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医学实验课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当下互联网的时代不仅要求老师们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手段辅助教学,也应该让老师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电脑创造适合自己在医学专业发展需要的互联网工作圈。医学形态学是一门注重学习对象外部形态、内观结构、器官状态变化的多科目课程,其实验课常要求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绘图作为实践形式。因此本文通过对在形态学实验课堂中引入电脑绘图的可行性、电脑绘图的优势等进行分析,以求为日后教学形式的改变,以更贴切地适合互联网信息时展的教学方式打下基础。
关键词:医学形态学;电脑绘图;医学插图;互联网信息时代
医学形态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包含以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解剖学为主几个科目,某些课程体系还囊括有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等科目。作为理论和实践性都相当强的医学课程,实验课也是和理论相并重的教学手段。而医学形态学实验课最大的共同点是,需要对学习对象的外部形态、内观结构,及其状态变化等有关键深刻的比较区分。所以在这些科目的理论课上,不仅需要有大量的医学插图辅以教学,同时在实验课上,也会加入大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绘制镜下观察图的内容,但目前这种绘图形式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手绘阶段。在当下生活工作已离不开互联网和电脑信息的时代,医学专业也毫无例外地被这些工具渗透着。单从多媒体领域而言,从课本插图,科研论文机制图,到学术会议成果展示以及现今上课十分提倡应用的微课,从二维,三维静帧图片,到动态视频,动画,都离不开电脑的使用,电脑和互联网在这方面已经把我们从工业化体系中解放了出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领域。与此同时,既有医学专业,又懂得结合电脑应用,制作相关成品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时代也变得相当有需求。如果我们从基本的二维绘图开始,通过结合医学专业实验课的需要,引入电脑绘图这种形式,这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也能让他们掌握多一门适应这个时展的技能,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同时也能为医学教育、临床、科研、学术会议等产业提供具备这方面技能的专业能手,为这方面的工作需求打下基础。
1医学形态学绘图的意义
传统的医学绘图包括线条图、素描、彩色铅笔、水彩、丙烯颜料等,至今一直存在,目的意义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也因为基于这样的本质,绘图一直是医学形态学实验课上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1-2]。
1.1提升学习能力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的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了《学习金字塔》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被动学习一般是指听讲、阅读等学习行为,特征为输入式;主动学习则以实践为主,包括重新组织再演练,比如讨论和教授,能将原来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特征为输出式[3]。绘图作为经过自己观察,总结,提炼再重新表达的一种实践形式,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较只是读图有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更好的提升作用,也有利于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是对理论课的重要补充。
[摘要]基础医学实验课在研究生医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验课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三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不仅能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而且能够解决学生创新思维不足的严重问题。
[关键词]医学实验;创新思维;实验兴趣
创新思维(CreativeThinking)是以新颖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思维方法或视角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新颖性、独到性、创造性的特征。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智能训练、素质磨砺才能具备。基础医学实验是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和基础医学实验课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三个专业学生随机抽取的300人调查结果显示,67.9%的人认为实验课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2.8%的人认为实验课不能很好地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其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刻板的教学和知识的完整性,所以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教师讲,虽然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教学中增加自主设计性实验,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和创新能力[2]。为此,可以尝试着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工作,让学生自主的生动活泼开展实验工作,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验操作中,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让学生逐渐的改变以前所形成的完全按照书本操作不加思考的错误观念[3],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实验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面对挫折或失败的困境中。基础医学实验是一项极其枯燥繁琐的工作,付出多、收获少是常态,一次次的失败更是难免。做过实验的人都有经历失败和挫折的经历,但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犯同样的错误,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一次失败后要弄清楚失败的真正原因,在未弄清楚失败原因的前提下,切忌盲目进行相同的实验操作。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考虑清热失败的原因后再做实验,做一次实验,要排除一个可能的因素。每次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都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同时要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自卑感来源于不同户籍、是否经历过挫折、每学期的平均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就读学校及选择的专业等。