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国文化营销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是大力发展中国文化相关产业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形势下亟须进行文化品牌营销来打造强势的中国文化品牌。本文从文化资本理论出发,以其为框架,分析当代中国文化品牌营销策略的选择,认为文化品牌的营销策略应从文化营销和聚焦营销两方面着手,结合中国特色文化进行中国文化品牌的营销。
关键词:文化资本理论;当代中国;文化品牌;营销
1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看文化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1.1文化资本理论回顾与其现实意义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是其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他对马克思资本论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分为3种存在状态:一是身体化的文化资本;二是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三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不同形式的资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其价值也体现在3种资本之间的可转换性上,而3种存在形态的文化资本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文化资本理论中的转换思想其实就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遵循的一种思想。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体系中将文化资本置于核心地位,文化是一种资本,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削弱了甚至可以说是消解了文化的非功利性。布迪厄将场域作为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以资本为工具将对场域的分析扩大到整个社会。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又是用以竞争的手段。
1.2中国文化品牌现存问题
中国新兴的文化品牌在近10年来不断涌现,发展势头迅猛,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文化企业的品牌建设意识还有待增强,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品牌专业人才匮乏,基础平台搭建还不够完善。文化品牌产品内容单一,缺乏产业链开发。文化品牌国际化程度不高。我国的文化产业总体结构偏向内向型,文化资源尚未有效利用。强势的文化品牌能够降低价格弹性,保持竞争优势。进入市场的畅销的新产品容易被竞争者模仿,但品牌忠诚是竞争者通过模仿无法达到的。品牌能彰显消费者的身份与地位,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品牌优势,扩大市场,巩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所以,对于中国文化品牌的营销是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的。
风靡全球的美国动画《功夫熊猫》的导演史蒂文森曾说过,一部动画作品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要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这比任何高科技或者资金投入都要关键。《喜羊羊与灰太狼》讲述了草原上羊与狼之间的争斗,狼羊故事自古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喜羊羊与灰太狼》将各种文化元素进行大胆组合和创新,故事中反面角色灰太狼想尽各种办法来抓羊,而机智勇敢的喜羊羊总是能想到解决办法,解救羊村。虽然狼和羊之间了充满冲突和矛盾,但是整体意境是温馨的、和谐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示了正义、亲情、友情和团结协作的力量,具有明显的中华文化特质。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喜羊羊与灰太狼》还一改以往国产动画片刻板说教的风格,给动画注入了时尚的现代元素,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剧情风格轻松诙谐,台词对白时尚幽默,受到了不同年龄阶段观众的热捧。角色形象的塑造在动画作品中非常重要,但凡是经典不衰的动画片,人们首先回想起的一定是那些鲜活的角色形象。《喜羊羊与灰太狼》成功塑造了一批色彩鲜明、生动活泼、性格各异的动漫形象。片中小羊们个个毛茸茸、圆溜溜、胖嘟嘟,一幅讨人喜欢的可爱模样,其中喜羊羊聪明机智,美羊羊美丽善良,懒羊羊虽然好吃懒做,但单纯可爱。即使像灰太狼这样的反面角色,由于对老婆红太狼忠心耿耿、体贴温柔,也赢得了许多人特别是女性观众的喜爱,成为现代社会“好男人”的代表。红太狼则成了野蛮女友的翻版,每次灰太狼捕羊失败,红太狼都用平底锅揍老公,但却从未离开灰太狼。动画片中每一位主人公都有自己符号化的外形特质、招牌动作和口头禅,给观众以良好的印象和深刻记忆。伴随《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播,其动画人物很快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人尽皆知的经典卡通人物。
在《喜羊羊与灰太狼》诞生过程中,其创作团队就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和沟通,对主人公的个性、片中涉及的热门话题和主要角色的价值观等都做了相应的设计和定位,使得这部电影的观众群从低龄儿童一直扩展到全年龄,成为老中青少四代人均兴趣盎然的动画片。同时《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汇聚了上海文广集团、广州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优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方之力,组成了强大的营销团队,为动画的制作宣传、运营操作、资金周转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凭借有力的营销策略,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有效的使用,让喜羊羊一下成为了社会话题、潮流事件,成了不得不知、不得不说的“名词”。由“喜羊羊”衍生出来的产品已涵盖了数十个品种:音像图书、毛绒公仔、玩具礼品、文具服装、食品、日用品、QQ与MSN表情等,产业链迅速延伸,体现出其不可低估的品牌价值和市场“侵略性”。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5年喜羊羊的横空出世,创造了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奇迹。