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职业教育理论范文

职业教育理论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理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理论与技能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理论指导实践”,但不能以为学习了理论就可以解决实践问题。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是基础,掌握技能是目的。学习时,应该把两者的过程分清。

二、如何进行理论学习

1.严格执行教学指导计划

高职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不得任意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习过程中应该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教学目标,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和概念,通过短期的学习和长期的持之以恒把基础理论掌握得更好,为在专业技能实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时间和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以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填鸭式接受学习,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及交流与分享太少。过去的课堂中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点击查看全文

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论文

一、国际经验本土化推进中的问题分析

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文化根源,有其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基础,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产生更需要对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而这些都与国家自身发展现状有极大关系。跨文化因素在国际经验本土化实施过程中是否会“水土不服”?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国引进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于国际先进理论或成功方法的引进的确存在本土化的问题。

(一)引进先进经验缺乏科学性、计划性

在职业教育国际经验引进和借鉴方面,在国家层面上没有进行论证和设计,而是由各地方政府和各职业院校自主决定,因而在我国几乎相同时段出现世界众多国家的教学理论和模式的引进。优点在于多样化的嫁接,各种理论或模式的适应性如何可以进行比较,缺点在于各说各话,各种水土不服,没有进行适应性论证的引进,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使得原本就缺乏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更加陷于“表面热闹”的状况,缺乏对教学改革指导的实效性,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

(二)缺乏吸收国际经验的理论基础

我国虽然是教育大国,但缺乏成体系的教学理论,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教学实践。鲁洁在1993年发表的《试论教育学的本土化》文章中指出:“80年代以来,……在中国教育学的学术领域,对来自外国的教育学的思潮、理论和各种科学成果,不作具体分析的简单移植,一种全盘西化的现象也还存在”[3],而时至今日这种拿来主义还是存在。因此,在对教学改革实践中,用国外的理论解释国内的实践结果,一定程度上是回避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满足于没有现实生存可能性的“教学开发与设计”。

(三)缺乏国际经验本土化借鉴的制度环境

点击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管理中管理理论的应用

[摘要]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管理理论,主要论述了激励管理理论和赏识管理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理论

21世纪,国家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尺度。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它的管理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的管理理论,本文主要论述了激励管理理论和赏识管理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职业教育管理中的激励管理理论的应用

在心理学上,激励是指一个心理过程,能够让人处于较长时间的兴奋状态,继而调动人的最好状态。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于学历教育的学生,学习状态会差一些,学习目的比较不明确。将激励管理理论应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旨在激起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继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率。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激励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以下简单介绍几种激励手段:1.情感激励,也就是从学生的情感成长的方面给予激励。例如在课堂教学上,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职业教育教师可以采用“褒奖式”的评论来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又例如在班级管理和教育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师可以用自身丰富的情感经验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2.目标激励,职业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向和指向性,目标激励正是以阶段性教育目的为主要的指向性,激励职业教育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目标激励运用在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目标设立的合理性,目标不能够脱离职业教育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不能够超越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目标应该是职业教育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而不是为了难住学生;二是目标的阶段性,对于职业教育目标而言,并不是单一而互相独立的,所有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在一个总目标下,设置多个分级目标,激发职业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3.竞争激励,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职业教育学生的成长而言,竞争是无处不在的,竞争激励的本质是去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应用适当的竞争激烈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要把握好竞争激励的尺度,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行为、表现等无形的潜能上作竞争。

二、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赏识管理理论的应用

所谓赏识教育,实质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理论,人在发展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赏识教育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生长规律教育。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赏识教育尤为必要。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于学历教育的学生,心理会产生自卑或低人一等的感觉。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中运用赏识教育,通过对学生心理、行为过程的赏识,来纠正学习成长过程中职业教育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抓住学生渴望的心理,创建更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应用赏识教育理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保障措施:

