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政治哲学理论范文

政治哲学理论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政治哲学理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政治哲学理论

中国经济生态化发展

【摘要】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普遍难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必须应对的严峻挑战。作为一个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范式,马克思生态哲学有关人与自然的分析既有哲学理论层面的关注,又有生态政治经济学、生态社会主义层面的关注,三个视角的统一赋予马克思生态哲学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自觉践行马克思生态哲学,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动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政策模式,为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永续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哲学;范式;经济生态化

一、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多维界定

生态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深刻之处在于,在别人只看到人与物之关系的地方,马克思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围绕着人、自然、经济、社会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精彩观点、科学论断,建构了一个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生态哲学理论。

1.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本体论根基:唯物的自然观。在马克思之前,长时间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世界观是目的论的“存在之巨链”思想,即自然神学。在自然神学中,人与自然没有先后之分,都归于上帝意志。这种自然神学的最大敌人,“从一开始,就是古代的唯物主义,特别是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1]。早在还是一名大学预科生的时候,马克思就开始研究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后来又把伊壁鸠鲁主义选定为博士论文主题,最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旗帜鲜明地肯定了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强调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就已经存在。作为自然界进化结果之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由此,先在的、客观的自然,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唯物主义特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是自然的奴隶,与之相反,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2],拥有对自然的巨大能动性。

2.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方法论构架:辩证的自然观。辩证法,就其根本来说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3]的方法。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形而上学的见解”与“辩证法的见解”[4]两种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上学总是在日月不同辉、水火不相容的对立中进行思维,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各种事物的联系和区别、生成和消逝、前进和后退之间,都有着普遍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5]。比如在人对自然的劳动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总是一样的,这里已经出现了统一”[6]。这一观点贯穿于整个马克思生态哲学,既强调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又强调对其的否定理解,既强调对立又强调统一,既强调量变又强调质变。可以说,辩证法赋予马克思生态哲学超越时代的穿透力。

3.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实践论取向:人化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生态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实践的关系。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具体化为一种对象性的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了“人的自然存在”和“自然的人化”,而实践则是两者统一的中介。人对自然的实践,是多种形态的对象性关系的综合运用,不论是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还是直观、愿望、互动、爱等等,每种形态都是在展现人的实践力量。人通过实践占有了的、正在占有的自然界,就是人化的自然。马克思生态哲学所考察的自然界,正是这个人化的自然。只有人化了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2]那些与人类主体不存在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界,则“是抽象的东西”[2],事实上等于无。

点击查看全文

饮食文化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究

我国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流传有“民以食为天”、“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思想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当今社会,受多元文化和价值理念冲击,西餐文化、日韩料理等国外饮食习俗备受大学生推崇,但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承和弘扬意识不强,如能将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来,不仅能让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让大学生在饮食文化发展长河中感悟历史的繁荣与落寞、体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力量,提升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图一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宣传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品德、完善健康人格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目标,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多仍以教师理论讲解为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饮食文化作为哲学理论和现实生活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衍生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内容,凸显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文化与审美,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阐述的“和谐”理念,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倡导的“五味调和”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在食材选择上古人提出要遵循“物各有先天”的自然和谐,在食材烹饪上要达到“水火相济、物性协调”的内在和谐,在饮食品鉴上要做到“甘立而五味亭”的审美和谐。通过饮食文化将思想政治理论进行通俗化、趣味性解读,达到“形而上之思”、“形而下之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图二以地域特色饮食绘制出“舌尖上的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兼具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双重重任,这也为饮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应用提供了思考:首先,要创新饮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马克思在对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中指出“任何哲学都源于生活本身,我们不能将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对立起来”,例如在饮食文化与思政结合方面可以通过川、鲁、粤、苏、浙、闽、湘、徽为代表“八大菜系”发展传承,让大学生感受到地域风俗文化差异性,进而理解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其次,我们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视频素材展示《红楼梦》中“茄鲞”、“白雪映红梅”、“金凤鲟龙翅”等美食和省亲宴、大观园宴等宴席场景,让大学生感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妙绝伦,体会美食背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及封建制度的腐朽;最后,借助饮食文化让大学生感悟民族文化魅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热播,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风靡世界,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富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茶文化和器皿文化,让大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的魅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作者:秦永亭 李抗 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点击查看全文

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分析

摘要: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政治教学;教学生活化;对策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广、普及,我国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都在发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政治学科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健康成长。但一直以来,政治学科教学还是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脱离,降低了教学的水平与质量,难以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因此,政治教学需要加强生活化,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概念

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要依据,应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政治学科来说,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学生理解困难。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形象化,有助于加快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1.教学理念生活化

