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学培训课程范文

中学培训课程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学培训课程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学培训课程

高校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研制构想

[摘要] 辅导员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职责的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人力资源依托。辅导员培训是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辅导员培训课程的开发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培训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应以辅导员培训规划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研制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规范辅导员培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指导辅导员培训课程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开发,切实提高辅导员培训质量。

[关键词] 辅导员 培训课程 职业能力

一、研制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

研制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对于提高培训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教育和培养的经验,可以为破解辅导员培训质量问题提供值得参考的经验。为切实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教师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3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201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不同学段、不同职业领域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做出规范性设置。此后,为了通过培训切实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标准的落实,教育部自2012年以来又相继颁布了对应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标准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可见,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再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用以落实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并指导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制度安排。辅导员培训规划在宏观制度层面的设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合格职业行为目标的规定,并不能取代课程开发实践领域的操作性规范。从基础教育领域“标准保障质量”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经验来看,课程标准上接职业能力标准,下启具体课程开发,在辅导员培训“培训规划—职业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课程开发”的完整体系中处于关键性环节。在国家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背景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高校教师职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作为目前大学教师职业群中唯一拥有职业能力标准的辅导员队伍,应当率先推进其培训课程开发的标准化。在辅导员培训课程开发之前,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制定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的主题、目标、内容选择要求、实施与评价要求等做出统一规范,在此基础上再由各辅导员培训基地或研修基地开发课程资源,并负责课程实施以及开展培训效果评价,以切实提高辅导员培训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辅导员更好地开展立德树人的职业实践。

二、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衔接

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承担落实职业能力标准并指导培训课程开发的重要功能,这就涉及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衔接问题,这是辅导员培训课程开发的基础性问题。因此,抓紧制定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一)衔接的必要性

点击查看全文

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实践与反思

[摘要]教师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职后成长重要的一部分,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培训课程作为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一环对教师培训是否有效起决定性作用。基于笔者四年身为教师培训班主任的实践经历,结合OBE教育理念内涵、OBE教育理念对培训课程设计的启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常见问题和OBE教育理念下的培训课程设计思维的超越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反思,并以期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进一步改革提供有意义借鉴。

[关键词]教师培训;课程体系;OBE;教育理念

一、OBE教育理念内涵

OBE(Outcome-baseEducation)教育理念也称成果导向教育理念,1981年由斯巴迪(Spady)等人提出后,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认可,并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教育理念提倡通过对学习产出的定位与分析,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的学习产出有清晰建构的基础上,采用“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评价的教育模式。在整个学习发生的过程中,教育内容的驱动力始终为受教育者学习的结果,在学习结果的驱动下保证教育行为的方向性与有效性。实施OBE教育理念主要通过四个步骤:学习产出定义(Difining)、学习产出实现(Realizing)、学习产出评估(Assessing)和学习产出使用(Using)[1],分别对应了培训课程设计的需求调研、课程设计、课程评估与持续改进。

二、OBE教育理念对培训课程设计的启示

OBE教育理念的根本核心在于从学习产出出发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设计,迁移到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建构上就形成了从教师学习效果出发对整个教师培训课程进行设计的原则,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应为学员“学到什么”而不是“给他什么”并贯穿课程始终。

1.有效训前需求调研是定义学习产出的基础

点击查看全文

审计干部教育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培训课程设计现存的问题,提出提升和优化培训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方法措施,并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论证。

