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外交流范文

中外交流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外交流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外交流

高校中外合作会计专业教学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主旨是培养技术技能高级应用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其发展必然趋势,也是责任担当。“国际化”为十大核心改革发展任务之一,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有了方向。[1]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探讨的重要难题。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国际化人才培养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改革教学模式,才能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2]本文以此为依托,在对国内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高职院校会计中外合作学生现状分析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为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提供建议,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中外合作;人才培养;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2016年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倡导职业教育走出去,积极探索境外合作办学,培养“一带一路”倡议急需人才,国际化技能型人才短缺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困境之一。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建设高水平优质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提出职业院校要提升国际化水平,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各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1]由于语言、学情、本土化等实际问题的困扰,中外合作教学模式是各高职院校解决国际化合作办学的主要难题之一。会计和国家经济政策、政治政策密切相关,在倡导国际趋同同时又受制于本国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影响,如何培养会计类国际化人才,如何教授中外合作会计类课程,是会计中外合作会计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以甘肃省为例。

一、高职院校国内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制造业2035远景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职业技能人才的贡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践锻炼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主要环节,有利于检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由于会计专业性质限制,企业无法接受批量会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所有真实业务也无法交由学生实操。大量实践课程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主要特征。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实践课程设置,是依据会计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基础上的典型工作岗位设置的。基本围绕货币资金、财务、成本核算、税费申报、管理会计、审计的体系设置,从职业院校培养定位出发,依据企业岗位标准,设置全面的课程体系。但在培养过程中主要通过和教育公司合作,购买软件,模拟企业真实环境业务进行实操。企业师傅未参与其中,学校老师缺乏企业财务实践经历,企业真账实操、账务全流程操作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很难实现。现实中的经济业务环境复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是共性业务基本原理的传授,对特性业务、现实环境中同一知识点的不同情形业务难以讲授,人才培养落地、适应不同企业会计岗位需求、应对不同经济情形会计业务处理是会计专业培养的盲点。会计经济业务日新月异,各类新经济业务层出不穷,而企业大部分师傅按部就班,对企业常发生业务根据经验予以处理,对新变化业务缺乏原理学习、研究的能力。尤其大智移云物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影响对会计人才整个培养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校企双方教师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多方共同使得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无法胜任日益变迁的会计岗位工作。

二、甘肃省高职院校会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目前,引进国际人才、国际联合培养、中外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重要城市,在国际经济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地域、经济等各方面限制,国际化交流合作相比沿海城市变得相对困难。甘肃省政府积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突破。2019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通过和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联合培养会计国际化人才。实现了甘肃省会计国际人才培养的突破,也是西北首家与此合作单位。这预示着甘肃省会计国际交流合作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填补了甘肃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空白,对全省高职院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起到示范作用。中外合作办学目标是引进加拿大荷兰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师资力量,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较深厚文化与科学素养、掌握国际会计技术工作规律和基本理论、掌握引导在国际会计技术领域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2020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顺利实现招生,43名学生进入中加合作班学习。2021年第二批49名学生也顺利入校学习。中加合作班课程设置注重引进加方优质教育资源,将两校各自专业方面的课程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各自课程及教学资源。主要核心课程由中加共同完成,教师依据加方课程标准完成授课计划制定。在借鉴加拿大资源基础上,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结合本土环境采用英文制作。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加方老师无法来校授课,授课以具有留学经历的老师为主。通过授课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源主要为中职生,生源质量相对薄弱,语言基础差。英文基本词汇量薄弱,自主学习动力不足,自学能力较差。当课堂全程用英文讲授专业课时学生几乎听不懂,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兴趣。

点击查看全文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

【摘要】作为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渠道之一,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对于中西方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相关研究表明,通过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有效实现了亚非欧之间文化、政治、经济以及艺术等多项内容的合理碰撞与融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入手,针对丝绸之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渊源与方式,为音乐文化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方式;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交往能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与优化,在此过程中,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再次焕发了全新的活力。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此得到了有效的交流与融合。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随着这一发展趋势的不断开展与深化,对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中西音乐文化概述

对于音乐艺术而言,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自古以来,中西方音乐艺术之间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的来看,在中国文化中语言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音乐层面上,这一特点表现为东方乐谱的音高通常只有一个,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主要通过对音高进行不同程度的晃动进行演绎[1]。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相对较为感性,因此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的过程中,中国人对于音色的控制与乐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自由性,从而形成了东方音乐作品趣味性强、朦胧曼妙以及表达方式自然的特点。相比之下,由于西方民族祖先以狩猎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其对待音乐时具有长期观察、分析以及较强思辨性的特征。基于这一思维模式,西方音乐在对思想情绪进行表达时,其对于音符往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特征。

二、丝绸之路对于中西音乐文化的价值

从丝绸之路的角度来看,作为自古以来中国与亚欧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一路向西,直到古罗马,有效实现了沿途国家之间的联系[2]。同时,在此过程中通过商队与使团的交流,有效实现了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相关研究表明,自汉武帝时代起中西方音乐得到了良好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大量乐器、乐谱以及歌舞形式得到了传播与交流。同时,西方的音乐形式也随之得到了有效输入,对于中国音乐文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具有积极价值。自从有了丝绸之路,中国与西域国家之间的各项交往就加强了,这种交往为音乐艺术的交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影响之下,受多国的文化影响,很多音乐也融入了西域的一些艺术音乐思想。例如在我国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的琵琶发展就是中西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现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学成归国,他们将西方的一些文化融入我国音乐创作之中,使得我国原有的传统音乐吸取了西方音乐的精华,创造了许多全新的音乐元素,西方的一些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法与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了融合,这使得我国的音乐既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具备非常浓厚的时代气息。

