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原创文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文学艺术的进步总是与科技进步是相互影响而存在的,尤其会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互联网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发明,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应运大潮下,网络文学就此诞生,经过了10年发展,我们发现网络文学已经拥有了骄人的成绩。而稀缺就是对于网络原创文学研究性文字,对之价值的分析和倡导的则更少。通常意义上讲,网络文学给人的概念就是并不怎么高端,并且在研究和评论中也褒贬不一,很难形成较好的价值引导倾向,成为相对公允的价值评定。由此,此文就从新媒体视域的角度,对网络原创文学的价值导向予以研究,从文化产业本身特点以及发展与规范研究其,解决部分人对网络原创文学的误解,对网络原创文学作出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推行合理性预测,创造更具有前沿性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原创文学;价值导向
一、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原创文学的显著特征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原创文学的特征有很多,一目了然的特征便是即时性和互动性,乃至传播性、超文本性都很强,但这不是最显著的特征,从文学和文化价值来讲,它与产业紧密结合,当然也有商业价值的体现。版权带动了交易发展,形成产业链化现象。起初的网络文学只是个人兴趣留言,比如像榕树下和黄金书屋这样的网站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之所以后期有了更好的发展,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络上阅读,网民的支持率越来越高,再加上网站的维护费用增加,促使文学网展寻找自我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不至于被冲垮和被淘汰。之后起点中文网获得成功尝试,VIP付费阅读模式很大程度上被读者认可,随之大量的网络作家加盟,热门作品也就此产生,热热闹闹的文学网站就如此兴起了,而起点中文网也因此而获得暴利,确定了文学第一把椅子的地位,其他文学也应声而起。网络文学的商业化模式就在众多能人的推动下诞生,并在逐步发展中探索了新领域。网络原创文学从数量上是十分可观的,因为有大量的作家和蜂拥而至,本身的低门槛让作品在一时间眼花缭乱,对于很多人认可的文学判断和选择上就成为了难题。因为刚起步,发展乱象丛生,因此网络文学被认为是粗制滥造的作品,根本与文学无法匹配,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家队伍不断强大的背后,网络原创文学的价值不断凸显出来,文学价值也可以值得评说,一些高质量的作品随处可见,这些作品不光成为传统图书出版的生力军,以至后来成为主导性力量,并未游戏和影视等产业提供原始优质资源,逐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大部分认可的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比如网络小说《诛仙》和《杜拉拉升职记》都在网络线上获得了不少关注,后结集出版,成为不少读者的炙手可热的读物,前者经过游戏版权的出让,在游戏产业领域也大获全胜;后者则走进了影视版权,被荧屏外的观影人所熟知,成绩斐然。不管是哪种模式都是文化价值的再次渲染,是文学为基础的价值的衍生,由此可见,网络原创文学存有价值,它凭借多媒体的作用,获得了更广意义上的传播,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只要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凸现出来,被广大读者所认可,那么其附属价值和衍生文化价值一定就会被认可。其产业链的分布大体是,文学原创线上作品,线下策划出版作品,影视漫画游戏其他产品,从创作到发行已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形态,因此,将有价值的文学内容推行和宣扬下去已经不再是难事,最终文艺价值会受到市场的认可,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这是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收益状态。注重版权,才是产业链获益的基础,只有用心保护版权才能吸引各种资本的入驻,以确保产业规范化运转,最终使多方利益得以保全。而相反版权的保护不当,或者缺乏相关意念,则会引起行业乱象,也会进一步造成行业形态不好的状况。对于原创网络作品的作者当然更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有版权保护的,这样他们就能更加安心的坚持创作,而不是陷入烦乱的纠纷中。新媒体在移动、电信、广电的基础供应上,对网络作品作以宣传。网络文学推向读者就是提供了精神产品,即内容服务。