然而在喜羊羊火红的背后,我们却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自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产业多年来呈现出全方位的增长态势,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中国每年生产出大量的文化产品,据统计,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中国动漫产量从2004年到2010年短短7年间,跃升了50倍,超过美、日、韩等国成为世界第一动漫生产大国。从数量上看,中国称得上是文化产品生产大国,但从世界影响力来看,我们绝对不是文化产业强国,中国文化产业的对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国内GDP的份额平均在1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产值更是在其GDP中占到了25%,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43%左右。而中国文化产业占国内GDP的份额不足4%,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的不足3%,这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极不相称。纵观国内,每年文化产品产出数量虽然十分可观,但像“喜羊羊”一样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文化品牌可谓是凤毛麟角,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文化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文化产业发展只反映出量的增长,内涵式发展明显不足;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还有待增强,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能力还较为有限等。总体来看,当前的中国文化产业现状只能算是初期发展阶段,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文化竞争凸显的客观形势下,中国文化产业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研究并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不光必要,更是迫切之极。为此,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近些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可小视。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全会决定的形式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思路举措和政策保障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安排。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五项新要求之一,并对“显著增强”提出了三个方面总体要求: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二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扎实。三个方面总体要求说明中央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具体,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立足国情,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力争在世界文化竞争大潮中站稳脚跟,获取应有的地位。
“喜羊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尽管有人认为“喜羊羊”的成功只是个案,不能视为通例,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其成功背后存在的必然性因素,它是创作者反复创作、精心设计以及发行商通过整合营销将创意转化为财富的丰硕成果,其成功经验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立足于本土化、民族化原则,充分挖掘中国文化丰富资源
摘要:近年来,国产电影发展势头强劲,《战狼2》《流浪地球》等优秀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还在海外影院上映。这些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了较好的票房和口碑成绩,但是海内外受众对该部影片褒贬不一。本文依据国内和海外受众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它在海外遇冷的原因,找出影响国产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旨在提高国产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力和海外接受效果。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 跨文化传播; 问题与路径; 《哪吒之魔童降世》
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美国和日本分别通过好莱坞电影和动画作品进行文化输出,有效地传播了本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大力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国产动画电影进军海外市场无疑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有利于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封神演义》系列的第一部,“通过艺术创作将民族文化特质与当代价值观进行融合创新,实现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精妙再现”a。截至2020年3月23日,《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在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和英国上映。根据当天猫眼专业版软件的统计数据,《哪吒之魔童降世》全球票房累计超过6.6亿美元,在中国电影票房总榜上名列第二,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国内和海外票房差异悬殊,国内贡献票房约6.9亿美元,北美和英国分别只有14.9万美元和5.5万美元。另外,国内的电影评分较高,猫眼和豆瓣分别给出了9.6和8.5的高分,而在海外的电影评介平台上,如在ROTTENTOMATOES(烂番茄,美国电影评论、资讯网站)的新鲜度是87%,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的评分是7.5,《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分别是60分和40分,这与国内好评如潮的现象形成强烈对比。