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小学德育课范文

中小学德育课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小学德育课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小学德育课

三措并举对优秀文化传承的作用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恩施州有汉、土家、苗、侗等29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71.24%。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舞蹈、文学艺术、民族建筑以及传统技艺等文明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与习惯。近年来,恩施州各级教育部门以党建为统领、以落实课程主渠道为主导、以活动展示为平台,扎实推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

以党建为统领

少数民族文化是带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中华文化。恩施州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实施学校党组织全面覆盖,推进学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并成立州内民办学校行业党委,保证民办学校的办学方向,这些做法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坚持党建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让德育课堂更接地气。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恩施州的每一所学校始终坚持党建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现民族大家庭的和与美。有的学校将土家吊脚楼的元素与校园建筑结合,有的学校将土家特色织锦西兰卡普的图案融入校徽、校服,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成长相伴随,让中小学生从小获得多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体验,切身感受丰富多彩的民族教育景象,让校园文化“活起来”,让德育课堂更接地气。坚持党建引领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恩施州不仅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学校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走进校园。建始县民族小学以“办规范特色学校,育合格特长学生”为目标,致力于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营造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被评为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十佳示范学校。恩施市实验小学开展“追寻红色记忆,童心永远向党”红色故事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聘请老军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向青少年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播撒红色种子。坚持党建以文育人,让学生爱上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恩施州的每一所学校,学校党组织充分利用丰富的本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以文育人,用中华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印记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氛围。校园中随处可见土家族文化元素,文化墙上画着土家族传统舞蹈的彩绘,文化长廊里摆放着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并爱上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咸丰县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到校园讲课示范,让非遗“活”起来。宣恩县积极打造“一校一品”文化,开设滚龙连厢、八宝铜铃舞、摆手舞等本土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非遗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多个非遗社团,开设非遗选修课程,开展非遗教学,将民族传统文化植根于教育教学中。

以落实课程主渠道为主导

教育部提出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不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恩施州积极探索,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推进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诵读经典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恩施州将“双读”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和幼儿园常规保教活动,掀起诵读传统道德文化书籍热潮,保证了课表有安排、早上有诵读、课堂有讲解,有效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感受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学校积极将“朝读经典”排入课表、引进课堂,在语文课、历史课、道德与法治课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将戏曲、书法等融进校园。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语文课堂开讲“国学”,带领学生阅读典籍,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在音、舞、美艺术课堂,开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课,引导学生热爱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恩施市龙凤初中聘请专任教师,开设以“唱山民歌,跳民族舞”为内容的“民族歌舞”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常规教学管理中渗透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将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注重在学生生活点滴中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着好装、走好路、上好课、健好身、扫好地、管好物、就好餐、睡好觉等。恩施市龙凤初级中学德育案例《抓“十好”规范,育美丽学生》获教育部表彰,被评为全国经典案例。在课间操里贯穿民族民间歌舞,可以说是恩施中小学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一大亮点。恩施英才实验学校将土家摆手舞改编为课间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土家人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祖辈辛勤劳作的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活动中实现交融和渗透,融合了土家摆手舞、肉连响、莲湘、铜铃舞四种民族文化的艺术特色:既有摆手舞浓厚的地域舞蹈色彩,舞曲节奏鲜明,动作简单易学;也有肉连响动作灵活多变、调子轻松明快和莲湘给人以感情炽热、活泼愉快的享受;更有铜铃舞粗犷、潇洒、古朴、诙谐的舞风。这是利川市清江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自编、自导的“校园民族操”,深受师生喜爱。

