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医药技术创新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重塑核心竞争力,是辽宁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采用2011—2018年辽宁医药制造业有关数据,分析其技术创新现状及路径。研究发现,2011—2014年辽宁医药制造业在R&D经费投入强度、发明专利申请量等方面都呈上升趋势;但自2015年起,产业发展出现下滑。根据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辽宁医药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辽宁医药制造业;发达工业国家;R&D经费投入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阶段,在此背景下,辽宁省医药制造业在发展理念、技术革新、产品标准等方面都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发达工业国家的成功经验说明,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必须倚重的关键因素之一。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国内对医药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多以全国整体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或将目光投向医药产业发达的省份和地区。辽宁在发展医药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医药经济发展程度与上海、北京、山东等地有明显差距,因此全国或发达地区的情况并不能代表辽宁。文章分析辽宁医药制造业当前在技术创新发展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和对策,这对于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高辽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制订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都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研究述评
关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观点:①医药制造业实现创新升级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提高微观企业技术层面的创新水平。这类研究的共同之处立足于微观企业层面,以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创新能力的替代物。如宋河发[1]、DOLATA[2]的研究都从知识和技术体系出发,指出产业创新的关键在于其变革新技术的创新能力。②目前还没有形成权威的、普遍能够获得业界认可的评价体系,用以科学合理地评估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很多学者都从多种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解析,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如施伯琰等人[3]分析了当前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影响因素,主要有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创新投入、人力资源、技术中介等11个方面;这类研究众多,研究方法非常丰富,但始终没有得到权威性、普适性的结论。③医药制造业要实现创新发展不能忽视创新网络等环境因素的影响。LAIW[4]等在文章中指出由于各创新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网络型的创新环境,各企业知识技术体系共同完成演化过程,最终实现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升级。④政策扶持对于医药产业创新影响巨大。此类研究主要强调了政策对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影响。如周戈耀等[5]从投入、人才、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认为缺乏激励和保障政策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如何实现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国内学者从多角度,如国家政策、技术进步、组织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黄卫剑[6]针对浙江医药产业,提出应从单纯仿制向自主创新转型,工艺装备应由现代制造模式代替传统工艺,改变现有的代加工模式,创立自由品牌等创新驱动策略。孙艳香[7]对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现状,提出可以通过加入全球技术创新联盟,制定产业开放式创新发展战略以及建立多维度的新型国际合作创新体系等方式实现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综上,对医药制造业创新升级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入手,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全国或比较发达的区域,辽宁医药制造业虽然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自然禀赋,但近年来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少有文献系统分析其技术创新现状,进而探索其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唯有在充分认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对促进其创新驱动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2辽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辽宁现有制药企业100余家,成功创建了生物工程、抗生素、药物制剂、现代中药等多方面的技术平台,在中药材种植、化学药品、医疗器械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竞争优势。近年来,国家和省里陆续出台大量政策,推动辽宁医药产业发展,鼓励技术创新,建立了本溪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一批独具特色、国内一流的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辽宁制药产业结构正努力由以原料药、中成药为主向生物制药转变,技术进步方式也正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8]自2009年我国实施新医改以来,在医疗卫生保障、监管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医药产业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加之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风险资本加入等诸多因素导致医药市场不断扩容,这些因素都促使整个医药产业以提质和创新为导向实现转型升级。在此形势下,辽宁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政府资金投入量近年来有所减少,占R&D经费支出比重也出现下降趋势,到2018年较2016年有小幅提高;企业资金投入量自2012—2014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2016年两年出现明显下降,2018年回升明显,达到与2014年持平的状态,占R&D经费支出比重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见图1。R&D经费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被认为是提高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从2015年开始,辽宁医药制造业新产品R&D投入强度出现明显下降态势,而且在绝对量指标方面与当年全国医药制造业新产品R&D经费投入最多省份江苏省相比差距相当明显。以2018年为例,江苏省新产品R&D经费投入额为1270688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0438349万元①。受产业政策激励的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有所增加。但只有实质性创新,即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才能有效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2012—2014年3年间,辽宁医药制造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292件②;但自2015年起出现大幅下降,2016年仅为114件②,2018年又有小幅增长。此外,近几年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一直波动,且2016年该比值仅为54%③,是近年最低值,这反映出专利申请中非发明专利也占据了不小的比重,但这只是增加创新“数量”而非“质量”,并不能真正激发产业技术创新和获取竞争优势,见图3。医药产品的生产、制造是整个医药产业链条上极为关键的一环,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创新是医药制造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命脉。以提质创新为主要目的的态,占R&D经费支出比重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见图1。