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观众对该影片评价的差异,探究国产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如何通过国产动画电影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海内外评价对比概述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国内广受好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产动画电影长期以来发展滞后,特效制作常常遭受诟病,但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一流水准打破了这一偏见。它制作精良,画面衔接流畅,色调自然,凭借特效逼真、场面震撼的3D动画获得了国内众多动画爱好者的支持,这对于国产动画来说迈出了一大步。第二,《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再创造。影片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选择了哪吒这一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其传统神话的文化基因显然更易于被国内受众接受。同时,影片还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了富有现代意义和人情味的改编,舍去了“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情节,哪吒和敖丙也不再是绝对的善恶对立,这种在合理范围内的改编,使得故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最后,《哪吒之魔童降世》延续了哪吒的传统精神内核——反抗精神,但反抗对象从父亲变为天数,这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与追求自我的当代精神相吻合,不仅将观影群体扩大到了成年受众,引起他们的精神共鸣,还挖掘出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受到国内电影爱好者的追捧也就不足为奇。《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海外上映后,在电影平台上获得了诸多评价,一方面大部分评价出自海外华人,另一方面外国观众去影院观看多数是受到身边中国朋友的影响,而且对该部影片提出了诸多改进建议。这些不同的批评和建议,可以帮助国产动画电影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和接受度。根据IMDb上的观众评论可以看出,对于外国观众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看懂这部影片。首先,许多外国观众表示,影片的字幕翻译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影片中存在许多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理解障碍。例如“申公豹”和“日月同生,千灵重元,天地无量乾坤圈,急急如律令”等,所以采用外国观众能够理解的字幕翻译十分重要。第二,在人物设计上,国外观众认为片中人物形象混乱,好像出自不同的电影,而且人物形象丑陋,缺乏吸引力。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缺乏了解,所以角色造型不统一对他们来说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第三,影片的情节设置给外国观众带来理解障碍。如电影中哪吒和敖丙的命运纠葛,在部分外国观众看来,给人一种同性恋的奇怪感觉,而哪吒在他师傅的衣服里找东西对于外国观众来说也是很奇怪的行为。另外,电影中关于哪吒牺牲的情节看起来有些老套,说教性较强,整体架构显得有些松散。b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探析
第一,语言和文化差异是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必须跨越的障碍。对于外国受众来说,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难度相对较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所以字幕翻译至关重要。外国观众不了解《封神演义》的故事和道家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增加了翻译和理解字幕的难度。字幕翻译导致电影的感染力下降,其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难以传达出去,比如在电影结尾哪吒说:“去你个鸟命,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影片将“去你个鸟命”译为“forgetyourfate”,未能充分传达出哪吒的愤怒和电影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第二,中西审美存在差异。如果说中西审美取向在类型上的差异是外显的,那么在体验上的差异则是内在的。c不同的审美观导致外国观众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人物形象不认可,容易产生抵触心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未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物形象,而是对每个角色的形象重新进行设计。哪吒在这部电影中不同于传统少年英雄的形象,他双眼蒙着黑眼圈,走路时手插裤腰带,嘴里不停念叨着打油诗:“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可以说是又丧气又叛逆。太乙真人也不再是仙风道骨的经典形象,而是操着一口四川普通话,更像是一个普通人。众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给国内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因为他们脑中有传统文化背景和固有思维的支撑。但是对于外国观众来讲,杂糅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无法满足他们对异域中国风的审美期待,同时也不能与迪士尼、好莱坞等西方经典动画电影相媲美。剧情是电影的核心,特效制作是为剧情服务的。首先,《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中国神话故事进行改编,在国内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但是这种改编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并不恰当,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和创新分配比例相对不均,不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其次,该片的改编过度弱化了太乙真人、申公豹等角色,元始天尊的角色形象设计稍显刻板,龙族前史的铺垫不足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叙事发展。另外,剧情逻辑的通顺度和故事发展的完整性都影响了外国观众的观看体验,需要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第三,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依靠电影自身的质量,还需要营销、政策等外部推动力量。《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国外没有人脉和院线的优势,所以拓展发行渠道、充分进行海外营销势在必行。国产动画电影的营销渠道狭窄,目前中国的动画影片在“走出去”的方式上仍以参加知名电影节展会吸引海外发行方购买为主,国内片方对于海外发行渠道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掌控力很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就是借助美国电影市场和戛纳国际电影节输出海外的。d另外,国产动画电影的营销方式单一,《哪吒之魔童降世》几乎没有进行海外宣传。相比之下,美国的动画电影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做了充分的营销:《冰雪奇缘》将主题曲改编为中文版本,并且在微博等平台中文海报;《爱宠大机密》邀请何炅和陈佩斯等公众人物配音,来吸引更多的粉丝。国产电影在国内上映前,主演会到各个城市或者高校宣传。《哪吒之魔童降世》缺少海外宣传,影响力较小,所以国外观看人群基本都是华人,外国的受众范围非常小,当然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对外传播效果。
