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园艺科学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园艺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训练场所,本文介绍了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基本情况,就热区农业院校园艺专业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科研、示范推广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热区农业院校;园艺专业;校内教学实践
基地建设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拓展办学空间的重要手段,是具有教学、科研及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特性场所;是培养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场所;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成果示范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我院对建设园艺专业校内教学实践基地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基本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教育科研基地为学院自主建设基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距离普洱市区90公里,占地面积620亩。基地最高海拔991.1米,最低海拔863.8米,气候属于低纬山地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2212毫米,年平均气温18.1℃。基地始于2014年10月,经过近六年的建设和管理,集教学、科研、种质资源收集、生产示范与科普为一体的现代热带农业基地已初步形成。该基地主要包括热带果树资源圃和示范种植片区、热带经济作物资源圃和示范种植片区、南方药用植物资源圃及热区特色蔬菜资源圃等,收集种植热区“名优特”作物100多种。主要种植园包括咖啡园50亩、橡胶园30亩、茶园50亩、林下药用植物和中草药20亩、热区野生特色蔬菜园15亩、热带果树园200亩。基地内机耕路、灌溉管网、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基地已具备同时容纳120个学生到基地短期学习、生活和实训的基本条件,每年接纳近1500人次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基地为学院实践教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较为系统性学习了园艺专业技能和一线实战能力,毕业生受到社会的青睐。
2.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功能
(1)教学功能热区农业院校园艺专业教学作物主要面向热带果树、热带经济作物及蔬菜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以较小规模进行集约化栽培,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施齐全的实习场所,可以满足园艺专业教学实践对热区植物生物学特性观察、树种品种识别、生长发育规律、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和整形修剪等内容的要求。“园艺植物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苗圃学”“专业综合实践”等课程和专业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部分或全部在校内实践基地完成,基地成了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
1园艺工程对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
1.1使得设施农业结构调整更为完善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中,农业生产中主要是根据季节来进行播种,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园艺工程的运用大大改善了这种窘境,园艺工程的运用中主要有运用温室大棚技术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仅为园艺产品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温度及充足的养料,而且使农产品的种类也大大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2能够节约土地等稀有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设施农业园艺工程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出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3使得农业的发展扩产增效
设施农业园艺工程的开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工程的开展能够形成一定的模式,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农作物潜能,实现我国农产品产量的升级,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1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夯实为农服务基础
大力推进人才建设工程,组建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园艺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球宿根花卉生产创新团队”,“叶菜类蔬菜安全高效技术创新团队”被确定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专业实践,走入基层,服务基地,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服务农业的能力,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2推进为农服务工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009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精神,学院承担了与徐州市睢宁县结对的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2012年又增加了与南通市海安县和苏州太仓市两个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点。学院根据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文件精神要求,每年选派十多位教师参与驻村指导工作,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为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省农委的认同。由于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主要服务的是园艺企业,重点是蔬菜、果树,园艺科技学院的老师成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主力军。学院连续3年被江苏省农委评为“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集体”。2010年应南通市海安县人民政府邀请,园艺科技学院与海安县签订了《“院-县”科技服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要求,学院每年选派5名园艺专业的老师组成科技服务团队,重点推进特色设施园艺规模化生产。通过规划生产基地、引进花卉新品种、建设蔬菜示范点等方式,初步形成了以雅周镇花卉和蔬菜示范基地为龙头、以点带面的技术服务模式,在海安实现了瓜类、茄果类等蔬菜周年生产,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高度肯定。作为与苏州市农委的“院-区”结对科技服务,学院每年组建二十余个科技服务团队,分赴二十余个园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其中园艺科技学院每年组建3~5个团队,担任首席专家,与苏州市现代农业园区结对,开展技术服务。随着形势的发展,科技服务内容也从原来的以技术为主转向技术服务、园区规划、园区经营管理、园区信息化服务等多元化,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全方位。2012年11月30日,在省农委、省教育厅、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搭建了省内政行校企的科技、人才、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目前共有理事单位144家。其中园艺相关企业30余家,共同致力于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师资锻炼、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合作目标。借助“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的大平台,成立了园艺科技学院分理事会,确立了8个常务理事及22个理事单位。园艺科技学院与太仓现代农业园、昆山“星期九”、苏州东山吴侬茶叶合作社、苏州吴中区东山雨花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常熟海明蔬菜园艺场、苏州维生种苗有限公司等形成紧密型校企合作联盟。校企双方在校企技术人才互兼互聘、学生顶岗实习、公共实训资源开发、园艺项目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
