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学学生教育范文

中学学生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学学生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学学生教育

农村中学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众所周知,教育是国家之本,切实保障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来源,而对于具体的教育发展问题来说,全面发展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这种全面发展就要求国家在发展教育时必须要加强对于农村等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针对其中存在的方面困境进行准确分析,然后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逐步改善,切实提升农村教育的水平。本人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老师,下面就以自身的实际经验及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1.农村中学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中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其面临的困境是比较明显的,具体分析来看,这些困境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上来看,几乎所有的农村家庭在经济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虽然随着近十几年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和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一差距也就决定着农村家庭在中学学生学习方面的投资必然就会比城市的投入减少,进而导致其在相应的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其次,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着一部分的家庭家长不具备辅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难以为中学学生的学习课业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辅导,而家庭对于中学学生学习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是提升其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一方面的缺失必然也会导致当前农村中学教育面临的困境更为明显。

(3)最后,从当前农村对于教育的观念方面来看,虽然说当前我国正在加强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较大程度上加大了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在农村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教育无用论家庭,这种教育无法改变命运理念的存在也就必然会导致当前农村中学教育中很难得到相应的配合,这一点无论是从中学学生家长还是从中学学生身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体现,其在较大程度上打击了中学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2.农村中学教育面临困境的解决对策

点击查看全文

中学教育革新思想分析

一、“分期”与“变迁”:对近代中学教育改革的整体认识

作为从传统教育模式走出来的中国现代教育家,舒新城身上有一种现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忧患意识,这激发了他反思这一时期中学教育转变的历程。首先,体现在他对戊戌维新后中国近三十年中学教育改革的认识上。戊戌维新后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形态从晚清封建帝国转变成为中华民国,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历程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也鲜明反映在中学教育改革的历程中。舒氏作为这一教育改革过程的实践者,对这一变化历程的整体认识尤为深刻。他把这三十年间中学教育改革历程划分为八个时期,“第一期为中学启蒙期,第二期为建立学制统系期,第三期为清代教育积极进行期,第四期为文实分科期,第五期为民国教育革新期,第六期为添设二部注重职业教育期,第七期为三三制期,第八期为四二制期。”[1]他的这种划分方法,是运用当时流行的进化史观来认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结果。其次,舒新城对每个时期中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作了概述。启蒙期(1896-1902年),虽传统书院仍占大多数,但这一时期由书院改办而成的中学也零星出现了,而且,“中学学制上的系统与学校中的地位并经确定了。”[2]这为以后中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根基。建立学制统系期(1902-1903年),学制抄袭自日本,但系统的学制未曾实行过。清代教育积极发展时期(1903-1908年),主要表现在“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上。他说:“此时的中学不独在理论的学制系统上有确定之位置;因科举递减,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在实际上,中学亦定了不拔的基础。”[3]关于文实分科时期(1908-1911年),他客观地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学改革的优缺点,“此期最重要的意义,在使中学教育倾重于适应个性———但实行者甚少。”[4]民国教育革新期(1911-1917年),他认为最主要的变化为把中学年限由5年改为4年,而且订立了女子中学规章,这树立了男女教育平等的观念。注重职业教育时期(1917-1921年),他总结了其中学教育的三个特点,即开始注重职业教育、分科选科、女子中学教育,实用主义色彩浓重。三三制期(1922-1925年)和四二制期(1925-1926年),他认为这主要是根据中学教育的年限划分的。这一时期的中学教育开始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最初,初、高中各三年,即三三制;但后来变更为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即四二制。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舒新城对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中学教育的整体认识有几个特点:第一,他对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学教育的认识是以当时流行的进化史观为依据的。这一方面当然是受当时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更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的热情。第二,舒氏发现近代中学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最初的效法日本到德国,再到美国的转型历程。在这一转型背后,蕴涵着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即在中国近现代,特别是后,中国的文化教育活动都是“对‘救亡’(经世、救国、救民)的关注,‘现实功利’压倒了对‘知识、学术、真理’本身的关注。”[5]舒氏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反映了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学教育改革由最初的间接引进西方教育(以日本为中间媒介)到后来直接引进的转变,而且,在引进中更加注重实用和现实价值。

