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知识产权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创意产业是一种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来创造财富的新兴产业。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环境,创意产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复杂多变。创意产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关系到创意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关于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创意产业的概念、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创意产业的风险管理和企业知识产权的风险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创意产业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首先以官方文件的方式界定了“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1998年11月,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及就业潜力的产业。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产业是一种生产创造性产品的产业,创造性产品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他将创意产业划分为文化类创意产业和科技类创意产业两大类。文化类创意产业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表演、音乐、电影等,科技类创意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软件研发、咨询策划等。美国学者理查德•凯夫斯认为,创意产业是能够提供满足社会公众消费需求的文化、艺术、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产业[3]。澳大利亚学者PottsJ等将创意产业定义为通过选择性生产和消费产生相应经济价值的一种社会网络市场。西班牙学者RafaelBoix、意大利学者Pier-giovanniR等认为,创意产业是一种“增长驱动”型产业,这种产业为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赵锐认为,创意产业是以精神消费为需求,通过构思、发明、创新而创造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意产品的产业集群。国内外学者对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差别较大。一方面,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发展变化较大,理论研究也不够成熟,各国学者对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另一方面,现有研究成果偏重于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创意产业的概念,而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业态,与知识产权关系密切,传统经济学不能够全面诠释创意产业的内涵。本文认为,创意产业是指以个人智慧、技能产生的文化、科技信息为载体,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实现价值增值的新兴产业。
2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
随着中国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学者对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进行了研究。张斌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产业中的各种创意成果,在互联网时代要避免知识产权对创意产业的负面影响。刘筠筠等认为,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可以使创意产业不断增值。李殿伟等指出,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新的产业分类,知识产权贯穿于创意产业的整个流程,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的合理与完备。胡微、王海燕等认为,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知识性、较高的风险性和较强的集合性。我国创意产业存在创意主体法律意识淡漠、行政执法手段效率低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可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朱若晴从商业秘密保护角度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分析,从立法模式选择和微观问题透视两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创意产业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国内学者大都认为创意产业中的创意具有创造性,本身蕴含着知识价值,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之间关系密切。创意产业作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产业,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我国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具体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然而,针对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问题,现有研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3创意产业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理论发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国内学者刘新立认为,风险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职能,用以对某一组织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处理。风险管理除包括风险控制和防范外,还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等其他环节。凡是对风险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活动,都可以归为风险管理范畴。创意产业作为以“创造性想法”为核心的产业类型,创新投入大、创意成果易受侵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创意产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风险事故的连锁性和扩散性增加了创意产业的生存风险。作为研究如何有效识别、分析、评估、控制风险的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日益丰富。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环境,创意产业的风险管理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美国学者SeidelS认为,创意产业经营者将创新型管理引入到企业组织流程之中,可以在追求创意成果的同时减少创新和经营风险。国内学者刘登佐指出,创意经济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可以划分为创意思维阶段、创意产品化阶段和创意产品市场化阶段。他构建了创意经济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了三个阶段创意经济风险的控制内容,提供了相应的控制方法[16]。研究表明,风险管理的理念有助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通过主动的预防,积极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各种损失或不利后果,削弱风险后果所带来的震荡,维持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目前,国内学者对创意产业的风险管理研究较少,需要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
摘要: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国际化企业在发展创新竞争力的同时却忽视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IntellectualPropertyManagement)的战略作用。本文首先对现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概念进行梳理并总结出四个主要构念;进一步概述了研究现状及企业国际化生存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意义;最后,提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国际化
引言
如今,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创新水平毋庸置疑是企业国际化最重要、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之一,也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是近几年,一些科技创新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碰壁的新闻屡见不鲜,在各自领域创新水平首屈一指的科技公司却无法顺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国际化业务。导致企业生存问题的原因不再是类似之前的经验不足、产品印象等简单原因,更多受制于人的是企业创新水平和相关法律和制度问题。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创新和专利法问题在美国屡遭337调查。随着国际贸易形式的变化,知识产权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限制企业在海外市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将知识产权管理(IPM)与企业战略管理相联系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探讨,可以为企业更好的国际化生存提供部分理论支持。
1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概念综述
