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园艺治疗理论范文

园艺治疗理论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园艺治疗理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园艺治疗理论

园艺疗法与疗愈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园艺疗法是指引导人们参加各类园艺活动,来缓解身心压力的治疗方法,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抑郁、暴躁、社交恐惧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通过园艺疗法能够帮助人们释放压力,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首先论述了园艺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其次对体现园艺疗法原则的疗愈景观设计提出相应建议,发挥园艺景观调节参观者内分泌系统,帮助参观者释放多巴胺并保持身心舒畅的功能。

关键词:园艺疗法;作用;疗愈景观;设计建议

1园艺疗法的概念

园艺疗法是一种利用园艺景观和园艺活动来实现治疗保健作用的治疗方法,17世纪,已有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园艺对人们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20世纪初,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将园艺疗法引入医学治疗领域,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重症康复患者的治疗作出重大贡献。园艺疗法并非直接的医疗器械治疗,而是借助各类园艺材料营造园艺景观,一方面使参观者在自然景观中放松精神以培养正向情绪,一方面引导参观者参与园艺活动而复健心灵,最终完成疗愈目标。作为辅助性治疗方法,园艺疗法通过改变参观者心理情绪使其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协助参观者尽快康复。

2园艺疗法的主要作用

最初的园艺疗法在手段和应用范围层面尚有所局限,经过数10年发展,园艺疗法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开展形式,延伸出芳香疗法、植物疗法、药草疗法、花疗法等具体疗愈方式。园艺疗法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参观者感受自然、抒发压力,最终增强身体机能和社交能力。不同的植物拥有不同的形状、色彩、质感,当参观者接近植物时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生机,体验到植物花开花落带来的生命哲思并逐渐树立自信心。蔷薇、柠檬、铃兰等植物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能够有效杀菌,同时其散发的香味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真菌具有抑制作用;银杏含有的双黄酮等成分能够化湿止泄,缓解接触者胸闷气短、心悸咳嗽等症状;松柏类植物则能挥发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物质,上述植物既能让人亲近自然,也能切实改善人体内分泌系统以促进康复进程。参观者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水声、风声、雨声,感官愉悦后促进体内分泌多巴胺,抑制消极情绪而激发正向情感。除了感受自然,参观者还可以参加栽种、浇水施肥、花艺等园艺活动,丰富的劳动成果帮助参与者认识自我价值,同时为其提供抒发痛苦和交流情感的机会,有助于人们调整心态,恢复身体机能且提升社交能力。

3体现园艺疗法理念的疗愈景观设计建议

点击查看全文

医学疗养康复农业生态花园应用实践

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步调与高强度工作环境背景下,多数人群逐渐出现心理抑郁、精神压抑、身体亚健康等问题,严重困扰了大众生活、工作质量,有些严重的甚至直接影响人们生命安全;同时,伴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种因环境原因而引发的疾病,也开始频繁出现于人群之中。基于此,社会开始注重园艺景观在医学疗养康复中的发展,康复花园与农业景观便是在此情况下所产生的全新疗养康复理念。本文将结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康复花园》,分析农业生态花园在医学疗养康复中的积极意义,从实际角度探索促进农业生态花园运用于医学疗养康复的有效路径。

(美)戴维•坎普编、潘潇潇译的《康复花园》,主要以促进人类健康为原则,辅助人们治疗心理与身体方面疾病为目标的景观设计类书籍,对维护人们身心健康,改善社会疗养康复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作用。康复花园不仅利于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人们释放心理压力、缓解精神紧张,起到安抚情绪、舒缓精神压力的作用。所以,本书精选国内外经典康复花园案例,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全面阐述康复花园设计的理论知识,对人们创建良好医疗康复环境具有指导作用。该书分别从康复花园类型、功能作用、构建元素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对所选案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析,可使读者在理论结合实际的论述形式中,快速掌握书中内容,可读性极强。

农业生态花园宗旨是在规划农业园区时,利用科学手段创建一个接近自然、充满人性化的生态环境氛围,让人们身体在此环境中得到治愈与疗养,在宁静氛围中找回内心的平静与祥和,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医疗康复主要目的是帮助患病者恢复身体健康基础上,为其疏导因疾病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化解负面情绪,与农业生态花园建造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处。《康复花园》强调生态景观虽有助于患病者恢复身体健康,但更重要的是利于人们放松心情——不管是患病者还是健康人群,都可在良好生态环境中获得心灵慰藉。所以,促进农业生态花园在医疗康复中的融合发展,对提升医疗康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农业生态花园的创建,可为实现理想医疗康复目标提供最佳疗养康复空间;其次,农业生态花园所设置园艺活动,可让人们在亲自参与种植和养护过程中,强化身体运动机能,忘却悲观思想;最后,生态花园中的各类动、植物可刺激人类视觉、听觉及嗅觉等感觉器官,让人们各身体器官活跃起来,以降低其患病的概率。