二、论中学学制和中学课程的改革

舒新城有着十几年的中学教育实践经验,这为他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中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感性经验;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又善于从理论高度去总结中学学制与中学课程改革的经验。

(一)关于中学学制改革

1921年7月,舒新城被聘为上海吴淞公学中学部主任。此后,他应邀到京、津、宁三处的一些重点中学,如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南开学校中学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江苏省立一中等参观调研考察,在这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他写成了《中学学制问题》一文。此文开篇指出了现行中学学制(即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年限过短、第一年课程与高小第三年课程重复、课程规定机械化等。然而,他认为,“学校设立于社会之中,一切设施,均与社会需要有极密切关系”[6],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因此,他“主张升学预备与职业教育双方兼顾。”[7]他还指出,这种教育改革还可以从中学生个性特点和社会现实需要两方面来看,“儿童至青年期,个性之差别渐显,个人之需要渐异,有偏长于艺术者,有偏长于数理者,有偏长于其他各种科学者,有宜深造者,有宜浅就者。学生因个人家境之关系,有毕业后须升学者,有毕业后即须谋生者。”[8]针对以上问题,舒新城提出了具体的中学学制改革构想:第一,根据各个学科和教材的程度,划分为若干学分,每一学科划分为甲、乙、丙等十学程;第二,实行学级编制,即以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划分不同等级,以每一科相同学程学生为一组,学生学级升降标准,以对于某一科某学程之学分能否合格为主,不牵涉其他各科;第三,学生某种科目,应在某组受课,经教员考查学业成绩后加以审定。考察、审定办法是由教员组成委员会议定;第四,学生所修学科,分为必修科、选修科与分科。必修科学生均须修学,分科共分文、理、商、师范四系。每个学生修业期限定在五年,但允许修满四年并修满学分学生提前毕业。五年不能毕业者,也允许延长修业一年。

(二)关于中学课程改革

点击查看全文

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现状和对策

摘要:

安全作为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障,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教学安全一直都来都是学校最为关注与重要的环节,近些年来体育教学意外事故的发生,特别是中学体育安全问题的发生给学生的心灵与身体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中学体育安全教学成为学校与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现状分析为出发点,提出了几点完善与改进中学体育教学安全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体育;安全教学;现状与对策

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重点保护的对象。安全教学一直是学校最为关注与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一直以来困扰学校教学的一大难题,特别是体育教学意外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还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灵造成莫大的伤害,甚至给学生的整个人生留下阴影。如何有效提高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安全性,保障中学生安全全面健康成长,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现状分析

(一)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中学体育教学安全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国很多中学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运动能力较弱是导致中学体育教学意外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许多中学生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与不合理的作息习惯等导致其身体素质下滑,运动能力相对较弱。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常常由于过度运动造成一定的运动损伤,进而发生体育教学安全意外事故。另外,我国很多中学生虽然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却不乐于学习一些有关安全的知识与技能,体育课程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按老师的要求穿运动装,缺乏良好的体育安全行为习惯,主观认为体育课就是“玩”,而且喜欢无拘无束的玩,不希望教师对自己进行约束,从而导致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1]。

点击查看全文

农村中学化学教育信息化路径探析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城乡中学化学教育仍存在较大差距,推进农村中学化学教育信息化,可大力促进农村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农村中学化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对推进其信息化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强化农村中学的化学教育效果。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教育;信息化;路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因此,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1]。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已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2.0时代的教育信息化侧重于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其成果在2020年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教育信息化亦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它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学校之间的共享[2]。农村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而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可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农村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硬件支撑,更需要落实到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现以化学学科为例,研究如何推进农村中学化学教育信息化发展。

