏精神,毅然留守本地;无数热心的志愿者,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为武汉运送物资,为医务工作者送来了可口的饭菜。这些勇敢的人为大家舍小家,为大义舍自身,这一切的一切,无非只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能让国家受难、让人们受苦,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塑造的政治环境中滋养出这些可爱的人们。社会是个大染缸,尽管目前我国社会风气整体良好,但贪污受贿、诚信缺失、收取回扣红包等不良风气仍时有发生,“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的歪风邪气甚至得到了不少人的奉行,这或多或少多医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利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成长为医生后,未能从患者角度出发去履行自身的职责,甚至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说到底,还是未能将自身完全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未能意识到,在损害人们利益的同时,其实损害的还是自身的利益。医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良好风气的滋养,也需要学校正确的引导教育。故我们应在具体医德教育实践内容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在其成长过程中,反复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真谛,才能更好的激发出医者的大爱和仁心。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