产业政策,老龄化进程的迅速加快等,以此为代表的产业环境的变化对医药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辽宁省医药资源丰富,在中药饮片、生物制剂生产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综上可见,近年来辽宁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起伏的态势。截至2014年,产业发展一直保持正向增长,企业投入、政府扶持力度均不断加大,产业产值、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均保持上升趋势;但自2015年开始,辽宁医药制造业整体发展出现下滑,政府资金投放量、产品销售收入、发明专利数量等指标均出现了明显下降。产业发展的“沉疴”与“新疾”都更为突出地展现出来:研发投入,包括经费和人员在内都远远不足,资金来源有限,融资渠道单一,相关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够;产学研协同机制发挥作用有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与企业的市场化开发脱节,企业尚未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科研院所和高校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地,但科研管理部门却很难将其商业化[9],导致大量科研成果无法应用到企业产品的开发中;能够有效支撑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尚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作用,进而转化为医药制造业的现实生产力。
摘要:中医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到中医药学传承与发展。探讨提升中医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增强中医药创新的观念和中医药创新的本体认知,加强中医药创新的实践能力培养,培育中医药创新精神等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创新;中医药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情感
0引言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总体发展战略。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中医药学专业学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储备力量,是未来中医药研究的生力军,是中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中医药学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医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围绕创新的相关问题,目前学术界已形成了创新哲学、创新管理学、创新经济学、创新政策学等研究领域,并有整合成为创新学学科的趋势。结合创新学研究成果,中医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应该包括中医药创新历史观念培养、中医药创新本体认知培养、中医药创新实践操作培养、中医药创新精神情感培养4个层面。
1中医药创新历史观念培养
中医药尊重传统,但不意味着中医药缺乏创新。实际上,中医药精神内核是师古而不泥古,中医药能够从医易同源的蒙昧初创阶段,经过数千年发展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医疗体系,离不开一代代中医医者的不断创新。纵观中医药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历史。先秦至汉代的医者总结医学经验,汇总生理、病理、医理、药理的医学理论和诊断、针灸、预防的诊疗方法,托名于黄帝和岐伯而编著了《黄帝内经》,这对于中医药学而言有着开创之功。此后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孙思邈、刘完素等名医辈出,不断推动着中医药的革故鼎新。《难经》《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等经典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的诊疗体系。可以说,中医药能在现代医学繁盛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中医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正因为中医药有着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历史传统,在中医药专业教学中,更应强调中医药创新史的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医药创新历史的了解,深化学生对中医药创新传统的认识,让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创新的优良传统。帮助学生树立中医药创新历史观。首先,在中医史、中医文化学等相关教材中增加中医药创新史的内容,甚至可以组织编撰专门的中医药创新史教材,通过丰富教材内容的方式来增进中医药创新史的理论建设,进而提升学生对中医药创新历史的整体把握;其次,在中医药博物馆、图书馆建设中强化创新史的建设。当前全国各大中医院校纷纷设立了中医药博物馆,可以在博物馆中划分出专门的创新主题展台,也可以在中医药院校的图书馆设立创新主题的书架,从而让学生能更为真切的感受到中医药创新的历史进程;第三,以学生为中心来重构中医药创新史的课堂,由学生主导进行中医药创新史的主题讲座、汇报,任课教师只是进行引导与点评,此措施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梳理钻研中医药创新历史的兴趣,也让学生在中医药创新过程中发挥更多的能动性。
2中医药创新本体认知培养
摘要:当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已成为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选取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从技术与政策两方面探索创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创新;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与产业迈进了崭新的时代,传统生物医学材料已逐渐走向没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与产业已成为新常态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构建高速成长的生物医学产业发展新途径至关重要。当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层出不穷,其产业体系建设也日趋走向完备,不仅为人类有效治愈重大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且为人类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本文从我国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的发展概况入手,在考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技术与政策两方面探索创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概述
从全球科技领域的发展来看,生物医学材料专指那些能够应用于人体组织的特殊高科技材料,其具有下述功能:如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外科修复人体组织或进行理疗复健、置换人体组织或器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强化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原有功能,是生命与材料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一直以来,我国都将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开发视为具有高附加值、节能环保、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尤其是2012年以后,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我国召开预示着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建设已经迈入了世界领先发展的行列。当前,我国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主要集中在通过合成的方式构建的各种生物医学材料上,如天然高分子材料、生物合金材料、生物陶瓷等等多种复合材料,而生物医学衍生物也凭借其与自然人体组织有相似性的特点跃为生物医学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市场需求极为庞大,使用者人数众多,广泛的市场前景推动了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与营销力度,基于此,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崛起也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现状