点击查看全文

阿多诺文学批评论文

一、阿多诺文学批评活动的主要内容

阿多诺的文学批评延续着他碎片化、星座化的写作风格,这并非仅仅是对某种形式的偏爱,而反映出阿多诺对一切系统性理论话语包括阐述性文学理论话语的不信任。就集中收录阿多诺文学批评文章的作品集《文学笔记》这一书名确定之周折也能看出此特点。据说阿多诺最初想把作品集命名为后接受编辑的建议采纳名.英译本的标题为notestolitera-ture,这里用了介词to,而不是on,英译者解释说这就是对阿多诺作品形式特征的最好说明,因为阿多诺的文本有着类似音乐的特征。note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其一表示音乐的音符,从字面上看,notenzurliterature就是musicalnotestoliterature;其二note又可以理解为注脚,这提醒读者,作者对文学的看法都是一些细节之处的观察。阿多诺的文学批评文章比较零散,但数量庞大。具体来看,他的文学批评文章涵盖面极广,内容十分庞杂,其文学批评对象包括诗歌、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流派均有涉及。这些批评文章主要收集于《文学笔记》中从这些文学批评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家及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对其他文论家理论之批评,关于作家作品集的书评,等等。其中一部分是已发表的文章,一部分是电台的讲演,也有若干篇论文如等是从未发表被收录到此文集中的。阿多诺的文学批评对象涉及到众多作家及作品,主要包括艾兴多夫(Eichendorff)、海涅、卡尔•克劳斯(KarlKraus)、歌德、狄更斯、巴尔扎克、瓦莱里、普鲁斯特、弗兰克•魏德金(FrankWedekind)、托马斯•曼、布克哈特(RudolfBorchardt)、格奥尔格(StefanGeorge)、荷尔德林、贝克特、卡夫卡、弗里茨•封•温赫(FritzvonUnruh)等,涉及到的理论家有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Kracauer)、布洛赫、卢卡奇、本雅明、萨特、海德格尔等。从这份长长的名单可以看出,阿多诺的文学批评内容驳杂,涉及众多文学派别,其中诗歌尤其抒情诗是阿多诺文学批评文章的一个重点,具体而言,其中包括歌德、艾兴多夫、海涅、布克哈特、荷尔德林、格奥尔格、瓦莱里和波德莱尔等诗人,涵盖了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不同风格。阿多诺另有《抒情诗与社会》一文,着重探讨了抒情诗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通常被视为作为诗人个体情感抒发的抒情诗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观点。阿多诺的诗歌批评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如《纪念艾兴多夫》、《海涅的创伤》、《并置:论荷尔德林的晚期诗歌》、《格奥格》、《富有魅力的语言:论布克哈特的诗歌》等批评文章无一例外关注诗歌语言,阿多诺主张语言应当从交换和交流的逻辑中解放出来,语言是独立的,语言不是诗歌得以形成的手段,诗人只有在语言面前剔除主体自身,要为了语言牺牲自己,他强调的是纯粹语言或语言自身。另外,小说是阿多诺文学批评的另一个重点,有《阅读巴尔扎克》、《关于普鲁斯特的简短评论》、《论卡夫卡》、《关于托马斯•曼的一幅肖像》、《论狄更斯的〈老古董店〉》、《尝试理解〈终局〉》等文章,涉及到巴尔扎克、狄更斯、普鲁斯特、卡夫卡、托马斯•曼等作家,除此之外,有《承诺》和《扭曲的和解:论卢卡奇的〈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萨特、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进行批判,凸现出阿多诺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偏爱。

二、阿多诺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

尽管阿多诺的星丛文体抗拒任何概括性的总结,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最突出的方面对阿多诺的文学批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其一,阿多诺对具体作家和具体作品的评论往往有别于文学史中的流行观点。比如在《纪念艾兴多夫》一文中,阿多诺反对视艾兴多夫的语言是重复的、过时的和陈词滥调的这种流行观点,他高度评价诗人的语言,认为艾兴多夫的诗歌语言并不是主体情感的表达而是诗人失去自我后语言之流的一种自由流淌,“他的诗歌并不像通常认为浪漫主义是‘主观主义’的,而是对诗歌主体一种沉默式的反抗,是对语言冲动的一种牺牲”。他将艾兴多夫置于一个德国文学的潜流之中,主张“德国文学正好与经典的德国音乐和哲学相反,目标并不在于完整、系统和多样性的统一,而是松散、分离的,艾兴多夫秘密地参与了德国文学的这股潜流:从狂飙突进运动到青年歌德,再到毕希纳(Büchner)、霍普特曼(Hanptman)、魏特金(Wedekind)、表现主义和布莱希特”。阿多诺对德国文学史的梳理得出的结论与流行观点完全不同。在《论歌德〈依菲革涅亚〉的古典主义》一文中,阿多诺认为歌德的这部作品与古典主义并不相容,虽然这部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戏剧形式也是古典主义提倡的五幕剧,但它并不是对希腊悲剧的模仿。阿多诺对这部戏剧的解读集中于它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与通常对‘形式’的理解相反,歌德的古典主义是出自于它的内容。引用歌德自己的话或是同时代席勒的观点,应该称其内容为‘人性’”,而从作品中体现的内容看,“剧本《依菲革涅亚》中的希腊人并非是脱离经验世界的永恒不变人性的体现,而是属于特定历史阶段中的人性”,阿多诺拒绝通行的对于古典主义的理解。或许正因为阿多诺的结论往往有别于主流的文学史观点,他常常被批评为只是一位非专业的充满激情的业余批评家而已。

