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改革方向
1.教学层面
改革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教育部所制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理论上为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从理论上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个理论维度,这些都需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作出调整。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经验所得。授课方式是老师讲授为主,传达的也主要是间接经验,过多的侧重理论层面,并没有重视学生实际研究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教育类的学生可能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对理论问题毫无热情,甚至是排斥抵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应该倡导全新的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学生主体
中学数学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更应该如此。从名称上来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中重点在“研究”一词上,作为研究主体的师范类数学教育的学生而言,如何研究成为他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学生可以抓住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如注重语言表达方式,讲课的肢体语言等。此外,在当今科技不断更新的时代,各种新理念、新方法也层出不穷,学生应该多阅读最新文献期刊,接触教学前沿的观点,而不应该紧紧局限于课本。因此,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更应该作为表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3.学校角度
学校需要在制度上做出改变。传统的课程评价为统一的期末考试,重视知识理论的考查,但忽视了实际教学能力的检测。而且,这种检查方式无法真正检测出教学结果,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会出现期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的情况,因此,改变评价考查标准成为必须。如变化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将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期末闭卷统一的理论考试变为理论加教学的评价体系。由于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中要加入一定课时的见习,并将之固化到培养方案中来,成为此门课程的一种常态。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上也要作出相应调整,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适当布置平时作业,避免过去期末突击背诵的情况。此外,学校还应该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双重结合的策略。既然我们明确了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也了解到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此,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中学见习实习,理论结合实际,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线教师来校授课、讲座,分享实际经验,使学生提前接触实际教学工作,并能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获得有效指导。如此结合,再加上理论作为支撑,学生能够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语言的引导性、激励性、赏识性、包容性等方面,提出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中学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要求和基本做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学数学;教学语言
数学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的信息载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1]。如何提升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传递数学知识、引发学生兴趣,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外学者对此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本文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研究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学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设计和实施。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设计原则
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对一个抽象概念的讲解可展现出的理念的美、哲理的美、思维的美;对一个繁杂问题的证明可展现出的简洁美;图形展示的对称美等。同时,数学教学语言是教师的素质及教学艺术风格的外在表现,反映着教师审美个性与追求。根据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和特点,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设计应符合科学性、示范性、趣味性、针对性原则。
1.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准确、精炼、严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使用数学符号、抽象术语、正确地读公式、准确地叙述数学概念,叙述完整,逻辑严密。
“情境—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借鉴西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依据和我国现有的教学实践经验开展的,并通过教学一线反复实践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问题”教学内涵概述
“情境—问题”教学中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情境,二是合作性。情境是基于建构性学习理论产生的,是指在教学中构建一定的与学生息息相关而又为学生熟知的环境,通过建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探寻数学问题。合作性是基于合作学习理论产生的,在“情境—问题”教学中离不开相互合作,每一位参与“情境—问题”教学的学习者不能完全参与情境中的所有活动,只能是某个情境中的参与者,是通过观察他人,与其他参与者交流和讨论进行学习。
二、“情境—问题”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动机与兴趣并存原则。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设施、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度较低,而学习动机是将学生理想和意志转化为学习行动的内在动力。在个人活动中形成的动机或兴趣是人们对某事物产生喜好的关键,它可以促进人们主动去了解事物或参与活动,同时获得某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因此,“情境—问题”教学的实施务必关注学习者的动机与兴趣的并存,将“激趣促学”作为一项关键任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二)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在数学中的“情境—问题”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问题并用它来组织教学。“了解情况,制造冲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交流”是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师要让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逐步获取更多的相应信息,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当学生无法思考结果时,可以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回忆他们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并在交流和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问题解决后,教师不应急于结束教学,而应让学生思考是否有更多的解决方案,以及他们是否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三、“情境—问题”教学在少数民族中学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的创设是开展“情境—问题”的关键。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中学数学开展“情境—问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情境—问题”教学让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用数学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明白了数学不是一门枯燥无用的课程,而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这样中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因此,“情境—问题”教学强调创造一种使用知识的情境,让学习者在情境中不断感悟,体会乐趣。(二)“情境—问题”的教学要构建以学为本的合理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意味着教师应该在进入学习环节之前充分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在整个数学教学环节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引路人,他们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搭建起自己的学习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开展学习。在“情境—问题”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能做什么,对什么有疑虑,想做什么,关心什么等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目标也必须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保持一致。由此可见,要依托学生熟悉的环境,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开展“情境—问题”教学的前提。(三)“情境—问题”的教学要彰显学生的能动性。在“情境—问题”教学中,学生可以扮演多种角色,根据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依据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在教学中,设计“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关键和难点,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而不能流于形式。一个好的“情境—问题”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迅速融入情境,快速找到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实现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探讨,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扮演多个角色,从不同的视角来解决问题。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交流,这时教师可以选择小组代表进行陈述,也可以让所有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听取其他小组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不断修改各自的小组成果,将小组的成果与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比较交流,最后得到他们认为最满意的答案,并与他人分享小组成果。