电脑和手机登多种应用将内容与读者连接起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的魅力更加突出,这也宣传了网络文学的形象,让更多人对之充满了好奇。网络文学作品的出版方式与传统文学的出版方式不同,拥有图文并茂,文字块音并举,文字与动画皆行的模式,这在某种意义上促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成为全方位阅读的重要形式,而移动手机端和电子阅读器因为具有方便浏览和携带等优势,适应了当下年轻人的时间分配状态,而深受大多数年轻人的喜欢,于是,网络文学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和兴起。电子阅读在前十年就已经达到70多台,2010年又呈现爆炸式的增长,销售额一下冲击到60亿人民币,可见,国人阅读还是存在,只是在电子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而已。文学网站对于文学价值的保存和使升值,无疑是整合文学作品作品,寻求电子书品牌结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读一本的价格不高,但对知识版权的保护是一种有力举措,因此,也受网络创作者的信赖。
二、多媒体视域下网络文学行业规范性加强
传统文学力量对网络文学的抨击已经逐步淡却了,人们对于网络文学的认可度更加深入内心,并且,网络文学的行业体制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运行,而且还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作管理和规范。网络文学在此基础上变得更加制度明确,规划化更强,对网络文学的空气净化带来新鲜的空气,带来了行业的有序推进,网络原创作品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也逐步被规范化的认知、推广、尊崇。此外,新闻出版相关部分还对文学网站和小说内容作以严格的审查,规避一些低俗的作品,大浪淘沙加上激烈竞争,再加上严格审查,最后能进入人们移动客户端和电子阅读器的作品通畅是具有广泛好评的作品,文学价值也就凸显出来,对于文学作品的监督和参与者也越来越多,多媒体的传播也基于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点出发,而不是单纯为了利益服务,更加理性,人文情怀更加浓厚。
三、多媒体下的网络原创作品艺术价值自显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我国各类文学网站以及网络原创文学作品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网络进行阅读,已逐渐形成具有无限潜力的文化市场。同时,侵权盗版问题的层出不穷,开始对网络文学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现如今网络文学发展的首要课题,无疑是为原创作品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我国关于著作权的法律法规虽已基本成型,但是网络著作权与传统著作权存在很大差异,立法的保护效果仍不尽人意。本文通过概述网络文学著作权的特征,分析我国现有网络文学著作权的立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需要通过完善网络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济系统,来净化网络原创文学市场,推动网络文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原创作品;著作权;侵权行为
一、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著作权概述
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是指由著作权人创作的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的文学作品,或者其他相关领域的作品,一经完成立即享有著作权,且受著作权法保护。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内容包括法定的发表权、复制权、修改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而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网络文学著作权的发展。如果作者在网站上发表作品,未经过声明,不得随意剥夺其著作权,根据著作权相关的自动获得原则,作者只要在网站上发表著作作品,合法著作权益即受到保护。与传统文学作品比较而言,直接在网络上创作的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包括许多其他权利,因此其特点更加复杂:一是著作权的归属很难确定。由于网络文学作品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网民不断的复制传播使得最初的创作者很难确定,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增补或者删减、更改或完善原作品,从而导致归属更加复杂化。二是削弱了著作权的特殊性。现如今,在越来越便捷的网络环境下,传播作品早已变得十分简单,一个复制粘贴甚至一键转发就可以传播自己欣赏但不属于自己的作品,原作者根本不能控制他人对作品的使用或不合理传播。三是几乎完全消灭了地域性特点。当前,网络传播早已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一国的网民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其他国家网民的文学作品,网络著作权不再像传统的那样具有特定的区域性,其保护难度无形之中便加大了。