摘要:当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我国“文化走出去”大战略的号召下,戏曲对外传播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与西方话剧的“写实”不同,中国戏曲以“写意”著称,两者之间天然的隔膜使得我国戏曲对外传播面临尤为艰巨的挑战。《牡丹亭》作为中国戏曲文学的一座高峰,在西方有着较长的传播历史,并取得了突出的传播效果。通过研究和分析《牡丹亭》在英美的翻译和舞台演出的传播路径,探讨了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期待能为我国戏曲“走出去”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戏曲;对外传播;《牡丹亭》;文化走出去
一、《牡丹亭》在英美的翻译
汤显祖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家和文学家,其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被称为“临川四梦”)不仅通过戏曲表演广泛流传,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牡丹亭》的评价最高。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写道:“《牡丹亭》一出,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曹雪芹也曾借林黛玉之口说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味道。”实际上,《牡丹亭》不仅在中国获得了大批读者,也吸引了西方读者的目光。西方关注《牡丹亭》始于1929年德国学者徐道灵在《中国学》第四卷《中国爱情故事》一文中对《牡丹亭》的摘译和介绍。在英语世界里,《牡丹亭》的第一个译本是哈罗德•阿克顿节译的《春香闹学》,于1939年载于民国著名的中国文化推介杂志《天下》。作为一名英国诗人,阿克顿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曾在北京大学执教7年。一般的西方人不能适应京剧音乐高音量的“热闹”,阿克顿却觉得“响锣紧鼓对我的神经是甜蜜的安慰,西方的音乐在我听来就像葬礼曲”。虽然阿克顿翻译的是京剧《牡丹亭》的改写本,但可视为对汤显祖所著《牡丹亭》的间接传播。阿克顿在东方文明中找到精神力量,主动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但这毕竟还是他个人的选择,当时的西方对中国戏曲的了解还太少,所以该文本的接受度并不理想。20世纪40年代,《牡丹亭》开始了在英国国内更广泛的传播。二战结束后,英国重新思考其与亚洲各国的关系,加大对汉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华裔汉学家张心沧在《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剧》中收录了《牡丹亭》的《闺塾》《劝农》《肃苑》《惊梦》四出戏,这是英国第一次将《牡丹亭》的文学文本收入文学选集中。根据张心沧在前言中的描述,该书面向的读者主要是汉学家、高校教师和学生。出于这样的翻译目的,张心沧的译文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作的风格,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在评价《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剧》一书时写道:“该书为优美且忠实的翻译建立了最高的标准。”这本著作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牡丹亭》在英国的传播。相较英国,美国对《牡丹亭》文本的传播更早,也更成熟。20世纪初的美国新诗运动已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推向了高潮,为汉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美国为维持其霸权地位,也加大了对中国研究的投入。同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汉学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向了美国。华裔学者翟楚、翟文伯父子于1965年推出的《中国文学瑰宝:散文新集》中收录了《标目》《惊梦》《寻梦》三出戏,这三出戏是基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编译而成的。同年,汉学家白之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中选译了《牡丹亭》的《闺塾》《惊梦》《写真》《闹殇》,并于1980年出版了《牡丹亭》的全译本。白之的全译本现已成为与大卫•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齐名的经典译作。1996年,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又对《牡丹亭》的部分章节进行了重译,并将它们收入其编辑的《诺顿文选》中。2002年,梅维恒选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也将《牡丹亭》纳入其中。美国汉学界对《牡丹亭》文学价值的高度赞同在这一系列选编、选译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就传播效果来看,《牡丹亭》戏剧文学的大部分译本主要在学界人士中传播,只有白之的译本成为目前西方世界接受度最高的译本,成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共同的文学读物。白之的译文之所以得到认可,是因为其可读性强,又无损原文的文采,并在文化释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其他因素的助力也必不可少。中美关系的重新建交,推动了美国汉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女权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牡丹亭》的传播,因为女权精神和《牡丹亭》中女性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正好吻合。另外,此前白之选译的《牡丹亭》已入选美国教材,走进了教学课堂的选译本更有助于全译本打开市场。总之,《牡丹亭》在英美的翻译和传播是政治、文化、译者、出版、赞助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牡丹亭》文本的传播是中国戏曲文学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为《牡丹亭》海外舞台演出的市场培养了潜在的观众。