1农村中学化学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化学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理科学科,其学习难度较大,涉及较多抽象概念、原理,尤其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共八本,但目前我国高中课程标准中规定每周只上两节化学必修课,课时相对较少,知识多而杂,因此,需要中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而农村中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由于大多数农村经济、地域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当地中学生见识较少,学习能力较弱。同时,农村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教育意识不强,并且有很多留守学生,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并影响学习兴趣。此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包含了大量化学实验,且部分实验有一定危险性或实验要求高,而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功能,虽然近几年农村学校教学设施有所改善,但其化学实验室设备、条件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中学化学教育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其学习难度更大,但是,推进中学化学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如视频、动画或者虚拟实验室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原理转化为直观的形象,如展示石墨、氯化钠等物质的微观结构,通过直观的视觉与有趣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可大大降低农村学生化学学习的难度,增长见识,并提高化学学习兴趣[3]。

2当前农村中学化学教育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渐完成从城市往农村地区的延伸,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如多媒体设备、电脑软件、平台资源等得到较好改善,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需要硬件条件的支撑,还需教师具备相应信息化素养的推进。通过相关访谈及调查,大多数农村化学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仅限于播放PPT、视频等一些简单应用,可见他们仍习惯性地把信息技术当作辅助演示的工具,没有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育进行很好的融合,而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生硬地使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新瓶装旧酒”,未充分发挥其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缺乏创新意识、能力[4]。同时,部分化学教师不会使用智能白板或一些软件,面对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如何应用其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效果也是无从入手。此外,对于一些网络共享的优质化学教育信息资源,一些化学教师搬来即用,未考虑农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未进行整合与优化,是不利于农村学生化学学习的,主要由于这些优质资源的开发者大多是城市名校名师,其难度、针对性、素材来源等方面更偏向城市学生,与乡村学生实际情况是不能较好契合的[5]。可见,目前农村中学化学教师信息意识不强、素养不高,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欠佳,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融合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在化学教学内容上难以达到和谐统一,造成教学效果不显著。而化学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化学教育领域中,以先进化学教育理念为引导,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化学信息资源,以培育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推动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系统工程[6]。就当前农村中学现状而言,离实现化学教育信息化仍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需要找准路径加强推进。

点击查看全文

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论文

一、中学化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中学化学教师的现状

教师是支撑教育最直接的力量,合理的教师结构是中学化学教育优化与调整的重要基础。调查发现,中学化学教师老龄化倾向比较突出,尤其是4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为43.5%以上,在新课改理念的吸取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明显滞后于教育发展的需求。化学教师中非师范生占到了15%,这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学习,以至于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力。此外,近年来中学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12.5%,这点是可喜的。但是,为迎合新课改,中学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及教师再深造的工作力度,不遗余力地推动化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2.中学化学教学现状

毋庸置疑,新课改理念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导,但教师如何理解新课改理念、如何展开教学,才是关乎中学化学教育发展的大事。调查发现,54%的化学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很好,契合当前中学化学教育的改革发展需求,应务实开展;但也有46%的化学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宽泛,缺乏实践意义,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难以真正贯彻新理念。这也表明,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育仍面临“新旧”交替过程中的冲突困境。此外,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脱节,以至于教学表现出“你推我进”的被动教学状态。教师以高考为教学前提,学生以高考为奋斗目标,这种偏于一隅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难以支撑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但这一亮点与传统教学形成了最为激烈的碰撞,“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理念仍植根于此。[2]这些现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创新中学化学教学模式,依托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是优化与调整中学化学教育的基础。

3.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

调查发现,新课改实施之后,中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有所增加(35%),但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厌化学、怕化学”的心理,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而且加剧了师生之间不良关系因素的建立,以至于化学教育面临师生关系僵化的窘境。[3]调查结果显示35%的师生经常交流,45%偶尔交流,而有20%的师生几乎不交流。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