根据上述内容来看,农业生态花园在医疗康复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相关人员应充分认清这一点,积极促进农业生态花园在医疗康复中的应用。作者参与昆明医科大学2020教研教改一般课题(2020-JY-Y-028)、昆明医科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研究课题(CXCY2020002)时,发现康复花园未来发展趋势良好,且《康复花园》也明确说明康复花园的设计与建设,必须遵守应用方功能需求与构建意见,并以此为标准选取建设要素,最大限度发挥花园治愈、疗养作用。因此,设计师可以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与该书内容为参考,从以下两方面深化农业生态花园在医疗康复中的应用实践:

一方面,针对医疗康复功能需求合理规划农业生态花园,加深人们对疗养康复性农业生态花园的认识。农业生态花园与其他景观园艺的不同之处在于,可实行功能区域划分,即可根据使用功效不同将生态花园划分为不同区域,以满足使用者应用实践需求。所以,创建医疗康复空间前,农业生态花园设计者需对医疗康复类型有所了解,如开解心理问题、消除负面情绪、延缓器官衰老等;之后再按照疗养康复需求划分农业生态花园功能区域,确保所建花园生态环境符合医疗康复要求。此外,《康复花园》详细解读了不同疗养康复功效的花园设计,人们可将这些理论知识作为宣传推广内容,使人们清楚意识到构建疗养康复花园的必要性,为促进农业生态花园的融合应用奠定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具体创建时汲取传统医学中的优秀理论与实践经验,将人文关怀融入设计、建设细节之中。经国内外诸专家学者研究表明,传统医学对构建符合医疗康复需求的康复花园具有辅助作用。人们将农业生态花园运用于医学疗养康复时,应先提前熟悉并掌握传统医学相关知识信息,如中医明确表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推动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将这些信息作为指导康复花园建设的理论依据,创造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疗养康复类农业生态花园。《康复花园》不但利用大量高清、精美的图片介绍国际经典康复花园案例,还借助细致绘图技术和手绘图纸,展现所选康复花园建设细节,对人们处理花园建设细节有借鉴价值,因此,在农业生态花园中体现人文关怀时,人们可以此内容为参考,发展以人为本的医疗康复体系。

言而总之,园艺疗法是医学疗养康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业生态花园作为实施园艺疗法的主环境,其具体应用实践的发展,自然影响医疗康复效率的高低。对此,多数人群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情境下,康复花园的创建势在必行。农业生态花园设计者可与社会医疗康复机构合作,推进农业生态花园与医疗康复的联合,共同促进医疗康复花园的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医疗绿地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我国医疗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人性化的需求成为每个医疗机构的行为准则,以患者感受为设计主旨的医院绿地设计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绿地景观环境弘扬人性,充分体现出了人文主义关怀,有助于使用者改善不良情绪,直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医疗绿地设计应注意从植物的选择、空间氛围的营造、无障碍设计的处理、园艺疗法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对该医疗中心进行全面设计,以营造更健康、舒适、生态的医院绿地环境,从而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

关键词:医院绿地;疗养;医疗;生态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医院绿地设计逐步成为专家及设计师们的研究课题。美国的生态景观先驱麦克哈格曾经提出“设计结合自然”的口号[1]。

1医院绿地景观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关于医院绿地景观,国外的研究相对较早,美国一直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先后出现了很多杰出人物,如罗杰尔里希、克莱尔库伯马库斯等推动了医疗景观的发展,美国的医疗景观项目对研究该课题的人与国家都起到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很多国家,不但医疗中心、疗养机构存在医疗景观,甚至还扩展到了居住区的小花园、街旁的公共空间等。当前我国的医院绿地景观研究日益增多,但多以理论为主,集中于文献资料,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及优秀的工程实践项目。如学者郭硫仁出版了《园艺及景观治疗理论操作手册》、《治疗景观与园艺疗法》等专著[2],在社会中推行阅艺疗法,以拉近人与绿色杭物及然的关系,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2医疗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2.1坚持健康优先、形式为后的原则

点击查看全文

教师心理健康与休闲治疗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上涌现出一系列有关教师的恶劣事件,这些事件折射出我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突出性。本文在对教师心理健康、休闲治疗及二者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休闲治疗对未来我国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我国未来发展休闲治疗抑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休闲治疗

近些年,各类虐童图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断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太原儿童被老师狂扇七十余下耳光”“广东番禺女童被摔”和“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幼师师德的大讨论。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讨论更多的是将其定性为当事人个人道德问题和教育机构的监管问题,很少有人认识到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相似事件中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述事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目前国内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和心理健康防卫方法仍然在沿用一些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这些传统的治疗和防卫方法难以有效地治愈心理疾病患者,更难以达到广泛防卫教师心理健康的效果。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休闲方法来对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提供休闲治疗服务,协助教师保持心理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确切涵义,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心理学家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者应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社会学者Boc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

