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

中学教育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学教育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学教育知识

素质教育中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国外一些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十分重要。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践操作;知识迁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获取知识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时时都牵着学生的鼻子来教,使学生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而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有很多学生都认为任意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但是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摆一摆就可以知道:任意三根小棒不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知道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又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要求学生在课前都用硬纸板自制一个圆柱体,通过自己的制作来完成上课时的“分”和“展”(“分”:把圆柱体表面分成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展”:把侧面展开后就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自己操作后,就知道了:两个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正好与圆柱的高相等。通过具体操作,学生很快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又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与底高不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通过分组量沙或量水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掌握了圆锥体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在教学时教师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学生做到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去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能力,从而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学得愉快、轻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能。

二、运用知识的迁移性来获取新知识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知识,都是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中,运用知识的迁移性,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先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出示课本例题1/2+1/3,提出1/2与1/3是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该怎么办?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再请学生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把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找出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又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说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说出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让学生讨论,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出发,通过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分析、比较,就掌握了应用旧知识来探索新知识的规律,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又能培养其分析、比较归纳和推理能力,从而沟通新旧知识,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中学化学中化学平衡知识教育教学论文

一、利用组会来进行教学目标的探讨

学科组会和教研组会对学校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中,首先要通过学科组会和教研组会对化学平衡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讨论,进行准确的把握。让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目标的制定中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之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基本能力[1]。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准确进行这一课时目标准确把握以及认识,并把它体现在教学设计当中来。我认为,这是教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标准。而通过学科组合和教研组合的力量,能够让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更加准确的进行化学平衡教学中的知识难度和深度,以及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结合历年高考考点以及各种大考的考题进行研究

化学平衡是历年高考中,化学试题中的一个热点,是必考内容,而高中的学习,有很多程度是为了高考。因此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时,要把握住教学的深度,还应该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来进行研究,就以2011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在江苏卷的第15题中进行了化学平衡的移动的知识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2题以及福建卷的第10题当中进行了化学平衡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3题中进行了化学平衡中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的考察;在北京卷的第12题和天津卷的第6题当中进行了化学平衡图像的考察等等。还有其他地区高考中也有化学平衡知识的考察,还有历年中各种关于化学平衡的考题。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过程中,想要把握住教学的深度,必须要结合历年的高考题来进行考虑。另外,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深度的把握中,还应该结合本地和一些相邻地区的大考考题进行思考。这些大考考题的出题教师一般都拥有深厚的化学教学经验,很多还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够很好的进行高考考点的把握和预测。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深度的把握过程中要对历练的高考考题和各种大考的考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

三、把握化学平衡教学的易错点

要想把握化学平衡教学的深度,一定要针对化学平衡中的易错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对化学平衡深度的把握才会更加合适。化学平衡知识中的易错点主要有以下几项:

1.在化学平衡移动当中,气体混合物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然后再充入稀有气体和无关气体时的平衡移动情况,主要有两种:

点击查看全文

中学生诚信教育有效途径探索

摘要:诚信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建设我国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质,建立健全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诚信教育的作用并不明显,诚信教育未在社会中形成强烈的反响,很多学校的管理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把全部的教学资源都投入在应试教学上,导致诚信教育的效果不佳,应该鼓励更多的教育从业者深入农村中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开展诚信教育的实践教学,促进农村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文章主要对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诚信教育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打开思路,提升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有效途径;方法

一、引言

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多次强调要关注诚信教育的教学研究,加强诚信教学的改革创新,持续不断地在实践中发挥诚信教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在农村建立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增强学生的诚信品质,使得诚信教育在初中语文实践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成果。

二、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诚信道德的培养,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一直很受教育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多次强调要全面深化农村课程改革,重点建设诚信道德培养系统工程,完善诚信道德培养体系,加强初中教师的引导监督作用,提升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树立农村中学生诚信做人的思想观念,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十育人”体系,促进农村中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发展进步。当前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完善,很多学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对于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色实践探究。部分学校的管理者缺乏对于诚信问题的重视,对于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投入的资源投入不够,导致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没有把诚信道德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时缺乏进取心,经常出现考试作弊等现象,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忽视树立学生诚信意识质。学生与人交往时缺乏诚信观念,导致自身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越来越恶劣,还有部分教师和学生的金钱价值观扭曲,容易出现不诚信的行为,严重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农村中学生的诚信品质影响最大,部分家庭缺乏引导学生建立诚信意识,很多学校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力度不足,导致学生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信用受损,也有许多学生缺乏自律自强的能力,生活中和学习上缺乏对个人道德的锤炼,导致个人对于诚信道德问题认知程度和自我认可程度不深。