[关键词]审计;培训课程;设计;职业教育

完整的审计干部培训过程包括制订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培训实施、教学评估以及根据评估结果对前几个环节进行调整,其中,培训计划阶段确定培训班的类型,并明确各培训班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课程设计则是针对培训对象进行培训需求与课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安排课程、配备师资、选择培训的方式方法等,以期达到培训目标。课程设计影响甚至决定着培训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当前审计干部培训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从事审计工作多年,期间多次作为被培训者接受培训,近年来从事审计教研和审计教学工作,角色转换为培训者与执教者。从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双重视角,根据多年实践与观察,认为当前审计干部培训课程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少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作为指引和支撑。拼凑几门课程开办培训班是容易的,在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指引下进行严谨的课程设计是不易的。二是缺少对培训需求的深入分析和清晰认知。培训需求不仅包括审计干部个体需求、审计机关组织需求、审计事业发展需求,同时还涉及三者间的关系、当前需求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关系问题。三是教学方法对教育培训理念的践行不够,有些培训班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以讲授式、“满堂灌”为主,有些将本应创造性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教条化。

二、课程设计应以先进教育培训理念为引领

“理念”通常指思想,与观念关联,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就是理念。教育培训理念决定了设计课程的种类、采取培训的方式、管理的模式及培训的效果。(一)职业教育培训的本质。职业教育正从为产业和特定职业提供技能培训的简单任务,扩展成为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公民教育的综合性任务,因此,审计干部职业教育培训是对审计干部从入职开始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职业教育培训。它不仅是一项提供审计技能培训的简单任务,而且是一项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审计事业和全体审计人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任务。职业教育培训的本质就是一种人力资源开发。比如,日本就将原来的《职业训练法》彻底重组变更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法》。“贯穿整个职业生涯”是吸收“终身教育”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它不只针对此时此刻、特定岗位的具体技能,而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二)学习过程。关于学习的理论有很多,近年来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学习是学员主动完成的过程。每个学员都是带着自己固有的经验和信念来到课堂,并以此理解和消化新的信息、概念、现象和问题,对这些新材料进行感知、联想、评估和决策,最后将其消化为自己的理解,整合到自己的信念系统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员是学习过程的主体。秉持这样的理念,课程设计应突出学员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学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境,采用适当方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自主的、终生的学习者。(三)学员和教师的关系。西方曾有项调查,问人们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结果居然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公开演讲,仅次于死亡,排在第二位。如果老师把自己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知识的灌输者和“权威”,那势必会带来巨大压力。而现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认识是,在教学中老师是一个分享者、引导者、推动者,带着平等、开放的心态进入课堂,目的是分享和启发思考,每位学员经由思考进行各自的知识和能力建构。在此过程中学员产生各样质疑甚至奇思妙想,这正是教学的成功,且会对教师和其他学员产生启发作用,并进一步引发思考,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之目的,正如经典案例教学教材中有句话所言:“愉快地引导案例讨论,其关键与其说是个人教学方法的高超,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四)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有研究发现,从能力学习的途径看,主要包括工作中学习、社会关系中学习和课堂培训,而这三者在能力发展中的比例是70:20:10。工作中学习是学习的常态。从一个人成长的角度看,最直接和帮助最大的方法是将其置身于挑战性的工作中,学习的最佳机会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社会,每个领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各领域间产生新的联系,低智力投入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或即将被取代……所有这些都使得工作和学习的边界日益模糊。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学习也越来越以再现、模拟工作的方式来进行,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倡导和推行的培训方式都与工作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比如,案例教学就是将真实情境引入课堂,由学员通过分析、讨论,实现认清现实世界复杂性和模糊性的目的;而行动学习英文是“learningbydoing”,即“做中学”,更是将工作和学习合二为一,以质疑与反思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目前高校正在推行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也正是案例教学和行动学习的结合方式。

点击查看全文

探索期教师培训课程设计

[摘要]探索期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关键是对“学科课程”的深度认知,课程目标指向课程学习力、教学改进力、课题研究力和职业实现力。课程依据纵向的“学科课程”的课程要素和横向的能力指向而设计,“纵横向课程”真正地将理论以某一种方法按某一种途径具体实践,实现自我发展和教育变革。整个培训课程体系的实施就是“学教研业”一体化,具体实施途径可以通过样例学习、课例研修、仪式课程来实现。探索期教师培训评价应与课程实施同步推进。

