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职场礼仪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职场礼仪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中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教学主体性,促进教学质量跟教学效率提升。高职院校在职场礼仪课程教学中,还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基于翻转课堂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本文主要就高职职场礼仪教学中翻转课程的教学应用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场礼仪课程;翻转课堂
在职场礼仪教学中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礼仪内涵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职场生活。高职教师还要积极将翻转课堂模式融入职场礼仪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职场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并帮助学生进行礼仪行为的掌握,从而让职场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跟教学效果提升。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作为美国2011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获得了良好的应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多是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灌输性授课模式,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等待教师的指引。这种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不利于提升以及优化学生的学习素养,还导致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效果受到限制。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将教师从教学主体转变为客体,学生则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能力等作为教学的关键立足点,科学精准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可以说,依托翻转课堂这一高效化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良性互动,还能够促进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设置等教学模式,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体会所学知识的内涵与意义,并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积极意义[1]。
二、翻转课堂在职场礼仪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职场礼仪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空乘专业与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岗位礼仪方法,在社交活动以及工作中能够做到事事合乎礼仪,确保各项沟通交流顺利开展。在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职场礼仪课程教学中,还需要就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职场礼仪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
一、涉外礼仪的概念和学习必要性的认知
礼仪,顾名思义,就是指仪式和礼节。涉外礼仪,即为涉外人员在国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一些国际通用的礼仪做法。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环境、宗教等的不同,人们生活习惯、日常交流方式也存在差异。目前高职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毕业后都进入了外事企业或者从事对外的相关工作,因此,掌握一定的外国礼仪文化和生活习惯,才能在对外交往中遵循国际间通行的礼仪进行沟通交流,有效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或矛盾,营造出更好的工作氛围。
二、高职院校涉外礼仪教育途径探讨
(一)高职院校对外礼仪教育体系的系统化、规范化设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礼仪课程,课程性质基本为公共选修课。涉外礼仪作为现代礼仪体系的五大部分之一(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将礼仪体系概括为“社交”“商务”“服务”“涉外”等五大部分),对涉外专业的学生和毕业后要从事对外工作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因此,涉外礼仪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教学中也要分层次依次进行知识传授。首先是日常基本礼仪。涉外礼仪作为礼仪的一大组成部分,是以基本的礼仪规范,针对不同的社交对象、社交场合而衍生出的一种专用礼仪。高职院校学生均为高中毕业生,在入学之前的教育学习中虽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但并没有系统、具体的学习。学生入学之初,学校应该通过礼仪手册、举办礼仪宣讲大会等形式,为学生初步建立礼仪意识,树立正确的礼仪审美取向,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存在意义和重要性,提升自信,拓宽人际交往。再者是专业涉外礼仪的教育。高职院校中部分专业如商务英语、对外英语等本身需要面对的交流人群为外方人员,涉外礼仪尤其必要。在涉外礼仪的教学设置中,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做相应的课程设计,有目的性的讲授,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学习任务,并且学以致用,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二)涉外礼仪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定位
1.从文化差异切入涉外礼仪教育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民族信仰、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的不同,而使其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若是对文化间的差异缺少了解,学生会在不觉间以自身的价值标准和礼仪规范来表达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这样容易引起对外交流中的误解甚至矛盾。现代国际间通行的礼仪惯例和目前国内的礼仪规范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引入学习涉外礼仪的原因和必要性。首先,日常生活用语的不同。生活中的交际用语包含很多方面,常用到的有会面时的打招呼、问候语、介绍语、分别用语和语言交谈话题的选择等。交谈双方因为各自的成长环境和文化氛围迥异,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中国人在介绍客人时习惯用赞美的言语,而欧洲、美国等国家在介绍时更常用的是简要的信息介绍。例如,若是以中国的介绍方法介绍美国人,会使其产生不解甚至尴尬难堪。同样,用美国式的语言介绍中国人,又往往使被介绍人形成没有被足够重视的心理,从而有可能产生嫌隙。教学中,应当针对日常交流用语不同的方面,分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并举例说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其次,肢体语言表达的差异。交际作为一个复杂的表达过程,需要语言与肢体动作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不同的场合,面对不用的交流对象,选择恰当的肢体语言非常必要。上下级之间工作汇报、同事之间商议讨论、与客户间的介绍谈判等不同的场合如何运用肢体语言,需要避免哪些肢体动作,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常用的肢体语言比如眼神、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动态。国外很多特定的肢体动作都代表着特殊的含义,例如,日本的鞠躬礼,欧洲的碰鼻礼等。职场涉外交往中,一定要了解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肢体语言所代表的意义和差别之处,避免做出不礼貌的举动。教学中,适宜采取文化差异分析和实用案例说明相结合的方式,教导学生学习职场涉外礼仪中的肢体表达,进一步完善涉外礼仪教育的内容。
一、调研情况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同学们对自身的礼仪素质关注度普遍较高,其中非常关注的占58.03%,较关注的占39.61%,95.39%的同学认为礼仪学习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实习学生对自身礼仪素质关注度,非常关注的比例高于平均数达到占62.53%,说明实习期间学生受企业和社会的影响逐步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同学们在校园基本能够遵守日常行为礼仪,主要表现为:75.66%的同学认为学生不应该像社会上的人,应该保持学生本色,不染发、蓄长发、带夸张的配饰、穿奇装异服;52.63%的同学反感个别学生在大庭广众下的亲密行为;90.26%的同学在食堂就餐打完饭或是刷完卡后会说声“谢谢”76.97%的同学在食堂会自觉的排队打饭;85.53%的同学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场合会注意小声说话。通过对企业的走访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升,特别是服务类企业更注重日常礼仪规范和行为习惯,希望学校能为其提供具有专业礼仪知识并接受过系统训练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建议