三、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重点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中学劳动教育内涵与实现路径探究

摘要: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文章简述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提出中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探讨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要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充分发挥劳动素养评价功能。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路径;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施劳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劳动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劳动教育发展至新时代,其育人功能逐渐增强,然而目前中学劳动教育实践仍存在发展受阻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明确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对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一、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

1.从静态到感知:劳动教育的新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劳动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目标由最初的在劳动中进行教育到劳动服务于社会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从静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向了致力于感知劳动精神、树立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技能的道路。2020年7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能力,传承劳动品德,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要使中学生积极学习劳动理论知识,并对劳动充满热忱,对劳动工作者衷心敬佩,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精心维护,培养中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让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养成勤俭节约的品德。

2.从孤岛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内容

点击查看全文

德育教育实效性问题及成因

【摘要】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问题近几年来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一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要提高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增强其对青少年品德成长的促进作用,就不得不关注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梳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着重论述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方面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对于中学德育教育的完善以及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问题;成因

一、直接德育课程收效甚微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实现中学德育目标、完成中学德育任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中学德育课程在课时安排、重视程度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直接德育课程效果又十分不明显。例如,通过与大量中学生的交流以及平日里对他们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中学生在德育理论课的考试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有的近乎满分,但是到具体行动上,却相差甚远。孝顺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思想品德课中重要的章节,在学习完这一方面的知识后,很多中学生懂得了应该孝顺父母、体贴父母,可是依旧是处处依赖父母,甚至时不时地对父母大吼大叫。像这样知行不统一的现象还有很多,我也只是指出了其中的一方面。那么,这些不得不让每一个教育者或者说每一个公民去反思,孩子们在学校所学的德育课程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吗?结论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导致直接德育课程效果不佳的原因又有那些呢?首先,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为了保障文章的严谨性,在写作之前我阅读了檀传宝所编著的《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一书,该书里面介绍了大量问卷调查的结果,足以说明直接德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头脑被各种功利思想占据,教育也走上了一条功利化的道路。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考、高考中取得高分成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的,成为家长评价孩子学习成绩的硬指标。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大多提升语、数、外等课程的地位,同时降低着德育课程的地位。在一些民办学校,班主任甚至要求学生在德育课上做“主科”作业,德育教育被摆在“副科”的位置上,德育课教学也就形同虚设。如此种种给学生带来一种错觉,德育课程不重要,在德育课上可以随心所欲,这一错误的观念影响着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取得。其次,灌输、规劝色彩浓重。灌输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受教育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内容,但一味地灌输不仅难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教育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的总和,只有这两个方面密切地配合,德育教育才能达到目的。一直以来,中学德育教育课程都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教师主导着德育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教会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强制色彩浓重,对待受教育者采取封闭的德育方式,“一刀切”,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同一种教学模式,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不适合青少年的发展需求。灌输、规劝的方法究竟适不适合在中学德育教育课程中应用,该如何应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再次,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倾向知识化教学。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成果的鉴定也绝非一张理论课成绩单所能单独完成的。受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当前中学德育教育也走上了唯分是从的道路。德育课教师力图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掌握更多的答题方法,而不是注重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学生通常认为课程就是课程、生活就是生活,二者之间没有交集,这就使得很多中学生把德育课程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在考试中答对更多的题。德育课教学的知识化在无形中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功能,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在于指导人的行为,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用知识指导生活。

二、德育教育活动缺乏创意、形式呆板、内容空洞

德育活动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必经之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德育教育活动也相应地受到了重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中学德育教育活动一般停留在升国旗、唱国歌、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上,缺乏创意,有的活动只注重形式,为了应付学校的考核,有的活动只注重内容,忽略形式的创新性,显得很呆板,活动的目的性明显,自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首先,班主任是德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级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目前中学的德育教育活动呈现出班主任包办、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大多数活动都是由班主任直接定好主题,想好活动方案,选择好活动的参与主体,学生只管被动接受,学生难以深刻地体会活动的意义。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受教育者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德育活动难以达到教育、启发学生的目的。其次,学生的安全和活动经费的制约。目前,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学校各项活动是否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凡是对学生的安全构成威胁的活动,大多学校大都会避开。现代社会,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对于家庭的意义也被无形地扩大化。随着各地中学生安全事故的不断增加,学校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校外德育活动的开展便越来越少。经费问题也是制约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大因素,很多教师甚至认为这一因素是开展德育活动最大的困难。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使得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还相对不足,限制了一些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经费问题在农村中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部分农村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当不完善,再加上农村中学一般都比较偏僻,没有足够的经费,难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甚至连春游和秋游这样的活动也都是很少见的,这势必会局限中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德育队伍的工作落实不到位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