[关键词]探索期教师;学科课程;“纵横向”培训课程;“学教研业”一体化;教师培训

一、探索期教师的特点与困境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发展阶段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或模型(福勒、伯林纳、利思伍德、休伯曼、邵宝祥、钟祖荣与李晶、卢真金等),本文的探索期教师主要是采用教师专业发展的5阶段理论,指工作第10年左右的教师,其他4个阶段分别是初步适应期(工作的第1年)、适应和熟练期(工作的3-5年)、教学成熟期(工作第15年左右)和专家期(工作第20年左右)。[1]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专业需求和任务。就探索期的教师而言,他们的特点与困境在哪里?我们选取了北京地区两届探索期的中学语文教师,从基本信息看:地区上,来自北京的16个区,城区(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的人数和远郊区县的比例是1:1;性别上,男女比例是1:9;年龄上,30—40(含)和40岁以上的比例是8.5:1.5;学历上,本科和硕士的比例是6:4;职称上,中一级、中二级、高级的比例是6:2:2;荣誉和职位上,多数是区级骨干、年级的备课组长,甚至有少数教研组长和区级教研员(在培训阶段转为教研员)。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也备受关注。2015年,未来职业组织与美国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联合的《教师素养:面向个性化、学生中心的教学》提出4项素养:认知素养、内省素养、人际交往素养、教学素养[2]。欧盟的《欧洲教师素养及资格的共同标准》提出了教师的3大素养:与他人合作,充分运用知识、技能和信息,紧密联系社会[3]。钟祖荣教授具体到8种关键能力:社会了解力、本体性知识、本体性能力、动机激发力、学习指导力、能力培养力、社会联通力、诊断评价力[4]。这些教师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身上具有不同的体现。我们通过申请表、心理绘画测试、素养面试、专业面试四个环节进行探索期教师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调研,按3类素养和9个能力点——职业素养(职业理想、团队合作力、职业规划力)、学习素养(学生教育力、寻求支持力、学习能力)、学科素养(学科教学含学科知识、教育改革力、科研能力),得出两届学员平均能力分值(略)。从学员各类素养和各个能力的得分看,探索期教师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职业素养高。热爱语文教育事业,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并能够制定团队目标和工作计划,组织或领导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区域教研等活动。第二,学习素养高。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挑战,对于新的教育改革带来的新的教育理念,他们第一时间去了解和学习,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帮助,学习自主力很强。第三,学科素养低。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教育机械化。虽然近一半是研究生学历,接受过科研的规范训练,但在10年的教学生涯中,教师科研能力退化,发表的多为教学设计、教学总结,多是经验描述捕捉到的教学中关键事件,很少能根据设计反思解释教学规律,论文也没有理论高度。这三类素养也形成两大反差:高职业低学科,高学习低学科。探索期教师的困难就来自这两大反差:1.不能把职业和学科结合起来,即在职业中没有体现出学科价值。学科价值其实是教师在个人层面上对自身学科的深刻理解与体认,并在此基础上激发起对自身学科的纯然喜爱。探索期的教师只有果没有因,即有热爱,但没有个人的学科体悟: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进行着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可是很多人都在不假反思地重复着机械的劳作,而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和学科价值缺乏真正的理解。教学在应对教育评价之外还有什么目标?所从事的学科究竟具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是否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自我价值是否得到了体现?这些问题都深深困扰着探索期的教师。2.不能把学习和学科结合起来,即难以把学习成果贯穿到学科教学实施中。探索期的教师虽然学习新的教育变革、教育理念,但只把教育变革、教育理念作为一种“信息”进行处理,“信息”处理的一般步骤是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评价信息,没有任何对“信息”的学科实践和加工。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强调,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探索期的教师对这些名词概念都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在其他人的案例上形成一定的解释和评价,但对于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综合性和实践性,如何设计和实施学习任务群,只有把理论实践化,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突破、育人突破、科研突破。