摘要:逻辑思维能力是衡量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以逻辑呈现法设计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逻辑呈现的内涵,其次以“空间几何体直观图”和“函数的单调性”两个教学内容为例,设计了基于逻辑呈现方法的课堂教学过程,最后提出了保障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逻辑呈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1逻辑呈现教学内涵
逻辑呈现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创设情境、推理引导、激发想象力、建立抽象感官等策略,为学生呈现富有逻辑内涵的教学过程,专注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激发。学者于艳春(2015)将中国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总结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五个方面,并认为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课程的基础。王相安(2016)则指出: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求,是现代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的方面。万彦丽(2017)则认为:关注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质量。本文则以逻辑呈现为核心,探究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组织的策略。
2基于逻辑呈现的教学设计
2.1以逻辑呈现激发学生空间想象力。中学数学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在具备一定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解读,多年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也向我抱怨:“老师,书本中的内容太过于抽象,我的空间想象力根本不够用啊!”,而很多学生学不好数学,关键的问题也在于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空间想象力对数学题目的内涵进行有效分析。以逻辑呈现法设计和组织数学课程,则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数学空间想象力的策略,教学的核心思想为:教师首先创设有关学习内容的情境,再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紧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独立完成任务,最后创设探究呈现类课堂,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等形式,归纳出所学新知的内涵。上述教学过程以“创设情境———案例引导———动手实践———探究呈现——归纳内涵”为逻辑呈现的过程,整个教学流程体现了一体化的逻辑设计思维,对学生逻辑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必将产生正向影响。例如:在《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一课教学中,按照上述流程组织教学过程。首先,创设情境。将圆柱的实物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自主绘画,之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其次,案例引导。创设案例1:用斜二测画法绘制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直观图,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步骤。再次,动手实践。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斜二测画法绘制圆柱体、长方体的直观图,并投影出各种几何图的三维视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抽象想象思维。紧接着,探究呈现。创设小组合作情境,引导各小组通过探究呈现自己对空间几何体直观图的绘画逻辑构想。最后,归纳内涵。帮助学生回归归纳斜二测画法的关键点,帮助他们建构起逻辑呈现学习的精髓。上述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逻辑呈现教法的整个流程,为学生呈现出了空间几何体绘制、想象、思考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2以逻辑呈现点拨学生推理观察力。推理观察能力也是衡量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对于很多中学生而言,如何养成数学学习中的推理和观察力也是长期困扰他们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和中等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推理观察力相对欠缺,而数学知识学习中又涵盖大量需要推理观察的内容,由于观察推理能力欠缺导致的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对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以逻辑呈现法组织数学教学过程,强调通过逻辑情境的创设和引导点拨学生的推理观察力,整个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给出定义,引导学生剖析概念;示范推理,运用概念解决观察问题;课堂总结,夯实学生推理观察力,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以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为主流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观察力。例如,在《函数单调性》一课的教学中,采用了上述教法,教学的过程为:首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2018年上饶市除夕24小时气温变化图”为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变化图,并提出问题“怎样用数学语言描述除夕当天的天气现象?”其次,给出定义,引导推理。在学生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给出“增函数”、“减函数”、“函数单调性”和“函数单调区间”的理论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推理观察的理论基础。再次,示范讲解,观察解决问题。出示一个例题,要求学生在前期推理思考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判断该函数的性质,包括:增/减函数性质判断?单调区间判断?函数图像绘制?等,教师先为学生示范讲解实际的方法,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最后,课堂归纳总结。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出基于逻辑呈现思维的函数单调性判断学习方法。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逻辑呈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解题能力的培养。
3结语
一、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搞好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诚然,在新课改的大潮中,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课堂霸主、主宰者、指挥者,变成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相交流的互动过程。以前的有些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教学了,所以,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促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师生都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首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意识。因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
我们要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就能够和老师保持步调一致、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并且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其次,要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时间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来学习,还要利用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使学生真正意义上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根本性的转变。
二、结语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课改下,我们每个中学数学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改中来,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做出我们的贡献。
作者:蒋凤娟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小城子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