其二,阿多诺的文学批评呈现出鲜明的哲学化特征,这与阿多诺美学理论中的“理解”(解释)观息息相关。在《美学理论》中,阿多诺对“理解”概念进行了阐释,他首先批判了传统哲学中的“理解”观念,认为从哲学上说理解(解释)的概念被狄尔泰和他的伙伴们简单等同于“同情”(empathy)。我们知道,狄尔泰的解释学在20世纪早期对德国的文学批评非常重要,他把文化现象中的“理解”看作是一个生命(作品解释者)“进入”另一个生命(作品创作者)的过程,强调主体的、生动的体验(Erlbnis),而阿多诺则将经验认为是“Erfahrung”,这两者在德语中的字面意思都是“经历”、“经验”之义,但阿多诺在这里对此作出了严格区分。狄尔泰的经验强调连续性,在狄尔泰的理论中,艺术作品能够让读者进入创作主体的经验中,接受者能够通过同情的方式重建意义的连续性;而阿多诺深受本雅明的影响,着重的是经验的震惊、破坏等否定性。与传统解释学强调忠实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不同,阿多诺强调“艺术的不可理解性”,主张艺术具有谜语特征,“目前美学的任务不是把艺术作品当作解释学的对象,在当时的情况下,所需要理解的东西正是作品的不可理解性。”阿多诺强调艺术作品的谜语特征与其真理性内容相关,“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就是对某一单个作品之谜的客观解答或揭示”,把握真理性内容需要的是批判,是反思。阿多诺论贝克特的《尝试理解〈终局〉》一文可以看作是阿多诺以其哲学观与美学观来具体阐释文学文本的一次示范,在该文中他侧重从词语、句法、修辞、结构等因素进行文本分析,指出《终局》一剧以自身特有的艺术形式体现出对意义、主体性、历史、自然、个体等概念的探讨,这与他的非同一性哲学观念正相吻合;又如在《论歌德〈依菲革涅亚〉的古典主义》一文中,他试图通过该作品尝试与启蒙辩证法中的观点联系起来,认为歌德的戏剧是对启蒙转向神话的一种预言,“作为成熟主体的阶段,文明驱除了神话的不成熟,却因而对此充满罪责并被卷入罪责的神话之网”,文明并不意味着人性的实现,这正对应着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中关于启蒙与神话之间辩证转换的观点。阿多诺的文学批评实践与他在《美学理论》中提出的观点完全一致:美学的任务就是要辩证地沟通哲学反思和审美经验,并由此达到艺术真理内容,美学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还需要哲学。“唯有哲学才能发现那种真理性内容,艺术和哲学为了共同的利益在此汇聚在一起。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哲学并非从事那种以外在方式来应用或实施哲学信条的活动,而是以内在的方式对艺术作品进行反思。”

其三,阿多诺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内在批判”。阿多诺反对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他既不关注作者的生平威望也不以外部的社会标准来衡量作品,他强调自己的批评是一种“内在批判”,是从文本出发寻求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尤其强调通过艺术形式的自律来实现艺术的真理性内容。如在《承诺》一文中,阿多诺重点批评了萨特的文学观,指出艺术作品中有意的政治立场会侵害作品,政治意见在艺术中毫无用处,“这不是艺术作品政治化的时代,政治应移入自律艺术作品中,它渗入艺术作品的最深处以至于以一种与政治毫不相关的态度来表达自身”。可见,虽然阿多诺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但他将内容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转换为形式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联。这种对批评的“内在性”的强调与同时代影响较大的英美新批评派所强调的文学的“内在规律”不同。新批评派反对印象式批评,主张细读法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这种内部研究的方法关心的仅仅是文本本身。与新批评的细读方法共同之处在于,阿多诺也注重从文本出发,所以在他一系列的文学批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对文学作品的引用很多,会逐字逐句地对作品进行阐释,尤其在他大量的论述诗歌作品的批评文章中十分关注作品的语言层面。在论述艾兴多夫、格奥尔格、布克哈特、荷尔德林的诗歌时,阿多诺特别着重于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在论及歌德、巴尔扎克的作品时,也赞扬他们作品的语言与音乐之间的类似之处。但不同于新批评派的“内部研究”,阿多诺的“内在批判”最终指向的是他的哲学思考。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哲学素质教育的思考

摘要:对于众多高职学生而言,哲学学科中的知识往往十分抽象,深奥,难以真正理解。这就对高职哲学教学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哲学知识。在高职哲学教育中,要融入素质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哲学;素质教育;思考

一、引言

在高职教育中,哲学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开展哲学教学时,教师要融入素质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通过哲学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许多学生进入到学校之前,就像是未雕琢的璞玉,通过素质教育可以使这块璞玉的价值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在高职哲学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很有必要,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二、高职哲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端正三观

许多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主要是为了掌握专业的技能,从而在社会上立足。不过,当今时代需要的是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远远不够,还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这是因为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许多学生的思想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会受到互联网消极文化的影响,不能明确理想,缺乏坚定的信念,这样就很难成为有用的人才。学校在开展哲学教育时,融入素质教育理念,可以使学生有正确的三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心中的信念,不会轻易受到诱惑。可以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就是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