点击查看全文

新时代下的高校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

[摘要]“教育国际化”是新时代语境下对我国高校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建设“一流大学”目标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化水平虽然得到了极大提升,但在国际化过程中依然存在众多不足。基于高校“三大功能”建立的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定位和实现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国际化;评估指标

引言

高等教育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其国际化已经有所发展。近年来,我国已经制定重要的国际化战略,为形成国际化人才资源,提高发展软实力夯实基础。国家已经把教育国际化作为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加拿大学者JaneKnight就开始了高等教育的研究,并得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概念,“在院校与国家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目前,国内的大学也都非常重视“国际化”的教育战略,不少高校也因此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何准确评估应用型高校国际化的实际水平?如果缺少一个能够客观评价应用型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体系,那么就无法对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做出全面的、合理的评估,不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国际化的水平。

一、应用型高校国际化工作现状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高校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最早出现在晚清时期,公元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积极鼓励国内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留学生仅120名,平均年龄仅仅只有12岁,这些儿童也称为“中国留美幼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批留学生。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格局逐步形成,包括教育对象、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的国际化等方面。

(一)教育对象国际化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通晓国际事务和规则、业务精湛、国际竞争力强”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为此很多应用型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出国访学机会,通过实施多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学期交流、联合培养等项目,鼓励学生出国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点击查看全文

论旗袍的审美元素

20世纪之初,正值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改良、文化改良,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审美心理,服饰改良便是其中的重要表征之一。欧洲思想的涌入更是为中国服饰创意革新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至20世纪30年代,海派旗袍开创了中国旗袍文化的经典时代,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这期间,虽然经历了二战给予中国的沉痛创伤,但或简或繁或贱或贵的旗袍却已深深根植在中国女性的生活与记忆中,成为时代服饰的重要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空前高涨,革命、生产意识大大超过了人们的一般性审美需求,旗袍所代表的闲适美学渐渐失去了存在空间,取而代之的是简朴单调的劳作式服装。服饰装扮俨然与人的阶级品质紧密相联,“十年”更是达到了极致。旗袍的解冻,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这实质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再次唤醒与复苏。21世纪以来,旗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切合时代审美需求,再次成为服装世界中一朵艳丽奇葩。

旗袍是东方美学的形象代言。2012年7月,上海举行了“缤纷海上花”海派旗袍项目系列展,其中专门展出了30多位海上名媛曾穿过的旗袍珍品,让观展者震惊不已。吴贻芳博士是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曾于1945年代表中国赴美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这次展出的她的紫绛红色的长袖樟绒旗袍就是她在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期间穿过的。当年吴贻芳博士穿着旗袍走上联合国成立大会讲台时,全场为之轰动,她的服装立即成了媒体议论的热门话题。106岁的严幼韵是联合国原礼宾司官员、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博士的夫人。在数月前的生日派对上,她竟然在舞场上身着中国旗袍舞动一圈,让中外人士对中国老人及其服饰风采赞叹不已。旅居新加坡的著名实业家吕建明先生的夫人吴佩芬女士的旗袍更是让服饰艺术界的一些专家看过之后觉得不可思议,那个时候的绣工怎么像是由计算机控制绣出来的一样,那么均称细腻。

服饰与人的精神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旗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浓缩,也是近现代文明的剪影,承载了纺织、缝纫、裁剪、美学、礼仪、时尚、社交、中外交流等多方面的社会信息。有人说:旗袍是最考验人的身段的,其实旗袍最考验的是人的气质。

旗袍以合身为准则,无论是“燕瘦”,还是“环肥”,只要剪裁得体,都能突出优美的效果。旗袍文化就像雪霁晴空下的旷野,不止替解放前106岁的严幼韵及社会名流、著名学者们讲述着种种故事,在当代社会中依然能以其高雅的神韵融入到时尚女性的血液中,成为一种文化的血脉和气息。而文化又不只关乎一个人的气息,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可以跨国界、跨时空去传递中国魅力。(本文作者:张香云 单位:齐齐哈尔市戏曲剧院艺术团)

点击查看全文

培育环境工程类人才的思索

作者:符波 刘和 成小英 刘宏波 单位: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新生产工艺的应用和科学技术的开发,人们对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关注。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在国内的环境工程人才熟悉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动向,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的国际贸易争端与摩擦不断加剧,履行国家环境义务、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保障国家资源供给、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等,已成为国家外交事务的新热点和基本内容之一。解决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保证[1,2]。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合作日趋紧密的今天,国家的发展尤其需要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同志在2010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日益广泛深入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竞争力。”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方茂田同志也撰文指出,应“推动国际多边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于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

1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内涵

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构建高素质专业人才国际视野的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标准。立足我国高校实际,我们认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指通晓环境工程专业国际惯例、国际交流水平高、文化适应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外语沟通能力英语已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母语运用水平,有利于增强沟通能力,这是做好日常工作的前提。

1.2跨文化交流和适应能力要熟悉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对各个国家、地区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熟悉,知晓发达国家的商务礼仪和风俗习惯。

1.3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掌握外语,而且要具有全球化视角、秉承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具备文明的素养和行为准则。熟悉国际规范,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国际化惯例,能够通过换位思考促进国际理解,并以不同的身份代表各自的利益探讨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以俯视全球的高度、目及未来的发展,以全球的意识和语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局限在一个地区或者国家,而应该着眼于全球,着眼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