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小学安全课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抓好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安全行为习惯这些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因为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能够建设优良的校风,实现学校的高效管理,也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终身发展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首先,在教学中,无论什么课,课前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对新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发现问题,在听课时就会带着问题学习,轻松地跟上教师的思路,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无疑会大大增强听课效果。其次,上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下节课所使用的文具、课本等,不至于在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时不知所措,出现慌乱的场面,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讲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关键知识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最后,每天课后必须要求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及时巩固和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相信教师只要从学生的点滴抓起,采用多种办法与措施,中小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例如:养成按时作息、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上学不迟到、不早退的习惯;养成穿戴整洁、讲究卫生的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道德的习惯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在这些习惯的养成方面也很优秀。相反,在生活习惯上比较凌乱的学生,学业成绩往往也不突出。这说明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极大的影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养成学生严谨治学精神的重要手段。一个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将来是很难迈向成功的。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重要。
研究目的
找到在中小学防溺水教育中,体育教师的准确定位,探讨体育教师在防溺水教育中的职责与义务,中小学体育教师在防溺水教育中所应该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力分析,体育教师如何把防溺水教育与体育课相结合。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百度学术,谷歌学术、PubMed等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查阅关于防溺水教育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再从其中筛选出与体育教师有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专家访谈法:去几所比较有特点的中小学,对学校领导进行访谈,询问一下本校对于防溺水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采取的措施。3.问卷调查法:对学校的教师与家长发放问卷,询问关于防溺水教育中体育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对于防溺水教育开展形式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
研究结果
在中小学防溺水教育工作中,学校作为一个关键点,在家庭与教育部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在调查和访问过程中,了解到就目前学校对于防溺水教育开展状况,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小学而言,对于体育教师与防溺水教育这两方面的结合情况来说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1.研究结果表明有的学校在进行防溺水教育知识只是班主任教师简单的口头强调一下,,并且没有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职责,同时没有把防溺水教育与体育教师相联系到一起,没有明确体育教师在防溺水教育当中所扮演的主导角色,还是只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光是口头教育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2.以往的口头强调教育一般都是短暂的,只是在放假前或者特殊时间段才会进行,学生很难养成一个对于防溺水的一个安全意识。3.在中小学防溺水技能学习与掌握上,宣传与实施的效果也非常不好,只有一小部分的学校有开展游泳、溺水自救等技能课,忽略了实践与技能的教育。研究结论:防溺水教育一直是教育部和学校的重点,教育部还应加大对这方面的力度,尤其是实施的力度。1.在学校方面,防溺水教育的任务与责任不应该只落在班主任的身上,班主任在处理日常工作的同时,很难全身心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发挥体育教师的责任与义务,防溺水教育除了包括安全知识以外还有自救技能等学习,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教育内容。明确给出体育教师在防溺水教育中的定位,把体育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划分清楚。让体育教师作为一个主导者的角色出现在其中。2.防溺水教育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内容,而是终身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只是在放假之前才进行的,而是要一直进行,可以把这个内容加入到体育课的教学大纲当中,可以培养好学生们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这样即得到了重视又加强了力度。对于孩子来说在体育课玩的当中学习到了安全知识与技能。3.体育教师自己所具备的能力是否能够支撑起这个体系。加强对于体育教师的管理与培训,让体育教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过硬,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作者:王印涛 高飞 张厚喜 赵瑞国 单位: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工作部
摘要:游泳既一项技能,也是一项运动,掌握游泳技能,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有必要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开设游泳课程。在我国游泳并没有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必修内容,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为了促进中小学游泳课程的必修化,该文将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从生存教育的视角,对开展游泳课程的目的;游泳课程的开展现状分析;促进游泳课程必修化的对策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存教育;中小学;游泳;必修化
生存教育是指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1]。生存教育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全、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生存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生存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游泳作为在水上靠自身漂浮,借自身肢体和躯体的动作在水中运动前进的技能,掌握游泳技能,不但能够强健学生的身体,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水上生存和救护能力,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因此从生存教育的视角出发,将游泳运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是我们课程改革中必须要重视的一项课题。
1开展游泳课程的目的