二、我国网络原创文学著作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民的著作权意识薄弱
网络文学作品侵权盗版泛滥的原因,首先取决于多数读者的著作权意识。相较于付钱购买的情形来说,免费下载、免费阅读和免费获取信息的模式,更是网民的不二之选。网站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开始使用高新技术甚至是人工打字机,在原创作者作品后,立即通过传统的打字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出来,到其他网站甚至门户网站上,因而大部分网站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盗贴和盗版链接等问题。其次,作者本身也存在着维权意识较低的问题,大多数网络文学作者不是全职的,写作只是副业或者单纯的喜欢为了兴趣创作,而维护合法著作权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成本,因此一般的作者很少选择维权。
一、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共存与本色喧哗
(一)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共存
与传统体育文学建立在一元中心主义基础上的主体性观念不同,竞技类网络文学的活动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平民化的创作态势。在纸本体育文学时代,写作者大多是专业作家或是新闻传播等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以一种“社会代言人”的职业姿态承担起“文以载道”的历史使命,在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层面从事体育文学创作。这种建立在“他律”基础上的创作形态,虽然强化了创作主体的支配性地位,却漠视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在的生存体验;而竞技类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支配性创作主体举行了“脱冕”仪式,使其与众多草根处于话语平权的位置,推动网络文学活动主体实现多元共存。以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为例,此类作品的创作者通常被冠以“网络”之名,网络技术惠及大众的不均衡性为这一群体划定了界限,他们是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青年一代,集中在20到35岁左右的年龄段。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而非专业作家,被称为“网络竞技小说第一人”的“林海听涛”当年只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而《飞翔篮球梦》的作者八戒也是一名建筑专业的在校学生,出于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他们才汇聚到网络这个超真实的虚拟世界当中,书写自己的体育梦想。作为体育运动主要参与者的青年群体,他们对体育文学创作的积极介入无疑体现了体育文学话语权的民间流溢,虽然他们只能被称为“”而不是“作家”,但庞大的草根族群极大地充实了体育文学的创作力量,使其摆脱传统创作体制的束缚,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繁盛。从体育明星博客到体育评论员博客,再到草根体育博客;从体育明星微博到草根体育微博圈,直至个人体育微信平台的建立,自媒体时代的竞技类网络文学语域更像是一个众声喧哗的网络共同体,践行着哈贝马斯对于“文学公共领域”的美好期待。在“个人网络出版时代”,每一个体育迷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写作语域,三言两语抑或长篇大论,文学性的泛化抹平了原本高不可攀的创作门槛儿,只要对体育运动有所感悟并愿一吐为快,就可以跻身竞技类网络文学写作主体的行列。虽然体育明星和体育文化名人在体育博客圈、微信圈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舆论领袖角色,但草根体育迷在这些自媒体空间中仍然拥有与黄健翔、李承鹏、董路、刘璇们平等的发言权。经过中国体育网络媒体在新世纪最初十年的涵养与积累,跻身“新浪体育博客百万俱乐部”的170多个点击率超百万甚至千万的体育博客中,草根体育博客以超过半数的优势占据了“百万俱乐部”的半边天。可见,草根群体已经极大地丰富了竞技类网络文学的创作队伍,而体育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共存与话语平权在网络空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二)体育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本色喧哗
