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

中学道德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学道德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学道德教育

地方高校药学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

摘要:医药行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而高校药学专业承载着培养造药学领域专向从业人才的重任,培养的这些人才未来将在药品生产、销售、监管等各领域从业,倘若想要承担起有关药学专业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必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医药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因此,在高校药学专业强化医药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医药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将其教育和培养成为集扎实的药学理论知识,与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一身的医药行业工作者。使他们在从业前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和职业道德,并能够长期坚持与践行,不仅可以保障全社会公民的医药安全,还能推动医药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药学专业;职业道德;教育

药学专业教育中都有明确的思想道德培养目标,但是从近年来地方高校药学专业毕业生从业后体现出的职业道德水准来看,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折射出诸如学生对职业道德认知不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空泛,教育方法单一,职业道德规范未能很好地内化成学生职业行为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地方高校药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不够,无明确道德准则

地方高校药学专业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平时不关注社会新闻,是非观念不强,对职业道德认知不够。如:很多人认为在医药品销售的过程中医药代表对医生和医药房主任进行金钱上的行贿、予以回扣等是一种医药领域药物销售的一种技巧和策略,并不以此行为为可耻行为。同时,大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学生的信任问题也表示采取怀疑的态度。当前这些问题的揭露,从本质上表现了高校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药学专业职业道德观念教育时,明确具体的医学课程目标和要求,指导医药专业的学生把握正确的人生规划方向,不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二)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过于浅显,与社会现实分离

点击查看全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摘要: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此次课标改革过程中,提出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综合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同样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最佳阶段,在小学时期由于学生的辨识能力和认识薄弱,加强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一项内容。[1]本文从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找出了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本文可以给教育工作者提高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学情,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从基础层面进入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的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提升核心素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候,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应当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道德与法治概念和作用。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在小学阶段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对世界、生活环境拥有更加透彻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将来核心素养的提升打好基础。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中,学生的特点和心理也各不相同,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特点是认知薄弱、缺乏正确的思维观点、接受能力较差,同时爱玩好动、善于动手、探索心理强烈,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顺应学生成长规律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高效性。小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周边环境的认识较为简单、浅薄,即在小学生阶段的认识具备不完善、不全面性,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结合核心素养的知识内容,实现学生在教学和生活中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展开,需要结合当下当时小学生周边的生活环境,切忌胡乱设计和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给学生道德与法治的认知造成负面影响。[2]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学工作中,不少学校缺乏足够专业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人才,而负责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师通常由思想品德教师或是班主任担任,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内容;另外,就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对于道德与法治不仅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授体系;而且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认识不足,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给道德与法治工作的开展带来的许多困难。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世界、生活认知的关键阶段,无论对于什么事物都会存在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因为好奇心的存在,才能够促使学生思想、思维的不断深化和提升。所以,作为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活动的时候,应当合理科学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对于某节课程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会更加专注于该课程的学习和研究,这也是很多教师努力提升学生兴趣的根本所在。然而,兴趣是一种特定环境、场合下才会产生的事物,一旦脱离学生产生兴趣的情境后,兴趣自然而然便会消失。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努力寻找和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并以学生的兴趣点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方便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另外,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深挖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构建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假相近的内容,让学生对产生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和辩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积极引导学生揭示出正确的答案。同时,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贴合当下社会情况,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了解和记忆。

点击查看全文

医学研究生中推行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

摘要:对比分析我国与国外研究生科研道德和科研诚信教育现状,并将美国的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部分内容应用于我校医学专业研究生,为我国高校构建更加系统、规范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体系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科研道德;学术诚信

一、我国研究生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空前扩大,高校科研学术氛围空前活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而且在医学教育“早科研”政策改革下,已有大量本科生加入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不断有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报道。总体而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修养水平整体良好,基本上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与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相悖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论文撰写不符合学术规范,找人或帮人撰写论文;修改实验数据;撰写论文时或多或少地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等。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商品化、产业化,很多人忘却了科学研究的初衷,将学术成果变成逐名逐利的商业工具,也让许多学术机构在盲目追求数量和高层次科研成果方面你追我赶,社会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逐步渗透进大学[1]。受这种风气影响,当研究生面临评优、毕业等利益冲突时,违背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的现象屡有发生。教育部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抵制违背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现象的举措。比如,所有研究生在提交自己毕业论文时都会签署论文成果真实可信的相关协议。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正式《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促委员会办公室对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工作的专项检查;2015年6月,29所“985工程”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研讨会国内首份《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等。纵观这些举措发现,多数方法是让学生宣誓或是签署诚信协议来保证对学术负责的行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告诉学生要注意学术诚信和科学道德,但实际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和广泛,学生不通过系统学习科研规范和科研诚信的法律法规,深刻理解什么是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很难真正对自己的研究行为负责。