从国内需求来看,人类对健康身体与高质量生活体验的追求一直未曾停歇,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凭借其对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智能化、功能化改善或替换等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全面而广泛的使用。尤其是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近2亿的老龄人口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在我国,因各种原因而发生身体创伤的人数每年超过数百万,这部分人群也属于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需求人群。因此,自2000年以后,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销售逐渐出现大幅度的井喷式增长,以2013年为例,该产业销售额达1200亿美元,这一数据相当于2008年全球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产值,销售额增幅维持27%的高速增长。自2014年以来,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产业规模仍在迅速扩张,并已构建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区域。从国内外市场竞争来看,我国国内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制与开发起步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生物医学材料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基础是非常薄弱的。从学科自身特点看,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作为一种高技术附加值的产业,其材料产品研发的知识成本高达总成本的70%,受知识产权保护与专业技术壁垒的影响,很多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发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高的生物医学材料还需从国外进口使用。近年来,以强生等公司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中不断推进实施并购战略,这些跨国公司凭借其产业集群发展较为集中的优势,掌握了我国国内市场的部分生产、销售份额。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处于外资跨国公司等强敌环视的不利地位,产业突围还需要不断努力。面对上述现状,考虑到生物医学材料的高技术附加值特点,单个生物医学材料企业单打独斗的研发、销售过程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必须依托区域经济发展,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才能在未来生物医药材料国内国际的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提要]本文概述重庆国际生物城发展背景,并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总结生物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提出生物城未来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重庆国际生物城;高质量发展;对策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生命科学领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历来被视为生命科学领域和生物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将其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在此背景下,我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足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一、重庆国际生物城发展背景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高收益率和正外部性等特征。因此,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人才、技术的储备,资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求较高,具有较高的发展风险。然而,与高投入、高风险相对应的是较为持久的高回报,以及正向的社会经济效应。在国家宏观支持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刺激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对应的政策给予“双重”支持,促使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并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除基础较好的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等园区外,近年来一批后起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势头强劲,如武汉光谷生物城、广州生物岛、泰州医药城、成都天府生物城等均被列入了“2014中国生物医药最佳园区”。基于此,重庆市十分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其列入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给予支持,重点培育。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通过增加优质品种、提升制造能力、补齐平台短板、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计划到2022年实现总产值1,300亿元。
二、重庆国际生物城发展现状
重庆国际生物城是全市“4+1医药产业集聚区”之一,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和健康服务产业园三个功能区。目前,生物城园区面积6.8平方公里,累计投资380亿元。园区预计2025年产值超600亿元,成为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承载地,被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摘要】科技创新助推地区经济发展,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在对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制约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并立足绍兴产业特点提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补短板”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指出,“科技创新短板”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的六大短板之首,为此,全省上下就“补短板”制定了具体对策。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直接决定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先进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影响着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在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相结合的研究中,高新技术产业如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钱平凡(2004)、牛冲槐等(2011)研究了产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的关系,指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对区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正向效应;产业集群是科技创新的有效温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分析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科技创新视角提出促进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绍兴市地方经济进入转型发展关键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7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5.5%。GDP总量人均GDP(94620元)均列浙江省第四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二产业依然占绝对优势(占比达49.2%)。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81亿元,同比增长7.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到43.1%。(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26家,增长到2015年的591家,位列全省第四;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86家。2016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3家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96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6家,总数达到336家,总量居全省前列。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7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省内率先实现区、县(市)高新园区全覆盖;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5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2个;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累计超过800家企业入驻;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由“十一五”期末的1000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2358.1亿元,增长约2.3倍。