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重点中学教育范文

重点中学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重点中学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重点中学教育

城乡统筹教育发展途径

1中学教育统筹实行划分区域、域内统筹、分级均衡的模式

树立逐级统筹观念。要真正做到城乡之间、重点中学和乡镇中学之间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认为,划分区域,域内统筹,分级均衡,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建议将区域做这样的划分:主城九区为一个区域,其他以区县为各自区域。实现区域内,如县域内相对均衡。主城九区的均衡发展问题,目前无部门专管。可以在重庆市教委设置一个独立部门——重庆主城区中学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处(可由市教委基教处一名处长兼任),负责调研、组织、设计、实施主城九区中小学的均衡发展的专项工作。区县的中学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对于其区县城区内的学校,由主城著名重点中学帮扶。在各区县内的乡镇中学,由主城区属重点中学帮扶,和区县范围内的重点中学、优质中学帮扶。区县区域内的均衡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院(校)或者教研室的作用,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如义务教育阶段阅读能力研究、高中英语听力训练研究等),统一教育理念,定期开展研究交流,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2加强区县中学的教育专业化管理力量

首先,可试行区县教委主任(副主任)的垂直体系的选拔任命。目前重庆市区县教委主任(副主任)的任命,系当地政府选拔任命。尚有不少是非教育系统或非教师专业出身的主任(副主任),属于外行管内行的状况。且由于系本地选拔,不一定能选择到“高瞻远瞩的专家型的管理者”。我们认为可以选择一些教育欠发达区县,试行垂直任命,或者面向全国全市公开选拔,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如每个任期5年,期满后仍回原单位工作。其二,改革区县校长选拔任命模式:选拔市教委直属学校的副校长或者骨干中层干部担任区县中学校长,实行任期制,一届任期5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目前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试点中,在探索试行的“对口支援”“捆绑发展”“领雁工程”等帮扶薄弱学校,涉及的学校人事工作,主要选派的是普通教师,由于其任期较短,且没有太多的人事权,财权,对这所学校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帮扶教师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够认真负责,甚至有的支教当成了“走过场”,动不动就请假回家,被帮扶学校领导出于方方面面考虑,觉得严格管理抹不过情面,不利和谐,这样帮扶就难以取得成效。基于此,选任重庆市直属中学副校长、或者骨干中层干部赴帮扶的薄弱中学任正职校长,党政财文集于一身,签署责任书,实行任期制(试用期1年,任期共5年),这样能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使其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使其将优质学校的先进理念、管理方略、教育教学策略,充分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提升薄弱学校的品位和水平,缩小差距,实现均衡,最终实现中学城乡统筹教育的目标。渝东巴蜀中学的崛起就是最好的实例,从2006年起,短短五年,该校成为渝东初中的一面旗帜,该县原来只有20人左右的中考成绩能上巴蜀中学线。而2011年中考,奉节渝东巴蜀中学,直接考入巴蜀中学高中统招的就达到80人,另有20人上线,一举使奉节县学生的上高中的层次跃上一个相当的高度,为三峡库区的人民做出了应有贡献!这个学校就是由巴蜀中学派出的教务主任江崇明担任第一校长,其他教师就是本地招聘,仅仅就是第一校长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难以想象的效果。

3实施“科研扶贫计划”,引领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通过问卷、座谈、走访等手段调研发现,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科研氛围、科研状况较差,不少中学建校以来一个科研项目都没有承担过,参加过科研项目的教师微乎其微,因而,作为培养教师的科研项目,应该给以相应强化扶持。可以采取这样几种方式:一是专门给以农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学,予以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的立项倾斜;二是由扶助学校的科研项目给被扶助的学校成立子课题,派出指导教师指导科研,以此提升学校品位,培养高层次教师;三是由教科院、教师进修学院、区县教研室等科研机构派出专家进行科研培训,指导薄弱学校的科研项目申报与研究,营造出薄弱学校的教育科研氛围。

4建立城乡中学间“教学联席会议”的制度与模式

点击查看全文

现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思考分析

摘要:文章讨论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区别以及两种教育模式的利与弊。现代教育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事实证明,短时间内素质教育无法完全取代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也有其发展的需要。因此基于我国现状,应采取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形式,进行教育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模式的优劣之争,是近年来在国内教育界热度非常高的话题。毋庸置疑,现代教育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我们不难看到,应试教育依然在全国尤其是在一些高考大省有很大的市场。要弄清原因,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十分看重考试成绩,训练学生的背诵与解题能力的教育方式。虽然还不能说两者就是相对的概念,但二者的区别的确是非常明显的。这个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在形式上或事实上是否有考试与应试,而在于考试与应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与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发展相背离。