二、国外研究生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现状

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国家健康研究院于1989年颁布的条例要求,科研机构应为所有接受国家研究服务奖学金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提供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育。在研究生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方面,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于2004年在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支持下,启动一项旨在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教育的“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计划,主要是在研究生院校中推进对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ResponsibleConductofResearch,RCR)教育的研究。该项目运行至今,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科研诚信教育体系,并且被多所院校纳入研究生教育框架。RCR教育包含:科研不端行为;人体试验;动物实验;利益冲突与履行承诺;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与所有权;导师与学生的责任;科研合作;同行评议;发表实践与作者责任9个方面。开展RCR教育的高校,根据各自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特点,选择适合本机构本专业本学科的RCR教育内容[2]。除了美国,2007年澳大利亚颁布了《澳大利亚负责任研究行为准则》,用来指导研究机构和人员怎样更好地实现和保证负责任的研究行为,并在研究生阶段对其进行相关培训[3]。丹麦奥胡斯大学制定的《奥胡斯大学负责任研究行为政策》中也明确要求,应在奥胡斯大学开展一系列负责人研究行为等科研诚信教育[4]。这些准则、政策主要包括负责任与诚信科研行为指导原则、研究数据的管理、科研成果的发表和署名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理措施等,这与美国的RCR教育内容基本吻合。

三、RCR项目在我校医学专业研究生中的开展情况

点击查看全文

初中英语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摘要: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说,传授知识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最为关键的教学目标,希望能够通过学校教育为学生塑造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思想道德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此次论文中,在总结初中英语教育中思想道德渗透重要性的基础上,与我国初中英语中道德教育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出有效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渗透

一、前言

改革开始之后,我国经济水平以及综合国力都发生了显著地增强,但是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也发生了显著地增长。这个现象的出现与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我国的教育学家就说过,“做人最为根本的就是道德,若是没有道德,那么再大的学问也没有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而学问与本领越大,对于没有道德的人来说为非作恶的可能性就越大。”英语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门外来的语言,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都放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对于道德教育的引导与渗透却是忽视的。但是道德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道德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并且思想道德教育还贯穿了所有的科目中,融入了所有的教学内容中。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同时对于学生整个人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思想观的树立也是具有关键作用的。而英语作为一门外来的语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渗透问题却是被忽视,进而可能就会导致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但是素质却是较为低下的。这个问题的存在主要就是由于教师忽略了英语教育中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品德并不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实现的,是需要日积月累,较长时间培养而形成的,另外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还需要学生在结合书中知识以及自身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制定思想道德教育渗透的计划与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中强化思想道德品质。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生道德教育认知

一、道德认知的涵义

所谓道德认知,就是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产生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得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个体在观察其它道德情境(包括人和物)时对其外部特征的知觉,从而判断道德对象的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或判断道德生活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状态,并形成人们对于各种社会道德生活现象的认识、印象、评价和理解。它既是主体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对由于情境的触发而产生的一种道德再认的过程,又是通过以往的经验形成新的道德领悟的过程。道德认知包括两层内容:一方面,对社会道德生活的认知。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种意识形式,它是由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决定的。道德观念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必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道德认知的内容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这种道德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促使人们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另一方面,对自身的道德人格的认知。所谓道德人格是指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活动,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等。经过了小学、中学的基础道德教育后,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水平和较为稳定的道德情感,他们能够借助已有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地认识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

二、目前大学生道德认知的不足与失衡

1.对社会道德观念缺乏认同感

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对于社会道德都有所了解,但对它的认知还不是十分明晰,他们认为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等观念都是一些大道理,与他们没有实际的联系。在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中,相当多的学生希望公私兼容,奉献与索取相平衡,他们主张“先己后人,尽量兼顾”或“利己但不损人”,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道德信条;个别同学甚至受个人至上的思想影响,强调个人自由,以个人为中心,一味崇尚自我,集体观念淡薄,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

2.道德人格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道德是安身立命之本,应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但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蔓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长远利益与社会终极目标发生冲突时,会有较多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利益,关心的是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实际的物质利益得失。高校德育目标要求与大学生道德发展实际不断产生着矛盾,大学生在进取与务实、事业与利益、奉献与索取、集体与个人等多种矛盾中举步维艰,表现出现实的道德人格与理想的道德人格的双重性。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