虽然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定义虽然表述形式不统一,但是内容均围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的作用展开。学者冯晓青早些时候就从管理角度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这一概念,借鉴了管理学的基本原则,把知识产权管理作为组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和程序,从而实现既定管理的目标。赵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主体、管理、管理目的三个方面对概念进行完善,明确指出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是满足企业战略目标、业务发展的前提下,定义IPM管理是企业有关部门(或者人员)围绕上述目标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维护、运用和保护进行的一系列企业管理活动(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陈清爽、蒋丽梅从竞争力角度提出了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的IPM的概念性模型,二位学者认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分为两部分:基础管理和辅助管理。其中基础管理包括知识产权导航、知识产权创造与维护、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三个部分,辅助管理的作用是为基础管理宏观指导和保驾护航。因此,通过回顾和整理学者过往的研究,在本文中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划分成四个维度,知识产权的创造(IPCreation)、知识产权的运营(IPOpera-tion)、知识产权的保护(IPProtection)、知识产权的战略管理(IPStrategicmanagement)。知识产权的创造(Creation)。知识产权的创造途径有很多,除了常见的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或委托研发等直接途径,还包括知识产权的购买、知识产权的许可授权、收购并购等能够间接获取到企业发展或业务活动所需的知识产权成果。知识产权的运营(Operation)。已经有学者指出要想提高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要先完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能力。如果企业的知识产权只停留在创造层面是无法直接增加企业利润的,而企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是可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成果与企业实际生产成果之间的转化效率的途径,能够帮助企业将知识产权从权益转化为最大化的价值和利润。知识产权的保护(Protection)。对于企业而言,一是防止自身知识产权被侵犯;二是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最核心的工作是需要掌握企业所拥有或者即将拥有的知识产权对于企业战略、业务发展或具体经营活动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保护的主要工作是要对企业知识产权定期进行评估,不仅要对知识产权现状形成明确的认识,还要清楚各知识产权的价值和作用,为之后的知识产权创造提供正确的方针、为知识产权运营提供精准决策、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行动依据。知识产权的战略管理(Strategic)。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是为了促进企业经营活动与知识产权管理活动深度融合所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及系统性谋划,可为知识产权其他管理实践提供制度保障。正因为许多企业正在开发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保护其知识产权,因此企业需要将其知识产权战略与未来的业务战略保持一致。但是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的战略工作并未得到重视,进而导致企业其他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不足。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现状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1财政专项资金及绩效评价概述
财政专项资金是各级政府为完成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财政性资金,是财政职能发挥的重要渠道。[1]很多地方都已经安排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是当地财政专项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根据预算部门设定的项目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评价方法和标准,对项目的投入、产出以及成效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知识产权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绩效评价重视不足,“重预算轻管理”时有发生
近年来,财政部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制度办法,大力推动绩效管理措施落地,但就实际看来,大部分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重预算轻管理”的惯性思维,对财政绩效评价的建立、管理、投入的人力和精力都远不及专项资金的申报、争取工作,往往对资金取得后项目所产生的实际成果价值缺乏通盘考虑,更未能将绩效管理覆盖、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管理全过程,使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工作往往流于被动开展的局面。对于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绩效工作而言,预算的时候全部门都会积极参与,并全面统筹,但管理的时候,就会各自为政,而且重视程度也不够。
2.2管理机制架构不全,专职队伍有待搭建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和依赖性,技术的创新速度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情况,而知识产权制度则为这一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必要的保护措施。因此,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能够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发展,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与价值最大化。基于此,文章从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意义和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分析探讨了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有效管理策略,期望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型企业,而知识产权制度对这一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需要高新技术企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通过引进知识产权管理思想,来为企业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从而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落实到企业的整个管理工作之中。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取得并积累了诸多经验,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知识产权数量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其质量也在逐步提升,尽管如此,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也隐藏不了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薄弱的问题。因此,全面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是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首要前提,对我国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积极影响。
一、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似,都是物质生产体系,但其发展核心是高新技术,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又称为高新技术与企业的集合,是在高新科技的基础上实现了知识、人才、资金密集的重要现代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因此,作为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极大的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能够有效确保企业技术的创新成果,能够促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创新,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提升以及其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的财产,在企业法人财产权中占据重要地位,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体现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产权在企业中发挥着“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作用,能够赋予高新技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独一无二的特征,为企业吸引并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客户群体。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依靠技术的不断创新,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够最大程度上为企业的创新成果给予保护,避免了企业卷入无序混乱的恶性市场竞争之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几率与日俱增,因此,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也随之增加,所以知识产权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要求。针对所有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其不仅需要增强自身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维权行动,更是需要利用大环境来达到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注重在发展和维权途中尊重和重视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出现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