二、探索期教师的专业需求:学科课程

根据探索期教师的困难,两个不能结合的重点都在于“学科”,不是“学科”的“教学”能力低下,而是“学科”的“课程”观没有形成,“学科课程”的本质结构认知不深刻,如中学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结构从听说读写能力到学习任务群的重组,这些认知都浮于表面,认为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殊不知语文的单篇教学也应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认为把任务叠加起来就是任务群,殊不知任务群还有“学习”两字来限定。这只是应付形式的变化,核心的要素没有掌握。探索期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系统深刻地理解“课程”:只有深入学习“课程”“学科课程”,才能真正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质量,从提升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实现教学教育变革乃至真正的社会变革。所以,以“语文学科”为例,从“课程”出发,按实现的路径,探索期教师要依次培养以下四个关键能力:第一,课程学习力。(1)能从育人的角度理解学科课程:理解课程的一般结构和要素,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了解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理解语文课程的本质和结构;(2)能整合课程和开发课程:掌握课程整合、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结合各种资源整合和开发语文相关的校本课程,如书册阅读课程、专题阅读课程、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等。第二,教学改进力。教学改进力主要根据“学科课程”进行的教学改进,包括:(1)能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学科核心素养;(2)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3)能用作业、活动任务、评价测量表、考试、学业质量水平等评价手段促进教学改进。第三,课题研究力。这一能力可以归入教学改进力,之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调研中这一得分最低。它是教学改进的一种途径,指能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转化为研究课题,基于研究问题使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探索期教师的课题研究力着重于规范和操作,成熟专家教师的课题研究着重于创新和理论。探索期教师的课题研究不以理论建构为主,而是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主。第四,职业实现力。(1)能自我反思总结出“学科课程观”前后的教学变化;(2)能在区级以上进行教学改进公开课并获得奖励;(3)能在校级或区级以上教育教学课题中立项,并完成课题研究。在学科课程促进教学改进、课题研究中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个人学科价值,并把教学教育改革落实到底,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5]

三、探索期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纵横向课程

点击查看全文

体验式培训课程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摘要:体验式培训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口,以新的视角和教育价值观,优化高校体育的课程内容,培养新型体育教师,优化高校教学条件,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验式培训课程;高校体育教育

高校教育改革自提出以来在全国各大高校中掀起了一股旋风。在不断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出现了多种意见与建议,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教育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不仅限着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并同时将焦点放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修养上。在此过程中,体育以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在教育改革中承担着自己重要的角色。但高校体育教育也面临着自己的现实问题。一是学生匮乏的体育锻炼意识,二是传统体育课程自身程式化,实际操作过程不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锻炼兴趣,不能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这都导致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学科优势没有发挥其最好的作用。体验式培训课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方式给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让学生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模式中领略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带来的体育学习的冲击,它为了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运用各种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身体的肌肉训练和心理训练。

1体验式培训课程

体验式培训起源于二战的英国,为了提高水手们在遭遇灾难时的存活率,后来慢慢发现除了身体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其重要的确定因素。再后来德国人建立了学校专门针对这些问题对水手们进行专门的训练,从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教育方式。体验式培训课程是一种现行后知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现行后知,讨论反思。它其实是通过外部手段让某种东西内化成自身一部分的一种过程,目的是增强体质健康,提高心理健康,增强意志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训练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利用外在条件来组织实施活动并实现教学过程。它区别于传统课程之处在于它侧重于参与者在整个活动中的感受,内心的变化,以及所带来的个人反思。它的最终的目的是从内在让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模式有所改变,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其他教学模式很难做到的。它强调即时感受,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中有自己内心独特的领悟和体验。它注重学生在观念和态度上的转变,同时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真实感使他们对学习的记忆比较持久。而通过团队的这种学习方式也让学生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沟通和认知。

2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高校体育的状态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即增强身体素质,培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学会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竞技运动能力和处理简单运动损伤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能够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具备一定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而在我们现在的实际教学现状中,却相去甚远。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