自卑感会降低抵抗逆境的能力,从而影响逆境商数(衡量、预测一个人对抗并逆转不顺利境遇的内在潜力及综合爆发力的最新测度);同时逆境商数较低,抵抗困难的能力较低,也可能是源于自卑感[4]。为此,做好基础医学实验,要树立重视实验、热爱实验的思想,要有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态度、创新的思维方式,也要有吃苦的精神、长期在实验室的准备、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屡败屡战的气魄。二是在实验技能的培训过程中。本科期间虽做过一些与理论课相关的基础实验,但对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实验还是比较陌生,对实验工作并不太熟悉,对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流程和实验环节还不适应,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用途还不甚了解,对药品、试剂的保管和注意事项还不太清楚,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甚至严重的事故。为此,必须在实验前做好实验的技能培训,使其了解实验器材的性能,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清楚实验用具的使用方法,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问题及制定解决的措施,以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在实验方案的制度过程中。实验方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题目、实验意义、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步骤、实验总结等。一个缺乏实验构思和实验方案的实验是难以到达预期实验目的的。实验方案的制定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实验方案的制定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为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指导教师的参与性。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最终找到最佳实验方案,获得理想实验效果,体验科学发现的快乐[5]。四是在实验物品和辅助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实验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可以快速达到实验目标;若实验准备得不充分,实验时仪器不够,或是药品少,或是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是一个繁琐而缜密探究的过程,需做大量思维工作,例如材料的选取、甄别、取舍等。实验材料要具备典型性、多样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包括常规实验辅助材料的准备,试剂配制的常用仪器、器皿等以及无菌操作技术、细胞与组织培养、组织标本制作等所需实验材料[6]。通过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既可以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记录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实验过程中涉及实验数据的操作、收集、整理以及数据的分析等,要对整个实验结果形成规范的记录。实验记录是实验条件、材料、目的、过程、结果及经验分析等的各种文字、数据、图表和影像资料等的综合体,是能够真实、准确、完整记载描述和还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的原始记录[7],是科研产出的基础和实验结果重现的重要技术资料,是科学发现的原始凭证,也是能证明科研活动实际发生、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8]。实验记录使用不规范、记录内容不完整、字迹不清晰、缺乏实验结果分析等问题普遍存在。应进行多渠道的实验记录并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实验记录的规范性[9]。二是在区分实验因素的过程中。实验过程又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必须具备利用已有知识,对众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做一些必要的预实验,区分实验性因素和非实验性因素。实验性因素又有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之分。数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量的,如药物的剂量、药物作用的时间等;质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性的,如药物的种类、处理方法的种类等。动物实验结果受到其种类或品种特征、周围环境、认为制动等非实验性因素。影响动物实验的非实验性因素的范畴有三个:物理因素(隔离、拥挤、笼具、垫料、温度、适度、通风、照明、噪音、运输、饮料和饮水等);化学试剂和药品因素;微生物生物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些因素控制不当,均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真确性和可复制性[10]。三是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导师不仅是你实验的指导老师,更是你人生中的生活导师,专业方向、课题设计、实验指导、论文撰写,甚至你的毕业去向及未来发展方向,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实验过程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景,通过导师指点或传授技巧,可让学生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因此,与导师积极沟通尤为重要。但作为导师,工作事务较多,自由时间相对较少,学生需要主动和导师交流。学会和导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多与同学交流,互相学习,注重细节。
摘要:文章分析了传统方法进行实验课网络授课所面临的困难和局限性,并且结合以往对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应用,阐述了将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引入实验课网络授课的可行性,以期为实验课网络授课的实施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实验课网络教学;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可行性
近年来,科研仪器设备突飞猛进地发展,活细胞成像技术日趋成熟。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是一套将细胞成像和微孔板检测融为一体的设备,同类产品在多家公司均有生产,目前正面向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热销。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诞生是为了满足科研工作的高要求,但如果能够用于当下的实验课网络授课,则会使实验课线上教学成为可能,并且还能够大大提高实验课线上授课的教学质量。2020年伊始,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国家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1-3],各大高校及中小学在各级政府的号召下,“停课不停学”,一律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保证了本学期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但部分特殊学科的实验课网络授课遇到了障碍,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课,遇到了诸多问题,目前尚未普遍推行实验课的网络授课[4-7]。有部分高校利用观看视频的形式完成实验课线上教学,但效果不佳,学生仅能观摩实验过程,对于实验所要验证的理论还达不到“眼见为实”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深入分析传统方法进行实验课网络授课所面临的困难和局限性,并且结合以往对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应用,阐述将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引入实验课网络授课的可行性,为实验课网络授课的实施提供新思路。
