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职业素质培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该文以重庆交通职业学院专门成立职业素质强化中心的培训实践为例,探索了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与方法。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创建并成立了职业素质强化中心;学生职业素养培训成效显著:培训规模大,学生课程总结及评价反馈较好,培训效果好,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职业素养较好,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社会服务效果好。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建设;成效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的情况显示,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敬业精神、善于学习的职业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使之成为企业社会受欢迎的职业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高职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10号)文件指出:要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劳动者遵守纪律、诚实守信,自觉履行劳动义务,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培训全过程。本研究紧扣职业素养提升的育人主题,以学校职业素质强化中心为依托,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一、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根据企业人才素质需求,从2011年5月开始,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前,除按照规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必须合格之外,还要进行社交礼仪、体能素质训练、办公自动化、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的培训指导,经过近多年摸索,经过强化培训后,学生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企业认可度明显提升。职业素质强化课程采用“企业需求导向”的教学理念,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的深度调研来确定某专业的职业素养需求,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部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中渗入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从大二或大三开始,对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能力进行分批次强化训练,每小组的课程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当学生修完某一课程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课程内容是围绕职场特定主题的教学活动,因此,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任务化处理,构建课程,对于体能素养,在新生军训后,每学期每周进行两次(早晚各一次)规范化、常态化体能素质训练。
二、创建并成立了职业素质强化中心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培养出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人格、创新能力的培养及道德观念、社会和职业的价值观及责任心的培养等方面”。[2]但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缺少系统设计,尚未建立完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鉴于此,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充分发挥“双百工程”的优势,根据企业对岗位人才素质需求及借鉴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核心能力分会全国核心能力认证(CVCC)办公室开发的系列课程教育的新理念,率先在国内高职院校中专门成立职业素质强化中心,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训,中心下设四个培训小组,分别是应用文写作培训组、社交礼仪培训组、办公自动化培训组、体能训练培训组四大模块小组,专门负责学生的素质强化培训及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的再次强化培训,课程培训突破学科定势,打造职业核心素养模块化课程,重构能力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基于模块化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践研究,形成了教学改革方案,使学生通过系统培训,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优的效果,并对四门课程成绩全部合格的同学发放合格证书。
1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综述
1.1关于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定义
要发展现代道路运输,关键是人才。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做好交通各项工作,要靠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拼搏和努力,靠职工队伍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现代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是指在道路运输领域从事运输服务或管理工作,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学历层次的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初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工等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现代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就是要完善人才战略,提高人才素质,加大力度造就一批结构好、素质高、数量多的职业人才队伍。然而,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具有行业、专业、文化、学历、职级或职业等多重属性,并具有行业和部门的开放性、专业和职业的多样性、学历和职级的特定性,要培养投身于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的管理型、技能型和应用型职业人才的任务非常繁重。开展现代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相关问题研究,将是推进职业人才工作的一项非常核心的内容。
2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主要内容
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旨在分析评价基于行业学习型组织的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与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理论框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提出现代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实施指南。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为现代道路运输行业提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等社会服务,最终促进现代道路运输建设快速发展,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2.1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探索现代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5A新模式。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公司通过任何方式满足各种技能岗位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培训需求,对职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国家教育的重点,伴随着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其作用和效果也日益被同行认可。高水平的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长远的投资项目。创新员工培训方式是构建企业职工培训体系,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方式,是企业教育培训系列全方位发展的有利后盾。在如今的全球大市场中竞争,企业必须要锐意创新,建立终身学习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员工发展机制,来提升企业培训方案的全面实施。
1企业在员工培训中发现的问题
1.1师资问题
企业员工培训,对老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想要选出高水平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部分老师从教于各大高校,虽有理论教学能力,却缺少实践能力;部分老师来自企业本身,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但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提炼的水平欠佳,缺乏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有的老师甚至欠缺表达能力,师资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2培训的效果不显著
员工受完教育后重返工作岗位,需要及时把教育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但大多数时候企业工作必须按部就班,员工可能缺少发挥才干的平台,导致培训效果不显著。另外,现阶段对于培训效果的评价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同时缺少培训后员工在企业中行为改善的评估和企业因此获得收益的有效性跟踪评估手段,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且培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方法在所难免,因此现阶段对培训效果的考核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企业中培训考核规定及监督机制不完善的话,很难保证受教育的人是否真正在工作中用到所学知识。
2培训变革
摘要: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总体偏低,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必须从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资助政策等方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0%以上[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但相比城镇新增劳动力而言,其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依然偏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只能在收人水平较低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而就业的不稳定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步履艰难。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的冷暖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
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等。从政府方面来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同时,政府理应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明显偏向城市,尽管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7.11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3.56元,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74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5.5元[2];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直接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环境与条件无法满足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往往被忽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低6973.89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低4057.14元[2]。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滞后,总体规模较小,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不适应[3];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其较差就业的稳定性,较低的收入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转移性就业。从企业方面来看,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用工企业理应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然而实际情况是,用工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企业由于受资金、人员、机构、生产状况等影响,开展农民工培训多为岗前安全及规范教育,多数中小型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甚至不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仅有的少量教育培训也只是围绕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职业技能展开,对农民工缺少企业精神、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教育,未能从企业和农民工的长远发展来看待职业教育培训问题。从社会培训机构方面来看,社会培训机构的快速成长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社会培训机构的比例依然较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社会培训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将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拒之门外。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旺
摘要:当前,各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日益壮大,辅导员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能力非常有必要。文章在分析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高校管理;辅导员;素质能力作者简介:罗维婷,西安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
大学阶段是学生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辅导员需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要实现上述目标,辅导员首先需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四项基本素质和五项基本能力。四项基本素质分别是: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业务知识素养和信息素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养,其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辅导员的工作起着导向作用。业务知识素养是反映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素养,主要包含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职业道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辅导员的道德水平。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人必备的素养,其对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且对于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工作意义重大。五项基本能力分别是: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拒腐防变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培养现状
1.素质能力培养标准不断提高。现阶段,越来越多高校逐渐提高了对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这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高校开始积极制订并提高相应的素质能力培养标准,力图为辅导员素质能力培养工作提供方向保证。
2.素质能力培养范围不断拓宽。越来越多高校增加了对辅导员素质能力培养的投入,并针对原有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旨在实现培养体系的精细化和全面化。此外,各高校制订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方案,积极拓展了辅导员素质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手段,如岗前培训、日常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