3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2014年,苏州市蔬菜协会、苏州市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协会相继落户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政行校企合作平台可以通过教师将政府的产业规划传达到行业和企业,汇聚各方的智慧,实现共同的目标。此外通过平台建设,一方面为学院广大教师的实践锻炼提供了舞台,使教师能更好地走进生产一线,切实提高教师的生产技能、服务能力、教学水平;其次它搭建了教学目标、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的桥梁,使教学的要求、人才培养方向更加切合生产的需求;第三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保障,通过一线的锻炼,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率,增强了学生今后创业的信心和能力。2014年根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发挥学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作用,成立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蔬菜研究所、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花卉研究所等7个院级科研机构,立足服务“三农”的研究方向,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一所百年老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区域农业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未来的农业是属于科技型的农业,也是属于年轻一代的,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技术的培训、技术人才的培养仍然是农业类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目前学院的园艺专业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区结对服务工程等形式,直接将生产技术送到农户的手中,通过几年的实施已在生产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从事农业的绝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文化层次比较低,虽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业“三新”技术的推广。想要进一步推广农业的“三新”技术,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为此,学院通过定向培养、地方委培、企业挂名班等形式,积极拓展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努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实用的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来稳定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为苏州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陈素娟 陈国元 朱旭东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1园艺疗法相关概念以及研究现状
1.1园艺疗法
自然不仅是审美的对象,同样也具有治疗的价值[1]。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Therapy)是通过实际接触自然环境景观,利用植物景观、园艺活动来缓解心理压力与康复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人生而热衷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一定程度的依赖天性。早在17世纪末,园艺疗法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研究与应用。园艺疗法摒弃了传统的医疗设备与人力治疗,将治疗方式着眼于自然景观,借助植物栽培、景观护理等园艺活动,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是集艺术、医学与心理学为一体的治疗方式。经过不断的实践证明,园艺疗法的可行性逐渐被认可,并随之开始广泛地应用于疗愈机构、精神病院、老人和儿童活动社区等等。园艺疗法起源于医院等场所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园艺疗法的功能挖掘,园艺疗法在人类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的康复治疗中呈现出了不容忽视的功效和作用。尤其针对长期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生活状态的城市居民来说,自然景观环境便成为其不可多得的休憩场所,可为这类人群带来放松身心的机会,从而获得良好的身心康复效果。
1.2发展历程
早在17世纪末,园艺疗法被明确提出,随后各个机构学者开始园艺疗法的早期研究。在不断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由于起步时间相对较早,美国在园艺疗法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园艺疗法起初应用于治疗心理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园艺疗法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副作用几乎为零。二战时期开始,园艺疗法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展到残障人士,同时被大量运用于医院的各项康复治疗中。20世纪中期,园艺疗法不局限于医院的应用,以及治疗心理疾病,开始了更为广泛的实践与探索。近年来,园艺疗法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工具和新兴的景观设计理念,在社区环境、工作环境等相关公共场所逐渐推广应用,园艺疗法这一学科研究趋向于成熟。
2园艺疗法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我国园艺疗法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园艺疗法才初步引起医学领域相关研究者的注意,开始了园艺疗法在医学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但整体而言,园艺疗法在我国仅属于早期发展的阶段,尚未完全普及,研究范围相对较为狭窄。但21世纪以来,随着大众报纸刊物不断面向社会科普园艺疗法这一未知的领域,开始不断地有学者注意到园艺疗法,并从医学、心理学等领域逐渐扩展到社会学、景观设计学多种学科,使得更多学者投身于园艺疗法的科学研究中去,挖掘园艺疗法的潜在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的景观建设研究人员注意到园艺疗法这一学科,开始思考如何将园艺疗法融入到景观园林设计中去,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并认为,园林设计体现园艺疗法将是21世纪园林建设的根本趋势[2]。在我国,园艺疗法的研究分为2个主导方向:一方面是将园艺疗法应用于医学中,对各种身心疾病的康复治疗;二是将园艺疗法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及景观绿化中,力求打造满足城市居民各种需求,更加具有治疗意义的城市绿地。
摘要:《园艺植物栽培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密切的课程,是园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文阐述了对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课程改革
我国是园艺大国,园艺产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培养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复合式园艺人才是高校园艺专业的首要任务。《园艺植物栽培学》是齐齐哈尔大学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由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3门课程合并成,主要讲授包括果树、蔬菜、苗木、花卉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理论知识以及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等操作技能,意在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双向的园艺人才。作者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体系结构对《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进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课程改革的原因
课时大量缩减。《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合并课程,合并之后教学内容增加,学时则缩减到现在的96学时。学时的缩减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园艺植物栽培学理论知识,为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更全面的园艺植物栽培学知识,并将其培养成21世纪优秀园艺人才,亟需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落后。现代教育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园艺植物栽培学》的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是按照植物特性、生长规律、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学生和老师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还容易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滞后。《园艺植物栽培学》在学科设置上偏重于理论知识,导致理论知识占用学时过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虑较少。随着园艺专业的快速发展和生物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但由于齐齐哈尔位于我国东北部,地理环境的相对闭塞导致学术观念的相对落后,一些特色的栽培管理技术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中涉及甚少。
2课程改革的方法
2.1优化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