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学历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在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当下,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注意加强历史图片的运用,通过历史图片直观的、真实的、清晰的展示历史碎片,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历史知识。所以说,历史图片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即可以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尽管历史教材中也穿插一些历史图片,但仅有一两张图片来对某些内容加以说明,起到的教育意义并不强。在历史教学中,注重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教学,这可以提高教学趣味性、教育性,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历史图片与描述历史事件的文字结合在一起,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历史相对真实、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促使学生清晰、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内容都是由文字组成的,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通过一个个文字描写出来。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文字进行阅读,才能够掌握中国历史。而历史图片的运用则可以改变此种情况,使学生通过历史图片直观的了解历史,并通过历史图片对历史进行分析、思考、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学习能力得到强化,促使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更丰富。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历史图片来展开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将小组合作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进教学活动中不同教学主体间的紧密联系,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通过阐述小组合作的内涵特征,分析小组合作在中学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小组合作的实践应用提出“因地制宜,精心设计问题”、“加强互动,合理划分时间”、“以人为本,巧用小组合作形式”等策略,以全面提高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实践应用
历史不仅是学生了解中外历史的有效途径之一,还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历史使命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从而提高对国家、社会历史命运的关注度,提升社会责任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可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现阶段,小组合作已成为推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并在教学领域得到推广。由此可见,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实践应用开展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小组合作概述
小组合作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协助,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间开展互动交流,并于学习任务结束后由教师进行评价、点拨,是现阶段得到推广的一种新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产物,通过应用此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每位学生均有各自的分工,可切实调动起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可有效避免传统的机械式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2]。
2小组合作在中学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小组合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收获颇丰。但也出现了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缺乏对小组合作的有效认识。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即便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得到推广,但一些教师依旧对小组合作缺乏有效的认识,未将教学内容与小组合作有效结合,使得小组合作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第二,小组合作的问题设计及时间分配不当。教师设计问题不合理,即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但由于问题缺乏讨论价值,造成了不必要的学习资源浪费。同时,一些教师对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时间掌控不当,出现时间调配不合理的情况。第三,缺乏对小组合作形式的有效应用。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未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应用,使得小组合作效率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摘要】我国有一句俗语“文史不分家”,其中就体现了历史与语文之间的紧密关联。但在现阶段,由于多重因素导致中学历史与语文的教学隔离,没有互通。而实际上中学历史与语文这两门学科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也就是“文史相通”。主要阐述中学历史与语文整合教学的具体方法策略。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语文教学整合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连贯古今中外的综合学科,语文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伟大学术瑰宝。但在现阶段的中学历史与语文教学中,因多重因素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间隔、没有互通。各自学科的教师也不认可彼此学科的可互通交融性,各自单一教学。而实际上,中学历史与语文学科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具备相通性。把中学历史与语文教学整合起来,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综合文科成绩,以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人才。以下主要阐述中学历史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方法策略。
一、实际历史教学中引入语文教学形式
历史和语文学科是不可分离的,文史不分家一直是语文和历史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引出语文古诗,利用更多的语文生动性带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由此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丰富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到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其艺术风格时,代入语文形式给学生讲述了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应用这种生动的语文形式诠释故事,学生都被深深感动和震撼,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深刻印记以及对于语文教学形式的由衷喜爱。由此可以看出,实际历史教学中引入语文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与语文教学整合成效。
二、实际历史教学中代入文学作品形式
“文史不分家”和“文以载史及史以文传”很有深远意义,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并且映射某层面的社会现实。同时,历史的内容亦是通过文学作品等文学形式流传记录下来。所以,教师可以在实际的历史课教学中代入文学作品,引领指导学生从中整理分析出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信息,使历史教学生动有趣。例如,教师给学生代入讲述《马可•波罗行记》时,其中有一处记载是这样描述的:锡兰岛“产之红宝石……世界红宝石中最大……世界最光辉之物……其红如火……难以货币计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情境设定,深刻理解了西方社会经由这本游记认知了解了东方世界的丰饶富美,推动了东方热的经久狂潮。另外,其中也有有关记载亚历山大大帝的内容,“在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第一个从云梯登上敌人的城墙的往往就是他。”学生可以从这些文字叙述中认识了解了亚历山大大帝身为君主,具备了优良的品质,身先士卒,勇敢无畏,从而为成为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优秀君主奠定了牢固基础。
一、增加课堂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历史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学时数在逐步减少。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觉到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也难以讲清楚,往往这些问题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动画和文字的配合,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在讲《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的原因时,学生难以抓住要点。于是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图片,如“爬树摘棉花”和“大南瓜”等,学生看了图片后,很快就能把握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又如,讲到《大一统的汉朝》中,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措施,在教材里只有汉武帝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汉武帝大一统的另外其他的措施散落在其他内容中,于是我就把另外的措施一起提前讲:经济上,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西汉北方的威胁……方便学生能形成一个横向的知识体系。接着,为了突破汉武帝大一统措施这一难点,我自制表格,将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与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多媒体进行对比,方便学生形成一个纵向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突破了难点;另一方面也教会了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
二、点燃情感火花,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单靠教师用语言描述,师生都是“置身事外”,缺乏情境渲染,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很难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历史场景,增强真实感,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由于视频录像、革命歌曲、历史图片等生动画面,激发了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使学生思想情感受到极大的熏陶,从而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重庆谈判》时,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出“假和平,真备战”和“争和平,戳阴谋”冒生命危险飞往重庆与谈判,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对的敬仰之情。又如,在讲《九一八事变》时,先让学生欣赏《松花江上》激昂而悲哀的音乐,再展示日军在东北的暴行图片,达到一种情感震撼的效果。历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现代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应该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不断总结和完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最佳效益。
作者:许芝 单位:安徽省和县联合初级中学
“习题”,包括历年高考真题、各种高考模拟题等。习题依赖倾向不同于“题海战术”,不仅学生的“练”唯习题马首是瞻,教师的“讲”,也满足于从习题中获取教学灵感与创意。这既限制了学生思维发散,又使教师因过于依赖习题产生“惰性”,弱化了阅读积累的积极性。鉴于此,中学历史教学要勇于超越习题的窠臼,开辟更高更新的天地。
一要善于在“题”外拓展视野。习题中优秀的创意和结论当然应借鉴,但教师对知识的拓展延伸,不能拘泥于习题所涵盖的视域,而要追求新意,不落俗套,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应试能力。例如,对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掌握,习题大都围绕议会权力中心的确立而设计,但这与后来丘吉尔所言相悖:“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为此,教师就要讲清议会与内阁关系的流变及其深刻历史原因。这种“题外话”,要求教师加强史学阅读,关注史学动态,并转化为教学备课的营养,防止教学视域窄化。
二要善于在“题”外探究生成。习题依赖倾向把各类习题过于神圣化,看作是讲与练的依据,这就使“问题意识”沦为“习题意识”,制约了学生思辨和质疑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教师要当好“主持人”,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辩疑、解疑;做好“支援者”,把学生的疑问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及时引导并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及时点评。学生生成性的问题虽未见于习题或超越习题结论,但教师应该珍视这种思维火花,与学生共同探究结论。
三要善于在“题”外感悟历史。当绘声绘色的讲述变成了“压缩饼干”式的知识梳理,当课堂大部分时间被打磨习题答案要点所占据,历史便失去应有的魅力。2017年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历史课堂必须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各种形式的历史情境,营造历史氛围,让学生体验历史情感,感受家国情怀。
作者:詹海 单位:山东省五莲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