创作主权的民间流溢不仅实现了创作主体的多元共存,而且使广大体育迷从整一化的国族想象中抽身出来,进行自我想象的拟构,开始了生命本色的激情表达。与职业作家“在写作中生存”不同,网络的“写作”带有非职业化特点,大多在“生存”的进行时中展开,从而实现了体育精神的本色呈现与生活的本真表达。以足球、篮球为题材的作品在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中占有强势地位,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它们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阶级的文化感染力,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是为全世界人民准备的足球盛宴,NBA更是令“地球人”高山仰止的篮球圣殿。选择竞技类题材的年轻们大多是这两个运动项目的拥趸者,虽然没有体育明星耀眼的光环,但这些草根体育迷对体育运动始终怀有朴素的热爱。或是为了缅怀未竟的运动历程,或是为了抒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体育梦想,他们走进了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的虚拟世界,用文字尽情倾诉人类对于自由之美、激情之美、本真之美的渴求与热爱。在竞技类自媒体空间中,体育迷更是恣意表达自己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和感受,不必焦虑于文笔的好坏,不必担心立论是否稳妥,只要怀有真挚的体育情结,就会得到同好们积极的回应。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竞技话语更是对体育迷日常生活与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事件的双重呈现。与传统意义上注重客观性、真实性的体育新闻不同,以日记体出现的自媒体体育文学着重于个人观点、个人感受的表达,强调活动主体内心真实的呈现。《球员如猫世界杯演绎“白猫黑猫论”》将能够进球的球员比喻为能抓老鼠的猫,道出了不论黑猫还是白猫、草根抑或明星,能进球就是好猫的日常生活“大道理”;《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从贾秀全风光无限的球员时代说起,感叹他执掌教鞭之后的判若两人、充满静气,是光阴让年过半百的贾秀全走上了一条早就该行走的道路。还有充斥于微博、微信之中的关于体育的“闲言碎语”,都在鸡零狗碎的日常化叙事与激情澎湃的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字对话中,展现了人性的巨大张力。没有了宏大叙事的家国担当,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开始了自我想象的拟构,他们写纯真的体育梦想,写真实的生活世界,写原味儿的生活体验,呈现出与传统体育文学活动主体不同的本色之美、多元之美。
二、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与快餐文化的浅表性症候
竞技类网络文学的“多元共存”与“本色喧哗”强调主体意志的独立,是赛博视界“自由”精神的文本呈现,在“自由”意志的热情吁请下,体育与文学携手走进了网络媒介构筑的超真实文化场域中。“多元”与“自由”为竞技类网络文学文化地位的确立提供内在动因的同时,也带来了两方面的直接效应,即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及快餐文化的浅表性症候。大众化与浅表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影随形地存在于所有大众文化产品当中,成为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语域中,对竞技类网络文学进行辩证审视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理论维度。
摘要:自谢天振的《译介学》问世以来,尽管仍存异议,但翻译文学的身份几乎得到定论,即属于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据此,开创性地从酷儿理论视角对此定位加以考察,该定位的暴力性暴露无遗;同时以学科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为思考维度,翻译文学的身份得以重思。
关键词:翻译文学;身份;酷儿理论;发展趋势
1酷儿理论