二、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对比之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滞后。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导致大量高新技术段涌现直接超出原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所保护的范围,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这些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的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带来了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常见的问题有:媒体的作品归属、利用网络技术窃取商业机密等。由于我国立法滞后,从而导致知识产权难以受到保护,进而影响这一部分企业的持续创新。二是法律威慑作用不高。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法所体现出的最为直观的威慑作用就是赔款,但我国的配额度较低,例如我国商标法、著作权法中所规定的法定赔偿的最高限额为五十万元;专利法中规定法定赔偿最低限额为一万元,最高限额为一百万元,由于不存在最低限额或最低限额过低,导致权利人所得到的赔偿有限,使得侵权者有恃无恐。三是专利审批期限过长。我国专利法中所规定的专利审批时间较长,因而导致部分企业为了避免为此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而选择放弃专利申请,从而导致出现恶行市场竞争等一系列情况。《专利法》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发明专利申请后,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本法要求的,自申请日起满十八个月后予以公布。发明专利申请自申请日起三年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随时提出的请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这一规定说明,一项发明专利的申请需要长达三年,其实效性与及时性严重缺乏,从而极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上的改进。
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是组织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2013年3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是中国第一部纳入国家标准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从此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加速推动着各类组织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从而形成持续稳定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竞争优势和市场收益。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认证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然而,在知识产权认证实践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管理层缺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知识、企业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体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作流于形式,没有从标准的视角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导致企业发展步履迟缓。本文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标准化的理论基石出发,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标准化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理性的思考,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一、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标准化的理论基石:利益平衡
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的本意就是通过赋权和利益平衡的方式,激励可持续创新。笔者认为,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化的过程,技术标准的背后是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一部分,以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将企业的运营方式和工作内容与知识产权的管理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相结合,确保各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秩序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做好标准化管理工作,能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加速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及时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营造企业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是各职能部门能够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保障,只有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才能对各职能部门进行约束与平衡,让企业的经营生产与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按照约定的、科学的规律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水平,实现企业预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公司的文化、员工的利益产生一定冲突,标准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就是要去协调和平衡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致力于开发最佳的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此意义上,笔者认为利益平衡论可以作为知识管理体系标准化的理论基础。
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标准化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层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标准化认知不足。部分企业管理者对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重视度不足,对于知识产权标准化的认知缺乏足够的深度,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不到位。标准和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与企业自身的契合度不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与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目标不一致,存在将其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照搬照抄、盲目遵从的现象,难以真正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推进。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流于形式,将标准化认证活动视为一种广告宣传方式,缺乏对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管理的关注。例如:部分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内审和自我监督管理机制去发现自身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实际脱节,就无法得到员工的认可,因此无法发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体系。企业要推行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体系,就要根据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与发展战略和目标健全和完善标准化体系。企业应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打造专门的管理队伍,区分企业不同模式的特点,从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的全过程出发,选择不同模式的知识产权管理方法,为不同模式的知识产权分类管理提供有效支持。培养和引进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复合型人才。企业应积极参与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活动,增强企业员工对自主创新技术、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结合的意识,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标准化研究,培养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加强与国际知识产权及标准化机构合作,引进知识产权与标准化高端人才,为我国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探索新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激发企业对标准的热情。国外企业对于标准的喜爱程度和信任程度是我国企业不能企及的。如何激发企业对标准的热情,应成为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建设中重点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创造条件。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已正式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中,合规管理体系已正式,5月19日,首届“创新管理与知识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创新管理知识产权标准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重点研讨。我国将在部分中央企业率先试点实施国际标准,借鉴全球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先进理念,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进入新发展阶段,标准化管理作为技术管理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要素的特质愈发凸显,应鼓励企业建立并持续改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化管理筑底线、拉高线的作用,用更高的标准提升企业的“硬核”实力。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标准化工作体系。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之外,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作还应包括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评价。知识产权认证工作至今已开展多年,越来越多的认证机构参与到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的评价中,规范知识产权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同样对于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方案》对规范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认证活动提供了认可准则和指南,加大了知识产权监管的力度,这对于新形势下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质量,推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提升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