点击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论及政策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推进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整体需求。在当前高职产教融合实践当中,存在较多问题和现实壁垒。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开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也对职业院校开展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本文在探讨分析部分产教融合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上,研究职业院校深度校企融合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在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措施创新高效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了令社会瞩目的效果。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针对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战略性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案。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部门、利益多元化的多维度资源要素重置与融合的系统过程。国家持续推进政策帮助职业教育深度开展产教融合,以此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和企业、人才与产业供需全面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1]

1《职教20条》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理论分析

(1)要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在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的专业设置要紧随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高职的专业设置不再是纸上谈兵,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闭门造车,应该由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学校共同制定。其中,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都需要行业、企业和学校一起制定。在文件中细化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工作内容,包括为学校提供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和新规范标准用于更新教学内容和修订教学标准等。高职院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主力军,在制定校企合作工作机制时,应该要充分考虑多层面的关系调动积极性,如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联动,企业和学校的互利,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学习等等,才能充分调动多方动力,平衡多方利益,以实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变化,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2)要求实习实训对接生产过程。文件明确提出学校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要优先考虑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强调建立多主体的建设机制,实习实训和企业真实生产相对接,实训基地运营和社会服务相对接。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靠等靠要,首先要有和企业行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的驱动力,通过研制政行企校互促的机制,推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区域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对接,按需驱动,合作共赢,形成区域内部政企行校四方联动的协同育人。

(3)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文件指出要建立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双向流动机制,建立企业和学校教师灵活流动,相互兼职兼薪。高职院校应出台政策建立对二级学院、相关校企合作协调部门的校企合作工作成效按照月度或者季度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进入年度及学校考核,与绩效奖金以及评先提拔相结合。同时,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制定与校企合作有关模块内容,包括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企业研学等,将教师的奖金、职称评聘和校企合作相挂钩,激发教师的主动性,推动校企合作开展。

点击查看全文

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理论分析

[摘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新常态,是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是指政府可实行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的形式,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经费资助、资质认证和其他支持,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目前,在研究和实践领域,第一方评价(学校自评)、第二方评价(政府评估)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都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在研究领域,一些学者也引入第三方评价理论对职业教育进行研究,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的理论基础薄弱、零散。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第三方评价;理论分析

1背景

2014年5月,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并系统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其中一大趋势是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这要求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职业教育评价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动力和引擎,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至关重要。

2理论基础

(1)治理理论。治理理论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全能政府”逐渐失败以及后来西方世界频繁的市场失灵,很多学者倡导政府“少一些管理,多一些治理”。詹姆斯•N罗西瑙(1992)提出,治理是在共同目标的商讨和共识的基础上,不依靠强权,各相关行动者在充分协商、克服分歧、和而不同、达成共识,进而最终达成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使国内学术界广泛关注“治理”问题。同时将“治理理论”引入了大学领域,形成了“大学治理”理论。“大学治理”区别于以往自上而下的“管制”与“集权”,政府的角色实现转变,从“管制”转变为“管治”,从命令式转变为协商式,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强调多元治理,即大学应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民间组织或教师、学生、家长、校友等群体和个人共同治理,各个利益相关者各施其责,实现共赢。以此理论为基础,现代职业教育的第三方评价是处于大学治理体系框架之中的一种监督、管理手段。第三方评价机构(中介评价组织)既是参与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又是监督、评价现代职业教育的独立专业性机构。(2)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此理论最早的数学模型是由威尔逊、史宾斯、泽克毫森和罗斯在研究“状态空间模型化方法”过程中提出的。委托是指委托其他方代替自己办事,受托方称为方,委托的一方称为委托方。其理论实质是研究委托方与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在委托理论的指导下,第三方评价是将教育评价委托给第三方,即政府将教育评价任务委托给第三方来承担,政府负责资金和制度支持,第三方负责提供服务;政府依据委托合约对第三方进行监督,第三方对政府及学校负责,委托方与方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发挥优势、合作共赢,以形成专业性、客观性、创造性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3理论内核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