(一)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原则
(1)以学生礼仪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个人形象礼仪,提高个人修养;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日常交际礼仪,展示个人交际魅力,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职场礼仪规范;了解基本的家庭礼仪;掌握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并能将礼仪学习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2)与不同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在内容选取上,应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实现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有效融合。借鉴相关职业对礼仪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内容的构建上尽量向职业资格考试对礼仪的要求靠拢,为学生获取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和到相关岗位就业提供便利。
(二)礼仪素质培养内容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沃土。在职业教育中,要怀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发掘传统经典作品的现代意义,把传统经典作品和现代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衔接,是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向。以《论语》教学为例,联系现实发掘其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又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礼仪和职业行为习惯等。在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文化活动、建设传播和交流传统经典作品的网络平台等都是高职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传承;职业素养;《论语》
1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大批高素质技能型,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学时较少,很多院校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实效、轻价值”的倾向,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职业素养的概念有3种定义方式:一种是概括式定义,认为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工作中体现的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品质;第二种是分类式定义,将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或者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第三种是具体化定义,明确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如文明守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善于沟通、忠诚意识等[2]。几种定义方式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点是一致的,都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表现的品质,是从业者按职业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3]。职业素养的培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职业素养的高低既体现了从业者对岗位要求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和从业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密切关联,并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岗位工作业绩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近年来企业的招聘要求和反馈信息来看,企业招聘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看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更看重综合职业素养,如道德操守、职业态度、团队精神、责任意识、沟通能力、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企业通常允许新人技能的欠缺,但要求职业素养要好。职业素养具有普适性和稳定性特点,是无论何种职业何种岗位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后就会积淀内化为个人的综合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一旦养成就会相对稳定[4]。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阐释职业精神,是当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良好途径。以《论语》为例,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蕴含了深刻的处事履职之道,适用于各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下面以《论语》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阐释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素养。
2《论语》对职业素养培育的启示
2.1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通过学习或实践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是否具备职业意识是职业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职业是从业者获得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获取相应报酬的平台,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对职业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知,养成敬业爱业的情感和态度,并学会根据发展需要来选择职业。在职业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就是立身之本,作为职业人要爱业乐业敬业。高职学生作为即将入职的新人,要理解职业人和学生时期的不同状态和承担的不同责任。《论语》里有多则语录谈到要“敬事”,如“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虽然《论语》具体语句里的“事”所指不同,但迁移到职业教育中,都可以理解为职业、事业、工作,“敬事”就是对职业有敬畏的态度。在职业选择上,孔子在不违背“道”的前提下,赞同追求高薪,他并不鄙视在世俗观念中认为低下的职业,他认为如果找不到待遇优厚的职业,那么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择业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
摘要:在经济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现今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也对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时,也应积极顺应当下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向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本文就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培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培养路径进行了探析,希望为其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职业礼仪职业道德;培养路径
1引言
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主要是培养更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还应加强对其职业礼仪和道德的教育,以便培养出更多具备高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满足市场上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同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进而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因此,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还应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齐头并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2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概述
职业礼仪是指在职场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来维护个人良好形象、表达自己的尊重的一种素养,主要涉及到沟通、穿着、言行举止等,需要紧紧把握真诚和尊重两方面的内容。而职业道德则是指在从事某种职业时应具备的品质与修养,关系着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两者共同构成了职业素养,可以相互影响和促进。
3高职院校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