酷儿理论一词中的“酷儿”是英语queer的音译,“奇怪”之意,它亦被用以指称同性恋者。简言之,该理论是关于性的理论,但并非仅关乎同性恋。酷儿“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即“非常态”的人。酷儿理论其中一核心目标就是解构男性与女性的两分结构。我们的性别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社会文化构建而成。在酷儿理论家看来,人的性别分为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欲望,这三者亦被称为性、性别和性相。生理性别是从解剖学和生物学的角度审视的;社会性别建立在生理性别上,我们的文化和社会习俗为男人和女人各自积淀出一套社会规范,男女必须遵循自己所属的准则表现自己;社会性别决定了我们正常的欲望,即性欲,渴望异性的性取向。由此,按照正常的社会性规范,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先验地一致。当这三者的一致性发生断裂时,个体必然游离于男女二分结构外,被贴上“异常”标签,受到规范的惩罚。酷儿理论正是关怀这一“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以及“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的群体。翻译文学同样具备这流放于二元结构之外的尴尬属性。
2翻译文学身份重审
外国文学与民族文学是一对二元;存在于夹缝之间,翻译文学历来是被疏离的文学,无论外国文学史还是民族文学史均未将其纳入研究视域。1989年谢天振教授为其正名,发表了《为“弃儿”找归属———翻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文,开创性地把翻译文学归入民族文学大家庭中。自此,翻译文学的研究打破僵局,相关的翻译文学史专著也开始大量涌现。在该文中,他把翻译文学比作无家可归、得不到认可的“弃儿”。无独有偶,白先勇在长篇小说《孽子》的致辞中写道:“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孽子》主要描绘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台北新公园中被称为“青春鸟”的同志群体,讲述他们在社会边缘的挣扎。翻译文学既不同于外国文学,也有别于民族文学,与介于男性和女性这对二元之间的“非常态”群体在身份认同上沦入相同的窘境。谢教授先锋式地将翻译文学纳入民族文学,确实为“弃儿”找到一个落脚之地。但进一步对比他给翻译文学这个“弃儿”找的归属和白先勇想要给“青春鸟”找的归属,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谢教授为翻译文学这个弃儿寻找的归属并非真正的“归属”,因为“归属”给人的是“安全”、“家庭”以及“和睦”等具有爱的成分的联想。在外国文学与民族文学这对二元中的其中一元———民族文学———内,还有一对势力不均的二元,即翻译文学与民族原创文学。民族原创文学是民族文学的一种常态,相对而言,翻译文学就是一种非常态,为了给非常态的翻译文学找一个合适的归属,翻译文学就被强行地纳入民族文学之中,纳入的方式就是译者的国籍。翻译文学的声音从此与民族原创文学的声音融为一体,听起来和谐磅礴,但这实际上是一种暴力同化,而且中国文学中早就有这种迫害性书写。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短篇小说集《无声戏》里有一则故事叫《男孟母教合三迁》。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分别名为许季常和尤瑞郎的男子。徐偶识比自己年幼的尤,两人相见生情,后共同生活。为白头偕老,气质略偏女性的尤在成年后自宫。徐后来死于冤案,尤竟仿效孟母,为抚养许之幼子,三度搬迁,后孩子高中,为其立节妇牌坊,赢得“男孟母”的美名。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中评述过此文,而且还列举了几个断袖小说,他发现这些小说虽以龙阳之爱为故事脉络,但都与才子佳人、男女之爱的故事情节雷同,里面的男同性恋形象均按传统女子的典型标准塑造。这些爱情故事理想唯美,因为它们本就是按传统异性婚姻观规范构建的爱情。但撕去表面和谐,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对自我身份最残暴的自戕直。将翻译文学纳入民族文学之中亦是身份自戕。前文提及,从酷儿视角看,人的性别由三方面组成: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翻译文学同样具有这三种属性。翻译文学的社会属性就是其国籍;自然属性就是其内在的有别于外国文学和民族原创文学的属性;而它的性欲就是其自己所渴望的以某种身份被接受的欲望。笔者赞同谢教授提出的对翻译文学社会性别的判断依据,即依从译者国籍来确定翻译文学的国籍。至于翻译文学的自然属性,他其实已经在《译介学导论》中名为《翻译文学的性质和归属》这一章里详细论述过,其中有关翻译文学的性质论述正是其有别于外国文学和民族原创文学的独有自然属性。而翻译文学的欲望———其自己所渴望的以某种身份被接受的欲望———存在于它的中间性这一属性。翻译文学游离于这二者之中,因此,它理应以这种中间性的身份被接受。其实早有学者对其中间性的属性做过研究。比如,吴南松《“第三类语言”面面观》中探寻过介于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翻译文学的语言特性。此外,张南峰认为翻译文学的身份具有“模糊性、双重性甚至游移性”。把这种中间属性视为翻译文学的欲望,正是旨在彰显其本身的貌态。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翻译文学的身份只是给了它一个社会属性身份,而自然属性的身份和内在的欲望却被其社会属性的身份彻底掩盖,让其处于失语状态。谢教授开拓性地赋予它一个社会属性的身份,却没有考虑其自然属性的身份,且忽略了它本真的欲望。而白先勇为“青春鸟”这一群体所寻索的归属正是自然和本真的合法归属,同时这亦是一种人文情怀。鉴于此,翻译文学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而不仅仅是民族文学的一部分,以独有身份,与外国文学和民族原创文学并置共存;而其自然属性和内在欲望也只有当它同外国文学、民族原创文学并置时才特别明显,才能更具信服力地暴露二元结构的荒谬,进一步彰显出文学形式多样化的无限潜能。