从未来发展上看,素质教育肯定优于应试教育,因为它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未来能提供更多的帮助。但为什么应试教育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从以前的科举考试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全国高考,生命力如此顽强?从根源上讲,是与当下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关的。我们现在的大学入学标准,从社会的公平公正角度上说,还难以找到一个比考试分数更合理、更令人信服的依据。加之全国人口众多,以全国高考大省河北、山东、广东等为例,这些省份每年的高考人数高达七八十万,要从如此庞大的人群中选优是非常困难的,把几百万的考生分成若干个等级,实现起来无疑是困难的。而应试教育恰恰能以具体的分数做到这一点。从这点上说,只要大学的现行的选拔制度还存在,应试教育就是一个很高效的、很实用的教育手段,应试教育就有存在的市场。还有就是社会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只要还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判依据,还把分数作为最重要的参考,应试教育就很难彻底消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是从八个方面提高人的素质: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终生学习教育、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这些对学生日后进入社会有重大影响,是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从这方面说,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手段,是教育放眼长远、放眼未来的举措,所以国家开始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

在我看来,北京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好于其他省市,其原因可能是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发展程度较高,资源也较其他省市更为丰富。但即便如此,在北京市内,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差异也还是较大的。以北京市的两所重点中学为例,一所是市重点中学,该校在全国都是名气较大的,每年高考,将近一半的学生能考进全球前150名的高校。这个成绩无疑是对这所学校的一种肯定。该校的教学模式就是素质教育,校内有各种选修课,游泳课、生物解剖等;同时,课外活动丰富多样,如科技节、天文知识竞赛等。学校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出去游玩,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放松,而不仅是学习考试知识。当然,教师并非不管学生,不过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自主学习,教师通常会提供思路,指点迷津。而另一所重点中学是区重点中学。虽然也是一所重点中学,但该校就是应试教育,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填鸭式”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毕业班学生每天大量做卷子,模拟考试,教师管得很严,每天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低的还会上板报公布等。课外活动较少,形式单一。两所学校都是北京市西城区的重点中学,教学成绩比较起来如何呢?后者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按理说,学校管得严,学生的成绩应该会更好,可结果并非如此。虽然在一本达线率上与前者没什么差别,但六七年才出了两个清华北大的学生,能上“985”院校的也是寥寥几个。所以从结果来看,我认为,应试教育虽然能让升学率看上去很“光鲜”,但素质教育能教育出更多的出自兴趣爱好的能力出众者。即使那些因兴趣爱好而影响到考试成绩的学生,也绝不是“蠢材”,他们将来的自立生存能力一定会很强。

素质教育是教育未来想要达到的境界,这种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的教育方式,有一些人本主义的要求,但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自学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在目前,让所有的学校放弃应试教育,投入素质教育的潮流中来,显然也不是很现实的。在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不少家庭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保姆式的家庭教育,造成孩子从小没有好习惯、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事实。如果你确实存在这种情况,素质教育可能会耽误你。因为你缺乏自主性,在不是严格管理的情况下,你就会越来越懈怠,“学习成绩”的下降是必然的。而“学习成绩”的下降,在某个必须以分数作为选拔依据的阶段,就自然引发了家长的极大担忧。于是,逼迫孩子想方设法提高成绩的同时,强烈要求迫使学校重视升学率,这也是素质教育还不能完全被所有家长接受、进而学校不得不重视应试教育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全社会提倡重视家庭教育,将之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一起来,从小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这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助力。还以北京为例。近些年,在小学阶段推行素质教育,阻力还不算太大。小学升初中,北京市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划片区“电脑大派位”,有幸进入了市级重点中学大门的,并不意味着都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但初中阶段经过了三年的素质教育,一些“学习素质”不高,也就是不具备创造性能力、自学能力的人,成绩会慢慢下降;而那些“学习素质”很高的人,成绩会越来越好,“分数”上就形成两极分化。而学生能上什么高中,则是由中考分数决定的。因此,那些缺乏创造性能力、自学能力的学生的家长,则自然希望孩子所在的学校能教给孩子获取高分的“秘诀”,渐渐的,有些压力较大的学校慢慢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路上。同样的情况在高中阶段再次重复。所以在北京市,往往那些名气较大的学校,压力相对小些,素质教育的自主学习教育模式推行起来越容易;反之,那些名气较小的学校,压力更大些,应试教育占的成分就越严重,教师的行为主义就越突出。