以活动展示为平台

恩施州积极创新活动形式,注重活动特色,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热情,营造了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两节”为传统民族文化进校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艺术节”“体育节”是推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是激发学生热爱艺术、强身健体、励志成才的重要平台。各级各类学校依托“每天锻炼一小时”,广泛开展以民族文化为主的“大课间”活动,设置了跳绳、毽球、跳皮筋、抽陀螺等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体育活动的魅力。“我最喜欢跳绳,它不仅让我回忆起童年的乐趣,还锻炼了身体,了解了这些传统项目的很多历史。”一位刚参加完中考体育跳绳项目的学生说。“戏曲进校园”活动推动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落地生根。自2016年活动启动以来,恩施州始终坚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植根传统文化,传承戏曲精粹。恩施市为各中小学校派去戏曲辅导员,充实专业教学力量。咸丰县选取京剧、豫剧、黄梅戏、咸丰南剧等经典剧目名家唱段,制作成光盘,供学校在大课间、主题班会及课余时间播放,并利用音乐课、选修课开设戏曲课程,将《女儿寨》《土司夫人》等南剧引进中小学校课堂。来凤县“戏曲进校园”经验在全省交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恩施州各级各类学校将民族文化传承融入教育教学中,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积极探索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贡献力量。

点击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和对策

一、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学校德育工作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第一,教育内容不丰富。近几年,思想意识形态多元化发展,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们的思想也更加活跃。但是,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往往局限于教材和课本,难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第二,教学方法简单化。如今的学生思想更加多元化,内心世界更复杂,而传统的教育方法过于呆板,已不能更好地适应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发展,不能因材施教,降低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第三,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多限于传统形式,灌输式地传输知识,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不能及时地满足学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

2.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一是教师不注重师德修养。由于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良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教师时常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忘记自己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不敬业,不关爱学生,甚至法律意识淡薄,变相体罚学生,这些都影响了人民教师的形象。二是教师业务素质不高。有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对一些现象难以作答,不能说服学生。

3.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合力。一是学校的重视不够。现在好多中小学迫于升学的压力,往往“重智育、轻德育”,具体表现在:总量上看,思想政治课的总课时量不够;时间安排上,一般就是在下午,有时还被一些所谓的主干课程占用;在师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一般缺乏专业的教师教学。二是家长的忽视。家庭是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要的第一环境。不少家长文化素质低,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们又善于模仿,无形中父母就给孩子们做了一个不好的表率;还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和分数,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再加上中小学生思想不成熟,家长过分压抑,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思想出现问题。三是社会的影响。中小学生虽然在相对简单的环境中时间比较长,但中小学生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尤其是现在,网络很流行,有很多负面信息频频出现,加之中小学生的思想不稳定,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对学校的教育内容产生的疑问又得不到解答,学生的思想就会慢慢地认可外界的不良思想,对学校的思想教育开始厌烦。

二、采取的对策

1.突出学生这个主体。当前,我们应更注重多渠道、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新形势,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在内容、方法、手段和途径方面进一步改进,才能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发展。一是丰富德育工作内容。教育部要求,学生德育工作的重点有三个,即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大力加强诚实守信的诚信教育。围绕这三个重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诸如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的思想教育,学校应该认真组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使德育工作内容逐渐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中接受思想教育。二是强化德育工作形式。学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因为只有将各种专项教育渗透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所以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等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受到思想洗礼,更加健康地成长与发展。三是拓展德育工作领域。学校开设德育课程应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所以要着重改进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使学生们在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四是更新德育工作手段。为适应时展,学校德育手段应变为现代型,比如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手段,网络传播信息迅速、及时,让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同样,德育工作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渗透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而且网络具有娱乐性,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视觉与听觉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或者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有关德育的专栏或杂志,从而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2.抓住教师这个关键。首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德育工作不可忽视其关键环节,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学校德育质量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运用各种方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对教师进行培训时,把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放在突出地位;二是对教师的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让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三是进行各种考核时,要把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纳入重点考核的范围内;四是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让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共同参与监督,专门设立信箱和监督电话,一旦发现问题,学校要及时严格处理。其次,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认识。我们现在身处知识爆炸时代,作为教师更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时,学会如何查找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自己真诚地相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点击查看全文

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课程改革的思路,以期推动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研究认为:武术课程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武术所达到的结果,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和行为目标;武术课程内容应该注重知识性与技术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武术课程评价应该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关键词:武术;武术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武术教育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1]。2010年,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活动。近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关注。“武术进校园”“一校一拳”“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丰富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内容和资源。回顾学校武术教育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从1915年“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起,武术正式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基本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学校教育向“应试化”的方向逐渐偏离,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岌岌可危,曾几乎销声匿迹。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武术教育受到各方面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武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当我们再次意识到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理应具有重要地位的时候,却发现“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武术教育面临着“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基本问题。而中小学武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导致当前学校武术教育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武术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武术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武术课程评价不完善。