据中国卫生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57000人溺水死亡,相当于每天150人。溺水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伴随着近年来溺水事故的频繁发生,也引起了教育部门对于生存与安全教育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2015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切实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要做好加强预防溺水安全教育。[2]同月中国安全网在网上开展了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生预防溺水专题教育[3]2015年8月教育部为了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还特别编写了中小学生预防溺水童谣。[4]然而紧紧依靠加强安全教育的宣传和监督管理是不够的,要想从本质上防止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产生,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游泳技能的培养,只有学生掌握了游泳技能和救护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游泳作为一项运动,其游泳姿势分为蛙泳、蝶泳和仰泳、自游泳,游泳具有改善心血管系统;提高肺活量;加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减肥;健美形体;增强对温度的适应力等作用。在中小学开展游泳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游泳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水中救护的方法,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2游泳课程的开展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儿童游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都把游泳作为提高学生生存技能的一种教育活动纳入中小学体育的必修课程,进行正规化教学与训练。[5]然而在我国游泳运动在中小学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与普及,受地域、气候、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开设游泳课程的地区和学校也主要集中在杭州、南京、厦门、广州地区,其余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校没有开设游泳课程,究其内部原因而言,主要是对于“生存教育”的不够重视和未把游泳纳入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程所致。就外部原因而言,是因为游泳场地设施不健全、师资力量不充足等所导致的。当前在我国中小学生游泳知识和技能获得的途径包括学校学习、校外培训以及家长教育。然而从学校获得游泳知识与技能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而且学校的教学也不够系统和全面。因此大部分学生要想获得游泳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是以自费形式参加校外培训,而校外学习游泳的费用相对较高,大约一小时在100~200元钱左右,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以及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来说是很大的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游泳知识与技能学习。
【摘要】伴随教育事业的逐渐发展,群众对于人性化学习观念逐渐重视起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国家通过一系列教育改革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生自身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对中小学校规划设计方面提出更加高要求。本文通过对国内的中小学建设问题现状进行相关分析,在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小学建筑设计原则基础上提出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点,进而探讨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校园条件。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
引言
伴随城市的飞快发展,城市中中小学的建设逐渐进入发展阶段。但是,处在高密度的城市条件下中小学校却面临严峻形势,因为城市中建设用地缺乏,适龄儿童的入学数量逐渐上升,校园的周围城市环境比较复杂等多方面因素,对中小学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建设用地与资源有限的条件之下,怎样使得合理、高效的空间设计以及功能组织得到实现,与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满足现阶段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与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对于城市中中小学的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方面提出的挑战与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适合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场所,中小学建筑并不是临时性的,而是长期潜移默化、使学生得到文化熏陶的生活学习空间。因此对中小学建筑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设计策略,其内容包括外观与内部功能的关系,台阶与窗等细节,走道和教室气氛,以及教室操场的布局等多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
1现阶段中国校园建筑特点与发展趋向
1.1建筑设计需不断创新
伴随我国提出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策略,中国教育事业也逐渐发生变化。而校园建筑是开展教育事业的场地,并且建筑物自身也可以是学生的一本“课本”甚至是“老师”,因为学习的环境对于学生身心的成长会产生一定影响。建筑空间新型模式将会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激发作用,而且校园建筑空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伴随新型的教育方式逐渐革新,使得校园建筑空间设计获得进一步的创新发展,生活当中涌现出愈来愈多新型校园建筑补充并丰富了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以适应创新教育理念,进而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的基础工程。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思想认识重视不够、课程开设落实不力、条件保障配备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全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增加教育投入、强化督导评价等路径,促使党和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在农村中小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村中小学;现实困境;教学改革
广大农村中小学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是一个亟需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现实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借助现场调查形式,通过对邵阳县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在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创新劳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现状,全面掌握他们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劳动教育情况。然后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为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1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已逐渐被淡化、弱化,农村中小学生中同样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轻视、鄙视劳动的倾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1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与过去相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劳动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生活中,农村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个别访谈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在农村中小学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有的认为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劳动教育课程在升学招生和上级部门考核考评中没有太多体现,抓了也白抓,效果不明显;有的认为校内劳动与体罚的界限容易被混淆,应主要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只有认真学习,通过优秀成绩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才是人生大事,劳动教育以后再搞也可以。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错综复杂,导致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被普遍忽视。
1.2在课程开设上落实不力。毫无疑问,学校是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并没有按教育部门的明确要求,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也没有安排集体劳动周(月)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本身师资不足,劳动技术这种“杂课”往往由其他科目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造成劳动教育往往呈现过场化、浅表化。还有一些小学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他们把定期开展的学校大扫除等同于劳动教育,也有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假日在家中完成的。有的农村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但往往由教职员工来打理,并没有让学生去亲历劳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