每年高考过后,网上总会掀起一股诟病中国的教育模式的热潮,列举诸多应试教育的弊端和问题。反思是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应试教育的难退舞台,说明了它还是有一定的存在需要的。有没有一种兼顾两者优点的教育方式呢?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在现阶段并非摒弃应试教育,完全推广素质教育,而是要针对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进行“最适合”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无法完全抛弃应试教育,不能完全没有考试;但也不能像现在一样注重的只有考试分数,而是还应该针对学生应该具备的、对学生未来有用的素质进行考核,找到一个既能彰显社会公平公正,又能有效选拔人才的“最佳教育”。教育改革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针对中国的现状,比较有效的就是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应试教育,不断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工作本领,为担当时代重任厉兵秣马!

点击查看全文

中学教育公平问题分析

一、现行办学机制的不公平性及其影响

在普通中学教育中,“重点中学”“重点班”办学体制盛行。在我们的调查中,占总比例64.6%的广大师生作为被调查者对此明确表示“不应该”,其中农村中学师生认为不应该的占63.3%,城市中学师生认为不应该的占65.9%;一般普通学生家长对此更颇有微词。“重点”办学体制是一种单纯追求教育GDP增长、把教育作为政绩工程来抓的行为,虽然造就了少数学生辉煌的前途命运,却使得绝大多数受教育者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仅造成基础教育领域公立学校之间、学校内部教学班之间教育质量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差异,践踏教育公平原则,也导致教育腐败盛行,严重窒息了教育应有的自由。为适应进名校、读重点需要,我们的学生从小开始就被动地接受这一错误的“成才观”,更使得以树人、育人为旨归的基础教育沦为功利性的买卖活动,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明显缺乏。这种办学制度严重窒息了教育环境,影响了教育质量。地方主管官员和这些学校领导尽管明知这样做法的不合理、不合法性,却依然乐此不疲。由于各种办学资源都由地方行政系统掌控,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校直接听命于各级主管政府;围绕办学资源的分配,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强大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以重点学校为载体,政府将优质办学资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这种不公平性的办学资源分配带来的直接影响,则严重制约了并将继续制约普通中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的不科学,使中学教育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尤其在师德方面,一些教师平时给同事、学生、家长留下的印象是:缺乏爱岗敬业精神;遵纪守时的观念比较淡薄,时有失范行为发生;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对学生不是缺乏关心、爱护,就是要求过于严厉甚至苛刻。其中最突出的是遇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甚至部分教师师德严重滑坡———凡事只顾自己的利益,比如在经济利益方面,一些自以为“有水平”的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完全背离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一些原本在课堂上应该教学的内容安排在补课时才讲,以赚取学生的补课费。[2]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及其影响

近年来教育发展进度较快,对教育的投入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增加,但其总量相对于实际发展需要而言却依然很不足———从项目组调研所得的下列一组数据来看,显见其教育资源配置亟须进一步优化。

1.教育经费投入差别大

一是从不同县区来看,差别较大。目前,我们的地方政府还没有一个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教育环境的举措;由于办学经费不足,政府在统筹县区中学教育投资时有所侧重,不同县区中学获得的资金有多有少,结果使各区域的普通中学教育发展得更不平衡。二是从各个县区来说,政府对各个学校的投资力度基本情形是:越是好的学校(重点中学)获得的资金越多,越是差的学校(非重点中学)获得的资金越少;结果“重点”与“非重点”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差学校“度日如年”,进入了发展受阻、教师待遇低、生源不足且质量较差,最终陷入越来越艰难的恶性循环之中。三是从微观角度来说,即使一所完全中学的内部投资也各有侧重:无论经费投入或者教师待遇,高中普遍比初中好、重点班比普通班好,这种差异性不仅影响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更不利于调动“后进班”师生的教学积极性。

2.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点击查看全文

体育教师课改认证分析

1前言

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其自身素质状况和对课程改革的接受程度,对整个课程改革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课程改革和认同感方面的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参与培训的体育教师进行基本情况和认同感调查,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教师基本素质状况与课程改革的需要之间是否一致,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接爱程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2认同感问卷的形成