1中小学武术课程目标的定位与分类

1.1对于武术课程目标的理解

对于课程目标概念的定义,至今学界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而是随着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美国学者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的专著《课程论》被认为是掀起课程研究的发端。运用“活动分析”理论来强调从分析人们社会活动的结果中确定课程目标。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拉尔夫•泰勒认为,应该从研究“学习者本身”“当代生活”“学科专家建议”[1]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选择。但是他并没有区分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关系,而是在同一层面互用这两个概念。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泰勒的观点成为后续课程研究认同的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当代学者奥利弗将课程目标定义为:“课程规划者预设的学生学习的取向或结果”[2]。我国学者靳玉乐提出:“所谓课程目标,就是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程度”[3]。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课程目标的阐述和表达不尽相同,但是共性之处在于他们都将课程目标理解为“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据此,我们认为武术课程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武术所达到的结果。

1.2中小学武术课程目标的定位

点击查看全文

音乐教学思考探析

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其中一种,美育和德育相德益彰。前者注重感性,后者注重理性。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对个人精神气质的熏陶感染作用,对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的作用,这些功能作用都必须通过感受理解美才能建立起来。一旦建立,既对德智诸育教育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感;教育;认知;功能

中国教育部编写的《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所述:音乐欣赏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基本、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及音乐修养为目的的素质教育。

教育、认知、娱乐是音乐的三大基本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比较深的是教育和娱乐功能。对于认知功能确还不太明确。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音乐教育的其他功能和感受。

一、音乐教育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早期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认识世界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方面,二是艺术方面。两者是独立的,相互间不存在附属或互补。

从艺术成就这个角度能明显的看出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程度。在人类生活和生存过程中,艺术是体现人们幸福指数的一种态度和方法。2014年,中国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成功着陆。全部搭载物品顺利取出。其中一件就是中国梦音乐芯片,里面存储了歌唱家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三高”戴玉强、魏松、莫华伦的《我像雪花天上来》等。早在1977年,美国发射了一枚名为“航行者”号宇宙飞船。为了让外星人了解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在飞船上,携有人类科学发展状态的资料和一张金铜唱片,其中包括中国古曲《流水》。

点击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对策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对策建议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998年3月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并提出增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德育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做不好,对孩子以后成长发展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虽然是概括的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这句谚语也恰如其分地强调了从小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一个思想品德不好的人,即使中年事业有成,也可能会蜕变成危险品。有些成功人士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如指出的,“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从宏观上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层面,德育也永远是第一位的,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因此这一阶段加强德育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的各学科中,语文是最容易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促进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尽管素质教育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提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在内的广泛而全面的基础。但是现实中的素质教育,一方面由于升学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的影响,现在的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往往把德育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忽视了;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特别是农村孩子的家长们认为考上大学是孩子们走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因此只看到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不是很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孩子某些坏习惯的养成,诸如偷摸、打架等。虽然学校天天讲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为代价。在许多学校,尤其是到了期末考试时,许多德育课都改成了语数外等考试课目。另一个极端情况就是:小学德育课往往是由语、数、外老师兼任,平时的德育课也改成了语、数、外等课程。很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抱有“德育只要让学生背诵记得就可以了”的观念,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不难理解,小学甚至中学都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互联网及新闻媒体经常报道的“校园霸凌”事件就是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或者说仅仅口头重视,而行动上没有落到实处的原因之一。不能否认“校园霸凌”事件的频繁出现,也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不重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要真正做到重视德育教育学校应该真正做到重视德育教育,一改以前过度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的局面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强化师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时时想着育人,人人都会育人。同时,学校要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对德育工作出色的老师给予精神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对德育教育出现负面影响的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惩戒,对于造成社会重大影响的教师应予开除公职,触犯法律的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交予司法部门处理。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