二、休闲治疗

休闲治疗(TherapeuticRecreation)的定义最早是由Davis(1936)提出的“以任何自由的、自愿的以及表达性的活动,用以成为有益身心的辅助治疗”。Davis对休闲治疗的定义对后续研究者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休闲治疗中的休闲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正如Austin&Crawford(2001)通过对各学者关于休闲治疗的定义的回顾,总结出“休闲治疗是一种有目的的介入”,但Austin&Crawford(2001)的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Davis认为休闲治疗属于辅助治疗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认为参与休闲治疗的患者个人身心健康得以改善是有目的的休闲活动介入的结果;不难看出Austin&Crawford认为休闲治疗的关键是产出有益的“休闲体验”,且强调了休闲治疗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痛治疗方法。与此观点相同的有Frye&Peters(1972)和O'Morrow&Reynolds(1989),他们都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让参与休闲治疗者达到其所渴望的休闲体验,并由休闲体验来促进或恢复健康。与上述研究者所下的定义不同,Iso-Ahola(1980)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增加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他认为“休闲治疗是透过休闲活动,来增进患者的生活质量”;Malkin&Howe(1993)进一步扩展了Iso-Ahola的观点,他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休闲资源和休闲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AandelandRobb(1995)更是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休闲治疗的终极目标,他认为“休闲治疗是指藉由特殊的休闲和体验活动或介入以协助有特殊需求的个体维持或增进健康以达到其最佳的生活质量”。此外,Kraus&Shank(1992)认为“休闲治疗服务是指以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设计适合的休闲活动”。Wilhite&Keller(1992)也认为“患者个人的内在需求是休闲治疗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休闲治疗必须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障碍减到最小。Carter,VanAandel&Robb(1995)也在其定义中强调了患者个人休闲需求的重要性。Faulkner(1991)认为“休闲治疗是有目的地介入患者的生活,而将休闲活动当作介入的工具,依循休闲治疗主要的目标,使病患透过活动而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休闲治疗现已被美国社会群众及医院肯定与接受,已有的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休闲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与适应生活,对于身心障碍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有积极的贡献。

点击查看全文

园艺疗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用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将园艺疗法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情感美学理论、沉浸理论、注意力恢复理论成为构建园艺疗法的理论基础,通过园艺疗法可以使大学生拥抱自然,身心放松;积极参与,充沛活力;持久参与,培育韧性;真诚合作,学会融入,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园艺疗法;大学生;健康心理

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同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适应中国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2]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融入高校教育过程之中,培育大学生自信自尊、理智平和、昂扬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园艺疗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新,我国悠久的园林文化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园艺疗法的历史积淀,将园艺疗法延伸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既是中国价值的具体呈现,也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体现,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重要的使命,在浸润心灵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本文结合园艺疗法的原理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笔者从事园艺疗法的实验中体会,探讨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辅以讲座和咨询。实际的效果表明,这些途径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方式方法过于单一,面对学生的多样化心理需求,仍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这些方式的实施更多注重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情感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围绕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努力挖掘中国文化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任务。如何既能符合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又不乏实用性,同时映照学生的体验与参与性,这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而形成的园艺疗法,是集园艺、心理学、医学、教育学、行为学为一体的新兴心理疗法。

二、园艺疗法的内涵与嬗变

1.园艺疗法的内涵。“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Therapy),是通过植物、植物生长环境以及与植物相关的各种活动,维持和恢复人们身体与精神机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在台湾常被称作园区福社,英国学者对园艺疗法的定义为以园艺作为手段,改善身心的状态,其特征在于它几乎能够适应于所有的障碍者,能够对应人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3]园艺疗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的作业疗法及17-18世纪各地广泛兴起的园艺活动,这两种劳作实践都渗透着园艺疗法的痕迹。园艺疗法的尝试期始于20世纪20-40年代,在美国为了看护退伍军人而建立医院时,引进了作业疗法师和具有花木栽培技术的园艺志愿者。20世纪60年代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立园艺疗法培训班,从此正式确立园艺疗法,其研究及应用迅速得到推广和开展。2.园艺疗法的嬗变。在英国园艺活动是国民的娱乐形式之一,先后成立了以园艺疗法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残疾人园艺促进联盟和普通人群园艺协会。同时英国园艺疗法协会还为园艺技术志愿者创设了土地利用志愿组织,志愿者负责土地和庄园的对使用者的指导与培训及训练等。美国很早就成立了专门的园艺疗法协会,协会分为团体和个人会员,出版专门的期刊,并于1973年在大学开设了园艺疗法课程。日本园艺疗法引入较晚,但发展较快,被认为能够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护理、健康给予及相关社会服务问题。韩国现有10多所医院开设了园艺疗法的科室,在医院设立康复中心,进行以园艺操作为主要实践活动的疗法操作,在当地园艺疗法师有资格制度要求分二、一、高级三个等级。同时园艺疗法在加拿大、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我国,园艺疗法的思想早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人们自古崇尚自然之法,并将传统花木作为人格寄托之物,无疑会益于身心健康,这可以看作中国古典式的“园艺疗法”,这对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的构建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贡献。另外,我国的中医中药、渊源流传的观赏文化及各类园林文化都为园艺疗法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园艺疗法的应用与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学者李树华最早阐述了园艺疗法的相关研究进展,从真正意义上开启了我国园艺疗法的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生活节奏变快、人才竞争日益增强等因素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成为高校教师育人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多方的稳定与发展。现实中,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造成大学生无法以积极心态去迎接挑战,进而影响整个大学的生活。如何培育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成为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