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幼儿护理知识范文

幼儿护理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幼儿护理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幼儿护理知识

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3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护理人员的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记录进行分析,从而完善儿童临床给药护理制度。方法:对3所医院116名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将问卷结果收回,将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16名儿科护理人员中,有36名曾有给药护理缺陷的经历。结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的发生率高,要加强对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的重视。

关键词:儿科;临床给药;护理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医疗环境的完善,人们对临床医疗服务及护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结合医院内各科室中长期存在护理缺乏、患者满意度偏低的特点,不断探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临床护理的一项研究课题[1]。院内常见的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护理缺陷是因为护理人员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因护理技术问题不到位而做出了错误的操作,或者是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够专注,从而对病患间接或者直接的造成了影响,但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儿科护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临床给药。而且儿科给药的对象是一些年龄小,缺乏沟通能力,发病急的特殊群体。与成年人相比,儿科临床给药的难度更大。而幼儿又是父母的心窝肉,在出现护理缺陷后,幼儿的家属会产生强烈不满。所以儿科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大,更容易引发护理缺陷的发生[2]。故笔者对3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安全给药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笔者随机从选取杭州市3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儿科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共116名。其人员中男21例,女95例;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2.6±5.1)岁;护理工作年限0.8~4年不等,平均年限(2.1±0.7)年。

1.2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母乳喂养中健康教育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足月孕产妇作为作为研究对象,将孕产妇随机分健康教育组和常规组,各60例,给予健康教育组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联合常规护理,给予常规组孕产妇进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孕产妇护理后母乳喂养状况。结果健康教育组孕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优良率98.3%与常规组73.3%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组产妇母乳喂养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提升孕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优良率,可在母乳喂养宣传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母乳喂养;应用效果

婴幼儿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其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着其发育状况。而当前诸多研究结果证明,母乳喂养是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有效方式[1]。但当前统计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产妇分娩后拒绝进行母乳喂养,直接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加强临床母乳喂养率是当前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健康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向人们传播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减少相关健康危险因素,减少疾病的发生。此次研究中探讨健康教育在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母乳喂养率,保证婴幼儿营养状况优良。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妇产科120例足月孕产妇作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产妇均排除妇科疾病及相关妊娠期严重并发症;均排除严重内科疾病;所有患者均能自主表达意愿;均自愿配合研究。将孕产妇随机分健康教育组和常规组,各60例,健康教育组孕产妇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8.4±6.5)岁;学历水平:小学及以下18例,中学24例,大学及以上18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6例,剖宫产24例。常规组孕产妇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8.6±6.5)岁;学历水平:小学及以下19例,中学24例,大学及以上17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7例,剖宫产2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在研究中进行比对分析。

1.2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及评价构建

摘要:目的:研究儿科护理专家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构建问题。方法:采用专家调查法,选取的20名儿科护理专家,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结果:研究组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均认为组织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分析得出,专家认为专业素质指标最为重要,意见较统一。结论:我国应注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强化护理专家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升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临床护理专家(CNS)通常是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才,其通过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临床护理以及会诊等方式加快护理学的发展进程。护理专家课程的设置能够提升护理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护理专家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其护理工作的重要标准,需要进行有效构建和实施。本文以20名儿科护理专家为研究对象,对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名儿科护理专家,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成立咨询专家组,专家组人员均具有该领域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

1.2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学前卫生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应切实以学生掌握相应的保教知识与技能为课程教学的目标。针对本门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同行分享的同时也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前卫生学;改革探索

一、《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及目标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托幼机构的工作需求密切相关。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健康观念,熟悉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掌握有关营养学、心理卫生、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急救措施等学前儿童卫生保育基本知识,并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能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幼儿园的保育问题,促进幼儿的健康。其重要内容及教学目标为:(一)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与保健1.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特点;3.掌握学前儿童各系统、器官的保健措施,在幼儿园保育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幼儿进行身体护理与保健。(二)学前儿童营养卫生1.了解各种营养素及热能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价值,掌握学前儿童的合理膳食要求;2.了解幼儿园膳食营养管理、食品卫生管理的具体内容及要求;3.能够根据学前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合理配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三)幼儿园保教活动安排的卫生1.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制度,熟悉一日生活卫生要求;2.了解幼儿园日常生活照料的内容,掌握日常生活照料的卫生要求与方法,能够做好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照料工作;3.了解幼儿学习教育活动的内容,掌握相应的卫生要求方法,能够做好幼儿学习教育活动的卫生保健工作。(四)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急救1.理解安全教育的内涵,了解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与途径;2.了解幼儿园的安全要求,掌握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急救原则和几种重要的急救法;3.能够在幼儿园工作过程中做好常见意外事故的预防,对出现的意外事故进行急救处理。(五)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处理1.了解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能够根据学前儿童的表现判别生病与否,掌握基本的疾病护理技能;2.了解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类型,熟悉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一般特征和常见传染病的病因、症状,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能够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识别传染病,并进行有效预防和处理;3.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类型及特征,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护理,能够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六)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1.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因素;2.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3.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七)学前教育机构的物质环境卫生1.理解学前教育机构物质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功能;2.了解幼儿园的选址、用地、总平面布置等卫生要求,掌握幼儿园房舍的卫生要求,在幼儿园工作中做好房舍的卫生工作;3.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机构常用设备与用具的卫生要求,在准备和组织幼儿园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应的卫生工作。

二、本课程传统教学问题分析

为了实现这一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及各章节小目标,适宜的课程教学模式无疑是一有力载体,然而在本课程传统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课程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主要采用集中讲授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明显下降,学生逃课率上升,即使来上课,也较多出现说话、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期末考试占的比例较大,导致学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凸显。一些学生平时不怎么听课,但只要期末恶补也可以出成绩,反而有些平时很努力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不佳。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使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考核评定失去了公平性。另外就是在考核过程中,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兼顾较少。

三、课程改革力图解决的关键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迁延性腹泻患儿护理模式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CC)模式在迁延性腹泻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婴幼儿迁延性腹泻,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给予常规组患儿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FCC模式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腹泻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估监护人的焦虑程度和对患儿的护理能力。比较两组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腹泻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观察组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SAS评分低于干预前,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ESCA评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ESCA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FCC模式应用于婴幼儿迁延性腹泻,可改善监护人的焦虑情况,提高监护人对患儿的护理能力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患儿康复。

关键词:迁延性腹泻;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婴幼儿;康复;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

迁延性腹泻好发于3岁以下的婴儿,病程可达2周至2个月,甚至更长,可造成贫血、营养不良等[1-2]。有效的护理有助于患儿的康复。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care,FCC)模式中,监护人为患儿健康的重要维护者。在对患儿实施FCC过程中,护理人员能为监护人提供有关疾病护理和预防的知识[3]。有研究将FCC模式应用于儿科病房,发现工作效率提高,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认同感提升,医疗差错发生率降低[4-5]。本研究探讨FCC模式在迁延性腹泻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婴幼儿迁延性腹泻,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常规组女14例,男16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0.92±0.35)岁,病程2~4周,平均(2.86±0.39)周。观察组女20例,男10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0.89±0.32)岁,病程2~4周,平均(2.91±0.41)周。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护理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