3翻译文学独立顺应潮流
一、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与快餐
文化的浅表性症候网络媒介虽然促进了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却是以文化上的浅表感为代价的。大众文化为体育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动因,在使体育文学走向大众的同时,也将大众趣味注入其中。大众趣味代表了一种大多数人的文化取向,要满足普罗大众的文化需求,就意味着对深度模式以及宏大叙事的拒绝,或者说,体育网络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必须要与大众趣味相对等,才能在受众数量上赢得绝对的优势。这也是体育消费热潮在文学领域激流涌动的表征。在消费意识形态的统摄下,大众需求成为消费主义的理性根据。对于数量众多的体育迷来说,他们需要的正是恣意宣泄的竞技快感和激情碰撞。体育网络文学也由此繁荣发展起来。在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中,激情化的叙事笔法以及充满玄幻色彩的超现实情节俯拾即是。竞技类作品写出激情和热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通篇充斥的只是些冗余而毫无大脑的热情,就难怪有网友用“狗血”来调侃一番了;如果人类通过体育运动超越自我的愿望只能依靠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超现实力量来实现,那么竞技类网络原创小说也就只是体育迷们聊以慰藉的精神迷药,体育梦想的实现开始于网络也将止步于网络。事实上,除了内容上带来的浅表感,竞技类网络文学作品在形式上也呈现出无处不在的快餐文化症候。绝大多数的竞技类作品都以长篇连载形式出现,百万字以上的作品俯拾即是。这实际上是由大众文化的商业生产逻辑决定的。在点击率决定成败的网络空间,短暂的停歇就会使作品被淹没在底层,也就是说文本长度是与写作收益成正比的。一场比赛的内容用好几个章节的篇幅作事无巨细的描述,在竞技类网络原创作品中早已司空见惯。这种无限延宕作品长度的方法,破坏了文本最初较为合理的结构安排。在漫长的更新大战中,作品常常会脱离原初的创作轨迹,作漫无目的的“长跑”,甚至以流产告终。而网友们速食式的浏览,也确实无法承载过于复杂的故事结构。两者恰好相得益彰,共同分享着这份大众文化时代的精神快餐。博客体育文学则是这一快餐文化浅表性症候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博客是一种更为随意的书写方式,抛却了完整的情节结构和清晰的故事脉络,肆虐的情感碎片充斥着体育博客的各个角落。“烟花妹妹”在博文《英格兰,脱了洗了睡了吧》中写到,“全场比赛15次射门仅5次打在球门框以内,我很好奇,英格兰男人们酷爱打飞机吗?”“牛牛胡诌”在博文《国奥踢的是寂寞冠军赛程是光屁股》中写到,“国足的球员踢的真就不是球,是寂寞;让人怀疑他们赚的不是人民币,是人冥币!”诸如此类的恶俗语言、粗鄙比喻,在博客体坛不胜枚举。在这里,通过日记体式的日常化叙事方式呈现出来的,是关于体育运动的鸡零狗碎的言语碎片,而对于体育精神的深度剖析却被庸常化叙事所遮蔽。从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激情化叙事,到充斥体育博客的肆虐的情感碎片,体育网络文学以拒绝深度的快餐文化姿态崛起于网络空间,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与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形式,标示着体育网络文学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某种生存境遇。
二、体育网络文学活动的“自由生存”与多元喧哗
体育网络文学的自由本性在文学活动主体方面呈现出多元共存、本色喧哗和情感共鸣的文化形态。这既是由体育运动的自由本性决定的,也是由崇尚多元共存、间歇性互动的网络空间、媒介逻辑和后现代文化特质在体育网络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决定的。传统体育文学建立在一元中心主义基础上的主体性观念由此瓦解,体育运动“自由生存”的文化诉求通过体育文学活动主体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第一,与传统体育文学建立在一元中心主义基础上的主体性观念不同,体育网络文学的活动主体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平民化的文化态势。在纸本体育文学时代,写作者大多是专业作家或是新闻传播等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以一种“社会代言人”的职业姿态承担起“文以载道”的历史使命,在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层面从事体育文学创作。