二、《牡丹亭》舞台演出的传播
早在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赴美演出期间,《牡丹亭》中《闺塾》这出戏(译为《淘气的女学生》)就已经在西方的舞台上亮相,嬉笑俏皮的喜剧性使该剧获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但《闺塾》只是《牡丹亭》这出大戏的冰山一角,不能体现《牡丹亭》的核心思想。其后在西方陆续上演的《牡丹亭》中,以美国导演彼得•谢勒执导的欧洲版《牡丹亭》、旅美华人导演陈士争为西方观众呈现的美国版《牡丹亭》以及由白先勇担当制作人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影响最大。
(一)欧洲版《牡丹亭》———西方人眼中的东方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先提出的倡议,它不仅给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国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和路径,并总结出文化产业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国际化;研究背景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价值的传承需要以文化产品为媒介。这即是说,文化产业这个在经济领域大有潜力同时也可以被视作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的新秀,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并行的今天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扶持文化产业的力度越来越大,这就更突出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机遇,也必然能加速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和升级,进而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对此,应认真研究沿线各国文化资源特性,制定合理的合作机制,深化与沿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交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沟通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
一、“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文化产业国际化的研究背景
(一)文化产业国际化是世界发展的需求目前,文化产业国际化已成为当前世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趋势。世界经济此时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日渐多元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投资贸易格局急需调整,沿线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文化产业国际化必须首先要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秉承平等开放理念,维护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区域经济[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商品、货币、技术、资金、信息、服务、人员、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自由流动,还包括文化观念、文化信息、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2],特别是在新媒体背景下,世界人民的意识形态、文化生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在先进传播技术的应用下随时随地都在交流融合,人们的文化观念不断趋向国际化。任何国家的文化资源都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全面走向国际化,必须借鉴学习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经验、融合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为文化产业国际化做充分准备。在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化发展历程中,已有许多实践经验可以证明,要使经济模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走向互相整合,并逐渐趋向于最佳资源配置模式,必走文化产业国际化道路。而文化产业要走向国际化,需要在本民族已具备成熟文化市场的基础上同时拥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国际竞争力,才能经受得住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最终适应国际化大潮。
(二)文化产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条件文化产业在我国是一门年轻且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其具有跨专业、跨行业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迫在眉睫。因此,如何培养“懂文化、能管理、谙市场、有技术、会营销”的全能复合型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组织亟待研究的课题[3]。“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中国与世界经济紧密融合,国内文化企业面临与跨国企业的竞争。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急需大量高端人才。文化产业必须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创造出更多的“中国研发”“中国设计”和“中国品牌”。目前,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需求加大,国内正面临日益壮大的文化消费和不够成熟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之间相互矛盾的局面。文化产业是一个大众化、内涵极其复杂的产业,这就更加需要科学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在更高水平上给予扶持和指导。只有这样文化产业这个年轻的学科才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才能逐渐超越其他文化竞争力强劲的国家,才能与世界接轨、较量[4]。因此,加强文化产业专业建设、培养文化产业高端人才,是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二、中国文化产业现存的问题与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