2015年,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省10%左右,全省排名第四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184家,占全省7.07%;工业总产值393.0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377.39亿元,上述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六;新产品产值达202.93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达185.64亿元,均位列全省第五;专利申请数量为541件,有效发明专利数达627件,全省位列第四,二者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4.44%和6.04%。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由2011年的11.53%增长到2015年的13.35%,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比重则由13.68%增长到25.67%。2011~2015年,绍兴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分别年均增长11.55%和36.62%,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4.03个百分点和19.89个百分点。(二)形成以医药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从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看,除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没有外,其他产业均有分布。其中医药制造业比重最大,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15年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255.35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三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96.95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七位。(三)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发展壮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由2011年的14.41%提高到2015年的24.19%。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仅27.1%,低于全省平均10.1个百分点。2011~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85%,利税年均增长8.79%,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31%。2015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为5.93%,比上年减少0.46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7%,较2010年提高1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1.6%,较2011年提高18.8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逐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2015年,绍兴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省的7.08%和7.14%,其中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省医药制造业的19.96%和21.02%,仅次于杭州和台州;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省3.51%和3.58%,位列全省第7位。
二、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依然较小,结构不尽合理2015年,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358.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2.8%,全省位列第六,整体看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较大,但是与湖州、嘉兴、宁波等地相比差距较大。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4.12%,全省位列第八,说明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能力较弱。医药制造业是绍兴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产业,总产值位列全省第三,规模约为杭州的70.63%。总产值处于其后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仅位列全省第七,仅为杭州的7.95%,金华(位列第四)的48.53%。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总产值位列全省第六,总量仅为杭州的12.28%,是台州(位列第五)的38.05%。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全省第四,总量仅为嘉兴(位列第一)的6.43%,衢州(位列第三)的57.75%。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位列全省第八,总量仅为杭州的1.36%,台州(位列第七)的60%左右。(二)创新能力不足近些年来,绍兴地区创新能力虽然有了较大提升,但是科技创新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之一,在创新产出方面与杭州、宁波等地还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绍兴市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三,总量约为杭州市的70%左右,发明专利授权量仅为杭州的18.36%、宁波的28.14%;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授权数量的比重仅为4.61%,为2011年以来最低,全省排名垫底。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629件,全省位列第四,绝对数量仅为杭州的1/10左右。(三)科技创新投入有待加强从研发投入强度上看,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R&D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2.8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个百分点,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7个百分点(图1)。除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R&D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5.1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他几个行业的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时间上看,近些年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相对优势的医药制造业R&D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却在下降。(四)科技人才匮乏2015年,绍兴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R&D人员数量占全省6.02%,其中医药制造业R&D人员占全省18.78%,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为3.51%。2015年绍兴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65%,居全省倒数第三位,而R&D人员数量占比为12.57%,在全省列倒数第五位。2011~2015年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整体呈略微下降趋势的同时,R&D人员数量年均增长11.8%;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年均增长较低,仅为2.7%,R&D人员数量年均增长仅为0.36%。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09%,比2011年增长1.9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11.21%,比2011年下降1.08个百分点。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缓慢增长,由2011年的4.99%增长到2015年的5.7%;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数量反而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19.35%下降到2015年的12.57%。作为绍兴高新技术产业最主要的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全省排名第三,仅次于杭州和台州,2011~2015年年均增长7.22%,低于台州(9.15%)和杭州(13.85%)。2011~2015年从业人员数量年均增长3%左右,而R&D人员数量却下降0.4个百分点。2015年,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13.15%,比2011年下降4.18个百分点(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