这种建立在“他律”基础上的创作形态,虽然使创作主体的支配性和绝对性作用得到了强化,却漠视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在的生存体验。体育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传统意义上支配性的创作主体举行了“脱冕”仪式,使其与众多草根处于话语平权的位置。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的创作者通常被冠以“网络”之名,网络技术惠及大众的不均衡性为这一群体划定了界线,他们是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青年一代,集中在20到35岁左右的年龄段。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而非专业作家,如《我们是冠军》的作者“林海听涛”,当年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而《飞翔篮球梦》的作者“八戒”也是一名建筑专业的在校学生。出于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他们才汇聚到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书写自己的体育梦想。青年是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者,这一群体对体育文学创作的积极介入体现了体育文学话语权正在向民间流溢,虽然他们只能被称为“”而不是“作家”,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体育文学创作队伍,使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博客体育文学更是如此。从体育明星博客,到体育评论员博客,再到草根体育博客,体育博客的迅速壮大不断丰富着博客体育文学的创作队伍,使其变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网络共同体。在“个人网络出版时代”,每一个体育迷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专栏空间,三言两语抑或长篇大论均可,文学性的泛化抹平了创作的门槛儿,只要博主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体育运动的某些思考与感悟,并具有一定的审美性、情感性和趣味性,就可以跻身博客体育文学创作者的行列。虽然来自传统大众传媒的体育明星和体育文化名人在体育博客圈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舆论领袖角色,但必须承认,在博客空间,草根体育迷与黄健翔、李承鹏、刘璇、谢军、杜丽等名人有着平等的发言权,有着成为新的舆论热点的机会。到2010年年底,在170多个点击率超百万甚至千万的“新浪体育博客百万俱乐部”中,草根体育博客就以超过半数的优势占据了“百万俱乐部”的半边天。草根群体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体育网络文学的创作队伍,体育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共存与话语平权在网络空间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实现。
第二,创作主权的民间流溢不仅实现了创作主体的多元共存,而且使广大体育迷从整一化的民族想象中抽身出来,进行自我想象的拟构,开始了生命本色的激情表达。与职业作家“在写作中生存”不同,网络的“写作”带有非职业化特点,大多在“生存”的进行时中展开,是体育精神的本色呈现与生活的本真表达。而这首先得益于足球、篮球两个体育项目所拥有的广泛的群众基础。以足球、篮球为题材的作品在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中占有强势地位,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它们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更强大的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阶级的文化感染力。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是为全世界人民准备的足球盛宴。NBA更是令“地球人”高山仰止的篮球圣殿。选择竞技类题材的年轻们一般也都是这两个运动项目的拥趸者,虽然没有体育明星耀眼的光环,但这些草根体育迷对体育运动始终怀有朴素的热爱。或是为了缅怀未竟的运动历程,或是为了抒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体育梦想,他们走进了竞技类网络文学的虚拟世界,用文字尽情倾诉人类期望通过体育运动表达出来的自由之美、激情之美、本真之美。博客体育文学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体育意志的真我表达。体育迷在各自的博客空间里,自由书写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和感受,不必焦虑于文笔的好坏,不必担心立论是否稳妥,只要怀有真挚的体育情结,就会得到同好们积极的回应。