一、实验课传统教学法应用于网络线上教学面临的困难
实验课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验证的环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更为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所以,客观可靠的实验结果是学生在实验课中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最为有利的“证据”。如果开展实验课网络教学工作,那么实验技能的学习及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就可通过拍视频的形式完成线上示教,这时就只有实验结果的展现为实验课网络教学的最大障碍。以何种形式将实验结果展现给学生,不仅是学生对实验结果认可与信任与否的关键环节,更是实验课教学的“灵魂”所在。据了解,目前开展线上实验课教学的高校,实验结果也仅仅是以图片或文字说明等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也只好强行接受,失去了传统实验课中亲眼看到、亲手操作得到的实验结果与数据。
二、应用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开展线上实验教学的可行性
(一)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功能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特点如下:将全自动数字显微镜和方便灵活的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整合于一台仪器之内,非常适合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应用;为细胞分析而量身定做;温度控制可达45℃,轨道震荡模式,可控CO2/O2气体通入,延时分析技术;双光路设计,全波长吸收光检测和荧光发光检测整合。总而言之,该系统能够呈现出细胞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细微变化的快进视频资料。例如: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实验项目,小白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实验,通过体内吞噬法,检测小白鼠腹腔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如果借助于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我们可以将颗粒抗原与小白鼠腹腔中巨噬细胞混合温育后,将巨噬细胞吞噬颗粒抗原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能够让学生观察到巨噬细胞吞噬颗粒性抗原之后的形态学特点,而且还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巨噬细胞吞噬颗粒性抗原的过程。那么实验课的质量将会是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仅不会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反而还会产生优于传统实验课教学的教学效果。传统实验课现场观察的是最终巨噬细胞吞噬颗粒抗原结果的静态图像,而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能带给大家整个吞噬过程的视频资料,这对于实验课的质量无疑是质的改变。
摘要:目的根据隐性知识理论,改善组织学实验课组织方式,以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方法通过实施学科交叉、搭建交流平台以及变换学习小组成员等形式,改善组织学实验课教学的组织方式,研究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变化。结果在新组织模式下,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总体水平明显好转,实验考试成绩亦显著提高,但学生的创新知识基础水平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改善组织方式,乃至改善某实验课的组织方式,可明显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隐性知识;创新能力;组织方式;组织学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校2015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学生。
1.2改善实验课的组织方式
传统的组织学实验课:实验室为专用实验室,实验课期间实验内容为组织学;实验小组位置固定;实验小组成员固定不变。改变组织方式,构建的新型组织学实验课:实验室为非专用实验室,组织学与病理学实验混合使用,实验课期间实验内容为组织学和病理学(大一、大二的学生在同一实验室,进行各自实验内容,但实验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以实现学科交叉,便于隐性知识的转化);实验小组位置固定,但小组成员不同(实施电脑编组,每小组既有大一学生又有大二学生);构建网上交流平台(显微数码互动局域网络,设置讨论交流模块)。新型实验课期间,实验内容无教师集中讲解,但均配有有声PPT课件[4],组织学、病理学实验内容由同一教师指导。
摘要:医学检验是临床医疗的基础工作,检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生是否能够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而分析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文章就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并结合作者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设置、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教学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大二年级开设分析化学课程,选用教材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凌和王淑美主编的分析化学上册和下册,总时数为54,其中理论教学为28学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法及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的现状
本人在我校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只学习了基础化学,没有系统的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因此,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还有很多学生由不同的专业转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基础不一,教学难度大。此外,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数学公式,但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大一没有学过高等数学,部分公式理解起来吃力。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