认同感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学领域,是由“认同”概念引申而来,又称接受度。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将认同感定义为,认同感(receptivity)是指主体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正面的态度和行为。本研究以香港学者李子健、尹洪飚的研究模式为基础,以其“改革认同感问卷”为研究蓝本,结合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其修订,形成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认同感问卷。该问卷包括七个变量:教师推行新课程的行为意向;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新课程实用性;教师关心事项: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非成本效益评估;校内支持;校外支持。问卷经过小范围内的先导调查,最终形成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认同感问卷。对测量工具进行分量表内部效度分析,除了两个变项(如中学成本效益和校外支持)外,问卷效度令人满意。分析认同感问卷,态度和行为意向与其他五个变量之间存在非常普遍的正相关。认同感问卷及其分量表信度系数均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结合以前研究来看,该问卷质量较稳定,是一种测量认同感的可靠测量工具。调查的数据表明,高中体育教师性别比例为7∶3、年龄多数集中在26岁到40岁之间、教龄集中在5-20年之间、98%以上具有本科学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从这些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决大多数体育教师具备了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但是教师性别比例不均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由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对身体素质要求偏高,教学活动需要在室外进行,致使参加体育运动训练的女性偏少,高等学校招生男女比例不均衡。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男性教师较女性教师更喜欢体育教师的职业,可见如何缩小男女教师比例,鼓动更多女性学习体育专业,从事体育教学应该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课程改革专家认为,教师职称理想比例应该是高级、中教一级、中教二级接近于1∶2∶4,然而,调查中样本比例却是1∶1.6∶0.9由此可见现在的体育教师的比例与专家所预期目标差距很大,改变目前这种状况的工作十分艰巨。

4体育教师认同感现状分析

4.1教师基本情况与其认同感之间的关系

对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学历、职称)与认同感感之间关系的方差分析和t检验表明:拥有不同学历、性别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行为意向上均无明显差异,进一步进行配对分析同样没有发现显著差异。不同职称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与行为意向上却表现出显著差异。无论普通中学还是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在推行新课程行为意向上积极性都比较差,普通中学一级教师在推行新课程行为意向上比二级更为积极,其余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各级教师之间在态度和行为意向上并未发现显著差异。

点击查看全文

两性教育平衡策略

一、调研的目的与实施

提高女性教育质量,促进两性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国内的女性教育研究已从教育机会的均等,扩展到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的性别公平;研究视角从优化女性教育的外部环境,深入到根据女性自身发展需要,改革课程内容,培养能力等方面;研究区域从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山区,扩展到一般城镇。本调研旨在探究广东的欠发达地区即粤北地区女性中学教育的状况,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课题组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和浈江区6所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农村中学进行了系列调查研究。调研方式包括学生问卷、听课、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研人员分别在这三类中学的初二、初三、高一年级各抽取1~2个自然班,先是让学生填写约20分钟的“中学生学校教育状况调查问卷”,然后在这些班级各抽取4名女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选择访谈对象时考虑了其家庭状况、学习成绩及是否担任班干部等情况;研究人员同时在所调查的班级听课,观察了解师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课后与任课教师进行了一对一约30分钟的访谈。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均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学生调查问卷共发出610份,收回有效问卷586份。被调查者中男生290人、女生296人;初二223人、初三198人、高一165人;学生平均年龄15.9岁。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根据访谈研究的规范要求,我们首先对这些访谈资料进行录音整理形成访谈文本资料,然后给予命名编号,如教师为T、学生为S,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农村中学分别用Z、P、N代表,初二、初三、高一年级分别用2、3、4代表,如T-P-物理,是普通中学的物理教师,S-Z-2,是重点中学初二学生。本研究访谈整理出文字资料的共有女学生25人,教师4人。其中学生初二9人、初三9人、高一7人,重点中学12人、普通中学9人、农村中学4人;男教师2人、女教师2人,文理科各2人,分别任教于语文、英语、物理、生物科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将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归结为学校环境的适应与满意、学科倾向与学科成绩认知、学习表现、学业期望与职业期望、学习成败归因、性别(形象)认同等若干维度,同时结合教师和学生访谈的相关材料进行综合分析。

(一)学校环境的适应与满意

表1是对学校环境的适应与满意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无论是校园环境、校园安全、学校体育设施的满意度,还是学习生活的满意度,都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根据具体的数据分析,所有指标都是女生的满意度高。

(二)学科倾向与学科成绩认知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