活跃于网络空间的体育文学活动主体,经由体育运动呈现了人性的本色之美,而这种生命的本色呈现也是在生活的进行时中展开的,是对生活的本真表达。如在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中,校园与都市始终是难以回避的题裁。很多校园题材的网络本身就是学生,他们虽然年龄比较低,阅历也较浅,但却是在生存的进行时中写作,作品充满了纯情味道。正如网络“林海听涛”说的那样,“我写《我踢球你在意吗》的时候,创作的冲动和动机其实就是希望用文字来缅怀我的高中岁月,那些疯狂追逐足球的日子。这就是我的‘道’,描写青春,歌颂永不放弃的精神。”这种与生命本色同步协奏的写作方式,很容易引起同龄读者的共鸣。都市题材的介入也是们生活世界的同步呈现,现代体育正是在都市文明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都市将人类原生态的身体话语转化为文明社会中的竞技话语,对于大多数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来说,体育与五彩斑斓的都市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写体育网络小说也就是都市生活场景的现场直播。博客体育文学更是体育迷日常生活与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事件的双重呈现。与传统体育媒体注重客观真实的体育新闻不同,以日记体出现的博客体育文学更多地体现为个人观点、个人感受的表达,强调活动主体内心真实的呈现。《华丽丽的那场仨对蛋》就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中国国奥队凭借裁判给马来西亚队的三张红牌,以三次定位球、三个进球、3∶0的结果战胜对手这一事件进行了品评,表达了博主“没有重名”的尴尬与无奈。
《男篮狗屎运(组图)》将国际篮联表示推迟公布中巴男篮群殴事件最终处罚结果一事比喻为中国男篮的狗屎运,并以一组衣衫单薄的帅哥美女照片预祝中国男篮夺得2010年亚运会男篮冠军。整篇博文充满了调侃、鄙夷之意。可见,在鸡零狗碎的日常化叙事与激情澎湃的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字对话中,在庸常与激情的碰撞中,博客体育文学展现了人性的巨大张力。没有了宏大叙事的主流意识形态担当,体育网络文学活动主体开始了自我想象的拟构,他们写纯真的体育梦想,写真实的生活世界,写原味的生活体验,呈现出一种与传统体育文学活动主体不同的本色之美。第三,多元化的体育网络文学活动主体,在体育精神的本色呈现与生活的本真表达过程中,实现了竞技情感上的共性共鸣。这一文化效应的呈现首先是建立在网络文学活动主体基础上的,文学活动主体在网络空间处于一种无时不在的交往对话关系之中,创作者与接受者间时常发生角色转换,这就使传统文学活动主体的主客分立变成了主客间的本真共在。换言之,当写作变成了一方向另一方的心灵倾诉与感觉对话时,文学活动主体间的共性共鸣也就成了必然。活跃在网络空间的广大体育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文字实现了竞技情感的交融。与传统体育文学活动主体间呈现出的那种经典的心理距离不同,体育迷在网络空间寻找的是一种体育情感的相似性体验。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的关注者大多热衷于某项体育运动,并通过阅读或写作参与到体育网络文学活动中来,经由原创文学网站发生点对点的对话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出谋划策,双方在某种程度上达成竞技情感上的共识。于是,在竞技类网络作品的书评区中,我们看到了体育迷们穿着各式各样光怪陆离的“马甲”,以或长或短的篇幅表达着自己对于作品或文章的理解和建议。网友“白衣狄飞惊”在竞技类网络原创小说《冠军传奇》书评区发表主题为“转会建议”的文章,谈了自己对于作品中球员转会情节的看法,并建议作者结合当时国际球坛转会市场的情况尝试在作品中改变现实的轨迹。这种由共同参与文本构造带来的情感愉悦,在传统体育文学的创作中是无从获得的。正是网络的交互性特征彻底改变了文学作品在传统文学活动中的传播路径,单向度的文本呈现变成了交互式的意义流动,体育迷们通过文字在网络空间发出心底的声音,使得以往只有专业人士才拥有的体育文学批评话语权得以在网络流溢。在博客体坛,网友们可以就博主的关于某场比赛的评论文章发表意见,博主也可以对某位网友提出的意见进行回复,双方在这种你来我往的讨论过程中共同构筑着博客体育文学特有的文本样式。尤其是在周期性举办的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期间,如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网球大满贯赛事、NBA常规赛等,体育博客的创作大多会掀起高潮。体育迷们汇聚在这块体育思想的竞技场上,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思想碰撞,并在关于体育赛事的交互式思想对话过程中,达成竞技情感上的共鸣。与体育网络原创小说相比,这是一种交互性特征更为鲜明的体育网络文学创作形态,间性主体的互动叙事为体育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共性共鸣作出了更好的诠释。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